肺解剖学组织学

合集下载

肺部解剖学知识点

肺部解剖学知识点

肺部解剖学知识点在人体解剖学中,肺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器官,它承担着人体呼吸功能的关键作用。

肺部的解剖结构复杂,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肺部解剖学知识点。

1. 肺部位置肺部位于胸腔腔隙内,左右各一。

肺部由主支气管、两肺动脉和两肺静脉供血,由两对支气管、两条重要的主动脉血管(动脉和静脉)以及一对肺动脉(输送含氧血液到肺部)和肺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返回心脏)润滑。

2. 肺部结构(1)右肺和左肺:右肺分为三叶,即上叶、中叶和下叶;左肺分为两叶,即上叶和下叶。

(2)支气管:按器官开出的位置可区分为主支气管和次级支气管,主支气管继续分为左右两部,并呈树枝状结构延伸至肺的各个结节。

(3)肺小叶:肺组织细分的最小单位,是一个由细支气管、肺泡、小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的功能性单位。

3. 肺部功能肺部作为呼吸道之一,其核心功能是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血液通过肺动脉输送到肺泡,经过氧气的补充后,再通过肺静脉返回心脏,这一过程称为呼吸交换。

4. 肺部血液供应(1)肺动脉:肺部供血主要依赖于肺动脉,负责输送含氧血液至肺部进行氧气交换。

(2)肺静脉:肺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肺部回输至心脏,完成气体代谢的循环。

5. 肺部神经支配肺部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肺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主要控制呼吸节律和平滑肌的紧张度,而交感神经则调节血管张力和支气管平滑肌的张力,维护呼吸功能的平衡。

以上就是关于肺部解剖学知识点的简要介绍,了解肺部结构和功能对于深入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肺门名词解释

肺门名词解释

肺门名词解释
肺门是位于胸腔中的一种重要解剖结构,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纵隔组织等构成。

在解剖学上,肺门也被称为肺根部或肺门淋巴结区。

肺门的主要功能是连接肺和呼吸系统的其他组织。

它是肺循环和呼吸系统之间的重要通道,通过肺门,氧气从外界进入肺部,同时二氧化碳从肺部排出体外。

此外,肺门还是肺血管和支气管等结构进入和离开肺部的通道。

肺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

肺动脉是从体循环中得到氧气的血液经由心脏泵送到肺部的主要血管,它通过肺门进入肺组织,分布到肺泡的毛细血管网络中,将氧气交换给肺泡内的血液,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随后通过肺静脉从肺门返回心脏。

支气管是肺部与气道之间的通道,它们通过肺门进入肺组织,将氧气输送到肺泡中,接收从肺泡排出的二氧化碳,再将其排出体外。

此外,肺门还包含一些淋巴结和组织。

淋巴结是一种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织,它们位于肺门附近,并参与清除肺部感染和防御体内外的病原体。

通过肺门,淋巴液和白细胞可以进入和离开肺部,进行免疫反应。

肺门还包含一些纵隔组织,它们连接肺部和其他胸腔器官,起到支撑和保护肺部的作用。

在临床中,肺门也是一些疾病的重要标志。

肺门的X射线检
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肺部是否有异常,如肿瘤、感染或肺栓塞等。

此外,有些疾病如淋巴结结核或癌症等也常常表现为肺门
淋巴结的肿大。

总之,肺门是肺部与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之间的重要通道,通过肺门,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在肺部和体内血液之间交换。

同时,肺门还包含淋巴结和组织,参与免疫反应和保护肺部。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肺门的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肺部的疾病和异常。

解剖学实验十六: 胸腔及肺局解

解剖学实验十六: 胸腔及肺局解

实验十六胸腔及肺局解一、胸壁解剖皮肤切口与浅层结构在胸壁与肩部局解中已经完成操作.浅层结构和乳腺已经解剖过。

胸前壁的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及锁胸筋膜等结构也已解剖完成,翻开胸大肌,胸小肌,显示深层结构。

1.检查胸廓外侧面的前锯肌起于其上8个或9个肋骨,肌纤维斜向后上方走行,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

腹外斜肌那么起于下8个肋外面,其起始部呈锯齿状与前锯肌相交错,肌纤维向前下方形成腱膜,止于腹白线和腹股沟韧带,沿其起点向前下别离该肌。

2.解剖胸固有肌,观察位于第4-5肋间隙浅层的肋间外肌external intercostal m.,其纤维从后上斜向前下方走行,前缘达肋软骨处,移行为肋间外(前)膜。

3.在胸骨的稍外侧,透过肋间外膜可见其深面的肋间内肌internal intercostal m.纤维。

在肋间隙前部沿肋软骨、肋骨的下缘剪断肋间外膜和肋间外肌,观察肋间内肌纤维方向恰与肋间外肌相反,从后下斜向前上方走行。

注意此肌充填于肋间隙前部,后缘达肋角处移行为肋间内(后)膜,贴于肋间外肌的内面。

4.切开肋间内肌,追踪肋间血管、神经,在腋前线处的第4.5肋间隙内,沿肋骨下缘逐层切断肋间内肌宽约2cm,别离沿肋骨下缘走行的肋间后动、静脉post, intercostal a. & v.和肋间神经intercostal n.,注意其在肋角处发出的分支:①侧副支collateral br.向下行于下一肋的上缘前行,②外侧皮支lat. cutan. br.穿出肋间肌和前锯肌浅出,分为前、后两支。

观察它们沿肋下缘走行的顺序自上而下为V、A、N的排列关系。

5.探察肋间最内肌,在肋间隙的中份,向下牵拉肋间血管神经,观察贴在肋间内肌深面的薄层肋间最内肌innermost intercostal m. (intercostalis intimus m.),其肌束方向与肋间内肌相同。

此外,在前胸壁内面的下部,还有起于胸骨、肌纤维斜向外上,止于肋骨的胸横肌transversusthoracis m・,和位于胸后壁下部,起自肋骨向外上方走行越过一个肋,止于上一肋的肋下肌subcostal m.o上述三组小肌常称为胸内肌inner complexo二、开胸1.将已经离断胸骨端的锁骨外侧的肩峰端离断并去除锁骨,注意锁骨下面的锁骨下肌subclavius m.,用手指将胸腔内脏和大血管向里面推移,在胸骨上缘将颈肌切断。

病理学 肺炎

病理学 肺炎

病理学肺炎肺炎概述肺炎是指发生在肺组织的急性渗出性炎症,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分类按解剖学:大叶性、小叶性、间质性按病原学: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支原性、寄生虫性按病变性质: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干酪性、肉芽肿性一、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球菌引起,以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为主要病变特征的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急骤起病,寒战,高热,咳嗽,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同时伴有肺实变体征和白细胞数量增多。

病因及发病机制: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当机体在诱因的作用下抵抗力降低,细菌易于侵入肺泡并繁殖,病变引起的浆液性渗出物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肺组织的变态反应。

细菌及炎性渗出物沿肺泡间孔或呼吸细支气管迅速向周围肺组织蔓延,从而波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大叶,带菌渗出物经肺叶支气管播散,可引起数个肺大叶的病变。

_射线检查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叶稍模糊。

随着病情进展,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表现为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在消散期,_线显示炎性浸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病例在起病3_4周后才完全消散。

老年患者病灶消散较慢,容易出现吸收不完全而成为机化性肺炎。

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关系1充血水肿期 2红色肝样变期 3灰色肝样变期 4溶解消散期各时期的镜下观结局及并发症1感染性休克常见于早期的重症大叶性肺炎,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和微循环衰竭,病死率较高。

2肺脓肿及脓胸患者免疫力低下,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混合感染,易并发脓肿,病变若蔓延到胸膜则引起脓胸。

3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见于严重感染时因细菌侵入血流继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

4肺肉质变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褐色肉样组织。

患者因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由其释放的蛋白质酶不足以及时溶解、清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

[笔记]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

[笔记]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名词解释绪论1。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细微结构,超微结构及其于机能关系的科学。

2。

解剖学:主要是用解剖器械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又称巨视解剖学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

3。

组织:是由许多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具有多种类型。

每种组织具有某些共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一般将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称为基本组织。

4。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联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如胃、肝、肺、骨和肌等。

5。

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6。

PAS反映:糖经过碘酸(HIO4)氧化,出现醛基,成为多醛。

多醛与无色品红结合,成为紫红色沉淀物,此反应称为过碘酸反应,简称PAS反应。

PAS反应阳性的部位即表示有多糖存在。

7。

前臂的内侧称尺侧,外侧称桡侧,小腿内侧称胫侧,外侧称腓侧8。

近侧和远侧:多用于四肢。

肢体接近躯干处,血管、神经等接近起始处为近侧,反之为远侧。

9。

矢状轴(面),冠状轴(面),垂直轴(面)。

见书P510.H-E染色:苏木精和伊红组成,苏木精是一种碱性染料,可将核染色质染成蓝紫色。

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将多种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或红色第一章基本组织1.内皮:是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细胞很薄,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和淋巴的流动及物质交换。

2.间皮:是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细胞表面湿润而光滑,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减少摩擦。

3.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称腺。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是由形状不同,高低不齐的一层细胞组成。

细胞的底部均附于基膜上,但由于细胞的高低不同,胞核的位置也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光镜下形似复层上皮,实为单层上皮,故为假复层上皮。

4.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细胞外伸出的细长突起,长约5-10um,直径约0.2um ,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清楚可见。

肺小叶的组织结构

肺小叶的组织结构

肺小叶的组织结构
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呈锥体形,其尖端朝向肺门,底面朝向肺表面。

它是由一细支气管连同它以下的分支和肺泡组成。

具体来说,肺小叶的组成一般包括细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肺泡、肺泡囊、肺泡管等。

1. 细支气管:是支气管在肺部逐渐分支形成的,可将细菌、粉尘等有害颗粒吞噬,还具有免疫防御、保护反射性等功能。

2. 呼吸性支气管:通过黏液将病原体、灰尘等异物从呼吸道排出,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有助于降低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几率。

3. 肺泡:是肺小叶中比较小的结构,是肺部气体交换的场所,其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

4. 肺泡孔:相邻肺泡间相通的小孔,是相邻肺泡间气体通路的通道,与平衡细胞间气压和侧支通气有关。

5. 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的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总厚度为~微米,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6. 尘细胞:是吞噬了大量进入肺内的尘埃颗粒后的肺巨噬细胞。

7. 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为肺泡隔,内含毛细血管网、弹性纤维、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医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肺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肺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肺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分析肺是人类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分布于胸腔中,起着呼吸和气体交换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解剖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对肺进行分析。

一、解剖结构肺是成对存在的,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

每个肺都被称为肺叶,分别有左肺和右肺。

肺与胸腔内的其他结构相互关联,分别与气管、支气管、心脏等相邻。

肺的外部称为肺表面,内部由肺组织构成。

1. 肺表面:肺的表面光滑而凹凸不平,适应胸腔的形状和大小。

在左右肺的表面,可以看到肺门、肺尖、肺底以及肺周边的胸膜等特征。

2. 肺组织:肺组织是由呼吸腔(支气管和肺泡)和肺间质组成的。

肺泡是肺的最小功能单位,由气管分支为支气管,再细分为支气管树,最终分支到呼吸腔中的小囊泡,即肺泡。

肺泡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种结构与血液循环的通路有关,有利于气体的交换。

二、功能分析1. 呼吸功能:肺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当我们吸入空气时,肺会将氧气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输送到血液中,同时从血液中排出二氧化碳,通过呼出气体释放到外部。

2. 气体交换功能:肺的气体交换是指将氧气从肺泡输送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排出到肺泡中。

这个过程主要依靠肺泡内壁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分压差进行。

氧气通过肺泡壁向血液中扩散,与血红蛋白结合后被输送到身体各组织,提供能量。

同时,二氧化碳也通过血红蛋白和血浆的运输进入肺泡,最终通过呼出将其排出体外。

3. 免疫功能:肺在呼吸过程中还具有免疫功能,能够抵御和清除吸入的外部有害物质和病原体。

肺内存在着黏膜、纤毛、免疫细胞等防御机制,通过黏膜分泌和纤毛运动,以及免疫细胞的作用,促使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被清除,保护呼吸道不受损害。

4. 调节酸碱平衡:肺还具有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的功能。

当体内产生过多的酸性代谢产物时,肺会增加呼出二氧化碳的量,通过呼吸调节血液中的酸碱度,维持酸碱平衡的稳定性。

总结起来,肺作为人类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呼吸、气体交换、免疫和酸碱平衡调节等多种功能。

人 体解剖学的分科

人 体解剖学的分科

一、人体解剖学的分科1.人体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

大体解剖学所叙述的主要是用刀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内容;组织学所叙述的是借助显微镜等来研究人体细微结构的内容;而胚胎学则是叙述人体胚胎发育中的形态变化过程。

大体解剖学主要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

系统解剖学主要按照人体各系统来叙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自然分区(如头、颈、胸、腹、四肢等)叙述各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毗邻关系、血液供应在、神经支配、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本书属于系统解剖学,故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作全面重点介绍,从而为学习中西医学基础与临床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2.人体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称细胞间质。

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

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它们是构成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基础,故称基本组织。

由几种组织互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

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便构成一个系统。

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觉和神经九个系统。

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三、人体的组成和分部(一)人体的组成3.细胞cell 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

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tisse。

人体组织分为四种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是构成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基础,故称为基本组织。

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具有一定的形态,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器官,如心、肝、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量:较多 形态:与肠道杯
状细胞相同 功能:分泌粘蛋
白,粘液性屏障
刷细胞、小颗粒细胞、基细胞
种类 刷细胞
小颗粒细胞
基细胞
特点 柱状、微绒

功能
基部与感觉 神经末梢形 成突触,感 受刺激数Fra bibliotek少,锥形
锥形
上皮深部
单个或成团
上皮深部
分泌颗粒
干细胞
(5-羟色胺等)
调节呼吸道平滑肌 收缩和腺体分泌
刷细胞、小颗粒细胞、基细胞
1.呼吸性细支气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
•管壁上出现肺泡开口; •上皮由柱状→立方; •Clara 细胞和纤毛细胞; •薄层LCT和少许环行平滑肌。
28
2.肺泡管(alveolar duct)
•肺泡开口增多; •管壁少,呈结节状 •表面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内有平滑肌。
纤毛 杯状细胞
基底细胞
气管组织学
(2)固有层:CT中含较多弹
性纤维,常见淋巴组织→SIgA(浆细 ) 胞与上皮细胞联合分泌
2.粘膜下层:无明显界限
,疏松CT内有较多混合性腺( 气管腺)→粘液,浆液
3.外膜 :
•较厚,主要含16~20个 “C”形透明软骨环,其间以弹性纤维
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
•软骨环缺口处为气管膜性部,内有弹性纤维韧带、平滑肌束
肺部手术标本
纤支镜活检 标本
肺组织穿刺 标本
局部楔形肺 组织切成标 本
小支气管
2. 终末细支气管
24
上皮:纤毛细胞 含蛋白水解酶→分解粘液 克拉拉细胞 有较多的氧化酶系→解毒
(Clara cell) 可分裂分化→纤毛细胞
25
(二)呼吸部
1. 呼吸性细支气管 2. 肺泡管 3. 肺泡囊 4. 肺泡
(二)呼吸部
1. 呼吸性细支气管 2. 肺泡管 3. 肺泡囊 4. 肺泡
、气管腺
17
肺组织学
1.肺为实质性脏器 被膜(胸膜脏层浆膜) 实质— 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 间质— 肺内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18
肺实质: 导气部 呼吸部
(一)导气部
叶支气管2级、段支
气管3~4级、小支气管
、细支气管 、 5~10级
11~13级
终末细支气管14~16级。
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 泡的大小。
气血屏障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 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型内皮。 有利气体交换。
肺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演化而来;吞噬尘粒—尘细胞 含铁血黄素—心衰细胞
肺部手术标本
纤支镜活检标本 肺组织穿刺标本 局部楔形肺组织切成标本 肺癌根治标本(肺叶切除,全肺切除)
气管组织学
气管组织学
气管与主支气管 管壁由内向外分3层: 粘膜 粘膜下层 外膜
气管组织学
1.粘膜
(1)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基膜厚;
•5种细胞:
纤毛细胞
杯状细胞
刷细胞
小颗粒细胞
基细胞
11
纤毛细胞
杯状细胞 刷细胞
纤毛细胞
数量:最多 形态:柱状,纤毛 功能:纤毛摆动,
净化空气
杯状细胞
管壁结构变化规律 管壁变薄,3层分界不明显; 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单层纤毛柱状 杯状细胞渐减少→消失; 腺体:减少→消失; 软骨块:变小、减少→消失; 平滑肌:相对增多→完整的环行平滑肌; 粘膜皱襞:渐出现→细支气管明显
(二)主支气管管壁特点
管腔变小、管壁变薄 、三层分界不清 环状软骨
不规则软骨片 平滑肌增多
肺泡隔 (alveolar septum)
•毛细血管网(来自肺A,
连续性,气体交换);
•丰富的弹性纤维(呼气时
的弹性回缩);
33
肺泡
肺泡壁由单层肺泡上皮和基膜组成。 肺泡上皮由Ⅰ型和Ⅱ型肺泡细胞组成。
肺泡上皮
Ⅰ型肺泡细胞:扁平菲薄,是进行气体交换部位; 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和桥粒;无分裂能力。
Ⅱ型肺泡细胞:立方形或圆形,突向肺泡腔; 核圆;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浅, 含嗜锇板层小体。
29
3.肺泡囊(alveolar sac)
•几个肺泡共同开口处; •肺泡开口间无管壁。
30
4.肺泡(alveolus) (1)一般特点 多面形薄壁囊泡; 单层肺泡上皮围成: 相邻肺泡间的CT称肺泡隔; 有肺泡孔。
31
肺泡孔
相邻肺泡之间相通的小孔。10~15μm肺泡孔的数 目随年龄而增加。
第13组淋巴结(肺段淋巴结)及第14组淋巴结(亚段淋巴结); 第10—14组淋巴结为N1淋巴结,根据左右分为10L、10R、11L、11R…… 第10组淋巴结群:从双侧主支气管开口第一个软骨环开始至其
刚开始分杈为上下肺叶支气管的最后一个软骨环外的淋巴结。 第11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内各肺叶支气管之间的淋巴结, 在右侧,上肺叶与中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s群;中肺叶与 下肺叶支气管之间为11i群。 第12组淋巴结群:位于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3组淋巴结群:位于肺段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 第14组淋巴结群:位于亚段支气管起远端周围的淋巴结。
肺解剖组织学
2017.04.24 王宇彬
肺解剖学
一尖、一底、三面、三缘 肺尖 肺底 肋面 纵隔面 膈面 前缘 心切迹 后缘 下缘 斜裂 水平裂 肺叶 左2 右3
肺解剖学
肺解剖学
支气管肺段简称肺 段 每个肺段支气管及 其所属的肺组织称 支气管肺段(肺 段),右肺10段, 左肺8段,各段间借 结缔组织分开,有 独立的血供。
肺解剖学
肺解剖学
肺解剖学-淋巴结
肺解剖学-淋巴结分组
胸内淋巴结的分组: 7个淋巴结区域分别为锁骨上区、上区、
主动脉肺动脉区、隆突下区、下区、肺门区/叶间区及周围区。 1、锁骨上区:包括下颈部、锁骨上和胸骨颈静脉切迹淋巴结
(第1组淋巴结); 2、上区:上纵隔区淋巴结,包括右上气管旁淋巴结(2R)、 左上气管旁淋巴结( 2L)、血管前淋巴结(3a)、气管后淋巴结(3p)、 右下气管旁淋巴结(4R)及左下气管旁淋巴结(4L)共6组淋巴结; 3、主动脉肺动脉区:AP区,包括主动脉弓下淋巴结(第5组淋巴结)
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第6组淋巴结); 4、隆突下区:第7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 5、下区:包括第8组淋巴结(隆突以下食管旁淋巴结)和第9组淋巴结 (肺韧带淋巴结); 6、肺门区/叶间区:包括第10组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和第11组
淋巴结(叶间淋巴结); 7、周围区:包括第12组淋巴结(肺叶淋巴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