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与创新1
第7讲-创新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七讲创新与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创新的经济学含义一、创新的经济学含义、技术发明和经济创新(一)、科学发现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经济创新这三个词分别有各自独立的内涵。
科学发现(Discover)一般是指科学活动中对未知但已经存在的事物或规律的揭示,主要包括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提出。
牛顿对地球万有引力的发现并就此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就属于科学发现。
技术发明(Invention)是指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艺、新方法。
机器设备、仪表装备和各种消费用品以及有关制造工艺、生产流程和检测控制方法的创新和改造,均属于发明。
技术发明不同于科学发现,发明主要是创造出过去没有的事物,发现主要是对未知事物的存在及其属性的揭示。
创新(Innovation)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创新本身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提出的,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理论概括为5种具体情况:(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3)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现在中国出现的私募基金组织。
熊彼特所论及的创新,其最终检验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伴随广大的市场接受而来的、具有独占或优先获取权的超额利润。
也可以说,如果一个技术或者发明不能将之推广于市场而获得超额利润,那么这项技术或者发明仍旧限于技术或发明的层面,与创新无缘。
从熊彼特对创新的界定,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并不是一个创新者,他只是一个发明者,而奥特莱斯,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创新者,他不但支持了瓦特的发明活动,而且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进行了实际运用和市场推广,并由此赚取了超额利润,最终也带动了整个蒸汽机产业的发展。
三次工业革命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证明,科学和创新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知识源泉。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
欧洲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
第二次工业革命,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兴工业产生。
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科学技术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与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的现代化启动,美欧开始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移。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
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
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
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
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
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
专题七 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

专题七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专题解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历史的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先后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国古代有着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凝结者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经历了耻辱的历史,也证明了落后必遭挨打的道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
步入21世纪,中国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以及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空间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对科技史的考查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专题。
【考点梳理】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古代科技发展1.建筑和重大工程(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2)大运河:隋朝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元朝大运河北达大都,南至杭州,河道较隋朝平直,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长城:秦朝为抵御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明代又大规模修筑,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
2.四大发明(1)造纸术:造纸术发明之前的文字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竹木简、帛。
西汉早期出现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造出了“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2)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术,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科技革命与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科技革命与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
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现代化,推动了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
一、科技革命的兴起科技革命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的英国。
当时,英国发明了纺织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纺织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纺织方式,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19世纪初,以蒸汽机、钢铁、矿业等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展开。
同时,电气、化学、石油、人类社会学等新兴领域的诞生,推进了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二、科技革命与现代化的相互促进科技革命对现代化的推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商业、工业、交通、娱乐和文化领域,而且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变革,包括劳动力市场、城市化、教育、家庭等方面。
一方面,现代化使科技革命得以顺利进行。
现代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许多新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好的交通工具、更高效的能源、更先进的通信设施、更安全、舒适、智能化的住所等。
这些需求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斗志和动力。
科技革命让现代化成为可能,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形成。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也促进了现代化的展开。
科技革命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使现代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各个领域,科技创新为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比如,在新型通信技术的作用下,现代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社会的形成加速。
科技创新与现代化的关系不断加深,共同推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科技革命对社会影响深远。
一方面,科技革命带来了丰富的财富和机遇。
通过利用新科技,企业可以大规模生产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科技革命为创业者提供了一批新的商业机会。
他们通过制定新产品或服务、创新业务模式等方式,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挑战。
新技术的普及推动了大规模的工业自动化,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本被替代。
此外,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工种,需要大量人才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维护,为人类社会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在21世纪全球范围内,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这也成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开始。
这个新科技革命不仅涉及到了技术上的创新,也涉及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面临了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本文将就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做出探究。
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是什么?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也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
据统计,从2010年至今,全球科技领域每年发生的变化速度已经超出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技术的发展所涉及到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新一轮科技革命涉及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方面,以及先进的生产制造和物流技术等。
这样的发展也使得新一轮科技革命与过去的革命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过去的革命中,科技发展主要强调的是机械制造和信息技术。
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急剧发展,这些技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会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新的科技革命给我国带来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一轮科技革命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普及和提高。
其次,我国经济在世界格局下的显著崛起,可以让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点。
另外,新一轮科技革命也会增加我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推动中国的企业进行国际化战略的建立。
三、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挑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我国面临的挑战同样需要被重视。
首先,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
这不仅影响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速度,而且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创新能力。
其次,我国经济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这会影响到我的创新能力。
另外,我国在科技创新中的体制机制仍有待优化,这也影响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的科技创新的影响从各个方面。
在人才方面,我推行人才战略,加大高科技人才的储备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 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革命是指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变革。
自然科学发展是指自然科学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
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1. 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科技革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
这种快速的发展速度,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科技应用的广泛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科技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在生产领域,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3.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科技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科技的领先地位。
4. 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联系: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1. 科学方法的不断完善: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方法不断完善,从而使得科学研究更加精确、系统、科学。
2. 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越来越明显,各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3. 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越来越明显,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4. 科学研究的应用性: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的应用性越来越强,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现代社会的特点:1. 科技高度发达:现代社会的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科技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技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2. 信息化程度高: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
3. 全球化趋势明显: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明显,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4.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科学技术革命和自然科学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们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三次科技革命与创新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确立,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确立,使东方从属于西始 世纪70年代开始 世纪 标 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 时代特征: 电气时代 开始国家: 美国、德国 美国、 电灯、电话、电报、汽车、 成 果: 电灯、电话、电报、汽车、飞机 影 响: 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
有线电话
多利(克隆羊) 多利(克隆羊) 克隆羊
作为中学生,我们一定要热爱科学,在 作为中学生,我们一定要热爱科学,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独立思考,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独立思考, 要敢于质疑,要勇于探索,遇到困难, 要敢于质疑,要勇于探索,遇到困难, 敢于知难而进等等。 敢于知难而进等等。
谢谢指导
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1814年) 年
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高科技手段,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高科技手段, 向世界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人类文明 的交融, 的交融,它所应用的现代科技核心成果是 ( C) A 航天技术 B 生物工程技术 C 计算机技术 D 电灯照明技术
4、某星期天早晨,明明看到妈妈的留言 、某星期天早晨, 上面写着: 明明: 条,上面写着:“明明:妈妈已经在前往 北京的①飞机上了 你爸爸来电话说, 上了。 北京的①飞机上了。你爸爸来电话说,他 发了一些照片到你的②电子邮箱里 发了一些照片到你的②电子邮箱里,打开 看看。今天,你奶奶坐③汽车从老家过来 从老家过来, 看看。今天,你奶奶坐③汽车从老家过来, 大约10点半到 记得去接站。 点半到, 大约 点半到,记得去接站。书房台灯的 灯泡坏了 买只新的换上。从留言条看, 坏了, ④灯泡坏了,买只新的换上。从留言条看, 这个家庭享受到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包 括( ) C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现代科技革命下的技术创新精品PPT课件

1、技术创新内涵的形成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后,人们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 了不断的完善:
➢ 1951年索罗(S. C. Solo)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 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述》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 条件:新思想来源和后续阶段的实现发展。
➢ 1962年伊诺斯(J. L. Enos)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 和创新》中直接从企业行为的角度把技术创新定义为: 包括选择发明、保证资本投入、建立组织、制定制度、 招聘员工和开辟市场等若干企业行为综合的结果。
➢ 1969年迈尔斯(S. Mayers)在《成功的工业创 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使一个有 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 用。
➢ 曼斯菲尔德(M. Mansfield)认为技术创新是第 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所包含的技术、设 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的全部过程。
➢ 厄特巴克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 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特点:技术发明不同于科学发现,发明主要是创造出
过去没有的事物,发现主要是揭示未知事物的存在及其 属性。
(二)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后续阶段,是一个将 人类知识创新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 过程。
➢ 从微观上看,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 根本途径;
➢ 从宏观上看,技术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 的现实道路,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不竭动 力。
1、熊彼特创新理论
➢ (1)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
➢ (2)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科技革命与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姓名:学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经济飞跃发展,社会空前进步,这主要归功于四次工业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在 20 世纪初。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机械化,带给我们很多新的机械,例如蒸汽机,节省了大量劳动力,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两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素质。
其一是出现了火车、汽车、电讯、电报、电话等,缩短了人际间的距离。
其二是医药发明,包括抗生素、盘尼西林等,使卫生环境得以改善,人的寿命得以延长。
从微型计算机、计算机到互联网,可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当代依靠电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发明兴起,信息产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进步。
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的,足以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同样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美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在宪法中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明确的方针。
到 1850 年,开始走上了工业技术创新之路。
1876 年出现了第一个集体式的科研机构——爱迪生投资建立的研究所。
20 世纪初,重要的工业研究实验所就有 365 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从 1939 年的 1 亿多美元增加到 1945 年的 15 亿美元。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科学技术已具有压倒优势,大战中发展起来的一大批新成果、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工业在质和量上迅速赶上并远远超越了欧洲。
科技进步经历了原始期、萌芽期、发展繁荣期及纵深发展期四个时期,与之相适应社会发展也从文明孕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到知识文明。
人们对科技的理解也由经验知识、使用科技、工具理性过渡到双刃剑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由万物有灵论、天人合一论、人定胜天论发展为天人共生论。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几个构成要素之间呈现出双向互变的关联性关系。
但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以那种精确的机理惊醒相互作用来互相作用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难以说得清楚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却在种种思考中限制着我们思维前进的步伐。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发展过程就是科技进步的过程,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科技演化史。
科技的萌芽期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艰苦跋涉,终于结束了原始的蒙昧时代,开始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期,与科技的发展状况相适应,首先到来的是人类的农业文明。
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增加和经验常识的丰富,劳动产品开始有了剩余,人们把捕捉到的猎物剩余的喂养起来,把采摘的果实剩余的种植起来,并找到了饲养和种植的诀窍,这样就出现了原始农业。
随着饲养和种植方面的知识的增加,人类不再以捕获现成的自然物为生,而是专门从事饲养业和种植业,从而使人类过渡到农业社会,开始了农业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是与科技的进步分不开的,为了进行农业生产,必须要有意识地去考察植物生活的习性和历史,了解气候变迁,选择适宜的土地,这就需要相关的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知识,还要有相关的耕作和灌溉技术作保证。
这时人类对科技的研究开始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由潜意识变为显意识。
特别是材料技术的变革,极大地推进了农业文明的进程,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得以萌生。
材料技术的变革对于人类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属工具的出现是材料技术变革的根本标志,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天然金和铜,冶铜技术又为铁制工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并迎来了铁器时代。
铜器和铁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还使得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成为专门的行业。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为科技的发展积累着经验知识,成为古代实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力量。
农业生产季节的需要催生了古代天文学,农业、手工业在计算面积、产量、交换产品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又推动了数学的进步。
总之,这一时期被看作科学技术的萌芽期,尽管在天文学、数学、力学、农学等方面有了较完整的理论形式,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时的科学是以自然哲学和技术知识的形式存在的,被称为实用科学技术,它植根于农业生产的肥沃土壤,对农业文明和农业生产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这时人对科学的理解还主要是人类的知识智慧的象征。
农业文明时期尽管有了手工业的大发展,但这时的主要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科技的功能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
科技水平尽管也在实现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比较低。
土地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撑点,因此人类文明的痕迹,人对自然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利用科技对土地的开垦和耕作上。
与整体较低的科技水平相适应,这时期的天人关系主要是“天人合一”。
人们为了能够风调雨顺,实现农业丰收、生活安定,科技活动不敢去触怒上天,而是积极寻求与自然的协调,顺应自然。
科技发展的繁荣期科技在经历了农业文明的漫漫长夜之后终于走出了它的萌芽期,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并对社会、经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繁荣,发端于欧洲,盛行于欧美,影响力遍及全球。
科技在欧洲虽然经历了中世纪的暗淡期,但仍有着缓慢的发展。
在13 世纪中叶以后,手工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较大发展,并引起了经济形式的变化。
在手工业比较发达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开始出现了以商品交换为主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象征着平等、自由,它的出现向农业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提出了挑战,解放了人的思想观念,为科学技术发展高潮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1543 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吹响了科学从蒙昧状态醒来的第一声号角,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的束缚中走出来,拉开了近代科技发展的序幕,以后科学与技术交相辉映,浪潮迭起,不断冲击着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十六七世纪是近代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继哥白尼的日心说掀起了天文学革命以后,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在生物学、医学方面又激起了层层波澜,从伽利略倡导科学实验到实验科学的诞生,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到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科学也从萌芽时期实用科学的简单理论形式发展为比较成熟的自然科学体系,在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与之相适应技术也于18 世纪中叶到19 世纪中叶迎来了它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被世人称为第一次技术革命或工业革命。
这次革命以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为导火索,以蒸汽动力为标志,以纺织业、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
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一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机器大工业的新纪元。
工业革命不仅开辟了技术进步的崭新道路,还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基础和条件,使科学与工业的结合、科学对技术的指导成为必要。
从而迎来了近代科学的全面繁荣,加速了“科学世纪”的到来。
十八九世纪是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19 世纪被人们喻为“科学世纪”。
这一时期天、地、生、数、理、化等各门学科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大都进入到理论综合阶段,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 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还为技术上的新发明提供了科学前提。
与自然科学的繁荣相得益彰,技术的发展也迎来了第二次革命。
发生于19 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初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内燃机和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把人类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力,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修补作用。
科技的发展与繁荣带来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业文明。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手工业的极大发展,科技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业,科技的发展又为经济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渠道。
机器的发明和创造、机械动力的出现和革新、能源资源的广泛应用等一切皆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与繁荣。
与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经济的繁荣相与为一,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也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
资本主义民主、平等、自由观念得以张扬。
尽管还有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但与农业文明相比,人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更大的解放。
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增强了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人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时,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从而,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还没有多少直接关系,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范畴。
因此这一时期内推动科学前进的力量还不完全是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
第一次科技革命后,科学越来越表现出对技术问题的关切,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也从知识发展到为人类谋福利的工具理性。
到第二次科技革命,技术与科学则走在了一起,科学为技术指明方向和提供理论导向,技术则是科学的具体运用。
人们把科技视为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
事实证明,人们利用科技武器向自然的进军确实取得了无数次的胜利,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生活便利,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优越和尊贵更加坚定了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信念。
科技手段的进步与人定胜天思想的确立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社会发展危机四伏,为大规模的全球化问题的到来埋下了隐患。
科技的纵深发展期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使科学和技术走在了一起,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
科技一体化发展又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更新成果,这就是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系统工程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系统科学和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混沌学等为主要内容的非线性科学。
原子弹的研制,卫星上天以及国际空间站的建立等还使科学从理论体系发展为一种建制,并引起人们对科学含义的重新界定。
由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等组成的现代高新技术群,使技术的发展也焕然一新,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瞠目结舌,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信息科技的兴起,使信息产业在不到20 年内就遍布全球,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前进了一大步,一方面,人们看到了科学技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知识的巨大魔力,从而把科技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因而带来了全社会的崇尚科学、尊重知识。
科技不仅有着生产力功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而且也有着重要的精神塑造功能,能够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
另一方面,人们还看到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社会发展出现了隐忧和后患,特别是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使人在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威胁的基础上,又多了几分恐惧,原子弹的杀伤力、无孔不入的电脑黑客、困扰地球的太空垃圾、使人面目全非的生物工程等等在人们的心目中笼罩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对科技后一方面的思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与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相适应,社会发展将进入知识文明期。
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同,知识文明期的主要经济形式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