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ppt
合集下载
《红烛》pptx课件(24页)

代表诗人
代表作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内容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 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 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
新
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诗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
志摩与新月 派
节
献精神。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
裁体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 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 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 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 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点特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烛集吼斗
。,。,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
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
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 作
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
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 者
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简
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 介
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 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
特
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 艾青《大堰河我的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
点
之琳与现代 保姆》等
、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
派
《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 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 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 “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 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
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
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任务二】逐节赏析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 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 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二、分析作品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 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 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 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 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 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 也是火鹤的别名。
: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走近作者
闻一多简介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 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 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红烛》ppt课件18张

诵读感知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艺术特色
(1)抒情脉络清晰
本诗一共有9节。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扣住“火”与“泪”,分两层展开抒情。最后一节归结到“莫 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一哲理上,将红烛精神归结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 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2)抒情方式多样。
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对红烛呼告,倾 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烛比作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 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 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 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 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 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 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 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 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 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烛》优秀课件PPT

核心素养
写作背景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 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 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核心素养
作者介绍
闻一多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 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 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 校中颇有诗名”。
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 抒情方式。
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 络和抒情方式。
核心素养
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核心素养
A 咀嚼诗歌的语言,把
握诗歌的意象。 D
导入新课
B
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 式;感受形象,品味语 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
涵。
E
写作背景
C 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E 作者介绍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
02 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
03 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
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 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09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 现“三美”的。
明确:
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 《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
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 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
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 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 “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 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红烛》PPT课件23张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它不同于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
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凡是能 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 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象征、用典、联 想和想象、寓庄于谐、衬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虚实相 生、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等。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读书报告第一步:
1. 撰写内容摘要(梗概、提要),200字左右,概括出文章的观点。 2. 列出每篇文章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尝试从以下角度解析诗歌: 1. 情感 2.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
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 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 内容博杂。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和反问。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1小节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蜡炬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 为题?
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凡是能 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 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象征、用典、联 想和想象、寓庄于谐、衬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虚实相 生、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等。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读书报告第一步:
1. 撰写内容摘要(梗概、提要),200字左右,概括出文章的观点。 2. 列出每篇文章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尝试从以下角度解析诗歌: 1. 情感 2.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
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 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 内容博杂。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和反问。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1小节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蜡炬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 为题?
《红烛》PPT课件26张

(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 明确:这句话来自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 收获,但问耕耘”。原创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国 藩的一句话“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 谓耕耘指辛勤的劳动,诗人以此勉励自己要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 放出光芒,为所信奉的主义奉献一生。以“问”直抵灵魂,将红 烛的精神作为一生的信条和追求。前后有两个问,“但”字用来 强调后半句之“问”,体现了“耕耘”的重要性。
• (1)诗歌的第一节是关于红烛颜色的隐喻。从以上对比中可知,红烛的“红”象征着赤诚,隐喻着诗人理想的人格。其中的 “吐”字可以换成“亮”或“现”吗?“吐”字运用的妙处是?
• (2)诗歌的第二、三节描述的是红烛的结构隐喻,将红烛的烧蜡成灰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诗人以设问的形式发出疑惑 思考,你怎么理解?
• (3)红烛烧蜡成灰发出光照明是它从古至今的功能。从诗歌的第四节开始,诗人赋予红烛使命,寄予它热烈的期望,这是红 烛的功能隐喻。其中,诗人呐喊道“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里“烧破 ”“烧沸”“捣破”三个词好在哪里?
• (4)在第五节到第八节中,诗人提出疑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句话怎么理解? • (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4. 你认为不同方面的隐喻对构成和生成作品的意境有何作 用和效果?
• “红烛”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是贯穿全诗的主心骨。 诗人主要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从红烛的颜色隐喻、 形体隐喻、功能隐喻、使命隐喻等几个方面建构起语 篇,赋予诗篇深远的含义。
《红烛》课件(21张ppt)

语句品析
语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红烛》中的经典语句,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耕耘与收获的关系。
语句
“灰烬便是我的心之归宿了!”这一语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 热爱和对于未来的信心。
语句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则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祖国默默奉献的 情怀。
感受与思考
感受
闻一多在《红烛》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未来的期 望,同时也传达了对祖国发展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
02
《红烛》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
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人民生活 贫困,民族危机严重。
民主思潮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启 示和动力。
新文化运动
该运动推崇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对中国文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作者年轻
01
年轻的闻一多在清华园中感受到深深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
独特的艺术构思
闻一多运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将诗的意境和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诗歌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鲜明的形象
诗中的红烛、水等形象生动鲜明,寓意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象征意义
红烛的象征
红烛象征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的献身精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水的象征
水在诗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水与生命的联系,表达了对 生命的珍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05
《红烛》的赏析
诗歌欣赏
表现手法
闻一多《红烛》运用了象征主义 、意象主义等手法,通过描写红 烛这一象征主体,表现了诗人对 时代的呼唤和对未来的担忧。
主题思想
该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 对现实的忧虑,通过赞美红烛的 燃烧和牺牲,传达了对于祖国的 奉献精神与责任感。
《红烛》课件(共34张PPT)-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ppt

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 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 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 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 高的献身精神。
抒情脉络
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赞叹红烛的"红“——扬; 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抑; 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抑; 红烛“收获”与“耕耘”——扬
象征意义
红烛采用具有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一个执着追求勇于牺牲的形象, 灵感来源于李商隐的无题诗,但超脱情诗的范畴,反映了苦难社会 需要的光明、勇敢、牺牲,反映了诗人自觉扛起社会责任的赤诚之 心。
主旨探讨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 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 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 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 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 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 辉。
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第一节
如何理解?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作者认为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
红烛
诗人
第一节
有何作用?
抒情脉络
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赞叹红烛的"红“——扬; 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抑; 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抑; 红烛“收获”与“耕耘”——扬
象征意义
红烛采用具有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一个执着追求勇于牺牲的形象, 灵感来源于李商隐的无题诗,但超脱情诗的范畴,反映了苦难社会 需要的光明、勇敢、牺牲,反映了诗人自觉扛起社会责任的赤诚之 心。
主旨探讨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 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 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 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 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 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 辉。
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第一节
如何理解?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作者认为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
红烛
诗人
第一节
有何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4: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 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
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
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
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
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
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许多人都在课堂上读
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1925年夏,
• 【 七子: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 湾和旅大(旅顺 大连)】
【学习目标】 • 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
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 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 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 作业 • 1.诵读这首诗。 • 2.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
•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 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 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 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表现手法 • 小结:
• 采用拟人化、呼告、反复、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
标点探究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
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 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 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 国诗篇《七子之歌》。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红烛》
•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经初有成就,然而 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 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 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过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
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
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
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
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
结束语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 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 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 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 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 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 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 •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 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问题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 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 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 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在这首诗中,可以 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 融”。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 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 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其中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 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 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 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 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不快的神态。
问题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 “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 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 “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 强烈。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 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 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 精神的敬仰。
赏析表现手法
•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
参考: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 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 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 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 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 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 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 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问题6: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
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 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
•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 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参考: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 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
• 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
参考: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 就失去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问题5: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 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 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 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 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
• 诗集《红烛》,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 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更表现了 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 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歌以浓烈的色彩、丰富 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 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身精神。
理清抒情脉络
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
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
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
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
四
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
扬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
三
“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抑
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
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
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
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探究主旨
• 《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
•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
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
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
•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象征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
神(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
的抱负(托物言志)。
课堂探究,鉴赏文本
•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 读准字音 • 读准节奏 • 读出情感 • 大声朗读,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品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问题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 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 下理由。
明确:“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