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研究
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生活化德育是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和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生活化德育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两个方面,来探讨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生活化德育的理论探讨生活化德育是基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情境的教育方法,注重情境教学和体验式学习。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得以在对应情境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以此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巩固。
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生活化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使其成为责任感强、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
在关于德育的研究中,理论层面的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生活化德育属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范畴,主张学生在情境中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构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生活化德育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将学生主体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
在理论层面上,生活化德育能够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的支持。
二、生活化德育的实践案例生活化德育的实践案例丰富多样,可以在班级、校园和社区等多个层面展开。
在班级层面上,可以通过组织班会、课内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境整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校园层面上,可以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社区层面上,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举办社区文化节等形式,培养学生关心社区和他人的情怀。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情境中体验到道德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实践案例中的生活化德育,强调情境教学和体验式学习,使学生从经验中汲取道德成长的营养。
这种教育方法注重情境和行为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应用学到的道德知识,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在幼儿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

在幼儿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一、以情感人,让德育教育润物无声德育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我们要用情感去感染孩子。
记得有一次,小班的一位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玩具而大发雷霆,我走过去轻轻抱住他,用温和的语气说:“宝贝,别难过,我们一起找找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鼓励他,让他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最终,我们找到了玩具,孩子破涕为笑。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用情感去关爱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
二、以故事引导,让德育教育深入人心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将德育教育融入故事中。
例如,我们可以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学会谦让;《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孩子明白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三、以活动为载体,让德育教育融入生活德育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更应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体验道德的美好。
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植树活动,让他们亲手种下树苗,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又如,我们可以开展“爱心传递”活动,让孩子们将手中的玩具、书籍等物品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四、以家庭为辅助,让德育教育形成合力五、以身作则,让德育教育成为榜样在幼儿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用情感去感染他们,用故事去引导他们,用活动去锻炼他们,与家庭形成合力,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德育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幼儿园里,我们不仅是孩子们知识的启蒙者,更是他们德育教育的引路人。
作为一名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工作者,每次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我就会想起,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他们识文断字,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记得有一次,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因为争夺玩具发生了争执。
一个小女孩哭着跑来找我,我蹲下身,耐心地听她讲述自己的委屈。
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研究德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中,生活化德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旨在对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进行研究。
一、生活化德育的理论基础生活化德育是一种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基础,通过生活情境和活动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式。
它根植于生活,紧密结合实际,使幼儿在与他人相处、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培养道德意识和行为能力。
二、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策略1. 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应创设有利于培养社会道德的生活环境,包括建立友善、和谐的班级氛围,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打造温馨的生活场所等。
2. 开展日常生活活动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如早操、午休、饮食、卫生等,幼儿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助人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道德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3. 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幼儿园应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包括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以及家园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幼儿提供爱、尊重、理解和关心的环境,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
4. 引导幼儿参与社区服务通过引导幼儿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植树、捐款、慰问等,幼儿园可以培养幼儿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5. 推行德育主题教育通过组织德育主题活动,如道德讲堂、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幼儿园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一些道德问题,提高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生活化德育的效果评价生活化德育的效果评价主要体现在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改变上。
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记录他们的表现和改变,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到生活化德育的实施效果。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的反馈和与幼儿的交流,了解到在家庭和社区中生活化德育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德育教育策略。
四、生活化德育的推广与展望生活化德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幼儿园可以通过培训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生活化德育的教育方法和意识,进一步提升幼儿德育的质量。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德育的渗透研究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德育的渗透研究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德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育通过日常的活动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从而影响孩子的品德养成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对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德育的渗透进行研究。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德育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晨间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晨间活动通常是幼儿园一天中的开始,也是孩子们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
在这个阶段,幼儿园通常会安排孩子们进行早操、唱歌、故事会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园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比如在早操中,可以教育孩子们要讲究卫生,注意健康;在唱歌和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灌输孩子们敬爱老师、爱护同学、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会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德育的内容。
比如在数学课中,老师可以通过算术题引导孩子们学会分享,懂得合作;在绘画课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孩子们画家庭、画父母等方式,渗透亲情、孝敬父母的观念。
课堂上的德育渗透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也能够获得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午餐时间的德育渗透午餐时间是孩子们相处互动最频繁的时候。
在午餐时间,幼儿园可以通过安排孩子们一起吃饭的方式,教育他们要讲究餐桌礼仪,学会与他人分享食物,懂得尊重他人。
午餐时间也是教育孩子们学会自理的好时机,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擦嘴、洗手等,培养他们独立自理的习惯。
四、游戏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游戏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孩子们最喜欢的部分。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园可以设计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比如小队赛跑、传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游戏,来教育孩子们要尊重赢者,接受失败,学会分享和合作等。
游戏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在孩子们的兴趣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品格。
五、户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幼儿园通常会安排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如郊游、野餐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见识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勇敢、合作、团结等品质。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游戏、比赛,通过这些方式来教育他们学会团队合作,尊重他人,珍惜大自然等。
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项为人类未来发展做出贡献的事业,德育教育更是备受关注。
生活化德育作为德育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被广泛研究和实践。
一、生活化德育是什么?生活化德育是指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的一种形式。
生活化德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为它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价值,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德育思想。
二、生活化德育的研究进展1.生活化德育理念生活化德育意味着教育活动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生活化德育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是通过生活情境的教育载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道德。
在这种形式下,道德不再是一堆抽象的知识点,而是一份身体力行的习惯、积极的评价观和价值观等。
生活化德育强调主动性,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行为,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经验。
2.生活化德育实践生活化德育的实践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它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经验,是以生活为载体,以交往为环境,在交往中自动化、自发化地学习,自动化地转化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渐增强他们的感恩和责任感。
生活化德育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育游戏、实践体验、社会调查、讨论和交流、模拟角色扮演等。
3.生活化德育效果生活化德育不仅有趣味性和针对性,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锤炼,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虚荣心和完美主义,稳定学生的自我评估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等。
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生活化德育的实践案例1.餐桌礼仪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对吃饭礼仪的示范和指导,并加强餐桌动作、干净和讲究了餐桌礼仪,培养学生做一个懂礼貌谦虚、干净整洁和敬爱他人生活优秀的习惯。
2.节约爱环境通过环保教育,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
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生活化德育是一种将道德教育融入到生活中的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它不再把道德教育局限在教室内,而是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践和感悟。
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谦虚、宽容和正直。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生活化德育的研究和实践。
1.可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我们可以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中,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比如,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读有关励志、正义和友爱的文章,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公平和合作意识,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等等。
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到道德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学校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因此需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组织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建立荣誉制度和道德表彰制度,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通过这些活动和制度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3.可以在家庭教育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家庭是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道德建设的第一任教师。
因此,家庭教育在生活化德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比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做家务,让孩子学会分享和责任;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观社区服务机构,让孩子了解社会的需要和他人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参与公益活动;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他们正确的情绪表达和对待他人的方式等等。
通过这些家庭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尊重和关心。
探究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施

探究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施摘要:本文立足于幼儿园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分别从“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培养幼儿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有效做好幼儿园德育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字:幼儿园;环境意识;安全意识;全面发展如何做好幼儿园德育工作需要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教给孩子一些生活的常识,引导幼儿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促使幼儿更好的投身于学习之中,同时幼儿园教师还要了解幼儿本身的特点,基于幼儿园孩子活泼、爱动,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德育教育手段,从而提高幼儿学习效果。
一、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的问题关乎着人类存亡,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的事情,所以幼儿园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幼儿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幼儿的文明素质,从而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幼儿观看一些小动画片,动画片里将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发生的事件用动画剧情形象展示出来,视频中有好多工厂冒着黑色的烟,同时天空上面弥漫着绿色的气体,这就表明气体是有毒的,这就对应了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中有大量的工厂像炼油厂、金属厂等等,排出许多有危害性的气体。
动画片镜头一转,一堆堆枯骨暴露在孩子眼前,周围弥漫着阵阵有毒气体,这就对应了河谷中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导致烟囱排出的有毒气体无法扩散,许多危害性极大的气体游动在地面表层,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六十多人突发疾病,在这其中牲畜也难逃死亡的命运。
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画片,让幼儿了解到环境污染严重时会有严重的后果,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然后进行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了动画片之后都学习到什么小知识呢?”有的幼儿说道:“我知道动画片里有黑烟,还有绿色的有毒气体。
”还有的幼儿补充道:“不能污染环境。
”由此引导幼儿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还可以表扬一些爱护环境的幼儿,如不随手扔垃圾的小朋友、拒绝使用塑料袋的小朋友等等,让幼儿知道爱护环境是一件好事。
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

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一、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室里捡到了一个玩具,我没有直接批评那个丢失玩具的孩子,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珍惜物品,关爱同伴。
我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轻轻地把玩具放回原位,并鼓励孩子们一起维护我们的教室环境。
这样的做法,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责任感。
二、创设情境,引导道德体验在幼儿园教育中,创设情境是引导孩子们道德体验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分享、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
比如,我们可以组织一场“小小志愿者”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或者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会谦让和分享。
这些情境体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去践行。
三、强化规则意识,培养自律能力幼儿园是孩子们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强化规则意识,培养自律能力,对他们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班级规则,让孩子们参与规则的制定和执行。
比如,规定排队等候、轮流发言等基本规则,让孩子们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学会自律和合作。
同时,我们还要及时给予孩子们正面的反馈,让他们感受到遵守规则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注重情感交流,营造温馨氛围情感交流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情感需求,用爱心和耐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鼓励、多表扬,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伸出援手,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关心他人,懂得感恩和回报。
五、家园共育,形成德育合力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心去实践,用爱去滋润。
让我们携手同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撒下德育的阳光。
在幼儿园这片小小的乐园里,每一天都充满了德育教育的契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19T15:20:47.600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8期作者:李霞[导读] 为让幼儿在健康、丰富的生活中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温馨、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环境。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实验幼儿园442200
摘要: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使幼儿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健康人格、良好习惯的人,是幼儿园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研究了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德育幼儿教育生活化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
”幼儿园的每一处墙壁、每一个角落,幼儿园内的教师、保育员,甚至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们的影响是隐性的、长久的。
为让幼儿在健康、丰富的生活中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温馨、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环境。
一、幼儿生活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1.我们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渗透了品德教育。
如每周一奏国歌、升国旗;每天一个“德育小故事”;值日生要整理桌椅、给植物浇水、给金鱼喂食;进餐时要安静用餐,不掉饭粒,不挑食;午休时自己穿脱衣服、鞋子,安静迅速入睡等等。
虽然这些事情看起来既细小又平常,但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对幼儿来说,影响力是巨大的,潜移默化之中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德育,能够培养幼儿独立自主、勤劳节俭、分享合作、文明诚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主题活动,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如“我的妈妈”、“我爱家乡”、“学会合作”等主题活动,在不同领域中呈现,孩子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一系列探究和体验活动,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幼儿用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享受快乐、感悟生活,促进了身心的健康成长。
还有,我们根据季节、节日、重大社会活动等随机地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如春季趣味运动会、庆国庆诗歌朗诵会、为四川大地震捐款、评选爱心宝宝、大带小活动等等,幼儿亲身参加德育实践,深化了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习惯培养是德育的关键
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包括:吃饭、睡眠、劳动、卫生等生活习惯;倾听、阅读、思考等学习习惯;以及文明、礼让的交往习惯等。
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教给孩子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
其次,多采用榜样激励法。
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榜样,对其好的行为习惯给予充分肯定,并适当渗透道德认知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幼儿的“第一次言行”,给予及时强化或制止,采取多种方法,如儿歌、律动、游戏等引起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掌握各类常规要领。
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好的习惯。
三、教育者的爱能起到感化作用
教育不能没有爱,师爱是幼儿德育的先导。
思想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巧妙结合。
师爱不仅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源泉,也是改变幼儿消极因素的动力,是打开幼儿德育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它激励并增强着幼儿自信心和上进心。
四、在生活化德育中引入有效评价方式
当幼儿具备一定的道德意识时,他们便很乐意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做出评价,有时还会表现为告状,其实,这是引导幼儿丰富和掌握行为规范的好时机,同时又是鼓励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教师可经常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和评价集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使之形成正确的舆论,并影响每一个幼儿。
幼儿园举办了“比比谁的红旗多”的专栏,在每日结束活动时,教师就组织幼儿一起进行评议推选,即对当天表现好的幼儿,给予贴红旗的鼓励,然后每周五进行评选,对一周表现好的幼儿奖发小红花。
这样既帮助幼儿提高了日常行为中的是非判断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我们还先后采用了“进步塔”、贴“星星”、语言称赞等多种形式,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从而也满足了幼儿的强烈渴望和“我最能干”的心理需求。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育中,幼儿园教师需要认识到生活化德育的重要作用,并且实施针对性教育措施。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含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含着团结友爱、相互合作与互相谦让;社区生活中蕴含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
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把蕴含在生活中的感悟和规则挖掘出来,就是教师应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宁波教育出版社,2014。
[3]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