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基础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诊断学基础重点一、名词解释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三凹征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
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如喉梗阻。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6.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7.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到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8.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
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9.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10.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以存在。
11.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
深、浅反射均消失。
12.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西医诊断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负责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观察、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从而获取疾病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最终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
在西医临床实践中,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对西医诊断学的复习非常重要。
以下是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的重点概述。
第一部分: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1. 病史收集:了解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寻找可能的诊断线索。
2. 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以及特定系统的详细检查,例如心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体格检查可以提供直接的征象和体征,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实验室检查1.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炎症指标、肝肾功能等。
血液检查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生化指标。
2. 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超声波、CT、MRI等,用于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的器官形态和结构,为疾病诊断提供直观依据。
3. 病原学检查:对于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致病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为治疗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诊断思维和技巧1. 临床推理:根据收集到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运用临床推理的方法分析评估患者的疾病,排除不可能和可能性较小的诊断,最终确定可能的诊断。
2. 鉴别诊断:对于多种疾病可能性较大的情况,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比较不同疾病的特点和表现,通过排除法确定最可能的诊断。
3. 诊断错误和遗漏:诊断学中常见的错误包括诊断遗漏、过度诊断和错误诊断等,复习时需要了解这些错误的原因和防止方法。
第四部分:常见疾病的诊断1. 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典型表现和特点。
2. 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了解常见疾病的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例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痛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区别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西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一单元症状学特点内容又散又多,不宜记忆所有临床课的基础与各系统疾病密不可分应对措施:抓住重点理解记忆分析和应用方法:边听课边笔记边做题边看笔记成功=重复内容一、症状学二、问诊三、检体诊断四、实验室检查五、心电图六、影像诊断七、病历书写概念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1.发热2.头痛3.胸痛4.腹痛5.咳嗽、咳痰6.咯血7.呼吸困难8.水肿9.皮肤黏膜出血10.恶心、呕吐11.呕血、便血12.黄疸13.意识障碍14.抽搐发热要点:1.发热的病因2.发热的临床表现3.发热的问诊要点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二、发热的分度低热 37.3~38℃中等度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41℃以上三、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39~40℃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39℃波动范围>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败/湿/结/脓)拜师结盟。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几天后规律地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回家挥霍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西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得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5、肺实变最早出现得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8、心脏得绝对浊音界就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得机理主要就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得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得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得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得心律失常就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得心律失常就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得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诊断学基础重点一、名词解释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三凹征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
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如喉梗阻。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6.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7.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到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8.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
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9.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10.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以存在。
11.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
深、浅反射均消失。
12.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西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1. 主诉的概念及注意事项主诉是迫使患者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记录主诉时,应包括患者感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或体征)的性质和持续时间。
若主诉包括几个症状,应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通常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力求简明扼要,主诉要有显著地意向性,确切的主诉常可提供对某系统疾病的诊断线索。
尽可能用患者自己的言辞,不用医师的诊断用语。
2. 现病史概念及包括内容现病史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
包括现在所患疾病的最初症状、自开始到就诊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 起病情况及患病时间2) 主要症状的特点、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和加速的因素3) 病因和诱因4) 病情的发展和演变5) 伴随症状6) 诊治经过7) 病程中的一般情况3. 问诊项目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及生育史、家族史4. 正常叩诊音的种类及其出现的部位清音: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和致密度正常浊音: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如叩击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心脏或肝脏的部分)。
病理状态下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所表现的叩诊音也为浊音。
鼓音:正常见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病理则见于肺空洞、气胸或气腹等过清音:提示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常见于肺气肿实音:生理见于叩击不含气的实质器官,如心脏、肝脏,病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5. 测量体温的方法及其正常值l 口腔(36.3°~37.2°)水银柱甩到35°以下,水银端置于舌下,紧闭口唇,不用口腔呼吸(以免冷空气入口腔,影响口腔体温),测量五分钟后读数。
l 肛门(36.5°~37.7°)患者取侧卧位,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肛表水银端涂以润滑剂,徐徐插入肛门,深达肛门的一半为止,放置5分钟后读数。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必背知识点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必背知识点(二)病变1、左室增大: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左扩展;左前斜位,左心室仍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向前下移位,在心脏后下缘明显凸出;左侧位,心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心后下缘的食管前间隙消失。
2、右室增大:心脏呈二尖瓣型;心腰变为平直或膨起;右前斜位,左心室段前缘呈弧形前突,心前间隙变窄。
3、左心房增大:食管受压向后移位;心右缘双弧影,心底部双心房影;心左缘可见左心耳突出。
早期增大的观察位置:右前斜位像左前斜位:心后缘上段向上增大,左主支气管抬高,气管分叉角度增大。
4、缩窄型心包炎:心包钙化四、消化系统(一)基础食管静脉曲张最常用的X线方法:食管吞钡造影口服胆囊造影的造影剂:碘番酸静脉胆道造影的造影剂:30%或50%胆影葡胺消化道X线诊断目前常用的最佳方法:钡剂双重对比造影(二)疾病1、食管癌:粘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形成表面杂乱不规则影像;管腔狭窄;月初八内充盈缺损。
2、胃溃疡:龛影,多见于胃小弯、胃窦部。
3、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球部;激惹征4、胃癌:充盈缺损;龛影。
好发于胃窦部幽门前区。
5、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远侧结肠(如直肠和乙状结肠)结肠有痉挛,可见向心性狭窄,肠袋变浅,肠壁见小毛刺状凸出龛影。
6、结肠癌:结肠局限性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肠袋消失,管腔变窄,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
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五、泌尿系统(一)基础观察肾的分泌排泄功能的检查:静脉肾盂造影静脉肾盂造影合用的造影剂:60%或76%的泛影葡胺泌尿系统结石首选的检查:腹平片(二)疾病1、慢性肾盂肾炎:肾影变小,表面呈波浪状,多累及双肾。
2、肾癌:肾轮廓局限性外突。
3、肾结核:自截肾六、骨与关节X线平片不能显示正常骨骼的:骨膜X线透视仅用于:骨髓炎小儿骨骼的X线特征:骨端Colle‘s骨折是指:桡骨远端骨折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病变在:关节软骨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骨软骨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掌骨趾骨骨折需拍:正斜位片类风湿性关节炎周围型需拍:双手正位片包括腕关节(一)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骨性强直及关节脱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就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就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就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就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一、血常规(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1、减少――贫血2、绝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二)白细胞中性粒0、5-0、7;嗜酸粒0、005-0、05;嗜碱粒0-0、1;淋巴0、2-0、4;单核0、03-0、081、中性粒(1)增多: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酮症酸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减少:病毒感染;伤寒、疟疾;再障贫,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X线及放射性核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疮);脾亢(肝硬化、班替综合征)。
(3)核象:核左移――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核右移(常伴白细胞减少)――骨骼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巨幼贫,恶性贫血)2、嗜酸粒(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皮肤病)寄生虫病;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2)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3、嗜碱粒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淋巴细胞(1)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杆菌感染(结核,百日咳);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2)减少:应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5、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病理性: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三)网织红细胞成人:0、005-0、015,绝对值24-84;新生儿:0、03-0、061、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再障贫,白血病)意义:贫血疗效观察;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1、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2、病理性:(1)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活动)(2)损伤及坏死,心梗(3)恶性肿瘤(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5)贫血二、骨髓检查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血涂片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提示: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再障贫(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三、血小板1、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2、增多:反应性: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四、肝脏病检查(一)胆红素(二)血清酶1、转氨酶ALT就是反映肝的最敏感指标(1)肝病: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以ALT升高明显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上升或正常肝硬化(终末期):正常或降低肝内外胆法淤积:正常或轻度上升(2)心梗:6-8小时AST增高2、碱性磷酸酶(ALP)增高:胆道阻塞;急慢性肝炎;肝胆系统以外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 3、Υ-谷氨酰转移酶(Υ-GT)增高:肝癌;胆道阻塞;肝病(急性肝炎,急慢性酒精肝)4、乳酸脱氢酶(LDH)增高:肝病(急性肝炎与中度慢性肝炎,转移性肝癌);急性心梗;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五、肾功能(一)肾小球功能1、血清尿素氮(BUN)3、2-7、1mmol/l意义: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但不就是肾功能损害的特异性指标2、血肌酐(Cr)88-177意义: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120意义: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二)肾小管功能1、浓缩稀释试验――主要就是测定远端肾单位功能。
反映肾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低比重尿2、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22-31降低: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增高: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六、生化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2、9-6、0血清甘油三酯(TG)男0、44-1、76;女0、39-1、49血钾3、5-5、1血钠136-146血氯98-106血钙2、25-2、75七、免疫学检查(一)免疫球蛋白IgM单独明显增高――巨球蛋白血症(二)补体C3增高:各种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肿瘤(肝癌)减低――可作为肾脏病诊断与鉴别的诊断依据(三)感染免疫检测1、抗链O(ASO)增高:提示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不一定就是近期感染的指标2、伤寒与副伤寒检查早期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四)自身抗体检测类风湿固子(RF)检查――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五)肿瘤标志物检测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1)原发性肝癌――AFP就是诊断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若见AFP增高,提示坏死的肝细胞再生。
反之,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3)妊娠:异常升高可能为胎儿神经管畸形2、癌胚抗原(CEA)(1)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2)鉴别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转移性升高八、尿液检查(一)颜色与透明度1、血尿――泌尿系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2、血红蛋白尿(酱油色)――蚕豆病、阵皮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3、深黄色(胆红素尿)――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4、乳糜尿(乳白色)――丝虫病5、脓尿与菌尿――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6、盐类结晶尿(二)比重――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减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肾小管间质病固定(等张尿)-肾实质严重损害(三)蛋白尿肾脏疾病,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肾);肾外疾病(发热、高血压、妊娠、中毒、心功能不全)(四)管型1、透明管型――肾实质病2、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球疾病白细胞管型――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管有病变。
3、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盂肾炎,肾小管损伤4、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5、蜡样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肾淀粉样变九、粪便水样或粥样稀便――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米泔样便――霍乱鲜血便――肠道下段出血(痔疮,肛裂)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灰白色便――阻塞性黄疸细条状便――直肠癌绿色粪便――消化不良十、痰液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支氯管扩张,肺癌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肺梗死棕褐色痰――肺阿米巴脓肿黄色脓性痰――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黑色痰――矽肺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一、常规导联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余肢导反映左心室V1、V2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V5、V6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二、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轴:0-+90之间心电轴轻中度右偏:婴儿,垂位心,肺气肿,轻度右室肥大心电轴显蓍右偏:右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电轴轻中度左偏: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轻度左室肥大电轴显著左偏:左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三、心房肥大(一)右心房肥大1、P波高尖,电压>0、25mV,在II、III、aVF导联最突出2、V1导联上,P波前部高尖(二)左心房肥大1、P波增宽>0、11s,常呈前低后高的双峰型(I、II、aVL)2、V1导联上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变宽(三)双房肥大――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四、心室肥大(一)左室肥大1、左室电压增高:RV5>2、5或RV5+SV1>3、5(女)-4、0(男)2、心电轴左偏3、QRS波群时间延长:达0、1-0、11s4、在以R波这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二)右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改变:RV1>1、0,RV1+SV5>1、2,RaVR>0、52、QRS波群形态改变3、心电轴右偏4、QRS波群时间并不延长5、V1或V3R等右胸导联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五、心梗1、缺血型T波改变: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2、损伤型ST段移位:S-T段抬高3、坏死型Q波改变六、心绞痛1、典型: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2、变异型: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导联同表现为S-T段压低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S-T段压低(除aVR导联):水平型、下垂型ST段下移2、T波改变:低平、双向或倒置八、心律失常(一)早搏1、室早: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歇2、房早: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P波不同;P’-R新时期>0、12;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房性早挖墙脚后的代偿间歇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