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发热患儿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
【收稿 日期 :2013-03 12 编校 :苏建 东1
健 康教 育在发 热 门诊 患儿 家长 中的应用
高庆容 ,吴新明 (广东省广州市番 禺区 中心医院门诊 儿科 ,广东 广州 5114育 在发 热 门诊患 儿家 长 中的重要 作用 。方 法 :随机 抽取发 热 门诊患 儿及 其 家 长100例 ,分 为对 照组50例 和 试验 组 5O例 ,对 照组 按常 规教 育 ,试验 组在 候诊 期 间采用 系统 行 的健康 教 育 。结果 :试 验组 家长 在患 儿候 诊期 间焦 虑发 生率 低 于对 照 组 (P<O.05),腋 温 的正确 测昔 、主动 采取 降温 措施 等均 显 著优 于对 照组 (P<0.05)。结论 :健 康教 育 能够 改善 发热 患 儿家 长的 紧张 、焦虑 情绪 ,患 儿及其 家长 积极 配合治 疗 ,就 诊秩 序 良好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 资料 :选 择 2012年 9门 ~2012年 10月 ,在 发 热 门 诊 候 诊 的 100例 发 热 患儿 及 其 家 属 作 为 对 象 ,男58例 ,女42例 , 年 龄 12 d~14岁 ,发 热 程 度 体 温 (腋 温 )37.5~40.4℃ 。其 中 37.5~38 32例 ,38.1~39℃ 53例 ,39.1~4O.4℃ 15例 。试验 组 家 长男 15例 ,女35例 ,年 龄22—47岁 ,平 均 (34.7±12.8)岁 。 学 历 高 中或 以下 者 1 3例 ,大 学 或 以 上者 37例 。对 照 组 家 长 男 14例 ,女 36例 ,年龄 23~46岁 ,平 均 (34.2±13.7)岁 。学历 高 中或 以下 者 16例 ,大学 或 以上者 34例 。两 组一般 资料 比较 差异 无 统计 学意 义 (尸>0.05),具 有可 比性 。 1.2 方 法 :将2012年9月在 发热 门诊 候诊 的首 诊 患儿 及家 长50例 作 为对照 组 ,2012年 1O月在 发热 门诊 候诊 首诊 患儿及 家长 50例 作 为 试验 组 ;对照 组 只在候 诊大厅 观看 宣传 专栏 、电视播 放 的宣教 短 片 ,取 阅健康 教育 处方 等教 育 。试验 组在 常规 的基 础上 ,再 根 据 患 儿家 长 的接受 能力 ,文化 程度 ,采 取适 宜 的教育 形式 进行 健 康教 育 ,并贯 穿在 整个 候诊 过程 。实施 健康 教育 的前 台护 士 ,要

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析在儿科门诊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3月,便利选取该时间段内在我院儿科门诊接受诊疗的患儿共计80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将所有的患儿按照1:1的比例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有患儿40例。

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方式的护理方法,分别是使用儿科门诊常规护理进行对照组患儿的护理工作,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

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方法护理后,对其临床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尤其是护理后患儿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等数据要详细记录,同时将两组记录后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采用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和单纯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患儿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观察组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使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患儿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同时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儿科门诊;护理工作;健康教育;效果引言:在医院的组成结构中,儿科门诊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儿科门诊收治的患者较为特殊,均为儿童患者,而且儿科门诊的患者流动性较大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科门诊护理工作的难度。

当前,儿童在家属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一旦门诊护理工作中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家属的不满,进而导致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不利于医院的和谐发展[1]。

因此,相关人员应该给予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一定的重视,通过合理的方式降低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同时还可通过健康教育提升患儿和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保证能够给予治疗和护理一定的理解,便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部分患儿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分组对比的形式,探析在儿科门诊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现将报告内容如下呈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3月,便利选取该时间段内在我院儿科门诊接受诊疗的患儿共计80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将所有的患儿按照1:1的比例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有患儿40例。

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中的应用健康教育是向人们传授保健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作为重要窗口之一的发热门诊,不仅是疾病治疗场所,也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由于病人对发热门诊环境及发热的困惑,时常会引起心里的恐慌或大意,因此对发热病人及时实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本科通过对这一特殊人群实施健康教育,使病人在就诊过程中掌握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增进身体健康水平,促进病人的康复.一健康教育的内容、什么是发热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测量体温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36.2~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38.9℃:高热:39~41℃;超高热:41℃以上、物理降温1、温水擦浴。

温水擦浴有助于高热患儿的降温。

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温水擦拭患儿的全身皮肤。

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擦拭时间可稍长一些,以助散热。

胸部、腹部等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最好不要擦拭。

出疹的孩子发热不要用温水擦浴降温。

2、冰袋冷敷。

用干毛巾包裹冰袋敷在儿童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可以反复使用。

冷敷后,半小时复测体温。

3、酒精擦浴。

高热40℃以上者可作30﹪~50﹪酒精檫浴。

酒精擦浴时,用毛巾从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进行,腋窝、腹股沟等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肤微微发红,以利于降温。

注意胸口、腹部、脚底等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用药指导:当病人取到药后,有了解自己病情及用药方面知识的权利,这是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护士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查阅有关书籍,掌握常规用药的量、方法及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

并积极主动向病人讲解,必要时,将其写在小卡片上,便于患者记忆。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标题:发热患儿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患有发热的儿童,及时正确的健康教育对于缓解症状、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发热的重要性、发热患儿的护理、药物使用、饮食调理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预防发热的重要性1.1 定期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可减少儿童感染疾病的风险。

1.2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环境清洁等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感染。

1.3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营养,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感染。

二、发热患儿的护理2.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有助于患儿排出体内热量。

2.2 适量增加衣物:根据患儿体温调整衣物,不宜过多过少,避免出现过热或过冷情况。

2.3 注意观察病情:定期测量患儿体温,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三、药物使用3.1 适量使用退烧药:根据医生建议,适量使用退烧药,不可滥用。

3.2 注意药物副作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

3.3 避免药物交叉使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应避免交叉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四、饮食调理4.1 多饮水:发热时患儿易出现脱水情况,应多饮水以补充水分。

4.2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患儿胃肠负担。

4.3 补充营养:发热时患儿消耗较大,应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的食物。

五、日常生活注意事项5.1 保持充足休息:发热时患儿需保持充足休息,有助于身体康复。

5.2 避免外出:发热期间应避免患儿外出,减少感染风险。

5.3 定期就医:如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结语: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家长们正确对待发热患儿,提高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发热是常见症状,但正确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对于患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愿每一个发热的孩子都能尽快康复健康。

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医院模式的转变和医院服务功能的扩大,医院已成为儿科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

结合医院中心任务,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也是防治疾病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策略,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科护理作用儿科健康教育是结合各个年龄阶段小儿的特点,营养及教养的需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健,降低危害儿童健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儿体质,促进患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的一种方式,而儿科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儿科健康教育以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身心健康。

一、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它需要社会人民群众自觉参与,通过自身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而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从原则上讲,健康教育是最适于那些有改变自身行为愿望的人群。

它是一个有目标,有组织和系统的教育活动形式。

主要是提高人们的自觉性,使他们适应和接受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因此健康教育也适用于住院患儿及家属。

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有它的独特性。

小儿好动、好奇、模仿性强,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所以要特别注意患儿的安全问题,并在护理中教育,这对小儿的心里发展和住院期间的安全有很大的帮助。

儿科护士要特别强调“耐心,细心,责任心”,护士通过与患儿的接触,能够细致与系统的观察病情,从而获得重要的资料,为以后的治疗和护理打下基础。

在儿科护理中,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率,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儿及家属自觉接受治疗。

二、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下面详细讲解几种常用的教育方式。

(一)服药指导药物有防治疾病的作用,也有产生不良反应的副作用,小儿用药应慎重选择,不可滥用,小儿选择药物时要注意年龄、生理、病理特点。

通过健康教育能叮嘱患儿及家属按时服药,按照医生的诊断和嘱咐按时、按量、正确服药,不能自行改变药量,甚至停止服用。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效果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效果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效果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提高个体健康水平、预防疾病、控制疾病为目的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可以有效地帮助家长了解保健知识,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1.良好的生活习惯:儿童的生活习惯对其健康成长发育十分重要。

健康教育应重点宣传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如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健康等。

2.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儿童常见的疾病有儿童感冒、婴儿腹泻、痱子、湿疹、小儿疱疹等。

健康教育应向家长宣传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方法,如洗手、喂养方法、保持清洁、预防感冒等。

3.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儿童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健康教育应向家长宣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接种时间,帮助家长理解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意外伤害的防范:意外伤害是导致儿童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健康教育应向家长宣传如何防范意外伤害及急救方法。

1.讲座方式: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医生可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介绍儿童的保健知识、疾病预防、养育经验等。

2.个别指导:医生可以根据家长的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家长解决儿童保健中存在的问题。

3.资料发放:医生可以在门诊中免费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提供相关的保健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保健知识。

4.互动式活动:医生可以组织一些互动式活动,以游戏等方式教育家长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

1.提高了家长的保健意识和行为:门诊中的健康教育能够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保健观念和行为,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健康。

2.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通过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健康教育,可以让家长更好地掌握儿童的保健知识,降低患病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3.提高了门诊的服务品质:健康教育是门诊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门诊的服务品质,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四、结语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能够有效地帮助家长掌握儿童保健知识,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和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在发热门诊中对患儿家属实行健康教育,探究其所产生的实际应用效果。

方法:以2020年3月-2021年3月为时间段,从我院病例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出96例发热门诊的患儿及其家属,将其全部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对半划分,其中48例作为A组(观察组),另外48例作为B组(对照组)。

对A组患儿家属实行全面教育方案,对B组患儿家属则实行普通的教育方案,就两组患儿家属经由教育后其内心的焦虑情况、测量体温的方法及采取降温措施的积极性等作为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经由不同的教育方案后,A组患儿家属内心出现焦虑现象的人数极少,其总共占比仅为14.5%;A组中大部分家属都能够正确使用体温计来测量腋温;且A组中多数家属均能够主动的采取降温措施,其占比高达97.9%。

结论:对发热门诊的患儿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所体现出的价值极高,这不仅能够使患儿家属对发热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能够缓解家属内心的紧张、焦虑感,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健康教育;发热门诊;应用效果针对患儿来说,其最为多见的就诊原因均为发热,而发热不仅会导致患儿遭受痛苦,而且对于家属而言更是折磨,患儿家属内心极易产生焦急、忧虑的情绪。

并且加之患儿年龄普遍较小,其诉求能力还不够,对于自身的不适很难较为全面的表达出来,因此需经由家属来对患儿进行救治,最为有效的方法即为对患儿家属进行必要的教育宣讲。

针对于此不仅能够使患儿的发热情况得以缓解,而且还能够使家属更加放心,能够在治疗中得到患儿家属的高度配合,致使患儿能够早日康复[1]。

现就对发热患儿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报道为以下内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20年3月-2021年3月为时间段,从我院病例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出96例发热患儿及其家属,将其全部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对半划分,其中48例作为A组(观察组),另外48例作为B组(对照组)。

其中男女患儿的人数比为7:5,年龄段为13天-14岁,通过测量腋温可知,其范围为37.6-40.5℃。

健康教育在门诊小儿高热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探讨

健康教育在门诊小儿高热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探讨

健康教育在门诊小儿高热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探讨摘要:目的:观察门诊健康教育在小儿高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月~6月门诊诊治的200例小儿高热病例,根据入院顺序分组,前100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门诊护理,后100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干预前后疾病知晓情况、自理能力得分。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晓情况、自理能力得分对比,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升,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小儿高热在门诊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知晓情况,提高其自理能力。

关键词:健康教育;小儿高热;自理能力;门诊护理小儿高热是儿科门诊常见的病情,发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等等,部分患儿除了高热之外还可能伴有其他临床表现,对于高热的处理除了及时降温,找准病因针对性处理之外,还需要家属科学、正确的配合护理,以防止疾病进展、并发症的发生[1]。

因此,门诊就诊时除了常规的护理外还应强化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本次研究以2019年1月~6月门诊诊治的200例小儿高热病例为研究对象,探讨门诊健康教育的运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6月门诊诊治的200例小儿高热病例,根据入院顺序分组,前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各有56、44例,年龄1~6岁,平均(3.62±1.43)岁;后10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女各有52、48例,年龄在1~5岁,平均(3.28±1.25)岁。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两组患儿均根据检查结果由医师判断病情,予以对症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门诊护理,包括指导检查、介绍医院环境、提供用药咨询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①重视细节,实施关怀护理。

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主诉不清、依从性差,在出现高热后无法准确的描述自身的不适感,因此门诊护理要重视各种细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发热患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发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儿科门诊发热患儿9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

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不给予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接受健康教育。

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焦虑减轻率、遵医行为改变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结论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发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标签:健康教育;儿科门诊;发热
儿科门诊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每天要接待大量的患儿,而这些患儿中,大部分都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而就诊[1]。

发热又被称为发烧,其诱因比较多,比较常见的为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等。

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小儿有发热症状,则应及时将其送往医院儿科门诊处进行检查与诊断,以防止延误治疗。

然而,很多家长缺乏一些基本的疾病知识,导致患儿的病情被延误或者过度用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门诊发热患儿9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

观察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3例;年龄为8个月~11岁,平均年龄(3.84±1.16)岁;病情:上呼吸道感染15例,急性扁桃体炎12例,消化道感染12例,其他9例。

对照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24例;年龄为9个月~12岁,平均年龄(4.16±1.22)岁;病情:上呼吸道感染14例,急性扁桃体炎13例,消化道感染15例,其他6例。

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不给予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接受健康教育:
1.2.1心理指导在临床工作中,家属的情绪会影响到患儿,因此,在门诊时间,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并给家属解疑答惑,从而消除家属的疑虑、焦虑、惊恐等心理。

此外,对学龄儿童,护理人员也可以给予其心理指导,比如鼓励患儿将生理及心理感受说出来,鼓励患儿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并安慰患儿不要害怕。

1.2.2退热知识指导很多患儿的家属不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并误认为患儿体温越高则病情越严重。

而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家属往往对患儿进行过度的治疗,从而造成不良的影响。

对此,护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向患儿家属解释儿童体温调节的特点,以避免产生误解。

比如,新生儿或者学龄前儿童,其皮肤脂肪比较薄,肌肉尚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其体温容易波动,机体无法对体温进行完全的调节[3]。

因此,进食、运动、哭闹等行为均可能导致患儿体温升高。

②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

很多患儿家属知道要给患儿测量体温,但是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一般而言,体温测量方法有肛温测量法、口温测量法、腋下或鼓膜测量法四种,其中,肛温测量对不易配合的婴幼儿比较适用,但不适用于腹泻患儿、直肠手术患儿、肛门手术患儿。

口温测量对年龄较大并且配合度较高的患儿比较适用,使用时将水银柱置于舌下并紧闭嘴巴即可。

腋下或颈部测量法适用于新生儿或者神志不清的年长患儿,但腋下有创生、出汗过多、炎症患者则不宜采用。

鼓膜测量法具有无创,无不适感、快速、方便、清洁等特点,适合0~3岁的婴幼儿。

③指导家属正确看待小儿发热。

?訩要让家属知道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在发热的影响下,机体内的白细胞、抗体生成、肝脏的解毒作用均能得到增强,人的抗感染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訪要让患儿家属认识到发热时间过长会引发不良影响,甚至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威胁。

④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降温方法。

一般情况下,家属可以给患儿做物理降温,比如使用毛巾做头部冷敷,使用冰袋对患儿身体的大血管所在部位进行冷敷,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

如果物理降温无效,则可以给予患儿降温药物,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1.3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2.2观察组患儿的焦虑减轻率、遵医行为改变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2。

3 讨论
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实施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或患者家属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改变患者或患者家属的不良习惯,预防疾病的复发,等等。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实施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相比,实施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掌握率更高,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更好,护理遵从度及护理满意度更高。

本次研究中,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心理指导和退热知识指导两个方面。

其中,心理指导的目的乃是通过改善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来避免患儿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进而保证患儿的体温在就诊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退热知识指导则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其目的主要为以下几点: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使患儿家属正确认识发热,避免盲目治疗;帮助患儿家属掌握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及退热方法。

在以上健康教育的影响下,患儿家属能够大大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而发热患儿则能够得到正确的护理。

参考文献:
[1]高庆容,吴新明.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3,36(18):3692-3693.
[2]崔蕾.发热儿童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7(02):408-409.
[3]林少娟.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19(12):117-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