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老人临终前的心理状况

合集下载

老年人临终心理

老年人临终心理

老年人临终心理
老年临终病人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变化:临终的状态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否认阶段、愤怒阶段、乞求阶段、抑郁阶段、接纳阶段。

1、否认阶段:病人对疾病的严重性尚无思想准备,否认是为了暂时躲避病症给予的压迫感,有些病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都了解自己死亡的预后,故做欢态,为不使家人过度悲伤,但对知情者,则会哭诉真情,以减轻内心痛苦期望奇迹治疗。

2、愤怒阶段:当病情趋于危重、难以否定时,病人表现生气,愤怒及怨天忧人的情绪,常迁怨家属及医护人员,责怪上帝,发泄他们的苦闷及无奈。

3、乞求阶段:此时期,病人存有发生奇迹治疗的幻想,期盼延长寿命,提出种种要求,要求活到完成某些重要事情等。

这个阶段病人还存在着希望,也努力配合治疗。

4、抑郁阶段:当病人知道自己乞求无效时,死亡无法逃脱之后,便进入.7H丧抑郁,表现为悲伤,情绪低落,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此时病人会体验到绝望及一种准备后事的悲哀,家属必须在其身旁全心倍伴。

5、接纳阶段:此阶段病人准备接纳与之俱来的一切,多数病人自己即将面临死亡有所准备,心情相当平静,对高兴或悲哀麻木默然、置之度外。

如果老人有以下几大征兆,可能即将离开人世,子女多陪伴吧!

如果老人有以下几大征兆,可能即将离开人世,子女多陪伴吧!

如果⽼⼈有以下⼏⼤征兆,可能即将离开⼈世,⼦⼥多陪伴吧!⽣⽼病死是⼈之常态,没有谁是可以长⽣不⽼的,没有谁是可以与天同寿的,⼀统六国的秦始皇、万⼈敬仰的唐太宗皆是如此。

如果⽼⼈有以下⼏⼤征兆,可能即将离开⼈世,⼦⼥多陪伴吧!第⼀阶段为暴躁时期,⼈在这⼀时期往往有些恐惧,特别的害怕死亡的威胁,整个⼈经常是沉默不语的,如若有⼈打扰甚⾄会⼤发雷霆,好像⼀个爱哭闹的⼩孩似的,咋说都不听。

⽼⼈快要离开的时候,⾸先意识上会发⽣改变,意识会变得逐渐模糊,会开始出现说⼀些莫名其妙的话。

当⼈临终的时候,⼤脑的机能衰退殆尽,记忆容易发⽣错乱,⽼⼈会出现喊错家⾥孩⼦名字,认错周围的⼈。

第⼆阶段为温和时期,到了这⼀步的⼈,往往会回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回想起⾝边⼈对⾃⼰的好,⾮常喜欢和他们笑着进⾏交谈,哪怕只是默默的聆听也好。

若家⾥的⽼⼈⾝体很差,常年躺在床上⽆法起来,但是最近⼏天,⾝体好像变好了⼀样,突然能吃能⾛,⽓⾊变得红润,胃⼝也⼤开,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并不是⽼⼈的⾝体真的变好了,⽽是“回光返照”了。

第三阶段为⼤⼝吃饭时期,⼈进⼊温和阶段以后也不知是咋了,特别的想吃饭,尤其对⼤鱼⼤⾁更是爱不释⼿,看见就往嘴⾥塞,也不管旁边有没有⼈的。

这⼤概就是古话:“死也要做⼀个饱死⿁”的由来吧!对于我们来说,能够做的就是家中⽼⼈尚在的时候,好好的照顾和孝顺他们。

家⾥有⽼⼈的⼈,很多⼈可能会担⼼,⽼⼈会突然离⾃⼰⽽去。

其实通常情况下,家中⽼⼈到了⼀定的岁数,快要“⾛”的时候,⼀般是会有些“预兆”的,若发现了预兆,多半是时不久矣,要好好地珍惜最后的相处时间。

最后⼈在死之前⼀定会反复的和后⼈交待⾃⼰的遗愿,希望从此可以放下⼈世间的⼀切,进⼊另⼀个世界。

⼤家在⼩的时候,很多⼈可能听过⽗母说过这样⼀句话,那就是⽗母总是会有离开你的⼀天。

⼩时候⽗母就是⾃⼰的天,听到这样⼀句话,会感觉⾃⼰的天都塌了,因此会暗暗的许愿,希望⾃⼰的⽗母长⽣不⽼。

临终五个心理阶段

临终五个心理阶段

临终五个心理阶段
临终病人通常会经历五个心理阶段,包括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和接受期。

1. 否认期:在这个阶段,病人可能会极力否认和拒绝接受自己病情的严重性。

他们可能不愿意面对现实,试图逃避,并希望奇迹出现。

2. 愤怒期:当病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病情无法逆转时,他们可能会变得愤怒和暴躁。

他们可能会把这种情绪投射到医护人员、家人和朋友身上,认为是他们没有尽力或者是对他们的冷漠导致了这种状况。

3. 协议期:在协议期,病人通常会开始与疾病妥协,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延长自己的生命。

他们可能会接受治疗,改变生活方式,甚至尝试各种偏方和秘方。

4. 抑郁期:随着病情的恶化,病人可能会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

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绝望,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

5. 接受期:在接受期,病人开始接受自己的命运,并准备面对死亡。

他们可能会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向家人和朋友告别,并尝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完成自己的心愿。

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临终病人,提供更贴心的关怀和照顾。

临终老人的心理特征

临终老人的心理特征

临终老人的心理特征文章目录*一、临终老人的心理特征1. 临终老人有哪些心理特征2. 临终老人有什么生理表现3. 临终老人有什么心理表现*二、临终老人怎样饮食*三、临终老人怎样护理临终老人的心理特征1、临终老人有哪些心理特征 1.1、否认期认为自己的病是检查错误,医生失误,往往要求进一步检查或更换医生、医院;1.2、愤怒期明确死亡即将到来时,出现压抑、忧愁,终日愁眉不展或者焦虑、愤怒,认为对自己不公,可能会仇视家人及周围人;1.3、抑郁或绝望期临终老人变得冷静,进入既绝望又希望出现奇迹的矛盾心理,有人也会出现轻生念头,希望摆脱痛苦,减少家属的各种负担;1.4、接受期在没有希望时,出现悲伤、抑郁,最后万念俱灰,平静地或不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一事实。

具体到个人,各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会重叠、反复出现。

同时也因周围人群的心理干预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

2、临终老人有什么生理表现 2.1、疼痛疼痛是临终病人备受折磨的最严重的症状,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

其他终末期病人发生严重疼痛情况较少。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超过一半的人会有新的疼痛产生。

控制疼痛应及时、有效,正确使用“三阶梯法”。

止痛药应规律、足量应用,而不是必要时才用,等到疼痛发生时再控制比预防疼痛发生更困难。

对无法口服止痛药造成的不安与痛苦,可使用如皮肤贴片、舌下含服、静脉或肌内注射等各种方式给予止痛药。

除了药物止痛,还可采用其他方法缓解疼痛,如:松弛术、催眠术、针灸疗法、神经外科手术疗法等。

此外,如果疼痛难以控制,没有食欲,不要勉强病人进食,以免增加病人的负担与痛苦。

2.2、呼吸困难痰液堵塞、呼吸困难是临终病人的常见症状。

应及时吸出痰液和口腔分泌液。

当呼吸表浅、急促、困难或有潮式呼吸时,立即给予吸氧,病情允许时可适当取半卧位或抬高头与肩。

有的病人由于快速呼吸加上焦虑而引起喘息,可根据医嘱应用抗焦虑剂,必要时使用吗啡降低呼吸速率;同时开窗或使用风扇通风,护理人员平静的仪态,用手轻柔地抚摸病人加上和声细语,有利于帮助病人保持平静。

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一、关于老年人临终心理特点的概述老年人是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年人不仅可能会面临各种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年人也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无法忽视的,他们的心理状况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舒适感。

因此,了解老年人临终时的心理特点,对帮助他们度过最后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二、老年人临终时的心理特点1. 无助感。

临终老年人往往会有种“无助”的心理感受,即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无法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情。

无助感常常会使老年人感到绝望和无助,因而更加难以接受现实。

2. 生命价值感的重新审视。

老年人临终时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重新审视,它可以给他们一种思考自己生命价值的机会,也可以使他们重新拾回一些丧失的信心。

3. 后悔情绪。

临终老年人往往会对自己的过去行为感到后悔,他们可能会对过去所做的一些事情感到不满或后悔,甚至会为自己的过去行为感到痛苦。

4. 不舍和恐惧。

临终老年人会感到不舍,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担心他们在自己离开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也可能会担心自己离开后他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

5. 悲伤和恐惧感。

临终老年人会有悲伤的情绪,担心自己的病情,担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担心自己的家庭将如何继续下去,以及担心自己将会如何死去等等。

三、总结老年人临终时的心理特点有无助感、生命价值感的重新审视、后悔情绪、不舍和恐惧感、悲伤和恐惧感等。

他们在临终时可能会面临许多心理问题,如无助感、不舍和恐惧感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舒适感。

因此,了解老年人临终时的心理特点,就可以帮助他们度过最后阶段。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
临终病人因疾病的折磨及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故心理反应十分复杂。

美国医学博士伊丽莎白•库勒•罗斯在观察了400位临终病人的基础上,将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为五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与接受受期。

(1)否认期:当病人得知自己病重即将面临死亡时,常常没有思想准备,其心理反应为“不,不可能,不会是我!一定是搞错了!这不是真的”,以此来极力否认,拒绝接受事实。

继而会四处求医,怀着侥幸的心理,希望是误诊。

此期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大部分病人能很快度过,也有些人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

(2)愤怒期:病人通常会生气、愤怒、怨恨、嫉妒,产生“这不公平,
为什么是我!”的心理反应。

内心的不平衡,使病人常常迁怒于周围
的人,向医护人员、家属、朋友等发泄愤怒。

(3)协议期:病人希望尽可能延长生命,以完成未尽心愿,并期望奇迹出现,常常表示。

如果能让我好起来,我一定……此期病人变得非常和善、宽容,对病情抱有一线希望,能积极配合治疗。

(4)忧郁期:病情进一步恶化,治疗已经无望时,病人往往会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退缩、悲伤、沉默、哭泣等,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病人常要求会见亲朋好友,希望有喜爱的人陪伴, 并开始交代后事。

(5)接受期:此时,病人对死亡已有所准备,一切未完事宜均已处理
好,因而变得平静、安详。

病人因精神和肉体的极度疲劳和衰弱,故常常处于嗜睡状态,情感减退,静等死亡的来临。

老人临终时的五个征兆

老人临终时的五个征兆

老人临终时的五个征兆
老人临终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征兆,以下是五个常见的征兆:
1. 身体虚弱:临终的老人往往会感到身体非常虚弱,无力行动,甚至无法坐起或站立。

2. 意识模糊:老人在临终前常常会出现意识模糊的情况,可能会出现迷糊、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3. 食欲减退:临终的老人往往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可能会拒绝进食或只能摄入少量食物。

4. 呼吸困难:老人临终时常常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气喘或呼吸困难等情况。

5. 意愿消失:临终的老人往往会逐渐失去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包括与亲人、朋友的交流,以及对生活中的事物的关注和关心。

这些征兆可能会因人而异,而且并不是每个老人都会出现所有的征兆。

如果家人发现老人出现上述征兆,应尽快与医生进行沟通,以便提供合适的护理和支持。

临终老年人的心理与社会需求

临终老年人的心理与社会需求

临终老年人的心理与社会需求1临终老年人的心理表现1.1恐惧一般年轻人虽然也生病,但生病以后一般不会考虑与“死"有关的问题,而老年人则不同。

老年人生病后,特别是患当前认为不可治愈的疾病时,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会加重,而且老年人自己的想象常常比实际情况更可怕。

这种心理可称其为临终恐惧,这种恐惧感是很自然的,这是每一个人求生本能的反应。

但如果没有处理好,这种恐惧会是老年人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可能导致一些人轻生或自杀。

这样的老人可能不愿意在承受疾病的痛苦,也可能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或害怕增加子女的负担。

1.2对子女眷恋情感的加深如果老年人的子女的工作、学习都比较理想,身体也比较健康,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担心会相对减少一些;相反,如果子女的工作、学习不甚满意、身体不好、或有残疾,这就使老年人放心不下。

如果子女友不再身边,思恋之情在临终前更加强烈,此时,老年人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可能超过对自己身体的担心.由此产生的焦虑也是即为常见的现象。

1.3临终前对配偶的担心有的老年人感叹“谁先走谁幸福”,这里的“走”是指死亡。

如果仔细分析老年人的这种感叹也不无道理。

先“走”者有老伴照顾,后“走”者靠谁?先走者担心的是留下来的老伴谁照顾。

如果配偶身体尚可,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医疗条件有所保证,临终老年人会安心一些,如果留下老伴身体欠佳、经济条件较差,这会对临终老年人构成较大的心理压力.2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临终老年人主要是希望得到子女的亲切关怀、照顾及社会的支持。

具北京首家临终关怀医院对上万例临终老年人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人的临终期大约为280天,这与妇女的壬辰期几乎相同的,人在临终期需要子女和社会像孕育胎儿一样,关心和照顾大约为280。

所以,家庭和社会要为临终老年人营造温暖、舒适的环境,使临终老人的到社会和亲人关心与照顾。

2。

1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养老护理员应保持心境平和的态度,对临终老年人要温柔、体贴,努力减轻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痛苦.养老护理员应给老人按时进餐、洗漱,保持被褥的清洁、整齐,以维护老年人的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老人临终前的心理状况
死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老人,距离死亡的日子越来越近。

国外曾报道过500例临终者的观察记录,其中除90例肉体上蒙受疼痛或某种痛苦,11例精神忧虑,2例有明显的恐怖症状,1例心理欣快表现,以及1例有强烈自责感外,近90%的人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迹象。

有人指出,老人的临终反应与他的信抑、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心理成熟、应付困境的本领、机体的变化过程,以及医生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态度等都有关系。

当年龄相近的亲友死去,或医生提醒他患有严重疾病时,老人会意识到死神已经临近。

临终病人可能考虑许多问题:比如,想弄清楚死前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智力不迟钝的话,会考虑将要和亲人分离的情景;根据自己原有的希望,回顾一生,并作出评价;关心他所不熟悉的向死亡过渡的状态。

而一个人在临终的表现,又和他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

有的人可能对死怕得很,以至否认它,甚至以倨傲的态度对待它;一个成熟的人,则可能回顾一生,整理他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带着满意的心情离开人间。

但总的来说,老人对死亡的心理反应通常是:首先是否认,即不相信死神即将来临;在面对死亡即将成为事实时,常常会愤怒:“为什么我就要死去呢?”而后,开始冷静下来,并会产生既有绝望又有希望的矛盾心理,且想方设法,如千方百计探索民间治疗秘方,以求生存。

然而在求生无望的情况下,便悲伤、抑郁,最后万念俱灰,也不再愤怒,不再悲伤,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一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