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常见中医护理技术PPT

标准化发展
未来中医护理技术将向标准 化发展,制定统一的评估标 准和治疗规范,提高其科学 性和可靠性。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中医护理技术将与现代医学 技术相结合,如基因检测、 生物技术等,提高其治疗效 果和科学性。
多元化发展
中医护理技术将向多元化发 展,除了传统的中草药、针 灸、推拿等疗法外,还将开 发出更多新型的护理技术。
度。
加强与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与 合作,共同研究和发展中医 护理技术,推动其在国际上
的应用和推广。
谢谢
THANKS
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护理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就有关于中医护理技术的记载。随着中 医药学的发展,中医护理技术也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 技术规范。
现状
目前,中医护理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已经成为 中医药学对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中 医护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拿按摩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对于 缓解肌肉疲劳和改善关节活动度有很 好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推拿按摩常用于治疗 各种肌肉疲劳、关节僵硬、运动损伤 等症状,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 损等。
刮痧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01
刮痧是一种利用边缘钝滑的刮具或手指,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 刮动,以达到疏通常见中医护理技术介绍
CHAPTER
拔罐
拔罐是通过负压原理,使罐具吸附在皮肤上,造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的一 种治疗方法。拔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对于缓解疼痛、 改善肌肉疲劳有一定的效果。
拔罐的操作方法是将罐具按照一定的顺序吸附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然 后通过适当的吸力使罐具紧紧吸附在皮肤上,保持一段时间后再将罐具
《中医护理技术》PPT课件ppt课件

四、收获的成效
业务收入
<
28
2011
2012 2013
2014 (1-5月)
论文总数
四、收获的成效
近年来护理论文发表
中医护理类论文
29
四、收获的成效
市级科研立项护理课题
磁珠耳穴贴压缓解骨折患者疼痛的效果评估 护理人员运用“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病人进行
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 艾条灸对不同压疮风险患者预防作用的疗效观察
3
一、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推广背景
2011年开始: 2011年申请省级三级中医医院评审 《浙江省中医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2010版涉及的中医护理内
容: 211(2)严格执行《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有中医 专科(专病)护理常规 ;每个士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
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的特点: 肿瘤病区:
耳穴埋豆预防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19
三、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概况
肿瘤科:自制利水消肿方用于癌性胸水、腹水 金黄散外敷预防静脉炎
三、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概况
妇产科病区:循经穴位按摩 中药保留灌肠
21
三、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概况
内科病区: 中药足浴 五倍子粉敷脐治疗盗汗
22
三、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概况
肛肠科:中药坐浴熏洗
23
三、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概况
骨科: 中药熏蒸 中药离子导入
24
三、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概况
外科: 小(大)承气汤穴位贴敷
25
三、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概况
呼吸内科: 自体血穴位注射
其他科室:
项目种类 实施例次
2010 4项 2013 14项
2014 18项
33
常见中医护理技术 PPT

四、禁忌症
高危病人、酒醉、神志不清、各种 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 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六、常见病穴位按摩
[扁桃腺疼痛]
• 指压“合谷”对于 治疗扁桃腺疼痛非 常有效,合谷穴不 仅能治扁桃腺疼痛, 对于感冒、发热、 头痛、牙痛以及妇 科病也有效。
头部按摩穴位图
中药足浴疗法 是指选择适当的药 物水煎后,然后进 行足药浴,让药液 离子在水的温热作 用和机械作用下通 过粘膜吸收和皮肤 渗透进入到人体血 液循环,进而输布 到人体的全身脏腑 达到防病、治病的 目的。
四、 适应症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骨关节炎、 滑膜炎、以及原因不明的关节疼痛性病症; 颈椎病、肩周炎、 腰背部疼痛、腰椎间盘病变;手足麻木、疼痛、恶风寒等病症; 高血压病、头痛、面瘫、脑血栓、中风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病症; 感冒、咽炎、 失眠;腹胀、便秘等胃肠疾病;遗精、阳痿、早 泄、痛经、盆腔炎、卵巢囊肿、附件炎、乳腺增生等生殖系统 疾病,亦适用于保健、美容、塑体、祛痘、祛皱等。
5.平面按揉法
手持刮痧板, 用刮痧板的平 面倾斜20℃按 于穴位上,进 行柔和、缓慢 旋转,刮痧时 刮痧板不离皮 肤,按压力度 渗透于肌肉、 皮肤组织。
6.垂直按揉法
手持刮痧 板,呈90℃ 按压穴位, 柔和、缓慢 的旋转,刮 痧时刮痧板 不离皮肤, 按压力度渗 透于肌肉、 皮肤组织。
7.斜刮法
五、 禁忌症
1.妊娠及月经期中的妇女,因为中药足浴可能会刺激到妇女 的性腺反射区,从而对孕妇及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2.面刮法
手持刮痧板, 将刮痧板的长边 接触皮肤,向刮 拭方向倾斜 45℃,自上而 下,或由内至外 单方向直线刮拭, 中途不能变换方 向,更不能来回 刮拭。
《中医护理》PPT课件

中医护理国际化发展将促进中医护理的全球 传播和应用。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对中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护 理的国际化发展成为趋势。通过国际交流与 合作,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技术将得到更广泛 的传播和应用,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拓展
总结词
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将不断拓展,满足更多患者 的护理需求。
详细描述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注重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以及促进康 复。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自然疗法和食疗等多种方法,达到调和阴阳、 气血平衡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原则与理念
总结词
中医护理的原则包括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三因制宜等,理念包括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等。
详细描述
中医护理注重扶正祛邪,即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同时消除病邪。它还强调标本兼治, 即同时治疗疾病的根本和表象。此外,中医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 方案,做到三因制宜。其理念则以人为本,关注患者的身心需求,预防为主,强调预防
《中医护理》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医护理概述 •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 中医护理技术 • 中医护理实践与应用 • 中医护理的未来发展
CHAPTER 01
中医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中医护理是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以预防、保健、康复为目的的护理方法 。
CHAPTER 04
中医护理实践与应用
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
感冒
感冒时,中医护理强调保暖、休 息和多饮水,可采用葱白、生姜 、红糖等食材煮水喝以驱寒解表
。
咳嗽
咳嗽时,中医护理注重保持室内空 气湿润,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气体, 可采用川贝、梨等食材煮水喝以润 肺止咳。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对中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护 理的国际化发展成为趋势。通过国际交流与 合作,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技术将得到更广泛 的传播和应用,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拓展
总结词
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将不断拓展,满足更多患者 的护理需求。
详细描述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注重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以及促进康 复。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自然疗法和食疗等多种方法,达到调和阴阳、 气血平衡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原则与理念
总结词
中医护理的原则包括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三因制宜等,理念包括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等。
详细描述
中医护理注重扶正祛邪,即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同时消除病邪。它还强调标本兼治, 即同时治疗疾病的根本和表象。此外,中医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 方案,做到三因制宜。其理念则以人为本,关注患者的身心需求,预防为主,强调预防
《中医护理》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医护理概述 •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 中医护理技术 • 中医护理实践与应用 • 中医护理的未来发展
CHAPTER 01
中医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中医护理是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以预防、保健、康复为目的的护理方法 。
CHAPTER 04
中医护理实践与应用
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
感冒
感冒时,中医护理强调保暖、休 息和多饮水,可采用葱白、生姜 、红糖等食材煮水喝以驱寒解表
。
咳嗽
咳嗽时,中医护理注重保持室内空 气湿润,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气体, 可采用川贝、梨等食材煮水喝以润 肺止咳。
中医护理技术PPT

中医护理技术
目录
CONTENTS
• 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 中医护理技术分类 •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 中医护理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CHAPTER
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中医护理技术的定义
定义
中医护理技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运用传统中医护理技能,结合现代 护理理念,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和 康复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中药护理技术是通过中药内服 和外用,以达到调理身体、治 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护理技术包括中药煎煮、 中药灌肠、中药熏蒸等,具有 个性化治疗、整体调理的特点。
中药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广泛应 用于各种慢性疾病、虚症、炎 症等病症的治疗和调理。
03
CHAPTER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在内科的应用
01
02
03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 人体气血,缓解内科疾病 症状,如头痛、失眠、胃 痛等。
拔罐疗法
利用负压原理吸附在皮肤 上,促进气血流通,缓解 肌肉酸痛、神经痛等症状。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肌肉 紧张,改善血液循环,缓 解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和 不适。
中医护理技术在外科的应用
中药外敷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外敷于 伤口或患处,促进伤口愈合,缓
传承
中医护理技术历史悠久,积累了 丰富的临床经验,应继续传承和 发扬光大。
创新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 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中医护理技 术,提高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中医护理技术在国际市场的推广与普及
推广
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医疗旅游等方式,向国际市场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提升国 际影响力。
普及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为更多患者提 供优质护理服务。
目录
CONTENTS
• 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 中医护理技术分类 •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 中医护理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CHAPTER
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中医护理技术的定义
定义
中医护理技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运用传统中医护理技能,结合现代 护理理念,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和 康复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中药护理技术是通过中药内服 和外用,以达到调理身体、治 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护理技术包括中药煎煮、 中药灌肠、中药熏蒸等,具有 个性化治疗、整体调理的特点。
中药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广泛应 用于各种慢性疾病、虚症、炎 症等病症的治疗和调理。
03
CHAPTER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在内科的应用
01
02
03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 人体气血,缓解内科疾病 症状,如头痛、失眠、胃 痛等。
拔罐疗法
利用负压原理吸附在皮肤 上,促进气血流通,缓解 肌肉酸痛、神经痛等症状。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肌肉 紧张,改善血液循环,缓 解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和 不适。
中医护理技术在外科的应用
中药外敷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外敷于 伤口或患处,促进伤口愈合,缓
传承
中医护理技术历史悠久,积累了 丰富的临床经验,应继续传承和 发扬光大。
创新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 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中医护理技 术,提高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中医护理技术在国际市场的推广与普及
推广
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医疗旅游等方式,向国际市场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提升国 际影响力。
普及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为更多患者提 供优质护理服务。
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特点
中医护理技术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特色,强调以患者 为中心,针对不同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政策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一系 列关于中医护理技术的政策法 规,为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提
供了保障和支持。
临床应用广泛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各科广泛应 用,特别是在骨伤、肿瘤、心脑 血管、呼吸等领域的疗效显著。
拔罐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操作规范 • 选择合适型号的拔罐器具,根据患者体质和拔罐部位选择合适的拔罐方法 • 拔罐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可适当缩短拔罐时间 • 拔罐后对皮肤反应进行观察和处理 • 注意事项 • 对心脏病、血液病及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的患者应慎用拔罐 • 施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皮肤反应,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施术
等。
操作步骤
艾灸治疗通常由经验丰富的艾 灸师进行,使用艾条或艾柱点 燃后熏烤穴位,通过热刺激和 艾叶的温阳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
注意事项
艾灸治疗前要与医生详细沟通 ,并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后续护
理。
中药护理
适应症
中药护理主要用于调理身体机能 、改善病情、预防和治疗疾病。
操作步骤
中药护理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中医 师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 体质特点,选用适当的中药材, 经过熬制、封装等程序后,由患 者自行服用或接受外敷、熏蒸等 治疗。
艾灸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操作规范 • 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艾条,对施灸部位进行消毒 • 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择合适的艾灸距离和时间 • 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受凉 • 注意事项 • 对急性炎症、肿瘤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慎用艾灸 • 施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皮肤的反应,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施术
中医护理技术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特色,强调以患者 为中心,针对不同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政策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一系 列关于中医护理技术的政策法 规,为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提
供了保障和支持。
临床应用广泛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各科广泛应 用,特别是在骨伤、肿瘤、心脑 血管、呼吸等领域的疗效显著。
拔罐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操作规范 • 选择合适型号的拔罐器具,根据患者体质和拔罐部位选择合适的拔罐方法 • 拔罐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可适当缩短拔罐时间 • 拔罐后对皮肤反应进行观察和处理 • 注意事项 • 对心脏病、血液病及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的患者应慎用拔罐 • 施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皮肤反应,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施术
等。
操作步骤
艾灸治疗通常由经验丰富的艾 灸师进行,使用艾条或艾柱点 燃后熏烤穴位,通过热刺激和 艾叶的温阳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
注意事项
艾灸治疗前要与医生详细沟通 ,并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后续护
理。
中药护理
适应症
中药护理主要用于调理身体机能 、改善病情、预防和治疗疾病。
操作步骤
中药护理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中医 师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 体质特点,选用适当的中药材, 经过熬制、封装等程序后,由患 者自行服用或接受外敷、熏蒸等 治疗。
艾灸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操作规范 • 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艾条,对施灸部位进行消毒 • 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择合适的艾灸距离和时间 • 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受凉 • 注意事项 • 对急性炎症、肿瘤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慎用艾灸 • 施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皮肤的反应,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施术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介绍PPT模板图文

详细描述
颈椎病患者常常出现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推 拿按摩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 颈椎疼痛和不适感。同时,推拿按摩还能放松身体,缓解疲 劳和紧张情绪。
案例四
总结词
中药熏蒸是一种利用中药煎煮产生的蒸汽来熏蒸患处,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除湿和消炎止痛效果的 护理技术。
详细描述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中药熏蒸可以利用中药的成分,通过蒸汽 作用于患处,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关节肌肉紧张和疼痛。同时,中药熏蒸还能起到消炎、消肿和祛风 除湿的作用,有助于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THANKS
感谢观看
正祛邪的治疗效果。
1
艾灸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如 头痛、关节痛等,也可用于 治疗慢性胃肠炎、月经不调
等。
施灸时应选择适当的穴位, 掌握好灸量和灸感,避免烫 伤皮肤。
艾灸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 风,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在人体特 定部位进行按摩、揉捏、推拿 等操作,以达到舒缓肌肉疲劳 、促进气血流通的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拔罐通过产生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和淤血,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缓解肌肉疼痛和疲劳。对于慢性肌 肉疼痛、运动损伤和腰肌劳损等疾病,拔罐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案例二:艾灸在改善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总结词
艾灸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 炷,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机 能,具有改善慢性胃炎、缓解胃痛和 调理肠胃的作用。
发生。
自然疗法
中医护理技术多采用天然中草药、针 灸、推拿等自然疗法,安全可靠,副 作用小。
个性化治疗
中医护理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性强。
颈椎病患者常常出现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推 拿按摩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 颈椎疼痛和不适感。同时,推拿按摩还能放松身体,缓解疲 劳和紧张情绪。
案例四
总结词
中药熏蒸是一种利用中药煎煮产生的蒸汽来熏蒸患处,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除湿和消炎止痛效果的 护理技术。
详细描述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中药熏蒸可以利用中药的成分,通过蒸汽 作用于患处,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关节肌肉紧张和疼痛。同时,中药熏蒸还能起到消炎、消肿和祛风 除湿的作用,有助于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THANKS
感谢观看
正祛邪的治疗效果。
1
艾灸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如 头痛、关节痛等,也可用于 治疗慢性胃肠炎、月经不调
等。
施灸时应选择适当的穴位, 掌握好灸量和灸感,避免烫 伤皮肤。
艾灸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 风,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在人体特 定部位进行按摩、揉捏、推拿 等操作,以达到舒缓肌肉疲劳 、促进气血流通的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拔罐通过产生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和淤血,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缓解肌肉疼痛和疲劳。对于慢性肌 肉疼痛、运动损伤和腰肌劳损等疾病,拔罐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案例二:艾灸在改善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总结词
艾灸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 炷,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机 能,具有改善慢性胃炎、缓解胃痛和 调理肠胃的作用。
发生。
自然疗法
中医护理技术多采用天然中草药、针 灸、推拿等自然疗法,安全可靠,副 作用小。
个性化治疗
中医护理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性强。
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技术ppt课件

14
15
中药泡洗技术 • 中药泡洗技术是借助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
达到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发热、失眠、便秘、皮肤感染及中风恢复期的手足肿胀等症状。
16
17
中药冷敷技术 • 中药冷敷技术是将中药洗剂、散剂、酊剂冷敷于患处,通过中药透皮吸收,同时应用
6
7
隔物灸技术
• 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 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 技术范畴。
• 适用范围 • 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
状。 •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
痈等症状。 •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
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8
9
悬灸技术 • 悬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通过艾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
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 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10
11
蜡疗技术 • 蜡疗技术是将加热熔解的蜡制成蜡块、蜡垫、蜡束等形状敷贴于患处,或将患部浸入
熔解后的蜡液中,利用加热熔解的蜡作为热导体,使患处局部组织受热,从而达到活 血化瘀、温通经络、祛湿除寒的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创伤后期治疗,如软组织挫伤范 围较大者、关节扭伤、骨折复位后等;非感染性炎症所致的关节功能障碍,如关节强 直、挛缩等症状。
15
中药泡洗技术 • 中药泡洗技术是借助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
达到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发热、失眠、便秘、皮肤感染及中风恢复期的手足肿胀等症状。
16
17
中药冷敷技术 • 中药冷敷技术是将中药洗剂、散剂、酊剂冷敷于患处,通过中药透皮吸收,同时应用
6
7
隔物灸技术
• 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 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 技术范畴。
• 适用范围 • 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
状。 •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
痈等症状。 •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
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8
9
悬灸技术 • 悬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通过艾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
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 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10
11
蜡疗技术 • 蜡疗技术是将加热熔解的蜡制成蜡块、蜡垫、蜡束等形状敷贴于患处,或将患部浸入
熔解后的蜡液中,利用加热熔解的蜡作为热导体,使患处局部组织受热,从而达到活 血化瘀、温通经络、祛湿除寒的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创伤后期治疗,如软组织挫伤范 围较大者、关节扭伤、骨折复位后等;非感染性炎症所致的关节功能障碍,如关节强 直、挛缩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药热熨敷是将中药加热后装入布袋,在 人体局部或一定穴位上移动,利用温热之 力使药性通过体表透入经络、血脉,从而 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 瘀消肿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
• 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 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 热、痛,如:疖、痈等症状。
•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 状。
•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 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2020/11/13
16
2020/11/13
17
中药泡洗技术
• 中药泡洗技术是借助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 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 肤,达到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 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发热、失眠、便秘、 皮肤感染及中风恢复期的手足肿胀等症状。
2020/11/13
• 适用范围: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寒性疾
病引起的症状,如肺痨所致的咳嗽、咳血;
慢性腹泻所致的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
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差,呕吐;尪痹所致的
2020晨/11/1僵3 、小关节疼痛等症状。
8
2020/11/13
9
隔物灸技术
• 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 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 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2020/11/13
10
2020/11/13
11
悬灸技术
• 悬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悬于选定的穴位或 病痛部位之上,通过艾的温热和药力作用 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到温经散寒、扶 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 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 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 四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 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1/13
5
拔罐技术
• 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 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 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 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 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 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18
2020/11/13
19
中药冷敷技术
• 中药冷敷技术是将中药洗剂、散剂、酊剂 冷敷于患处,通过中药透皮吸收,同时应 用低于皮温的物理因子刺激机体,达到降 温、止痛、止血、消肿、减轻炎性渗出的 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外伤、骨折、脱位、软 组织损伤的初期。
2020/11/13
20
2020/11/13
25
中药熏蒸技术
• 中药熏蒸技术是借用中药热力及药理作用 熏蒸患处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温经 通络、活血化瘀的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风湿免疫疾病、骨伤、 妇科、外科、肛肠科及皮肤科等各科疾病 引起的疼痛、炎症、水肿、瘙痒等症状。
2020/11/13
26
2020/11/13
27
中药热熨敷技术
2020/11/13
14
2020/11/13
15
穴位敷贴技术
• 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 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 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 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 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 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 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 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
• 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 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 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202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2020/11/13
1
刮痧技术
•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 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 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 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 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 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21
中药湿热敷技术
•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 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温或加热,将 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 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疏通腠理、清 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愈合 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 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 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 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 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2020/11/13
6
2020/11/13
7
麦粒灸技术
• 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直接 置于穴位上施灸,通过其温经散寒、扶助 阳气、消瘀散结作用,达到防治疾病、改 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 畴。
2020/11/13
12
2020/11/13
13
蜡疗技术
• 蜡疗技术是将加热熔解的蜡制成蜡块、蜡垫、蜡 束等形状敷贴于患处,或将患部浸入熔解后的蜡 液中,利用加热熔解的蜡作为热导体,使患处局 部组织受热,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祛 湿除寒的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疼痛症 状;创伤后期治疗,如软组织挫伤范围较大者、 关节扭伤、骨折复位后等;非感染性炎症所致的 关节功能障碍,如关节强直、挛缩等症状。
2020/11/13
22
2020/11/13
23
中药涂药技术
• 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 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 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 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 疖痈、静脉炎等。
2020/11/13
24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