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政策

合集下载

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前景展望

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前景展望

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前景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残疾人社会保障也在逐步得到完善。

然而,要达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将介绍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现状分析1.政策制度的落实情况中国的残疾人保障制度有了长足发展,政府对残疾人的福利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1990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残疾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7年,国家又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残疾人保障工作的意见》,加强了对残疾人的保障。

2015年,中国又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条例》,明确了残疾人保障政策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2.现有社会保障的缺陷(1)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残疾人的福利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许多残疾人及其家庭仍处于贫困状态。

一方面,政府对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还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多数残疾人在就业方面仍面临着种种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近千万的残疾人中,有七成以上的残疾人因为失业、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等原因,生活非常困难。

(2)福利保障的不均衡现有各项福利保障措施在各地的实施情况不尽相同,福利保障的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残疾人所享受的福利在种类上也存在不同,由于应当享受的福利和服务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导致残疾人福利保障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平等现象。

(3)残疾人权益保障亟待加强尽管中国的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日臻完善,但现实中残疾人的权益保障仍有很多漏洞。

许多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阻碍,特别是一些重性残疾人更是需要持续的治疗和服务。

在权益保障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前景展望1.继承和完善现有的政策中国残疾人保障制度的完善仍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现有各项政策也印证了这个过程。

因此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应该继续完善和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使其更加的全面、完善和符合实际需求。

2.加强残疾人就业和培训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之一,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以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来开展扶持和帮助工程,积极推动残疾人群体的融入社会,让残疾人也能够自立自强地生活。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报告—调研报告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报告—调研报告

2023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报告—调研报告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和目的•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分析•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与问题分析•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和目的1研究背景23中国残疾人数量庞大,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残疾人面临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障碍,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研究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模式。

深入了解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为政府制定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意义研究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有助于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02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残疾人的社会保护政策,包括残疾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

残疾人社会保护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包括按比例就业、辅助性就业、集中就业等,并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给予扶持。

残疾人就业政策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现状中国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残疾人福利补贴、康复补贴、特殊教育补贴等。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国拥有大量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包括残疾人联合会、福利院、敬老院等,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教育、就业等服务。

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VS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中国建立了针对残疾人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

残疾人社会救助措施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落实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包括提高救助标准、拓宽救助范围、完善救助程序等。

03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与问题分析长期照料需求由于身体或精神上的障碍,残疾人需要长期的专业照料和护理服务。

医疗康复需求残疾人需要得到更多的医疗康复服务,包括治疗、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的配备等。

残疾人的助残政策现状与改进建议

残疾人的助残政策现状与改进建议

残疾人的助残政策现状与改进建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残疾人问题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助残政策。

然而,目前的助残政策仍存在一些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地方。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和改进建议两个方面探讨残疾人的助残政策。

一、残疾人的助残政策现状1.庇护式教育的推行庇护式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对残疾人教育的主要方式,主要是将残疾人集中起来进行特殊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有其优点,可以提供专门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的关怀,但同时也存在缺点。

例如,庇护式教育缺乏与正常人接触的机会,容易导致残疾人在社交和自理能力方面的欠缺。

2.就业歧视的存在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促进残疾人就业,但仍然存在着就业歧视的问题。

许多企业对残疾人的招聘和录用持保留态度,使得残疾人就业机会有限。

此外,由于残疾人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不足,也限制了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发展。

3.辅助器具和服务的覆盖不足残疾人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各种辅助器具和接受相关的辅助服务,如轮椅、助听器等。

然而,目前辅助器具和服务在覆盖范围和质量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方面,许多农村地区缺乏相关的服务和设施;另一方面,在城市地区,残疾人需要花费较高的费用购买或租赁辅助器具,对于一些低收入及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种负担。

二、残疾人的助残政策改进建议1.推行综合普惠教育为了促进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应该逐步推行综合普惠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残疾人纳入到正常的学校和学习环境中,使得他们能够与正常人一起学习、交流和成长。

同时,应该加强对教育机构的支持和培训,提高普通教师对残疾人的教育和关爱能力。

2.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歧视的问题,应该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聘和培训残疾人员工。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3.健全辅助器具和服务体系为了满足残疾人对辅助器具和服务的需求,应该健全相关的政策和服务体系。

新时代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建议

新时代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建议

新时代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品质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需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

本文将从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1.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完善。

当前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主要包括残疾人医疗保障、康复服务、就业创业、生活补贴和福利等方面。

然而,这些政策在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政策覆盖范围窄、资金不足、服务质量差等。

2.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的不平等。

由于地区和收入差异,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保障存在差异,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残疾人缺乏基本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3.残疾人就业创业机会有限。

尽管国家鼓励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存在歧视残疾人就业的观念,残疾人的就业率仍然较低。

4.残疾人生活补贴和福利待遇不高。

尽管国家给予残疾人一定的生活补贴和福利待遇,但这些待遇并不高,不足以支持他们的基本生活。

二、对策建议1.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

加大对残疾人医疗保障、康复服务、就业创业、生活补贴和福利等方面的投入,拓宽政策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2.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的平等性。

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投入,提高他们的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水平,缩小地区和收入差距。

3.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机会。

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引导和监督,鼓励和推动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残疾人就业率的提高。

4.提高残疾人生活补贴和福利待遇。

逐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补贴和福利待遇,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5.提升残疾人服务质量和效果。

加强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6.加强残疾人权益保护。

建立健全残疾人权益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对残疾人权益的侵害和歧视行为,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7.加强残疾人教育和培训。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便融入社会,享受平等的社会权利。

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政策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等方面的不足。

我们需要对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改善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1.政策不完善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不完善性。

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主要包括残疾人补贴、康复服务、教育卫生等方面,但各地区之间的政策水平存在差异,且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残疾人的实际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2.保障水平不高我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很多残疾人面临生活困难,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措施。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残疾人,由于经济条件较为贫困,其社会保障水平更是低下,长期以来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3.社会融合困难残疾人由于身体上的残缺,常常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融合困难等问题。

在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较低,离退休金待遇也不尽如人意,这使得许多残疾人难以融入社会,缺乏获得感和自尊心。

1. 完善政策法规要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

加大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 提高保障水平应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确保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残疾人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解决残疾人的生活困难。

3. 促进社会融合要加强残疾人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建立健全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环境,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关爱。

4. 加强宣传教育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社会关爱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理念,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帮助。

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分析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愈发凸显。

残疾人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而农村残疾人由于地域偏远、经济贫困等特殊原因,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严峻。

本文将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改善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1. 农村残疾人数量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数量逐渐增多。

常见的农村残疾原因包括疾病、劳动事故、意外伤害等。

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导致了很多残疾人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和保障。

2. 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当前,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着不足和漏洞。

在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低,且保障范围狭窄,覆盖面不广。

一些残疾人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面临贫困、无法得到基本医疗保障、无法融入社会等问题。

3. 社会对农村残疾人的关注度不够在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不畅、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等原因,农村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很多人对于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不够。

这导致了残疾人在农村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

二、存在问题1. 社会保障待遇不足在农村地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城市要低很多。

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度不够。

2. 医疗保障缺失农村残疾人可能面临医疗保障的缺失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医疗资源的不足,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

3. 就业机会有限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很难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这个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

4. 社会融合困难农村残疾人由于地域、文化等多种原因,很难融入社会。

这使得他们在心理、社交等方面面临更多的问题。

农村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爱和接纳度也相对较低。

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变化与优化建议

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变化与优化建议

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变化与优化建议2023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的变革,并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广泛、更均衡的服务和福利。

然而,现有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尤其是残疾人就业、教育和医疗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审视现有的政策体系,并探索未来的优化路径和创新方案,以更好地满足残疾人需求,实现社会公平和包容性。

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与挑战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首先,在残疾人福利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如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人康复基金、残疾人就业扶持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广泛的物质帮助和社会保障,缓解他们的生活困难。

其次,在残疾人教育方面,政府也积极促进残疾人享受教育权利。

残疾人可以接受特殊教育、普及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教育,他们也可以参加普通高等院校的自主招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这样的政策体系,为残疾人提高学历、增强就业能力和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

最后,在残疾人就业和医疗方面,政府也在不断实施多样化的政策和措施。

残疾人就业方面,政府就业创业支持政策的不断推进,为残疾人提供了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引导他们融入职场和社会。

残疾人医疗方面,政府大力推进集约化医疗模式和全科医生培训,优化残疾人相关的医疗服务,加强残疾人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等方面,使得残疾人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然而,与此同时,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和加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残疾人保障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地域性、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残疾人福利水平存在区别与不平衡。

其次,残疾人就业和教育方面,仍存在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问题等。

很多残疾人能力强,但受制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偏见,很多时候难以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

最后,在残疾人医疗方面,医疗服务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残疾人本应享有的优质医疗服务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面临着制度不完善和服务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和提升其生活质量。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和改进方向成为关注焦点。

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加强服务建设,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和支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对策,制度,服务,健全,建设,改进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残疾人群体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群体的需求日益凸显,他们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尽管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有限,存在很多制度性缺陷,导致一些残疾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导致他们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深入了解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对于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1.2 问题意义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就业困难、生活困难等诸多问题。

而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导致了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意义在于,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残疾人的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也触及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将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环境的恶化,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鄭功成教授文章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現狀及發展思路鄭功成本文主要根據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並結合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旨在客觀地揭示中國殘疾人的社會保障現狀及其原因,並為建立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社會保障缺失:殘疾人群體的現狀殘疾人是一個由於身體殘缺與功能障礙而有著特殊困難的社會群體。

在國際上,重視殘疾人社會保障不僅構成了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內容,更被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當中國經濟經過近三十年來的持續高速增長並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在國家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大背景下,重視殘疾人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便很自然地構成了衡量社會公正與文明進步程度的基本指標。

因此,發展殘疾人事業是中國時代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客觀要求,而努力為殘疾人構建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網無疑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根據2006年的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可以發現一個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這就是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缺失。

第一,殘疾人群體規模龐大,結構複雜,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巨大。

根據調查資料,我國現有各類殘疾人達829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34%,有殘疾人口的家庭戶達7050萬戶,涉及到的家庭人口達2.6億人。

在殘疾人口中,按照殘疾類型劃分,肢體殘疾、聽力殘疾、多重殘疾、視力殘疾為前四位,其中:肢體殘疾者2412萬人,占29.07%;鄭功成教授文章聽力殘疾者2004萬人,占24.16%;多重殘疾者1352萬人,占16.30%;視力殘疾者1233萬人,占14.86%;精神殘疾者614萬人,占7.40%;智力殘疾者554萬人,占6.68%;言語殘疾者127萬人,占1.53%。

按照年齡劃分,60歲及以上年齡的殘疾者占一半以上,其中:0-14歲的殘疾人為387萬人,占4.66%;15-59歲的殘疾人3493萬人,占42.10%;60歲及以上的殘疾人4416萬人,占53.24%,其中65歲及以上的高齡殘疾人為3755萬人,占45.26%。

按照地域劃分,主要分佈在農村,其中:城鎮殘疾人2071萬人,占24.96%;農村殘疾人6225萬人,占75.04%;如果再根據抽樣調查資料做地區分佈分析,還可以發現呈現出西高東低的格局,東部地區平均殘疾率為6.11%,中部地區的殘疾率為6.46%,西部地區的殘疾率為6.67%。

按照性別劃分,男性殘疾人為4277萬人,占51.55%;女性殘疾人為4019萬人,占48.45%。

按照受教育程度劃分,15歲及以上的殘疾人文盲人口(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3591萬人,文盲率高達43.29%。

按照殘疾等級劃分,殘疾等級為一、二級的重度殘疾人為2457萬,占29.62%;殘疾等級為三、四級的中度與輕度殘疾人為5839萬人,占70.38%。

由此可見,我國殘疾人不僅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而且老年人居多、農村居多、文盲多、重度殘疾人多,這些特點恰恰客觀地反映了殘疾人群體對社會保障的巨大需求。

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殘疾人及與其相關的家庭成員,絕大多數會陷入困難或者生活品質嚴重降低的狀態。

第二,殘疾人家庭收入偏低,殘疾人群體中貧困問題突出,迫切需要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等加以緩解。

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表明,全國有殘疾人的家庭戶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在城鎮為4864元、農村為2260元,而當年全國城鎮人均收入水準為11321元,農村為4631元,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國人均水準的一半。

在所鄭功成教授文章有殘疾人家庭戶中,有12.95%的農村殘疾人家庭戶年人均全部收入低於683元,7.96%的農村殘疾人家庭戶年人均全部收入在684元至944元之間,換言之,即有20%以上的農村殘疾人家庭戶生活在貧困之中。

這一資料客觀地揭示出了殘疾與貧困之間的鏈條關係,即有殘疾人口的家庭因殘疾者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需要勞動力的照顧,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收入減少,而家庭貧困又必然造成殘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殘疾康復率偏低以及醫療、護理成本增加等後果。

如果沒有社會保障等因素的介入,要改變殘疾人家庭的生活狀態,顯然並非易事。

可見,殘疾人群體是急切需要生活救助的群體,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殘疾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將陷入困難境而難以自拔。

第三,傳統福利模式的消退,使殘疾人在新時期缺乏參與分享國家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

在計劃經濟時代,儘管經濟發展極端落後,但國家保障與單位(集體)保障能夠確保殘疾人分享國家發展成果。

如城鎮殘疾人可以享受國家福利,包括國家舉辦的各種福利工廠、單位內部對殘疾人的保障,鄉村則通過集體經濟組織謀求殘疾人福利,殘疾人確實有著固定的分享發展成果的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中的官辦殘疾人福利事業並未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福利企業呈現萎縮狀態,因為市場經濟不照顧福利企業,各單位也不再對殘疾人提供福利;在鄉村,集體分配機制的崩潰使殘疾人喪失了原有的集體福利分配途徑,土地承包後給予殘疾人減免稅費的福利性待遇亦因國家全部免除農業稅費等而不再成為殘疾人的福利來源。

因此,儘管殘疾人事業確實在新時期獲得了發展,但總體而言依然十分滯後。

以殘疾人服務為例,據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殘疾人的基本需求與國家或者社會提供的服務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殘疾人曾接受過醫療服務與醫療救助、貧困救助與扶持、康復訓練與服務鄭功成教授文章和輔助器具配備服務的比例分別只占殘疾總人口的35.61%、12.53%、8.45%和7.31%,而對以上四項需求的比例分別達到殘疾總人口的72.78%、67.78%、27.69%和38.56%。

可見,現階段殘疾人確實缺乏合理分享國家發展成果的途徑,如果不能從社會保障制度上下功夫,殘疾人將依然被排斥在國家發展成果之外,或者根本不能分享到其應當分享的份額。

第四,面向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嚴重不足。

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15歲及以上殘疾人文盲率高達43.29%,表明國家的教育福利對殘疾人而言極為不公。

在城鎮殘疾人中,只有275萬人享受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僅占城鎮殘疾人總數的13.28%,城鎮16歲及以上殘疾人參加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社會保險的比例分別為27.87%、36.83%、1.11%、1.35%。

在農村6225萬殘疾人中,只有319萬人享受到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僅占農村殘疾人總數的5.12%,農村16歲及以上殘疾人參加養老、合作醫療、工傷、失業社會保險的比例分別為1.95%、29.39%、0.10%、0.07%。

不僅如此,殘疾人的康復事業除天津、上海個別地區外,其他地區的康復站極為有限,通過康復來恢復殘疾人功能並提升其生活與勞動能力的可能性很低;從調查反映的情況來看,殘疾人基礎設施建設還未引起重視,絕大多數城鎮建設與公共設施建設往往忽略無障礙設施建設;更鮮見有為殘疾人發放福利津貼及相應補貼的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

這些事實客觀地表明,國家面向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是極端有限、嚴重不足的。

這種現狀與殘疾人對社會保障的普遍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

第五,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無序正在影響著殘疾人保障的健康發展。

在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由於缺乏統籌規劃、總體設計,在基本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窄、有效性不高的條件下,殘疾人社會保障還存在著被割裂的危險,從而為殘疾人社會保障鄭功成教授文章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留下了不良後遺症。

例如,在城市與鄉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原有的制度安排是只考慮受助者家庭人均收入而不考慮受助物件的身體是否殘疾,那種平均分配方式下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很難真正緩解有殘疾人尤其是有重度殘疾人的受助家庭的生活境遇。

近年來,各地紛紛將平均主義的救助方式改為根據受助家庭人口健康結構及年齡結構等實行分類救助,這種救助方式開始考慮受助家庭中的殘疾人口與殘疾程度,它雖然是一個進步,卻可能同時損害社會救助制度與殘疾人福利事業的健康發展。

因為無論怎樣設計,社會救助制度與殘疾人福利都是兩種制度安排,前者是基於受助者的收入狀態與貧困程度,它以收入及資產統計為依據;後者則以身體狀況為條件,它以身體是否殘缺及殘障類型、殘疾程度為援助依據。

在各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發展實踐中,當然不可能以社會救助制度尤其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來替代殘疾人福利,因為社會救助制度追求的公正是所有達到規定標準的貧困人口都能夠獲得相近水準的救助,而殘疾人福利制度追求的公正則是同樣的殘疾人能夠享受到相近的福利待遇。

因此,在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類似於這樣的制度設計與改進,完全可能同時扭曲社會救助制度與殘疾人福利事業的健康發展,從而需要引起關注與重視,並在制度設計中充分地考慮自然人的群體分佈及殘疾人群體的共同需求。

從上述分析見,殘疾人是一個特別需要社會保障而又缺乏社會保障的群體。

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而中國的殘疾人仍然處於社會保障嚴重缺失的階段,這種現實意味著殘疾人確實尚未合理分享到國家的發展成果。

二、多因素影響:殘疾人社會保障缺失的原因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缺失的背景,一方面是效率優先掩蓋了殘疾人群體對社會公正與共用國家發展成果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並未帶來社會保障建鄭功成教授文章設與國民福利的同步增長。

客觀而論,殘疾人群體缺乏社會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傳統觀念的影響、整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滯後、政府投入不足與社會資源調動不力,以及缺乏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設計及對殘疾人保障的合理定位,無疑構成了殘疾人社會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一,個人與家庭負責的傳統觀念。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殘疾是個人與家庭的不幸,照顧殘疾人是家庭的當然責任,從而往往忽略殘疾致因中的社會因素,單純地強調照顧殘疾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與義務,忽略了政府的公共責任與現代社會的社會責任。

從致殘原因來看,主要包括遺傳發育因素、環境行為因素和疾病傷害因素三大類。

在先天性致殘者中,既有遺傳發育因素造成的,也有環境行為因素造成的;在後天性致殘者中,則多是因環境行為因素或者疾病傷害因素所導致。

毫無疑問,包括職業傷害、交通事故、醫療事故、環境污染等各種因素導致的殘疾,應當屬於社會因素與社會責任的範疇。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殘疾風險在顯著增加,其中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職業傷害與交通事故等社會原因是又一個重要因素,如由於工傷事故導致的肢體殘疾率在2006年調查為0.1224%,比1987年的調查資料增加了2倍多;交通事故導致的肢體殘疾率由0.0139%上升到0.1046%,增加了6倍多。

在環境污染方面,致殘現象也在上升,根據“中國出生缺陷監測”的資料資料,由於環境破壞導致的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生態災害,致使山西新生兒出生缺陷率高達每萬人189.96例,其中神經管畸形發生率為每萬人102.27例,分別是全國的2倍和4倍,而山西省八大煤礦礦區的出生缺陷發生率又遠遠高於全省的平均水準,這表明環境污染對先天殘疾的影響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