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理论和概念_New
必修二化学有机总结

必修二化学有机总结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有机化学的定义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反应规律的科学。
2. 元素的电子结构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碳和氢。
碳元素的电子结构为 1s² 2s² 2p²,有四个价电子,可形成四个共价键。
3. 有机物的命名有机物的命名可采用系统命名法和常用名称两种方式。
其中,系统命名法通过规则确定化合物的命名,而常用名称则是根据它们的历史、地理或化学性质确定的。
4. 功能团有机物的功能团是由原子团组成的,能够赋予分子特定的化学性质。
一些常见的功能团包括烷基、烯基、炔基、羟基、醛基、酮基、羧基、胺基等。
二、有机反应的基本概念1. 有机反应的类型有机反应可以分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等几种类型。
这些反应可以通过配分子方程式描述,并且具有一定的反应机理。
2. 功能团的反应不同的功能团通常会发生特定类型的反应,如烷烃会发生燃烧反应、烯烃会发生加成反应等。
了解不同功能团的反应特性有助于预测和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
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1. 合成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等。
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不同,合成路线也会有所差异。
2. 保护基和去保护在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为了保护某些功能团不发生不需要的反应,常常需要引入保护基。
合成完成后,再通过去保护反应将保护基去除。
3. 合成策略有机化合物的合成通常需要从较简单的起始物出发,通过多步反应逐步构建目标化合物的骨架。
因此,灵活的合成策略和适当的选择反应法则对于高效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和性质研究方法1. 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研究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分析方法包括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
2. 结构确定通过解读和分析光谱数据,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团。
3. 化学性质研究通过实验手段,可以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如燃烧性质、溶解性质、反应性质等。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基团 取代的反应,如烷烃的卤代、醇的酯化等 。
04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分离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烃类化合物的烷基化
通过卤代烃与醇、酚等烃类化合物进行烷基化反应,合成相应的 烃类化合物。
烃类化合物的酰基化
通过酰卤、酸酐等酰基化试剂与烃类化合物进行酰基化反应,合成 相应的酰基化合物。
有机化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01
理论预测与实验的结合
尽管有机化学已有许多经典的 理论,但在解释复杂体系时仍 存在困难。未来的研究将更加 注重理论预测与实验的结合, 提高对分子结构和性质的预
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 有机化学将有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 机太阳能电池等新型器件为有 机功能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广阔
食品领域
食品添加剂、调味品等也是有机化合物 ,对改善食品口感和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
0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烃类:包括脂肪烃、芳香烃 等。
烃的衍生物:如醇、醛、酮 、羧酸等。
02
01
含氮化合物:如胺、腈等。
03
含氧有机化合物:如醚、酮 、酯等。
04
05
含硫有机化合物:如硫醇、 硫醚等。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选择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
命名取代基
根据取代基的名称和位置进行命名。
编号
从离取代基近的一端开始编号。
官能团
根据官能团的名称和位置进行命名。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示例
01
甲烷:CH4
02
乙醇:CH3CH2OH
03
乙醛:CH3CHO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示例
化学基础有机

化学基础有机一、有机化学简介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反应机理以及相互转化的规律。
有机化学不仅是合成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有机化学发展历程有机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就已经开始接触和利用有机化合物。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有机化学的研究是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的。
这一时期的化学家们开始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机化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谱学分析方法的快速发展,有机化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设计和功能化的新阶段。
三、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有机化合物:通常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不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无机化合物。
2.有机化学反应:是指碳与碳原子之间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主要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等。
3.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是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基础。
4.官能团:是指一种或多种活性原子的组合,可以决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5.手性:是指一个物体不能与其镜像相重合的性质。
在有机化合物中,手性通常是指分子中存在手性碳原子。
四、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一原子或基团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
2.加成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碳双键或三键发生断裂,与其它原子或基团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3.消除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分子有机物脱去一分子水或卤化氢等小分子的反应。
4.重排反应:由于基团之间的迁移或交换,使得分子的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反应。
5.聚合反应:由小分子重复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6.水解反应:水分子与有机化合物反应,使其分解成两部分或更多部分的反应。
7.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传递的氧化和还原的有机反应。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反应类型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反应规律的学科。
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与氢原子以及其他一些元素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材料科学、农药合成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反应类型。
一、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碳原子: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是碳原子。
碳原子具有四个价电子,可以与其他原子共享电子形成共价键,并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
(2)碳氢键:碳原子可以与氢原子形成碳氢键。
碳氢键是有机化合物中最常见的键,其键能较小,易于断裂。
(3)共价键的键能:共价键在分子中起着连接原子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共价键具有不同的键能,键能高低影响着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4)碳链:由碳原子按照一定结构连接而成的链状结构称为碳链。
碳链可以是直链、支链或环状结构,不同结构的碳链导致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5)官能团:有机化合物中特定原子团或原子在分子中的特殊排列被称为官能团。
官能团使有机化合物具有特定的性质和反应活性。
(6)同分异构体:由于碳原子的四价性质和碳链的多样性,有机化合物存在着同分异构体现象。
同分异构体是指化学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二、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
根据反应类型的不同,有机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 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中,两个或多个分子的共价键断裂,形成新的键。
加成反应可以用于合成目标化合物,通常涉及对烯烃或炔烃的反应。
2. 消除反应:消除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某些原子团或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断裂,生成双键或三键。
消除反应通常通过热或光能激发实现。
3. 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
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最常见的反应类型。
4. 缩合反应:缩合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分子结合形成一个较大的分子。
缩合反应通常涉及羧酸与醇、胺等官能团之间的反应。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结构、合成方法和应用的学科。
下面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1.键合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与其分子内的键有着密切关系。
有机化学中常见的键有共价键、极性键和离子键。
2.碳骨架: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骨架。
根据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碳骨架可分为直链、分支链、环状和杂环等几种不同的类型。
3.功能团:有机化合物中的功能团是指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结构单元。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功能团有羟基、醇基、酮基、酯基、羧基等。
4.反应类型:有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有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加成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5.反应机理:有机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通过反应机理来描述。
常见的反应机理包括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亲电取代反应机理、酸碱催化反应机理等。
6.按键性质分类:根据碳原子上的官能团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分为饱和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
饱和化合物中的碳碳键都是单键,而不饱和化合物中的碳碳键可以是双键或者三键。
7.合成方法:有机化学中的合成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常见的合成方法有酸催化、碱催化、取代反应、缩合反应等。
8.离子性和共价性:有机化合物既有离子性也有共价性。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键为共价键,但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常常具有离子性质。
9.异构体:同一种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称为异构体。
异构体可以分为构造异构体、空间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等几种类型。
10.应用领域:有机化学在药物、农药、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有机合成和有机反应研究的进展为新药的发现和农药的合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以上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有机化学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学科,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和应用。
有机知识点和总结

有机知识点和总结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元素化合物的科学,主要研究有机物(一般含有C、H)的结构、性质、合成、反应等。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机物是生命的基础,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因此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极为广泛。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点。
有机物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根据碳原子的价态和成键能力,碳元素能够与其他碳原子、氢原子和氮、氧、卤素等元素形成很多不同的化合物,因此有机化合物的种类非常多。
有机化合物通常可以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和含氧、氮等杂原子的化合物等。
有机物的结构有机物分子的结构主要由分子中的原子及它们之间的化学键的性质所决定。
根据原子间的键合方式,有机物分子可以分为链状、支链状、环状和杂环状等。
另外,有机物分子中的手性物质也是有机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机物的性质有机物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等。
而化学性质则包括燃烧、置换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有机合成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有机物的合成方法。
有机合成方法有机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物质法合成、氧化法合成、还原法合成、取代法合成、缩合法合成等。
总结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反应等。
有机化合物的种类极其丰富,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和含氧、氮等杂原子的化合物等。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和发展有机合成方法,以满足生产需要。
有机化学在生物工程、材料科学、药物合成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全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反应的学科,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下面将有机化学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主要包括官能团和骨架。
官能团是分子中带有特定化学性质的基团,如羟基、羧基、胺基等。
骨架是指有机分子中碳原子构成的主链或环。
2.结构顺序:有机分子的结构顺序是指官能团和骨架的排列顺序。
它对于有机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3.构象和立体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构象是指分子在空间中不同的排列方式。
立体化学研究分子在空间中的空间取向和空间排布。
4.价键理论:有机化学的价键理论主要包括共价键理论、杂化理论和共振理论。
这些理论研究了有机化合物中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
5.有机反应:有机化学反应是指有机分子中原子间氢、电子和其他原子核的重新分配。
有机反应是有机合成的基础,可以用以构建复杂的有机分子。
6.光化学:光化学是研究有机分子在光照下发生的化学反应。
光化学反应可用于合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和研究生物分子的功能。
7.有机分析:有机分析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有机分析可以用于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8.有机合成:有机合成是指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技术。
有机合成可以用于合成天然产物、药物和功能分子。
9.有机催化:有机催化是指利用有机催化剂催化有机反应。
有机催化可以提高反应速度、选择性和产率。
10.药物发现和设计:有机化学在药物发现和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机化合物可用于合成和优化药物分子。
11.酸碱理论:酸碱理论是有机化学的基础。
它用来描述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的酸碱性质和反应。
12.物理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分子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现象的研究。
物理有机化学是有机反应和分子结构的基础。
13.手性化学:手性化学是研究手性分子的性质和反应的学科。
手性分子是指它们的镜像不可重叠。
14.有机多步合成:有机多步合成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有机反应制备复杂有机分子的方法。
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碳元素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合成和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领域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具挑战性的一个分支,对于理解有机物的构造、性质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内容有机化学是指研究有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碳元素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化合物。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它们的合成和反应以及用于描述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理论等。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主要依据IUPAC(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提出的命名规则进行。
命名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碳链的命名:依据碳原子的数目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来命名。
常见的碳链包括直链烷烃、支链烷烃和环烷烃等。
2.官能团的命名:官能团是指有机分子中的特定基团,如羟基、醇基、酮基、醛基等。
根据它们的位置和数目进行命名。
3.取代基的命名:有机分子中的取代基是指在主链或官能团上取代一个或多个氢原子的基团。
根据取代基的名称以及其在主链上的位置进行命名。
4.立体化学的命名:有机分子中存在立体异构体,如手性分子和立体异构体等。
根据其立体配置进行命名。
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包括分子式、结构式和立体构型等方面,而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方面。
1. 分子式:分子式是指有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数目及比例的简略表示。
可分为经验式、分子式和构造式。
2. 结构式:结构式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连接关系,可分为线性结构、分支结构和环状结构等。
3. 立体构型:立体构型是指有机分子中立体异构体的空间排布关系,包括手性分子和立体异构体等。
立体构型对于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4. 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其化学反应中,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理论和概念七、理论和概念1马氏规则:卤化氢等极性试剂与不对称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时,酸中的氢原子加在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卤素或其它原子及基团加在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这一规则称为马氏规则。
2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认为:化学反应是分子轨道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在一个协同反应中,分子轨道的对称性是守恒的,即由原料到产物,轨道的对称性始终不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最低的能量形成反应中的过渡态。
因此分子轨道的对称性控制着整个反应的进程。
3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分子轨道理论在处理分子时,并不引进明显的价键结构的概念。
它强调分子的整体性,认为分子中的原子是按一定的空间配置排列起来的,然后电子逐个加到由原子实和其余电子组成的“有效”势场中,构成了分子。
并将分子中单个电子的状态函数称为分子轨道,用波函数ψ(x, y, z)来描述。
每个分子轨道iψ都有一个确定的能值E i与之相对应,E i近似地等于处在这个轨道上的电子的电离能的负值,当有一个电子进占iψ分子轨道时,分子就获得E i的能量。
分子轨道是按能量高低依次排列的。
参与组合的原子轨道上的电子则将按能量最低原理、鲍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进占分子轨道。
根据电子在分子轨道上的分布情况,可以计算分子的总能量。
4 s−反式构象:双烯体的两个双键处于单键的异侧称为s−反式构象。
5引发剂:有些化合物十分活泼,极易产生活性质点自由基,这些化合物称之为引发剂。
6双位反应性能:一个负离子有两个位置可以发生反应,称其具有双位反应性能。
7反应势能图:以反应进程(自左向右,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为横坐标,反应物、过渡态和生成物的势能变化为纵坐标来作图,这种图称为反应势能图。
8内型加成产物:当双烯体上有给电子取代基、而亲双烯体上有不饱和基团如与烯键(或炔键)共轭时,优先生成内型加成产物。
内型加成产物是指:双烯体中的C(2)—C(3)键和亲双烯体中与烯键(或炔键)共轭的不饱和基团处于连接平面同侧时的生成物。
两者处于异侧时的生成物则为外型产物。
9切断:通过合适的反应将一根键切开。
10区域选择性:是指当反应的取向有两种或多种可能时,以某种取向的反应物为主要产物的反应情况。
11反键轨道:在形成化学键时,异相重叠使两个原子轨道产生减弱性的干涉作用而相互排斥,使电子处于离核较远的地方,因此在两原子之间形成一个电子云密度为零的截面,这个截面称为节面。
节面的存在说明两个原子核之间缺少足够的电子云屏障,因此使两个原子核相互排斥,起了削弱和破坏化学键的作用,它使体系能量升高,所以称它为反键轨道。
12电子云:把电子的概率分布看作是一团带负电荷的“云”,称为电子云。
13电负性:原子实是正性的,它对外层的价电子具有吸引力。
这种原子实对价电子的吸引能力就是一个原子的电负性。
吸引力越大,电负性越强。
而使体系能量降低,这样的分子轨道称为成键轨道。
46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一元取代苯有两个邻位,一个对位和两个间位,每个位置的平均反应概率为20%,因此邻对位取代产物超过60%时,苯环上原取代基为邻对位定位基,间位产物超过40%时,苯环上原取代基为间位定位基。
47两位负离子:具有双位反应性能的负离子称为两位负离子。
48芳构化:六元脂环族化合物在铂、钯、镍等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芳香化合物的过程称为芳构化。
49芳香过渡态理论:芳香过渡态理论首先提出了莫比斯体系和休克尔体系的概念。
在一个环状过渡态中,如果相邻原子的轨道间出现波相改变的次数为零或偶数次,称为休克尔体系,若出现奇数次波相的改变,则称之为莫比斯体系。
接着它提出了判别过渡态是否具有芳香性的办法,指出具有4n+2个π电子的休克尔体系和具有4n个π电子的莫比斯体系是芳香性的,而具有4n个π电子的休克尔体系和具有4n+2个π电子的莫比斯体系是反芳香性的。
芳香过渡态理论认为:在加热条件下,协同反应都是通过芳香过渡态进行的,在光照条件下,协同反应都是通过反芳香过渡态进行的。
50芳香性:(1)具有平面或接近平面的环状结构;(2)键长趋于平均化;(3)有较高的C/H比值;(4)难以氧化和加成而易于发生亲电取代反应;(5)环外氢的化学位移在核磁共振的低场,环内氢的化学位移在核磁共振的高场。
上述特点统称为芳香性。
....51克拉穆规则一:当羰基与一个手性中心连接时,它与格氏试剂(包括氢化锂铝等试剂)反应就是一个手性诱导反应,克拉穆(Cram, D.J.)提出一个规则,经常可以预言主要产物。
克拉穆规则规定:羰基和一个手性碳原子相连,手性碳上有大小不同的三个基团,用大(L)、中(M)、小(S)表示。
大的基团(L)与R呈重叠型,两个较小的基团在羰基两旁呈邻交叉型,与试剂反应时,试剂从羰基旁空间位阻较小的基团(S)一边接近分子得到的产物是主要产物。
52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凡能与土伦试剂、费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的糖称为还原糖,凡不能与土伦试剂、费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的糖称为非还原糖。
53邻基参与效应:相邻基团在排除离去基团时所作的帮助称为邻基参与效应。
54辛烷值:燃料引起爆震的倾向,用辛烷值表示,在汽油燃烧范围内,将2,2,4−三甲基戊烷的辛烷值定为100。
辛烷值越高,防止发生爆震的能力越强。
大部分现代化的设备要求辛烷值在90~100之间。
55均裂:化学键断裂时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子或基团,这种断裂方式称均裂。
56 β-折叠:β-折叠股是一种较伸展的锯齿形的主链构象。
二条β-折叠股平行排布,彼此以氢键相连,可以构成β-折叠片,称之为β-折叠。
β-折叠片又分为平行β-折叠片和反平行β-折叠片两种类型。
前者是指所有的股段走向相同,后者是指走向相反。
57质子溶剂:能与负离子形成强的氢键的溶剂称质子溶剂。
58转化糖:蔗糖是右旋的,[α]D+66.5︒,没有变旋现象,但蔗糖经酸性水解后产生一分子D-葡萄糖和一分子D-果糖,这两个单糖的混合物是左旋的。
因此将蔗糖的水解产物称为转化糖。
59取代基的定位效应:.....一元取代苯进行芳香亲电取代时,已有的基团对后进入基团进入苯环的位置产生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即为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60单体:聚合前的小分子原料化合物称为单体。
61非极性溶剂:介电常数小于15,偶极矩为0~2D的溶剂。
这类溶剂不给出质子,与溶质的作用力弱。
62..单线态和...,单线态的....三线态:卡宾有两种结构。
一种结构在光谱上称为单线态中心碳原子是sp2杂化,两个sp2杂化轨道与两个基团成键,一个sp2杂化轨道容纳碳上一对自旋反平行的孤电子,还有一个垂直于三个sp2杂化轨道平面的空的p轨道。
另一种结构在光谱学上称为三线态,三线态的中心碳原子是sp杂化,两个sp杂化轨道与两个基团成键,碳上还有两个互相垂直的p轨道,每个p轨道容纳一个电子,这两个电子自旋平行。
63构型保持:如果一个反应涉及到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上的一根键的变化,则将新键在旧键断裂方向形成的情况称为构型保持,64构型翻转:如果一个反应涉及到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上的一根键的变化,则将新键在旧键断裂的相反方向形成的情况称为构型翻转。
构型翻转的现象是在1896年由德国科学家瓦尔登(Paul Walden)首先发现的。
65官能团引入:在分子中添加新的官能团。
66官能团转换:将一个官能团转换成另一个官能团。
67官能团消除:在分子中除去官能团。
68油脂的硬化: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在镍的催化作用下,氢化到任何一种饱和程度。
因为氢化可以逐步地提高熔点,所以这个氢化过程,又称为油脂的硬化。
69定域分子轨道:只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称为定域分子轨道。
70定域键:由定域分子轨道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
71变旋现象:一个有旋光的化合物,放入溶液中,它的旋光度逐渐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值,这种现象称为变旋现象。
72软硬酸碱概念:1963年,皮尔逊(Pearson R.G)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软硬酸碱的概念。
它将体积小,正电荷数高,可极化性低的中心原子称作硬酸,体积大、正电荷数低,可极化性高的中心原子称作软酸。
将电负性高、极化性低、难被氧化的配位原子称为硬碱,反之为软碱。
并提出“硬亲硬、软亲软”的经验规则。
软硬酸碱理论只是一个定性的概念,但能说明许多化学现象。
73 α-苷键和β-苷键:糖的残基与配基所连接的键称为苷键,用构型为α的半缩醛羟基与配基形成的键称为α-苷键,用构型为β的半缩醛羟基与配基形成的键称为β-苷键,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苷键所连接的两个糖的碳原子的位置。
74活化基团:一元取代苯进行芳香亲电取代时,若已有的基团G使后进入基团E 进入苯环变得容易,则G为活化基团。
75钝化基团:一元取代苯进行芳香亲电取代时,若已有的基团G使后进入基团E 进入苯环变得困难,则G为钝化基团。
76氢化热:氢化反应会放出一定的热量,每一个双键的放出的热称为氢化热。
77氢自由基:孤电子在氢原子上的自由基称为氢自由基。
78 α-氢的酸性: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称为α-碳,α-碳上的氢称为α-氢。
α-氢以正离子离解下来的能力即为α-氢的活性或α-氢的酸性。
79类卡宾:有机锌化合物ICH2ZnI与烯烃反应时能起类似卡宾的作用,因此将ICH2ZnI称为类卡宾。
80逆合成分析:是一种逻辑推理的分析过程。
它将目标分子按一定的规律通过切断或转换推导出目标分子的合成子或与合成子相对应的试剂。
81 s−顺式构象:双烯体的两个双键处于单键的同侧称为s−顺式构象。
82保护基:在反应中对某一官能团起保护作用的试剂。
83前线轨道理论:前线轨道理论认为:分子中也有类似于单个原子的“价电子”的电子存在,分子的价电子就是前线电子。
这是因为,分子的HOMO对其电子的束缚较为松弛,具有电子给予体的性质,而LUMO则对电子的亲和力较强,具有电子接受体的性质,这两种轨道最易互相作用。
因此,在分子间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最先作用的分子轨道是前线轨道,起关键作用的电子是前线电子。
84相转移催化作用:一种催化剂可穿过两相之间的界面并能把反应实体(如CN−)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中,使它与底物迅速反应,并把反应中的另一种负离子带入水相中,而在转移反应实体时催化剂没有损耗,只是重复地起“转送”负离子的作用。
描述这种现象和过程的名词即相转移催化作用(缩写PTC)。
相转移催化(作用)是施达克(Starks C M)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并于1971年正式使用这个名词。
85相转移催化剂:能把反应实体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的催化剂称为相转移催化剂。
86亲核性:试剂的亲核性是指一个试剂在形成过渡态时对碳原子的亲和能力。
87洪特规则:有几个简并轨道(能量相等的轨道)而又无足够的电子填充时,必须在几个简并轨道逐一地各填充一个自旋平行的电子后,才能容纳第二个电子,这称为洪特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