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生物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本文总结了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知识点。
下面是各单元的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地理学的基本观念
- 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地理空间的组成和地球的形状
- 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的关系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区位
-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 国际日期变更线和经度、纬度
- 世界的分布格局和相对位置
第三单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 自然环境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单元:气候与人类活动
- 气候和气候带的划分
-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 自然灾害的类型:地震、火山、洪涝等
-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 灾害救援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第六单元:宜居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宜居地环境的要求和评价指标
- 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施途径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生物资料

一、概述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自然地理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地理生物资料的角度出发,对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自然地理概述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态、地表覆盖、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内容。
自然地理不仅是认识地球、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的基础,而且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课本概述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课本是初中地理教材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地理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科学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内容中,地理生物资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地球生态平衡的认识。
四、地理生物资料的相关内容1.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课本中,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成为了学生们关注的重点。
2.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地理课本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到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课本也强调了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希望学生们能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地理生物资料的实际应用地理生物资料的实际应用是地理课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学生们将会了解到地理生物资料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对地理生物资料的认识和理解。
五、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课本在地理生物资料方面的特色1.注重实际案例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课本在地理生物资料的讲解中,注重了实际案例的引入,通过真实的事例向学生展示了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激发了学生们对地理生物资料的兴趣。
2.强调生态保护在地理生物资料的讲解中,课本强调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八年级地理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生物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 疆域。
- 位置: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 领土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多);最南端在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多);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
- 辽阔的疆域: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2. 行政区划。
-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 人口。
- 人口数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 - 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 人口政策: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目前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我国开始实行全面二孩政策。
4. 民族。
-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 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
1. 地形和地势。
- 地形复杂多样:我国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地形类型。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生物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生物,知识点,整理,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动物的运动(1)动物的行为是指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2)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3)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躯干骨(半活动)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4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包绕关节)、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其中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
(6)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即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
(7)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9)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10)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11)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1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13)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14)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15)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提重物或者拉单杠吊环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收缩。
(16)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17)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二、动物的行为(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2)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①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八年级地理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地理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规律的学科,而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八年级地理课程涉及了许多关于生物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有关于生物的分类、分布和生态环境适应性的基础,也包括了一些关于农业和资源的生物利用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八年级地理生物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生物的分类和分布1. 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按照其共同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植物界根据其生长方式和结构可以进一步分为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动物界则按照其结构和生活方式进行分类,包括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 生物的分布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
热带地区由于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类生物的生存,其生物多样性也较为丰富。
相比之下,极地和沙漠地区的温度和水分条件都相对极端,所以生物的种类较为有限。
二、生物与生态环境1.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发展出了各种特殊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动物往往具有厚毛皮和大肺容量以增加对氧气的吸收;而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则具有鳃用于呼吸。
这些特征使得生物能够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存。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组成,是一种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营养链或食物网。
生物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三、生物利用和资源1. 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进行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的活动。
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作物种植需要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而畜牧业则是利用动植物资源进行养殖。
2. 资源利用生物资源也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利用,例如林木可以提供木材,地下矿藏中有一些矿石也是由古代生物遗体形成的。
此外,海洋生物也被用于食品加工、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八年级生物地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生物地理知识点归纳生物地理知识是初中生物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生物地理知识对于探究生物多样性、地球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八年级生物地理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生物地理基本概念1.生物地理学的概念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和地理之间相互作用,特别是生物物种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学科。
2.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是由自然和人类因素影响的生物、地理和化学因素的综合体。
3.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生物与非生物成分)所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自然生态整体。
4.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包括生物种类、生长环境以及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
二、生物地理分类1.生物分类生物学对生物进行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等特征,将它们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非常重要的分类级别包括类、目、科、属和种等。
2.地理分布方式地理分布方式是指各种生物按照它们在地球上分布的范围和位置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分布方式。
包括全球分布、地区分布和分散分布。
三、生物地理区系1.概念生物地理区系是指由类似的生物生境和气候环境构成的地理区域,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生物地理区系的分类生物地理区系可分为北极区、大洋洲区、大洋区、亚洲区、北美大陆区、南美大陆区、非洲区、欧洲区、南极区等。
四、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1.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维护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重点物种的保护、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工程的建设等方面。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天气、气候和各种影响天气和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类,相信大家对八年级生物地理的知识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和重视地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习重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习重点梳理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1.2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 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命周期2.1 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
-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2.2 植物的生长- 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通过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组织,进而形成器官,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和区别。
2.3 植物的生殖- 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
第三单元动物的生殖和发育3.1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3.2 鸟的生殖和发育- 鸟的繁殖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
3.3 哺乳动物的特征-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鸭嘴兽是特例),哺乳。
第四单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
-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
4.2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生物知识点

其次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动物的运动(1)动物的行为是指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生殖后代的活动;动物的行为经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依靠于肯定的身体构造。
(2)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3)人有206 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躯干骨〔半活动〕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4 人有26 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关节构造:关节头、关节囊〔包绕关节〕、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机敏〕、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其中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
(6)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即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围着关节活动。
(7)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全部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9〕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简洁受伤。
(10)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预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11)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局部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局部叫肌腱。
(1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13)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14)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协作活动的。
(15)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提重物或者拉单杠吊环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收缩。
(16)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17)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把握和调整,它需要能量的供给,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协作。
二、动物的行为(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范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等;(2)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①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打算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行为是指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2)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3)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躯干骨(半活动)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4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包绕关节)、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其中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
(6)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即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
(7)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
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
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9)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10)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
二、运动强度应适当;
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11)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1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13)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14)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15)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提重物或者拉单杠吊环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收缩。
(16)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17)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二、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2)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蚂蚁做巢、小鸟喂鱼、吃梅分泌唾液。
②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如:大山雀偷饮牛奶、黑猩猩取食香蕉、蚯蚓走迷宫、谈梅止渴、望梅止渴。
(3)社会行为:
①含义: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所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②重要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如:白蚁群体、狒狒群体、蜜蜂等。
③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通过各种动作、声音、气味随时交流信息。
④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
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⑤意义: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4)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
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等)循环。
③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从而扩大了植物的分布范围。
3、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常用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4、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调查活动去了解)。
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5、动物与仿生:
①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
②动物与仿生:A、长颈鹿与宇航员的“抗荷服”; B、萤火虫与冷光;
C、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
D、乌龟的龟壳与薄壳建筑。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一、观察菌落:
1、细菌的发现者:列文﹒虎克(荷兰人)。
细菌存在的证实者:巴斯德(法国科学家),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巴氏消毒法。
①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②细菌与真菌菌落的比较:
菌落形状大小颜色
细菌杆状、球状、螺旋状小绿
真菌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大红、黑、绿、褐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1)配制培养基琼脂的作用:不能作为细菌和真菌的营养,只为其生活提供场所;牛肉汁(或蛋白胨等)的作用:为细菌提供营养物质。
(2)高温杀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器具放入高温条件下灭菌。
(3)接种将少量的细菌或真菌放入培养基中。
无菌棉棒(防止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4)培养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和营养、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细菌(原核生物、分解者)
1、细菌的主要特点: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鞭毛、荚膜和DNA集中地区域构成。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1)异养生物:细菌一般不含有叶绿素,只能吸收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
①腐生:依靠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从中吸收有机物来生活。
②寄生: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2)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3、细菌在自然界作用和人类关系
(1)细菌对于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如:醋酸杆菌(制醋)、乳酸细菌(制泡菜、酸奶、青贮饲料)、棒状杆菌(制味精)、甲烷细菌(制沼气)、根瘤菌(固氮)等。
(3)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如:病原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软腐病细菌。
(4)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根共生形成根瘤。
三、真菌(真核生物、分解者)
1、真菌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真菌的名称
①主要特点: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以孢子生殖;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是异养。
②霉菌和蘑菇由多细胞的菌丝构成。
青霉长有孢子的直立菌丝呈扫帚状,曲霉长有孢子的直立菌丝呈放
射状。
③主要真菌的名称:酵母菌(单细胞)、青霉、曲霉、蘑菇(多细胞)、大型真菌(蘑菇、灵芝)。
2、真菌在自然界作用和人类关系
①促进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
②有些可使农作物患病,食品、纺织品霉变,使人患病。
③藻类和真菌共生形成地衣。
3、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细菌细胞真菌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不同点有细胞壁、无叶绿体;
只有DNA集中区域,无
成形的细胞核,有时能
形成芽孢。
有细胞壁
有细胞核
无叶绿体
无细胞壁
有细胞核
无叶绿体
有细胞壁
有细胞核
有叶绿体
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营养方式异养(靠吸收现成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方式)自养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四、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①酵母菌——无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如酿酒。
有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如制馒头、包子、面包等。
乳酸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
制酸奶、泡菜等。
食品的保存(原理:杀死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使食品不致腐败。
方法:多种多样)。
乳酸菌——制泡菜;青霉菌——产生青霉素;苏云金杆菌——细菌杀虫剂;甲烷菌——净化污水;酵母菌——制作馒头,面包;枯草杆菌——引起水果腐烂;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炎;根瘤菌——固氮作用。
五、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研究发明了青霉素,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②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能生产治疗糖尿病的注射药物---胰岛素。
第五章病毒
1、病毒形态结构:比细菌小得多,形态多种多样,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的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2、病毒生命活动: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但离开寄主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了。
它在宿主细胞中通过复制、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结构来繁殖后代。
3、病毒种类: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动物体内)、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体内)、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