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王羲之
王羲之-《王略帖》

王羲之-《王略帖》王羲之-《王略帖》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备成一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后人推崇王羲之为“书圣”。
王羲之书法今己无真迹存世,所见有钩模、碑拓本和后人临本传世。
今介绍流传不广的《王略贴》王略帖曾被米芾收藏并赞为天下第一法书,书体风格在大观帖和十七帖之间。
米芾在真州时,曾登舟访友蔡攸,蔡攸取出珍藏的王羲之《王略帖》给他欣赏。
米芾看这幅书法,气韵高古,苍雄沉着,逸迈奇崛,惊奇叫绝。
决意用自己收藏的名画与之交换。
蔡攸脸有难色加以婉拒,米芾忽跑船边大叫:“你若不与我交换,我即跳江而死。
”蔡见状急忙拉着他,无奈把《王略帖》与其藏画交换。
米芾收藏到如《王略帖》真迹一样稀世的晋唐书法名帖,天天醉心临写揣摩,爱不释手,每日入睡,必细收藏入小箱中,放置在枕边方才入睡。
米芾崇尚晋人书法,“宝晋斋”是他得到晋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日帖》墨迹后自题的书斋名。
附:米芾右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书八十一字赞释文:右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书八十一字赞。
昭回于天垂英光,跨颉历籀化大荒。
烟华澹动彷徉,一噫万古称天章。
鸾夸虬举鹄序行,洞天九九通寥阳。
茫茫十二小劫长,玺完神诃命芾藏。
癸未岁太常玉堂手装。
左司郎中黄诰。
隋珠荆玉烂生光,际天蟠地射八荒。
嗟我一见犹激昂,而况好古真元章。
不买金钗十二行,以彼易此归华阳。
天公六丁气焰长,雷电取去宜深藏。
职方郎中刘泾。
至人代天发幽光,手生苍华秀芜荒。
万夫蛇蚓谢轩昂,断是龙被五色章。
大珠自点玉著行,印跋翕受交混茫。
公其敬识神理长,不畀正眼非归藏。
承议郎薛绍彭。
宝晋不空来夜光,沧浪一濯聊治荒。
至宝无价谁低昂,怀充押尾开元章。
楷字不见褚影行,永和岁月今茫茫。
明月几时有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明月几时有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明月几时有,常被用来写诗写歌来赞美月亮。
而今天我们要分享
的是一位书法家的行草书法作品,这位书法家就是颇有名气的王羲之。
王羲之是南朝宋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既有古拙厚重,也有
秀丽娟秀的风格,而他的行草书法可以说是尤其令人倾倒。
王羲之的「明月几时有」这幅作品,表达了他对月亮之美的赞叹
与感慨。
这一行草书法作品,由2个字组成:月、有。
整个作品以行
草的笔画展现出月球的饱满之美,而字的排列则仿佛汨罗江之水无限
延展。
这种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韵律感诠释了王羲之书法的特色。
对于行草书法的审美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行草书法的刚柔相济。
笔画虽然自由而随意,但又不失是
一种结构合理的艺术组合。
表现了书法家对于艺术和技巧的深入理解
和掌握。
其次,行草书法的变化多端。
书法家可以通过行草的笔画变化,
表达出对于艺术和生活的多方面体验和领悟。
这种体验的多样性是行
草书法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行草书法的流畅灵动。
行草笔画繁多,但又流畅自然,仿
佛水墨画一样。
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享受和感动。
在欣赏王羲之的「明月几时有」这幅行草书法作品的同时,我们
也意识到行草书法具有指导意义。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学习行草书法的
艺术特点和技法,将这种刚柔相济、变化多样、流畅灵动的美感融入
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创作出更加独特、有个性和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
王羲之书法经典欣赏

王羲之书法欣赏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
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
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书圣王羲之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 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 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 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 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 洛 神 赋 图 〉 局 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简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魏的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为题材画制的。曹植 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植和他哥哥曹丕跟着曹操在河北大破袁绍的时候得到甄氏。曹 植爱慕甄氏,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被别人谗言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 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于是作叙事诗《感甄赋》,以后被魏明 帝改名为《洛神赋》。顾恺之就以这赋为题材,画成《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 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 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 ,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 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 ,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 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 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蜗在歌唱。这都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 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说明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顾恺之的作品正是这个时期艺术高 度发展的代表。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各位,有书友给书法第一网留言需要王羲之《十七帖》,现推荐给大家欣赏学习,下载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后、回复17 获取下载地址。
▲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
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
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这些评价都很中肯。
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
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
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王羲之《十七帖》全卷欣赏(请将手机横过来看)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王羲之《十七帖》局部欣赏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一一)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示为欲广异闻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青李来禽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樱桃日给滕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敕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僧权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十七帖》笔意法式1.独点。
如何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书法的艺术境界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将汉魏拙朴书风转为自然流美书风,与东晋文人雅士风流倜傥的人生姿态相合拍。
王羲之重视书法线条运行的自然流美,因为意在笔前使得线条一一心画,将书家情感迹化而禀有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
这种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的流动不息,使得线条成为带有玄学意味的时间节律、大化流行轨迹的写照。
书法用笔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线条粗细曲直干湿的参差,墨痕轻重坚柔光润滞涩的变化,传达出人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
书法线条中流动着书家的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这种创造性可映衬出书家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
书法线条作为书法艺术最精纯的语言,表征出中国美学“为道日损”的根本精神。
书家把宇宙作为“俯仰往返,远近取与”的观照,以灵动的线条表现大千世界,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化实象为空灵,以生动的与道相通的线条勾勒文字形体而呈现心灵,传达一种超越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独得于心的生命风神。
线条飞动飘逸,绵延摇曳,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墨气四射,四表无穷,臻达生命的极境。
书法线条“为道日损”的美学意义在于:在“致虚极”、“见素朴”、“损之又损”中,将空间时间化,将有限无限化,将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加以净化、简化、淡化,而成为“惟恍惟惚”的存在。
书法不必应言,不必具象,而仅以其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游走的墨迹,就可以体现那种超越于言象之上的玄妙之意与幽深之理。
这种忘言忘象至简至纯之线,贵在得意、得气,而指向终极之道。
线以见道,墨以呈气,表现情思,体验化境,融生命本体存在之意而非外在物象形迹于笔墨线条律动浑化之中,不拘滞于形迹而忘形忘质。
这种以线条表意明道,以简略之迹传神造境的观念,正是中国书法指向幽深之境的美学精神之所在。
其二,将魏晋崇尚的“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人格美、书法美,发挥到尽善尽美之境,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雅致飘逸、刚柔相济的书法美学理念,与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多样统一的“中和之美”相合拍。
书法赏析——王羲之PPT

180
·
20
·
《丧乱得示二谢帖》
《丧乱得示二谢帖》
• 《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 传入日本。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本纸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 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文印。原帖为卷子,现改装为轴,为 "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牍合装。2006年3月来上海博物 馆展出。 • 《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 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 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 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 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 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 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 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 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书法赏析——王羲之
关于王羲之 •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 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 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 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 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 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 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 《黄庭经》、《东方朔画赞》,、 <<兰亭序>>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 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圣教序》 等。 •
《黄庭经》
•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 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 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 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 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 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 (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 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 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乐齐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频有哀祸"帖,本文将搜罗其现今大众所知的全部贴图(大部分转自于社区泡泡堂俱乐部huashi007),供广大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品鉴!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兄弟辈中书法成就最突出者。
因他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
他的书法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
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来影响很大。
与其父王羲之当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书法也是兼精诸体,尤其是行草最为著名。
王献之书法存世墨迹主要有“洛神赋”、“中秋帖”、“送梨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和“十三行”最为有名。
其中,“洛神赋”有几种摹本留存,真伪参半。
还有一种“保母帖”,据后世考证,很可能是膺品。
其正(楷书)、行书、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集书里。
行书以《鸭头丸帖》最有名。
钟繇的书法,现存的多是平稳体格,与“长而逾制”的评语正好相反。
王献之的书法,便是被人辗转翻刻,存于阁帖丛帖中的,也没有“如枯树”、“饥隶”之贫的槎桠。
相反,王献之书法比其父更加畅达放纵。
不过,唐太宗收藏天下古代书法,又精于鉴别,其论断一定有所根据。
也许是现存的钟繇及王献之书法和当时太宗所见的不同。
1、王献之书法与王羲之不同。
献之书法特色是放肆豪迈,羲之书法特色是纤劲清媚。
2.王献之的书法,笔法端劲,字画神逸,笔画沉着劲利,笔气飘飘,总体说是遒逸流爽,纵横超轶,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检桔束缚。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动摇不了的。
原因大致有以下数点:第一,王羲之的书法经历代很多书法大家和书法鉴赏大家的品评,堪称古今无二。
第二,王羲之是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变革家,开一代书法新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兰亭序欣赏
( ◇王羲之简介◇兰亭序散乱帖黄庭经)
兰亭序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
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
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
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
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