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介绍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406)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培养研究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大跨径桥梁结构分析与施工控制2.桥梁使用性能检测、评价理论及加固技术3.高速公路设计与评价4.隧道施工监测与监控5. 桥梁结构理论与工程实践三、学习年限与学分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特殊情况者可延长至5年),课程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8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实践环节1.实践环节采取“助教、助管、助研”等形式,包括给本科生助课,担任本科班班主任,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学术讨论会,进行社会调查等。
2.参加实践的学生需写出实践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2学分。
3.在职研究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必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六、科研与论文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工作内容。
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要求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应撰写阶段性论文。
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且以武汉理工大学的名义公开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依诺维特学术会议文献咨询网”等网上发表并通过后期专家评审的学术论文,视同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但要求在网上发表论文时,研究生及其导师必须同时署名,接受网上监督和专家评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须提供论文样稿、录用通知、评审结论和导师意见等材料)。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交通工程专业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交通工程专业介绍一、学科概况“交通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道路交通运输的规划、系统设计和管理。
从道路交通系统组成的各单元的横向关系来看,“交通工程学”可理解为是研究如何处理人、车、路、环境的时空关系,各子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紧密结合,有效协作。
从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用的纵向关系来看,“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大系统的发展战略、网络结构的最优规划和道路的最佳运用。
“交通工程学”于20世纪初创建于西方国家,70年代末引入我国,20几年来,本学科的广大科技人员展开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和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城市交通规划、区域公路网规划、各类交通系统的需求预测、公路主枢纽规划及公路运输规划、城市及城市群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道路交通管理与监控系统、道路交通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等道路交通的广阔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得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交通需求迅速增加的条件下,维持了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作。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创建于1984年,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同年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点,以“交通工程”方向招收硕士生。
近20年来,共培养“交通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数百名。
作为全国首批创建的交通工程专业,我们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了30余个城市交通规划及枢纽规划,10余个交通管理及公交规划;为国内10余个特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提供过技术咨询,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近300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部分被收入三大检索,并在国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多篇论文。
近几年来,在交通信息化基础理论与技术集成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公路主枢纽规划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道路交通运输的规划、系统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理论结合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特色。
本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主要研究方向1.城市交通规划2.道路交通管理3.交通流理论4.交通运输信息理论与技术5.公路运输规划6.区域交通规划三、从业领域主要从业领域为: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单位、交通研究及勘测设计院(所)和有关交通工程的城市规划、物流咨询机构及专业公司,博士生主要从事以道路交通为主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战略规划、运行组织、过程控制和新技术开发等高层次管理和研究、开发工作;硕士生则主要从事公路运输、城市交通和高速公路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指挥和组织管理,以及有关设备、技术、工程的研究开发与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传真:犀浦校区(028)66367138、九里校区(028)87600296
学习形式、拟招生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人数(含推免生)
备注
0810Z1 ★信息安全
全日制:10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01.信息系统安全理论与技术
②201 英语一
02.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安全技术
③301 数学一
03.多媒体安全技术
邮政编码:611756 联系部门:研招办
网址:
电话:犀浦校区(028)66367136、九里校区(028)87634560
传真:犀浦校区(028)66367138、九里校区(028)87600296
学习形式、拟招生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人数(含推免生)
同等学力加 试科目: ①信号与系 统②线性代 数
-4-
单位代码:106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部园区
邮政编码:611756 联系部门:研招办
网址:
电话:犀浦校区(028)66367136、九里校区(028)87634560
传真:犀浦校区(028)66367138、九里校区(028)87600296
同等学力加 试科目: ①结构力学 ②土力学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01.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02.既有桥梁结构损伤与健全性 评估
全日制:108
-1-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 ③301 数学一
同等学力加 试科目: ①结构力学 ②钢结构(桥
单位代码:10613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
01.桥梁工程 02.隧道工程 03.道路与铁道工程 04.岩土工程 05.结构工程 06.市政工程 07.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08.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介绍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介绍概述: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是针对铁路交通运输所需的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进行的专门培养和教育。
该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桥梁与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并具备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铁路建设中,桥梁和隧道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承载着列车的重量,保障着列车行驶的安全和顺畅,因此,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
课程设置: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
其中理论课程包括桥梁与隧道工程原理、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结构力学、钢结构、土木工程材料与测试、地基与基础工程等;实践课程包括桥梁与隧道工程设计、桥梁与隧道施工技术、桥梁与隧道养护技术等。
此外,还涉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绘图、工程测量等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
就业方向: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铁路局、铁建、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科研院所等。
在铁路建设项目中,大量的桥梁和隧道需设计、施工和养护,因此,铁路局和建设单位都有较大的用人需求。
毕业生可从事桥梁与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等工作,以及相关科研与管理工作。
此外,他们还可以从事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技术咨询、监理等方面的工作。
就业前景和薪资待遇: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铁路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桥梁和隧道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毕业生可以选择就业于大型的铁路工程项目,也可以在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还可以自己创业开展相关业务。
根据行业调研,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起薪较高,逐年增长。
岗位要求:从事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相关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熟悉桥梁与隧道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其次,需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如CAD绘图软件、相关结构分析软件等。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考查
12231032
断裂与损伤力学
40/2
√
讲课
考查
12231042
高等土力学与试验
隧道施工新技术
40/2
√
讲课
考查
1223118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0/1.5
√
讲课
考查
12231061
复合材料力学
40/2
√
讲课
考查
12231072
桥梁结构健康诊断概论
40/2
√
讲课
考查
12231192
高等岩石力学
30/1.5
√
俄语
90/3
√
√
讲课
考试
12000052
数学
泛函分析
40/2
√
讲课
考试
理工类至少选一门
12000061
矩阵理论
40/2
√
讲课
考试
12000071
数值分析
40/2
√
讲课
考试
12000081
运筹与优化模型
40/2
√
讲课
考试
12000137
高等运筹学
40/2
√
讲课
考试
12000091
数理方程
40/2
√
讲课
讲课
考查
12231202
环境与灾害
30/1.5
√
讲课
考查
12231142
结构动力学
40/2
√
讲课
考查
12231212
钢结构稳定理论
20/1
√
讲课
考查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

本专业硕士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 掌握桥梁与隧道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了解本领 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
课程设置与研究方向
课程设置
本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其中,专业基础课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结构分析等 ;专业选修课包括建筑材料、施工组织与管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
研究方向
本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包括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桥梁施工与控制、桥梁检测与加固、隧道设计理论 与施工方法、隧道运营与管理等多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 方向。
02
桥梁工程
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
结构分析理论
掌握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进行桥梁结构分析和计算 。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新型隧道结构形式: 研究新型隧道结构形式 和断面设计,如圆形、 椭圆形、马蹄形等,优 化结构设计,提高隧道 的通行能力和稳定性。
2. 隧道施工方法与工艺 :探索新型的施工方法 和工艺,如盾构法、矿 山法、顶管法等,提高 施工效率,减少对周围 环境的影响。
3. 隧道防水与维护技术 :研究有效的防水和维 护技术,提高隧道的防 水性能和使用寿命,减 少隧道维护和维修成本 。
学生应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力 学等基础知识,掌握桥梁与隧道工程 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 能,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进 展,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导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 实践经验,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 好的师德师风,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 、系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解 决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 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介绍一、学科概况西南交通大学是四川高校中最早培养建筑学研究生的高校,在1987年就开始着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点的筹建工作,西南交通大学采取与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目前,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已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点教育评估。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艺术修养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设计实践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参与、设计实践、建筑技术等职业教育内涵,同时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教育方式主要采取集体培养和导师指导、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注意结合个人特点,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独立思维、开拓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主要研究方向1.建筑创作建筑创作方向充分运用当代建筑创作及理论成果,分析研究当代建筑创作以及目前我国建筑与城市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探索解决当代建筑与设计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本研究方向重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实践,包括空间构成理论、建筑美学、当代国外建筑思潮、建筑环境心理学等理论探索及分析应用,同时,还包括对交通建筑、办公建筑、体育建筑、居住建筑等各建筑类型设计的研究探索以及高技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等设计与方法的研究。
2.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建立在人类聚居的空间场所——城市与环境这一大背景之上的、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一项研究。
随着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设计对于社会、经济及其文化等诸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日益重要,它关系到人的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综合发展。
城市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对于如何系统地、科学地建设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空间环境、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交通运输安全工程专业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交通运输安全工程专业介绍一、学科概况“交通运输安全工程”是从安全可靠性的角度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科学研究,目的在于寻求减少交通事故或减轻事故损失程度、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的理论与方法。
本专业根据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分析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交通事故的致因机理,进行交通安全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开发工作。
目前,我国交通安全问题非常严重,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总量逐年增加,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提出和建立适合我国特色的,能满足和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各个时期对交通运输安全系统需求的理论和方法,是本研究方向追求的目标,即关于铁路运输安全、公路运输安全、航空运输安全、水运运输安全、城市道路安全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安全等安全机理和方法,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安全系统、各交通运输安全子系统和城市道路安全管理、安全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学科领域和范围为:1.道路安全工程。
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对减少我国交通事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智能交通理论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2.铁道安全工程。
将列车与轨道、桥梁及弓网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大系统来研究铁道车辆的运行安全性。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列车动态运行行为与安全性。
3.灾害防治工程。
本方向的研究涉及工程地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适应了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面临的难点和热点课题,由此得出的研究成果将具有广泛实用性,对工程地质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新理论的创立都有重要作用。
在研究边坡岩土体的力学性质、破坏规律与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与线性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规律的同时,着重应用现代岩土力学、流体力学的理论、方法和物理、数值模拟的实验手段,进行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4.安全人机工程。
运用系统论、生理学、心理学、安全科学、计算机技术及组合数学理论等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人-机系统的安全问题,使系统达到安全、可靠、高效和经济的最佳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介绍“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是西南交通大学独具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该学科包含桥梁工程和隧道与地下工程两部分。
桥梁工程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和高师硕士的培养和学位授予权,建有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铁道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具有大型工业风洞、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千吨级压力机和结构静、动力分析试验系统,并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在毕业生中有茅以升、林同炎等一批(20余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及建筑勘测设计大师。
本学科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既有结构可靠性和耐久性评估、大跨新型桥梁的设计理论与实践、桥梁结构风工程、车桥耦合动力学、空间结构受力行为、大型桥梁结构的施工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均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学科在虎门大桥、汕头海湾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万县长江大桥、南京第二、第三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西堠门大桥等大跨度新型桥梁的设计与施工中均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并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年科研经费逾千万元。
获奖成果主要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万县长江大桥特大跨(420m)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大中跨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铁路连续梁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跨72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跨72米铁路预应力混凝土平弯连续刚构桥建造技术”、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虎门大桥建设成套技术”、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大跨度全焊钢箱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斜拉索锚头与钢箱梁的联结和安全可靠性研究”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桥梁结构动力响应
主要研究桥梁结构动力响应行为,在高速移动运输工具作用下,运输工具-桥梁结构相互作用和系统动力响应,近10余年来,结合我国准高速铁路的建设及高速铁路的技术准备工作,开展了大量车-桥耦合动力学的研究。
2.既有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
主要研究既有桥梁结构的损伤状态、承载能力、使用性能等,随着桥梁结构服役期限的增长以及交通量的增加,既有桥梁的评定、加固、改造问题日益突出,该方向自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展了承载能力评定、耐久性评估等,近年来,在损伤识别理论与方法方面正在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3.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该方向主要研究现代大跨度桥梁与结构的空间分析理论、结构稳定理论、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行为、桥梁结构非线性行为等。
4.桥梁抗风与抗震
主要研究桥梁结构的抗风性能、抗震性能、振动控制及相关基础理论问题,已在桥梁风致振动、斜拉索雨振等研究领域取得良好成果,获奖成果的有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汕头海湾大桥抗风试验”等。
三、从业领域
主要从业领域为: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工程管理等工作。
四、主要相关学科
工程力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材料学、市政工程等。
隧道及地下工程
一、学科概况
“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专业是西南交通大学独具特色的传统工程优势专业与学科,为全国第一批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有我国高校最早开设的隧道与地下铁道本科专业(现为地下工程专业方向)为基础教育支撑。
为我国培养了包括王梦恕院士、施仲衡院士、史玉新设计大师在内的大量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建国以来一直是我国铁路隧道、公路隧道、水工隧道等各类重大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与决策的主要咨询者和参加者,是我国最早参与地下铁道规划、修建技术科研工作的高校专业及学科点,主持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科技攻关项目,近10年来共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完成科研总经费超过5000万元,并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国际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界也有重要影响力,国际隧道协会(ITA)第16届年会即选择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
为国内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教学与研究领域最具实力的高校学科专业之一。
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专业目前在任师资力量强大,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6名、教授11名,骨干教师均有博士学位或有博士后研究经历。
本学科科研经费充足,年均在研科研项目20余项。
具有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高师硕士招生资格,是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成员,并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硕士研究生主干专业课程有:隧道力学、地下结构可靠度与耐久性、地下工程抗减震设计、隧道力学数值方法、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隧道与地下工程防灾原理、隧道与地下工程规划、地下空间利用、隧道与地下工程试验与现场测试等。
博士研究生主干专业课程有:地下工程力学原理、地下结构数值方法、盾构隧道设计理论、耦合分析与结构非线性力学、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地下结构动力学与抗减抗震分析、地下工程信息化方法、既有隧道安全性评价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隧道与地下工程理论和设计方法
此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传统与优势方向。
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在岩体分级和隧道设计理论上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隧道规范按可靠度理论改革,解决了关键性理论问题。
结合秦岭特长隧道问题,研究并形成了高地应力与渗流场,藕合分析理论问题与方法,解决了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开展了现代盾构法隧道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过程控制研究,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北京、南京、杭州、广州、武汉、南京、深圳、成都等我国各主要城市地铁盾构隧道和几乎国内全部重大越江(海)盾构隧道工程建设的多项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
在大断面隧道、连拱隧道、小净距隧道、重叠隧道等特殊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力学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解决了大量国内铁路、公路、市政地下工程的重大技术问题。
多项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浅埋、偏压、大跨隧道修建新技术》获得1996年度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地铁浅埋暗挖区间隧道标准参数断面优化》获得了1996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高等级公路大断面低扁平率长隧道修建新技术研究》获200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地铁五号线盾构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获2003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圳地铁车站暗挖技术研究》获2004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2005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今后的重点研究领域为:特殊复杂隧道和地下结构与周围岩土体的相互藕合情况下的结构物稳定、计算与施工控制技术的基本力学行为,城市地铁及大型越江(海、湖)盾构隧道结构理论与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预测理论及控制技术研究,考虑隧道与地下结构环境的热固、液固多场藕合问题分析,长大、深埋隧道的围岩分级问题,结构物可靠性设计理论,寿命评估与耐久性设计问题及大断面地下结构的施工
力学、流变力学等基本问题,高寒地区隧道抗防冻技术问题等。
2.隧道与地下工程防灾控制理论与技术
此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在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以高速铁路为主要背景,同时兼顾公路、市政、水电、人防等行业。
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研究成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模拟发射实验系统,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越江隧道振动安全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隧道火灾自反应灭火系统以及灾后评估与加固方面完成了铁道部的重点科研项目,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地下工程电腐蚀问题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长隧道纵向通风理论与实践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公路长隧道纵向通风研究》获得1997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今后的重点研究领域为:主要结合秦岭隧道、南京长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终南山隧道、鹧鸪山隧道等重大建设工程,解决建设中提出的诸如高地应力、高地下水压条件下的结构与围岩稳定问题,高速铁路隧道中的空气动力效应带来的瞬变压力的减缓,高地震烈度区隧道的抗震减震设计与施工方法,大变形的预测预防等重大工程问题,特长公路隧道营运通风及防灾救灾研究。
3.其他研究方向
1)博士生
①高速铁路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
②盾构隧道结构理论与施工控制。
③隧道与地下工程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2)硕士生
①地下铁道与轻轨工程结构理论。
②铁路隧道与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
③水工隧洞与特种隧道技术。
三、从业领域
主要从业领域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设计、建设管理施工等单位。
四、主要相关学科
岩土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结构工程、矿业工程、水工结构、交通规划、工程地质等专业及专业方向为相关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均可以报考本学科专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