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围岩蚀变
热液矿床常见围岩蚀变解读

常见围岩蚀变热液蚀变:在热液成矿作用下,近矿围岩与热液发生反应,而产生的一系列旧物质被新物质所替代的交代作用。
围岩蚀变可产生在矿石沉淀之前、同时或之后,其结果使得围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等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面目全非。
决定蚀变围岩的类型和蚀变作用强度的因素有:①围岩的性质,包括围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粒度、物理状态(如是否受力破碎)、渗透性等;②热液的性质,包括热液的化学成分、浓度、pH、Eh、温度和压力条件,以及它们在热液作用过程中的变化。
主要围岩蚀变类型与矿化种类的关系一.矽卡岩化夕卡岩主要是由石榴子石(钙铝石榴子石-铁铝石榴子石)、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及其他一些钙、铁、镁的铝硅酸盐矿物所组成的岩石。
它主要产生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在中等深度条件下,经气水热液的高温交代作用形成的。
在矽卡岩中常有一些含挥发份的矿物,如方柱石、萤石、斧石、电气石等,以及如绿泥石、石英及钙、铁、镁的碳酸盐等热液矿物,金属矿物则以磁铁矿、白钨矿、锡石、黄铁矿及铜、铅、锌的硫化物等为主。
与夕卡岩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钨、锡、钼、铁、铜、铅-锌等。
(1)矿物组成矽卡岩矿物主要有钙、铁、镁的硅酸盐矿物。
从矿物族来看,主要有石榴子石族、辉石族、硅灰石族和蔷薇灰石族等。
而这些矿物中,石榴子石和辉石最为常见和重要,它们常可以单独组成矽卡岩,其中以石榴子石矽卡岩最为常见,其次是透辉石矽卡岩,钙铁辉石矽卡岩以及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等。
在矽卡岩中常见一些含挥发分的矿物,如方柱石、萤石、斧石、电气石等。
此外,还常发育典型的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如绿泥石,石英,萤石,含钙铁镁的碳酸盐类矿物,以及硫酸盐矿物(如硬石膏)等。
由于矽卡岩矿床是在成矿流体对碳酸盐围岩交代蚀变的,因此许多金属的氧化物,含氧盐和硫化物也包括在其中,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镜铁矿、白钨矿、锡石、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
简述斑岩型矿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简述斑岩型矿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1斑岩型矿床围岩蚀变分带
斑岩型矿床所产生的放射性蚀变被称为斑岩蚀变,其中的围岩蚀变也受到了较大的关注。
围岩蚀变是由矿体周围的岩石在矿体形成过程中受到放射性蚀变的影响而形成的。
围岩蚀变的分带特征表明了矿体的放射性腐蚀和热作用的分布规律,指示出矿床特征,也可以为矿藏的空间分布和勘探提供有效依据。
矿体放射性蚀变所形成的围岩蚀变分带现象一般表现为以绿色—黄色—红色沿外部放射性腐蚀台地向内部无放射性腐蚀台地递增分布,并且呈现出核-壳向外递减的趋势。
这种分带现象可分为三个分带,即绿色氧化带、黄色氧化半氧化带和红色半氧化带。
绿色氧化带是岩石的表层处于斑岩放射腐蚀的影响下,形成的最活跃的氧化分带,岩石表面中会表现出氧化、泥状裂痕等特征。
黄色氧化半氧化带是斑岩放射性腐蚀影响较轻,岩石表面变紫黄色,表面出现半氧化现象,岩石内多出现裂隙。
红色半氧化带是斑岩放射性腐蚀影响最弱,岩石表面出现红、褐色,表现出半氧化、抽屉现象和钢类结晶变形现象,岩石内出现大量的放射性腐蚀裂痕。
围岩蚀变的缝隙带现象在斑岩放射性腐蚀缘带内表现特别明显,这种缝隙带形式多样,分为水平缝隙带和垂直缝隙带。
水平缝隙带形成在斑岩放射性腐蚀台地内,通常与围岩蚀变分带形成横截面。
垂直
缝隙带表现为在矿体外围、周围,以及与矿体联系紧密的地方,垂直于矿体表面上形成块状装配裂隙。
围岩蚀变可以提供有效的矿化正常和非正常分布状态的线索,从而可以有助于勘探过程中发现未被发现的矿赋矿性。
围岩蚀变的研究也是当今矿床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许多诸如矿物学,岩石学,放射性放射带控制等学科发展的基础。
野外常见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后颜色变浅,由深色变为浅色 围岩蚀变后出现新的颜色,如黄色、绿色等 围岩蚀变后颜色不均匀,出现斑点、条纹等 围岩蚀变后颜色变化与矿物成分有关,如铁、锰等元素含量增加会导致颜色变深
围岩蚀变会导致岩石结构变得松散、多孔,影响其稳定性。 蚀变过程中,岩石中的矿物成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蚀变过程中,岩石的层理、裂隙等结构特征会发生变化,影响其工程性质。 蚀变过程中,岩石的颗粒大小、形态等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影响其外观和用途。
蚀变分期:根据蚀变 岩石的矿物成分、结 构构造等特点,可将 蚀变作用分为早期、 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蚀变速率:蚀变作用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速 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气候、地形、植被覆盖 等
蚀变周期性:蚀变作用 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与 地球气候变化、地质构 造运动等有一定的关系
蚀变是成矿的重要 标志之一,通过蚀 变可以判断成矿的 可能性。
性质
常见类型:黄 铁矿化、黄铜 矿化、方铅矿
化等
蚀变特征:形 成黑色、灰色 或黄色的薄膜, 使围岩变得粗 糙或出现蜂窝
状结构
分布情况:主 要分布在火山 岩、沉积岩和
变质岩地区
碳酸化作用:围岩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等。 氧化作用:围岩中的铁、锰等元素与氧气反应,形成铁氧化物、锰氧化物等矿物。 水化作用:围岩中的矿物与水反应,形成含水矿物,如绿泥石、硬石膏等。 硫化作用:围岩中的硫化物与氧气、水等反应,形成硫化物、硫酸盐等矿物。
不同类型的蚀变往往 与不同类型的成矿作 用有关,了解蚀变类 型有助于预测矿产资 源。
蚀变可以改变围岩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 成分,从而影响矿 产的形成和分布。
通过研究蚀变的分 布规律,可以更好 地了解成矿作用的 规律的地区
粗谈热液矿床围岩蚀变

充填矿床特点
• 常为脉状; • 与围岩界线清楚; • 典型构造:梳状构造、晶簇构造、对 称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同心圆状 构造。 • 矿体中矿物沉淀的顺序通常从孔隙的 两壁向里面生长,其最发育的晶面指 向热液供应的方向。
各种各样的裂隙脉:A-囊状,B-膨胀状,C-席状,D-雁 行状,E-链环状
热液矿床的成矿方式和特点
蛇纹石(辽宁宽甸)
蛇纹石(辽宁岫岩)
蓝 田 玉 盆 景 ( 蛇 纹 石 化 大 理 岩 )
9、硅化
• 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蚀变,各种温度条件下各类 矿床均可见到。 • 高温和部分中高温热液硅化作用中形成密集的石 英集合体,其结构较粗时称石英化。 • 低温热液硅化,常为细粒结构,由细粒的石英和 半结构状态的石髓及非晶质的蛋白石组成,后二 者常称为似碧玉化或石髓化及蛋白石化。 • 中性及酸性火山岩经强烈的石英化后,可形成次 生石英岩 • 铜、钼、铅锌、金、银、汞、锑、黄铁矿等
交代矿床特征
• 矿体外形不规则,与围岩界线不清, 呈过渡关系。 • 常含有未被交代的围岩残余,可保留 原构造方向。 • 可保存原来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 可发育完整晶体。 • 可产生假象矿物。
围岩蚀变的研究意义
• 理论意义:围岩蚀变是整个热液成矿作用的一部分,可以根据蚀 变围岩在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上的变化,来了解成矿时的物理化 学条件、成矿热液的性质及其变化、矿物沉淀原因、分布的规律 等。研究围岩蚀变能提供成矿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热液的性质和 演化,以及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和矿石沉淀的有关信息,丰富 并发展成矿理论。同时,因为蚀变围岩与伴生矿体有着密切的成 因和空间关系,蚀变岩的分布范围一般比矿体分布范围广,更易 于被发现,所以是极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它不仅能指示盲矿体 的存在,还可根据蚀变岩石的类型、特征,预测矿产的种类、矿 体赋存的位置以及矿化富集的程度。 • 找矿意义: • 特定的成矿作用常有特定的围岩蚀变伴随; • 围岩蚀变的范围远大于矿体的范围; • 围岩蚀变的分带模式(垂直、水平、环状)可指矿体的位 置。
地质工作常见围岩蚀变

目录围岩蚀变: (3)蚀变作用: (3)蚀变围岩: (3)沸石化: (4)碳酸盐化: (4)褪色作用: (5)碱质交代作用: (5)钾质交代作用: (6)钠质交代作用: (6)钾长石化: (6)微斜长石化: (7)正长石化: (7)天河石化: (8)冰长石化: (8)钠长石化: (8)方柱石化: (9)碱性辉石化: (9)碱性角闪石化: (9)透闪石化: (9)霞石化: (10)云英岩化: (10)矽卡岩化: (11)电气石化: (11)斧石化: (12)黑云母化: (12)金云母化: (13)阳起石化: (13)绿帘石化: (13)钠黝帘石化: (14)黄铁矿化: (14)绢云母化: (14)硅化: (15)石英化: (15)玉髓化: (15)蛋白石化: (15)似碧玉化: (16)叶蜡石化: (16)萤石化: (17)黄铁绢英岩化: (17)赤铁矿化: (17)绿泥石化: (17)白云石化: (18)青磐岩化: (18)蛇纹石化: (18)粘土化: (19)泥化: (19)高岭土化: (19)明矾石化: (20)石膏化: (20)硫化物矿床氧化带: (21)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作用: (21)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带: (21)矿帽: (22)铁帽: (22)锰帽: (24)铅帽: (24)红土化作用: (24)围岩蚀变围岩蚀变:指在热液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围岩受到流体和热液的作用影响所发生的各种交代变质作用。
影响围岩蚀变的因素主要为热液或流体的性质、成分、温度、压力、围岩的性质和成分等。
围岩蚀变的种类很多,如矽卡岩化、云英岩化、钠长岩化和碳酸盐化等。
交代蚀变形成的围岩,成为蚀变围岩。
如云英岩、矽卡岩、钠长岩等。
由于一定的围岩蚀变常与一定类型的热液矿床相联系,并能反映热液矿床形成物理-化学条件。
因此围岩蚀变可以有助于阐明热液矿床形成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及矿床的成因等。
同时它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蚀变围岩常具有分带现象,这是建立交代蚀变成矿模式的重要基础。
围岩蚀变名词解释

围岩蚀变名词解释
围岩蚀变是指围绕着地下工程结构的岩石在长时间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的总称。
在地下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周围环境、地下水化学
组成、岩石自身的特性等因素,可能导致周围的岩石受到蚀变的影响,进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
围岩蚀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化学蚀变:指由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PH值等因素作用下,导致岩石化学
成分的变化,如矿物的溶解、脱钾、脱镁、脱铁等,进而影响围岩的力学性质。
2. 物理蚀变:指由于围岩受到冻融、风化、热胀冷缩、荷载等外力的作用,导致其物理性质的变化,如强度、稳定性、渗透性等。
3. 生物蚀变:指由于地下水的生物成分作用下,导致岩石生物腐蚀,如微生物、植物根系等,进而影响围岩的力学性质。
围岩蚀变是地下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需要通过工程设计、围岩支护等措施来加以防治。
蚀变的种类讲解

蚀变的种类种类围岩蚀变:指在热液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围岩受到流体和热液的作用影响所发生的各种交代变质作用。
影响围岩蚀变的因素主要为热液或流体的性质、成分、温度、压力、围岩的性质和成分等。
围岩蚀变的种类很多,如矽卡岩化、云英岩化、钠长岩化和碳酸盐化等。
交代蚀变形成的围岩,成为蚀变围岩。
如云英岩、矽卡岩、钠长岩等。
由于一定的围岩蚀变常与一定类型的热液矿床相联系,并能反映热液矿床形成物理-化学条件。
因此围岩蚀变可以有助于阐明热液矿床形成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及矿床的成因等。
同时它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蚀变围岩常具有分带现象,这是建立交代蚀变成矿模式的重要基础。
另外,某些蚀变围岩,如明矾石化岩、叶腊石岩、高岭土岩等本身就是非金属矿产。
蚀变作用:泛指岩石、矿物受到热液、地表水、海水以及其它作用的影响,产生适合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过程。
围岩蚀变、化学风化和变质交代作用,都属于蚀变作用的范畴。
蚀变围岩:在热液作用下,使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岩石,由于他们经常见于热液矿床的周围,故称为蚀变围岩。
一定的热液矿床常与某些类型蚀变围岩共生。
因此,蚀变围岩不仅是研究热液矿床成因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
某些特殊的蚀变围岩,如明矾石化的火山岩本身就有开采利用的价值。
褪色作用:指在热液作用影响下,导致岩石中的深色矿物消失,铁镁组分淋失,使得原来岩石变成浅色的蚀变作用。
碱质交代作用:内生含碱质(如钾和钠)的成矿溶液对围岩所进行的各种交代作用。
在这种作用过程中,形成由碱性长石(钾长石、钠长石)、碱性角闪石、碱性辉石、云母、方柱石、霞石等碱性硅酸盐矿物组成的交代蚀变岩石,表现出碱质在溶液及其交代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根据碱金属的不同,可分为钾质交代和钠质交代两大类。
钾质交代,包括钾长石化、云母化、云英岩化、绢英岩化等;钠质交代,包括钠质辉石化、钠质角闪石化、钠长石化、钠长-更长石化、霞石化、方柱石化及部分沸石化等。
热液矿床常见围岩蚀变研究

074城市地理热液矿床常见围岩蚀变研究王玉正(陕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100)摘要:为了深入的认识矿床的类型与形成的年代,必须对热液蚀变的矿物组合分带以及成矿时代进行分析。
本文以铧厂沟金矿床为例进行分析,分析了铧厂沟金矿床围岩蚀变的种类、特征等,希望对矿床的勘察、开垦有所帮助。
关键词:热液;矿床;围岩蚀变;研究陕西省的西南部略阳县郭镇境内的铧厂沟金矿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人们发现,在这个矿床中人们惊奇的发现了细碧岩中的细碧岩矿带。
在21世纪的开始的时候,人们勘探发现了碳质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中的灰岩矿带。
但是,由于铧厂沟金矿床赋存于两套性质截然不同的围岩中,矿石类型非常的特殊,人们对矿床成因类型仍有非常大的争议。
一、铧厂沟金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地处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以南的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矿床,就是著名的陕西省的铧厂沟金矿床。
西秦岭-松潘构造北界,勉略缝合带经历了古生代洋盆打开、早中生代开始闭合并发生陆陆碰撞、中新生代叠加了陆内造山作用等一系列的地质发展过程,是连接扬子板块与秦岭微板块的构造混杂带。
铧厂沟金矿床出露的岩石地层为构造混杂岩,这种岩石的构造也是非常的复杂。
碧口群一般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是一套新元古代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变质火山-沉积岩建造[1]。
二、热液矿床围岩蚀变的种类围岩蚀变简单的说就是指原岩矿物在新的物化条件下,发生分解,并通过交代的方式把原岩矿物转变成另一种矿物太的一种形式[2]。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把蚀变分为七大类,其中最主要的是硅化与钾化,剩下的绢云母-水白云母化、高岭土化、蒙脱石化以及碳酸盐化就处于次要的地位了,但也不是不重要。
下面对最重要的硅化和钾化进行一下详细的说明。
(一)钾化隐爆贯入角砾岩侵入及成矿期,流体中的钾离子活度会显著的增强,钾长石通常为沿更长石解理侧向扩充交代,最后使更长石形成平行的条纹状残余,这些条纹状残余通常都是不规则的,有的相互连接亦或者呈结状残余;有的能够完全取代更长石变成假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夕卡岩化夕卡岩主要是由石榴子石(钙铝石榴子石-铁铝石榴子石)、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及其他一些钙、铁、镁的铝硅酸盐矿物所组成的岩石。
主要产生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在中等深度条件下,经气水热液的高温交代作用形成的。
在夕卡岩中常有一些含挥发份的矿物,如方柱石、萤石、斧石、电气石等,以及如绿泥石、石英及钙、铁、镁的碳酸盐等热液矿物,金属矿物则以磁铁矿、白钨矿、锡石、黄铁矿及铜、铅、锌的硫化物等为主。
与夕卡岩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钨、锡、钼、铁、铜、铅-锌等。
钾长石化为钾质交代的产物,包括微斜长石化、正长石化、透长石化和冰长石化。
由于它们不易区别,且成分几乎完全相同故统称钾长石化。
在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铍、铌、钽以及斑岩铜、钼矿床等的下部,经常发生有大规模的钾长石化带。
低温热液的钾长石化,以冰长石化为主,多发生在中性、弱酸性火山岩中,也可在基性或酸性岩中发生,有时与青盘岩化有关。
与其有关的矿产主要为火山岩系中的一些金属矿床。
钠长石化一种钠质交代作用。
在与矿化有关的花岗岩中,钠长石化常发生在钾长石化之后,在钠长石化之后往往发育云英岩化。
在这类交代蚀变花岗岩中,常发生铌、钽、铍、稀土等矿化。
在一些铁、铜夕卡岩矿床中,在内接触带中,往往发育钠长石化。
在青盘岩化岩石中,也常有钠长石化的产生。
云英岩化一种发生在花岗岩类岩石中的高温热液蚀变。
在作用过程中,常有氟、硼、水等挥发组分和金属元素参加。
云英岩化除产生主要特征矿物:石英和白云母,还可有锂云母、黄玉、电气石、萤石、绿柱石以及黑钨矿、锡石、辉钼矿等。
云英岩化和钾长石化、钠长石化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因此在蚀变岩体中,常可见到它们的共生。
根据云英岩的主要矿物含量,可划分为:富云母云英岩、富石英云英岩、黄玉云英岩、萤石云英岩与电气石云英岩等类别或岩带。
云英岩化常与钨、锡、钼、铋、铌、钽、铍、锂等矿化有关。
绢云母化一种广泛的中-低温热液蚀变,在中性和酸性火成岩及板岩等富铝岩石中最常见。
单矿物的绢云母岩,一般少见。
绢云母化常伴随有石英和黄铁矿的产生,因而可称为绢英岩化,若黄铁矿含量超过5%时,则称为黄铁绢英岩化。
绢英岩化与云英岩化过程在本质上相同,只是后者形成温度较低,它们之间可存在着过渡关系,即云英-绢英岩化。
在金、铜、铅、锌、钼和铋等以及萤石、红柱石、刚玉等矿床中都能见绢云母化现象。
特别是斑岩型铜、钼矿床、黄铁矿型铜矿床和多金属矿床。
绿泥石化一种重要的中、低温蚀变作用。
与绿泥石化有关的原岩主要是中性-基性的火成岩,部分酸性火成岩和泥质岩石也可产生绿泥石化。
在围岩蚀变过程中,绿泥石主要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经热液交代蚀变而成,也可由热液带来铁、镁组分与一般的铝硅酸盐矿物交代反应而形成。
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绿泥石化,多与其他热液蚀变作用(如电气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等)共生,很少单独出现,与其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铜、铅、锌、金、银、锡和黄铁矿等。
青盘岩化主要是安山岩、玄武岩、英安岩及部分流纹岩,受中、低温热液作用产生的,一般是在近地表条件下形成。
青盘岩化产生的特征矿物为: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和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可有少量的绢云母、黄铁矿和磁铁矿。
与青盘岩化有关的矿床有:斑岩型铜、钼矿床,热液黄铁矿矿床,多金属矿床,金和金银矿床等。
泥化可进一步划分为深度泥化和中度泥化两类。
深度泥化蚀变的特点是含有特征矿物地开石、高岭石、叶蜡石和石英,常伴有绢云母、明矾石、黄铁矿、电气石、黄玉、氟黄晶和非晶质的粘土矿物。
是一种蚀变比较深的类型。
当岩石中的铝被大量淋出,蚀变就过渡为硅化;随着绢云母含量的增加,则过渡为绢云母化。
中度泥化岩石中,以高岭石和蒙脱石类矿物占优势。
它们主要是斜长石的蚀变产物,通常呈带状,向外可过渡为青盘岩化,向内(矿脉方向)过渡为绢云母化。
易受泥化的岩石主要为基性、中性、酸性火成岩,尤以火山岩最为发育。
深度泥化常构成某些铜、铅、锌矿蚀变的内带。
中度泥化分布较广泛,与金、银、铜、铅、锌矿化有关。
硅化使围岩中石英或隐晶质二氧化硅含量增加的一种蚀变作用。
二氧化硅一般是由热液带入,也可由长石或其他矿物经蚀变后形成。
硅化几乎在任何岩石中都可发育,从高温到低温条件下均可产生。
由于硅化可以在广泛的环境中由热液作用形成,因此硅化常与其他蚀变,如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泥化、长石化等共生。
与硅化有关的矿床很多,其中主要是铜、铅、锌、钼、钨、金、锑、汞、明矾石、重晶石矿床等。
围岩蚀变是热液成矿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热液矿床的主要特征之一。
研究围岩蚀变能提供成矿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热液的性质和演化,以及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和矿石沉淀的有关信息,丰富并发展成矿理论。
同时,因为蚀变围岩与伴生矿体有着密切的成因和空间关系,蚀变岩的分布范围一般比矿体分布范围广,更易于被发现,所以是极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
它不仅能指示盲矿体的存在,还可根据蚀变岩石的类型、特征,预测矿产的种类、矿体赋存的位置以及矿化富集的程度。
(1)硅化silicification呈浅灰白色微晶产出,常与绢云母类矿物混杂,表面不洁净。
(2)绢云母化sericitization呈灰色、浅黄色隐晶质鳞片状集合体产出,正交偏光下常出现五彩干涉色,与硅化密切伴生。
(3)次生石英岩化quartzification可分为4期:①乳白色细粒交代石英。
受应力作用常显波状消光,质纯,气液包体发育,石英颗粒间见自然金、银金矿,常见大小不一晶洞,晶洞中多半充填无色石英晶簇。
②灰色、灰黑色微晶交代石英。
常显波状消光,含杂质较高,气液包体发育。
与绿泥石、冰长石相伴产出。
石英颗粒间见自然金、银金矿颗粒,黄铁矿集合体。
是主要成矿阶段。
晶洞发育,晶洞中半充填无色石英晶簇或白色萤石晶簇。
③白色微晶交代石英。
受应力作用常显波状消光,质较纯,气液包体发育,与绿泥石、冰长石相伴产出。
见胶结乳白色石英岩和灰色交代石英岩角砾。
石英颗粒问见自然金、银金矿颗粒和黄铁矿,是次要的成矿阶段,偶见晶洞,晶洞中半充填石英晶簇。
④白色细脉一网脉状微晶交代石英。
常显波状消光,质较纯,见气液包体。
这种石英产于近矿围岩中,矿体中也可见其穿插前3期交代石英岩,含矿微弱,是成矿最末阶段,偶见小晶洞,晶洞中半充填石英晶簇。
无色水晶晶簇是晚期产物。
(4)冰长石化adularia呈浅肉红色,窄条状产出,具菱形切面,低负突起。
与硅化、绢云母化密切伴生。
冰长石可分3期,早期为微长低温变种;中期与灰色、灰黑色交代石英相伴产出;晚期为与白色石英相伴产出。
(5)绿泥石化(绿纤石)chloritization可分为3期,常呈墨绿色、绿色,条痕无色,多为鳞片状集合体、土状集合体,早期为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和碱长花岗岩中角闪石、黑云母蚀变产物,呈原矿物假象;中期伴随灰色、灰黑色交代石英、冰长石产出;晚期伴随白色交代石英、冰长石、黄铁矿产出,常穿切白色交代石英,与成矿关系密切。
(6)泥化argillazation主要由粘土类矿物高岭土、水白云母等矿物组成。
呈浅灰黄、淡黄、浅绿色隐晶质产出。
二者皆主要为长石类的低温蚀变矿物,发育于矿体上盘。
(7)玉髓化chalcedony 为灰色、深灰色,呈隐晶质细脉状、网脉状产出,是低温石英的变体,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8)萤石化fluoritization萤石可分为3期。
早期常与灰色、黑灰色交代石英、冰长石、绿泥石相伴产出,多为白色半自形集合体;中期常与白色交代石英、冰长石绿泥石相伴产出,常呈紫色,半自形集合体;晚期常与细脉一网脉状白色交代石英、冰长石、绿泥石相伴产出,常呈翠绿色,半自形集合体。
此外在晶洞中半充填翠绿色多面球形萤石晶簇和立方体萤石晶簇。
萤石颜色多样,有无色、白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紫黑色及黑色,加热时,可退色。
玻璃光泽,硬度4,性脆。
(9)绿帘石epidote灰色、黄色、黄绿色、绿褐色,颜色随Fe3+含量增加而变深,玻璃光泽,透明,一组完全解理,一组不完全解理,硬度6,相对密度3.38~3.49。
绿帘石的生成与热液作用(主要中文热液)交代原来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有关,在区域变质岩中的绿片岩相中广泛发育,也为基性岩浆岩动力变质的常见矿物。
(10)蛇纹石serpentine Mg6[Si4O10](OH)8叶片状、鳞片状,通常呈致密块状,有时表面现波状揉皱。
深绿、黑绿、黄绿等各种色调的绿色,并常呈青、绿斑驳如蛇皮。
铁的代入使颜色加深、密度加大。
油脂或蜡状光泽,纤维状者呈丝绢光泽。
硬度2.5-3.5,想读密度2.2-3.6,除纤维状者外,解理{001}完全。
蛇纹石的生成与热液交代(约相当于中温热液)有关,富含镁的岩石如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或白云岩经热液交代作用可以形成蛇纹石。
在矽卡岩化作用后期往往有蛇纹石生成。
(11)白云母muscovite K{AL2[ALSi3O10](OH)2} 常见形态为假六方板、片状,细者为鳞片状,也可呈柱状。
硬度2-3,相对密度2.7-3.1,一组极完全、两组不完全解理,玻璃光泽、珍珠光泽,颜色从无色到浅彩色多变。
白云母主要出现于酸性岩浆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及其伟晶岩中;在中性的正长岩和闪长岩中比较少见;此外,还出现在云英岩、变质片岩及片麻岩中。
热液金属矿床和热液变质岩中,绢云母化作用很普遍,形成绢云母。
在白云母结晶片岩、含绢云母千枚岩以及含白云母的石英岩等变质岩中白云母(绢云母)分布广泛,它是粘土质岩石在较高温度和K参与作用下形成。
在强烈的风化条件下,白云母可转变为水白云母和高岭石。
(12)蒙脱石montmorillonite Ex(H2O)4{(Al2-X,MgX)2[(Si,Al)4O10](OH)2}。
又称微晶高岭石或胶岭石。
常呈土状隐晶质块体。
白色,有时为浅灰、粉红、浅绿色。
硬度2-2.5,相对密度2-2.7,甚柔软,有滑感,加水膨胀,体积能增加几倍,并变成糊状物。
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及阳离子交换能力。
蒙脱石主要由基性火成岩在碱性环境中风化而成,也有的是海底沉积的火山灰分解后的产物。
(13)叶腊石pyrophyllite AL2[Si4O10](OH)2常呈叶片状、鳞片状或隐晶质致密块状,有时呈放射叶片状集合体。
白色、浅绿、浅黄或浅灰色,玻璃光泽,致密块状者呈油脂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一组极完全解理,隐晶质致密块体具贝壳状断口,硬度1-1.5,相对密度2.65-2.90,有滑感,解理片具挠性。
叶腊石常是富铝的酸性喷出岩、凝灰岩或酸性结晶片岩经热液作用变质而成,在低温热液含金石英脉中也出现。
我国福建寿山、浙江青田等地的叶腊石,系白垩纪流纹岩和流纹凝灰岩经热液蚀变形成的。
(14)高龄石kaolinite AL4[Si4O10](OH)8多为隐晶质致密块状或土状集合体,纯者白色,因含杂质可染成深浅不同的黄、褐、红、绿、蓝、等各种颜色,致密块体呈土状光泽或蜡状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