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

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
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

家长如何与孩子良好的沟通

常常有父母说与孩子无法沟通,而且孩子越大越难沟通,心理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就求助于班主任,求助于亲戚、朋友,但仍然事与愿违。成功有方法,失败有原因,要想达到理想的家庭教育目的,就得搞好亲子关系和沟通。这是爱心教育的基础,这也是对孩子的人格保护与尊重。

爱自己的孩子是每个为人父母的天职,这不等于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家庭充满纠纷和对待孩子恶劣的行为,都影响孩子正常成长,由此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若要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必须做到:

一、要了解和理解孩子

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天天都在看着孩子成长、变化,好像是最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其实如果父母没有与孩子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那么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会很遥远。

父母要了解孩子,就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摒弃自己对孩子教育的陈旧观念和落后思想,这样才会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父母与孩子交谈,必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角度听他们的体会,从他们的立场听他们的呼声,了解孩子的情感,了解孩子的爱好与兴趣,体贴他们的困难,肯定他们的长处。父母若能透彻地认识沟通的对象,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孩子一旦有问题,就能顺利得到解决。

孩子是天真、幼稚的,父母是理智、成熟的。大人与小孩认识能力会有一些差异。父母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心,用孩子的思想去探讨琢磨他们内心的感受。

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必须基于良好的环境关系。父母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为平等关系,若能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孩子就会在父母面前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敞开心扉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愿望。由此可见,良好的沟通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

父母与孩子是相互深爱对方的,但他们对爱的需求不一样。父母喜欢全方位地、包揽式地疼爱孩子;而孩子则希望父母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父

母用无私的爱去关心和保护孩子,孩子却未必接受;孩子所希望的美好情感,却难以从父母那里拥有。有很多孩子认为父母是以爱为借口来约束自己,这种无私约束,实际在束缚孩子手脚,有许多父母则认为孩子真是不懂事理。

当家长与孩子在两个背道而驰的情感轨道里越走越远时,父母与孩子双方是难以理解、了解的,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代沟,要想抹平这个代沟,双方就必须进行很好沟通、磨合,才能真正走进对方的心灵。

爱是发自心灵的,同时也是有艺术的,父母在关爱孩子的同时,多考虑孩子的情感需求。人的情感需要经常不断的交流与沟通,求大同存小异,这样才能逐步达到较好的境界。

有些父母认为工作或做生意太忙,以没有时间为借口,不能经常和孩子沟通,这样是对孩子不负责的表现,家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谈心。奇怪的是有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毫不吝啬,但对与孩子沟通却不愿意去做。若要想和孩子相处得更好就得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和孩子沟通才说明了家长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也有些家长因自己打麻将、跳舞、应酬等原因,借口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采取训斥惩罚的方式来管教,可想而知这是得不到应有效果的。

二、要尊重和信任孩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有些父母对孩子说:“你们懂得什么?大人说话不要乱接话茬儿,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知道啥?”“我是你爸爸,对错都得听我的,你有什么发言权?”如果我们大人能用对待我们所尊重的人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沟通,那就不容易出更多的问题。其实,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权利。

父母还要尊重孩子的社会行为。比如:孩子愿意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到社区和同学们去做宣传讲卫生、讲秩序的宣传工作,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以耽误学习为理由进行干涉和阻止。

三、及时进行沟通

有的父母是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才着急找孩子沟通谈心,缺乏防患于未然心理,而和孩子交谈的内容多是责备与批评;有时是心不在焉的,浮皮潦草和孩子谈了几句,就自己做别的事去了,使孩子感到非常扫兴;还有时则是资料性的沟通,给孩子买几本书,交待几句像是例行公事式的谈话,而非是重视的交流与沟通。孩子很少有机会单独跟父母沟通,尤其是父亲,就更难得有此心思和机会。这样长此下去,孩子有想法、有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教育,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

有质量的沟通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采取及时的沟通,使孩子得到及时的教育。父母如养成能经常与孩子面对面地谈心交流,就能更好地掌握了解孩子的全部情况,以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

四、家长要克服影响沟通的不良行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经常因父母的表达方式和不良行为而受到影响,常见的行为有:

(一)家长经常用生硬的语气对孩子讲话

作为父母,仅仅知道孩子需要交流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但要孩子觉得我们正在和他交谈,正在努力倾听他的意见,而且还要有适合与孩子交流的技巧,让孩子觉得他得到了重视和理解,而不仅向他们发号施令,要他们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我们还应留有一定时间,让孩子去思考他要说的一切,这也许可以促使孩子更准确流畅地表达。在许多方面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说话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会希望这时候你的讲话可以给他提供帮助,而不是使他变得更糟。我们不防来看一看:孩子放学回到家,还没等孩子喘过气,就武断地命令孩子:“必须马上做作业,否则就不准孩子吃饭。”孩子要问“为什么?”而父母会理直气壮地回答:“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说让你做,你就必须给我马上做。”家长这种生硬命令式的对答,如果不改正或经常发生,就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二)家长经常用威胁的吓唬的口吻对孩子讲话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养成了用威胁的腔调对孩子讲话,如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对父母提出一些要求和意见,父母不做调查和认真对待,更不给予应有的解答和启发。一些家长对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学习,考试再成绩不好,看我怎样打你。”或者:“你今天还和那些野孩子瞎跑,就不让你进门,你愿上哪儿就上哪儿,我就算没有你这个孩子。”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大人只是恐吓孩子而已。但孩子听多了,会感到厌烦,时间长了,也就不在乎了,也不把家长当成一回事了,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成长。

(三)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训斥责怪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点啥问题,那怕不是孩子故意犯的小是小非问题,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地就训斥,指责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火药味非常浓,使孩子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往往会封闭孩子的心,堵住孩子的嘴。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处处吹毛求疵。孩子稍有不是,便严厉批评,不允许孩子分辨,实行一言堂,使孩子敢想不敢言,因此造成自卑,慢慢形成缺乏勇气和自信,对孩子人格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四)对孩子不尊重、不信任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孩子不讲文明礼貌,说话粗鲁,甚至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信任孩子,表现得很普遍。我们大人常常有意无意看低孩子,经常不难听到:“小孩子家懂得什么,不要参与大人的事。”还有“你才吃几年盐,黄毛丫头还敢还我顶嘴.”这样就影响了与孩子沟通.

有的父母和孩子说话不讲方法,孩子常常遭到这样的责备:”谁告诉你这样干的?”甚至对孩子吆喝:”你给我住嘴!这里哪有你说话的地方。”这样只会使孩子消极抵抗或直接与家长对着干。有的家长在孩子出门后在后边跟踪和偷看孩子的日记等,这些表现都说明家长对孩子不信任,孩子知道后,产生不良后果,对实现父母与子女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也许你需要一个检查自己做得好与坏的标准或想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还有哪些不足,那么看看下面,你会选择什么方式:

你是否说:“对,就这样,很好!”而不是向孩子询问是如何做的。

你是否说:“不要那样做多于”“为什么你不试着这样做呢?”

你是否鼓励孩子:“再给我讲讲”或“下面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是否问孩子“如果……将会发生什么事?”并帮助他发现在既定情境中将会发生什么。

五、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父母孩子加强沟通,增进感情,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殷切希望。亲子依恋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情感基础联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虽然有先天的血缘关系作为基础,但后天的共同生活是这种感情壮大发展的土壤,母爱与父爱都需要后天的培养。

(一)通过交谈与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要想与孩子保持感情交流与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细心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并拿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对话,以至讨论,使孩子高兴地和你谈下去,使孩子感到被人尊重和倍受鼓舞,更愿意与父母交流,随时找父母谈心。如果父母在面对孩子说话时,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孩子很容易发觉他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孩子又怎么会认真地对你讲述他的意愿呢?更不要说,当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小故事时,你随随便便地就离开了他,这样做是对孩子信心的一种打击,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愿与父母交流意见了。

(二)不搞一言堂

有很多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常常喜欢用提问的方式限制与孩子交谈的内容,使本应是双向的交流变成了单向交流,甚至出现“一言堂”。只不过这个“一言堂”是父母的,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使双向交流失去平衡和重心。

父母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控制了谈话内容和方式,孩子就很难讲出自己真正希望交谈的心里话,渐渐地孩子就会和你疏远。其实,只要平时对孩子的语言习惯多加注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多赞扬孩子比批评好

在生活中要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要给予表扬与赞美,不要用诸如“你真笨”“你不行”之类话语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会使孩子产生灰心丧气,甚至失去积极性,更不能当面嘲笑孩子,使孩子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而不再求上进。要多用鼓舞激励的方式赞扬孩子,使孩子带着兴奋情绪和父母进行交谈,以使谈话更有趣,更能使孩子扬起学习的风帆,使孩子更有能力去追求上进。

(四)避免无休止的唠叨

唠叨是家长常见的毛病,也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不走出这误区是教育不好孩子的。无休止的唠叨,会使人接受不了和产生厌烦。唠叨就是不断地重复你所要表达的内容,明知孩子已知道该做的事,但仍不断地提醒他们,实际上,父母这种“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根本不管用,孩子也根本不买你的账,家长爱怎么唠叨就怎么去唠叨吧,孩子全当成“耳旁风”,甚或产生反感和逆反心理。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父母必须克服这种不必要的唠叨,多做事少说话,用无声的语言感化孩子。

(五)不感情用事

我们大人与孩子沟通时,常犯的毛病就是因情绪激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当大人高兴时,就眉开眼笑,就愿意和孩子交谈,谈什么都行,孩子有啥要求都满足。一旦情绪不好时,可能是劈雷闪电,孩子有天大的事也不敢和您交谈,就连说话的腔调也提高八度。

如果一个人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就很难心平气和地与人沟通。而一个人因情绪所表现出来的谈话内容、声调、姿势就很可能破坏正常的沟通与交流,这样一来就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局面。所以,家长要控制情绪,应该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做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针对行为而不针对人,针对问题而不针对感情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且要做到公正合理,不以大欺小。在与孩子交流时,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要打击孩子提出的正确谈话内容,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这样你的亲子关系就能达到亲子融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