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默写1.(2022广西融水期中)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2.(2021四川德阳中考),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3.(2022广东揭阳五校期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获罪之快的是:,。
4.(2021湖北黄冈中考改编)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写诗人因思入梦,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虚实相映,意蕴丰富。
二、阅读理解(一)(2021湖南永州中考)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5.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朴实自然,辞浅情深,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B.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颈联中“有”与“无”对比鲜明,绵绵愁思中夹杂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D.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6.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答:(二)(2022福建思明逸夫中学期中)阅读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回答问题。
7.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在贾谊古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气氛,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三)(2022福建思明松柏中学期中)阅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完成问题。
8.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被贬原因,“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路八千”可见被贬之远。
B.颔联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却无辜获罪,委婉表明不愿再为朝廷效力。
C.尾联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凄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赏析

• 3.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 答案: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 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 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 氛围,(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 境,(1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1 分)
• • •
•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 2.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 受的? 答案:这一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 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月夜忆舍弟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 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 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 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 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 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 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发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 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 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 顾及全诗) 3.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句 答案: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 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 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 4.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答案: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 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 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 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 5. 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 果。 • 答案: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 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 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023年中考古诗文默写精编精练(解析版)

2023年中考古诗文默写精编精练(含2022版新课标60篇)《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解析版)T知识点《月夜忆舍弟》(杜甫)1.《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3.《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是: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4.《月夜忆舍弟》与《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相近的诗句是: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5.《月夜忆舍弟》中杜甫用“月是故乡明”一句极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6.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作者对故乡思念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在对比中抒发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人生感慨。
8.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秋夜思乡,思绪飞翔,设想故乡情景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9.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边地秋夜,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
10.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点明时令,并借明月表达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11.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表达了亲人离散、家园无存的悲戚。
12.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借身处乱世家书难寄,表达对兄弟的牵挂与忧虑的诗句是: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长沙过贾谊宅》中表面怜君,同时也表达了自怜之意的诗句是: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3.《长沙过贾谊宅》诗中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以及欲求解脱而不可得的苦闷的诗诗句是: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基础知识:(一)《月夜忆舍弟》1.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长沙过贾谊宅》1.了解作者及背景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年间登进士第,曾任长洲尉、海盐令。
至德三年,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因刚直犯上被诬,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
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称。
本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终。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律诗。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2.写作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反对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四)《商山早行》1.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01—866),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也称“温李”。
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一、月夜忆舍弟/杜甫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四、商山早行/温庭筠一、《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一、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九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选择题、简单题】

九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选择题、简单题】姓名:***:诗词目录:13.诗词三首一、《行路难》(其一)/李白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课外古诗词诵读——四、《月夜忆舍弟》/杜甫五、《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七、《商山早行》/温庭筠课外古诗词诵读八、《咸阳城东楼》/许浑九、《无题》/李商隐十、《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十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一、《行路难》李白题】1、以下对诗歌《行路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分析:A项错误,诗歌开头并没有营造欢乐的气氛,而是描绘了诗人的郁闷心情。
2、选出下列对李白《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D)A.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愤、郁闷的心情。
C.“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多歧路,今安在?”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答案】D解析】诗人在前面的诗句中表现了自己的郁闷和矛盾,而最后两句则表现了他振作起来,相信自己的远大抱负必能实现。
3、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2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2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全册含答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2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全册含答案)九上全册古诗词目录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行香子/无题/咸阳城东楼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内容主旨:《行路难》这首古诗,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鉴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运用比喻修辞,把“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生动形象的写出奸倭当道的仕途艰难和济世安民理1想无法实现的悲慨,表达出诗人难过和渺茫。
3.古人常引典故表达愿望,请从本诗中找出两处,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典故:吕尚九十遇文王、伊尹梦到自己乘舟绕日不久被重用。
用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为自己增加自,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得到任用,做出一番事业的愿望。
4.“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的内涵。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运用比喻修辞,把坚定的念比喻为“长风破浪”“济沧海”,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冲破困难的心。
抒发诗人倔强、自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旷达乐观的风致。
5.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简答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简答题及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一、月夜忆舍弟/杜甫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四、商山早行/温庭筠一、《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后古诗词赏析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上】姓名:班级: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杜甫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四、商山早行/温庭筠一、《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习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分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3、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4、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5、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原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习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分析:D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是间接抒情,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
2、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答: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
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3、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4、《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感情?答:秋天的傍晚,诗人在众人散去之后,独自追寻贾谊的遗迹;寒林日斜,故居仍在而先贤故去,思之令人哀叹。
颔联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在这种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足见其景仰倾慕,第四句,尤其是“空见”二字,进一步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
5、结合《长沙过贾谊宅》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原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洲。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替我收尸。
【习题】1、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分析:结语沉痛而稳重,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2、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D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分析:D 颔联是说,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3、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写自已获罪被贬的原因。
“朝”与“夕”,“九重天”与“路八千”,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进而表明自己的心迹。
“圣明”而有“弊事”相对成趣。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即景抒情,情悲且壮。
“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横”“拥”两字形容物态都很精当,且有气势。
D.“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沉痛而从容。
诗人向侄孙交待后事,语义紧扣第四句,进而叶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
分析:D进而叶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是错误的,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4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答: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
四、《商山早行》温庭筠【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习题】1、下列能准确表现早春特征的一组词语是( A )A.槲叶落枳花开凫雁 B.霜槲叶落凫雁C.霜槲叶落枳花开 D.晨起鸡鸣杜陵梦分析:A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
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分析:A 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
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
“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分析:C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
4、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5、“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答: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