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三、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引导语: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阅读训练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理解性默写+赏析(附答案版)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理解性默写+赏析(附答案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月夜忆舍弟》(唐·杜甫)(一)默写及大意月夜忆舍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析《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首联从视听角度描写出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月是故乡明”,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人了自己主观感情的心中之景。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诗人如今遭逢离乱,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沉痛。

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月夜忆舍弟》一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在愁思之中夹杂的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之情。

既怀家愁,又为国家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三)理解性默写1.《月夜忆舍弟》中表达诗人感物伤怀、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的意思相近。

3.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借景抒情,表达思亲思乡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 时仍处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

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之人
散处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 音信不通,他产生了强烈的忧虑和思
【答案】 A
7.正确的两项是___
【答案】 DA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
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
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
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
就是“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
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
故乡的感怀。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点明时令,既实
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
情感,
故乡的思念
忧虑和挂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望月转入抒情
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 普遍遭遇
对比
思念
人生感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想近。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对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 丧乱的普遍遭遇,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 情,给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一)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一)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一)月夜忆舍弟(杜甫)●记忆性默写(1)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参考答案』(1)月是故乡明●理解性默写(2)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写出诗中情景交融,抒写思念之情的诗句,。

『参考答案』(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歌赏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2019年日照市)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1)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6分)(2019年恩施州)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3、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试题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诗歌阅读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第一问:考查尾联的意思,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第二问: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本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春望》《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望》《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3.(5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①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②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停止夜间活动。

②长:一直。

(1)杜甫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上面两首诗均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都反映了、等相同的社会现实。

(2)杜甫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常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

请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答案:3.【分析】《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比较分析。

从“家书抵万金”、“有弟皆分散”可知,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因战乱亲人分散的悲剧。

从“烽火连三月”、“况乃未休兵”可知,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长久、国家动荡。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分析。

这里要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进行具体分析。

既要分析杜甫与家人分散,难通音信的个人遭际,也要分析国家残破、动荡不安的现实,最后把杜甫忧国伤时、思念亲人的深沉情感点明即可。

《月夜忆舍弟》杜甫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月夜忆舍弟》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1.内容主旨: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
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
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
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
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
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
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
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
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
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
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
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
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
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
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
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
“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
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
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
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
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
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
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
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
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
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
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
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
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
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
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
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
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
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
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
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
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
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3.。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
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
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
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
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