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
生物进化的原因-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生物进化的原因-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进化的基础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生物进化的原因;3.理解进化与生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1.掌握进化的基础知识;2.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3.了解进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进化的原因;2.掌握如何进行自然选择。
教学过程一、概念介绍1.生物进化的定义,即物种在长时间演化过程中形态、生理、行为等特征的变化;2.进化的意义,即通过进化,物种能够适应环境,增强生存能力。
二、进化的原因1.环境变化,包括地理、气候、地质等方面的变化,物种为了适应环境进行变化;2.生物间的竞争,资源有限,物种之间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进行竞争,只有适应环境、适应竞争才能生存;3.突变和基因重组,这些变化是物种进化的基础。
三、自然选择的作用1.自然选择的概念,即只有适应环境、适应竞争的个体才能生存繁衍,不适应的个体将会被淘汰;2.自然选择的条件,包括多样性、遗传性、适应性;3.自然选择的结果,即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传递其适应性基因给后代,使得下一代更加适应环境。
四、进化的影响1.物种多样性增加,物种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物种适应性增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竞争;3.物种发生分化,随着环境和竞争的压力变化,某些物种会形成新的物种。
五、实验演示通过设定不同环境条件以及不同竞争环境,利用种群进化仿真器模拟物种进化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种进化的过程。
教学评估1.课堂笔记,检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掌握程度;2.课后作业,提供学生练习生物进化的机会;3.课堂讨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对进化的理解。
教学参考1.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材;2.《生物进化理论》论文。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课件

复习回顾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1850年考察
1950年考察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 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蛾 尺蛾(浅色个体占多数) (深色个体占多数)
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保护色
泥土上的蛙
落叶上的蛙
叶状螳螂
拟态
兰花螳螂若虫
警戒色
二、自然选择
长颈鹿的脖子 为什么都是长的?
B.变异所造成的
C.条件反射造成的
D.自然选择的结果
3.(15年甘肃中考模拟)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
生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 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C
()
A.细菌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
C.抗药性细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达尔文 (C.R.Darwin,18091882),诞生在英国。 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以 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一个是人工选择 一个是自然选择。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注:“自然选择”是一种学说,是生物进化 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内容是:
随堂反馈
1.有些岛屿常刮大风,那里的植物一般都很矮小,
有很多是贴地蔓生的,这是( A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特殊的自然现象 D.植物产生的突然变化
2.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而美丽的 琴鸟,它们大都在冬季繁育,这样可以避 免蛇类等前来偷食它们的卵和雏鸟,这是
() D A.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D.青霉素的质量降落,杀菌能力低 。
谢谢
(3) 结果: 大量生物个体被淘汰,少量生物个体生存。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生物进化的原因课件

长颈鹿的长脖子怎么来的?
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
你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说明吗?
实例
长颈鹿祖先产生变异
生物进化过程
变异是不定向 内因
个体有长颈长前肢的也
个体差异
有短颈短前肢的
生存斗争
自
缺乏青草的环境下
动力
然
外因
适者生存,
选
长颈长前肢生存
不适者淘汰
择
逐代选择
逐代遗传积累 内因
现代长颈鹿
适应环境新类型
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类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 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不 同 环 境 的 蛙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 和斑纹,这些鲜艳的体色能对敌人起到一种威慑和警告的作用。
有毒刺的热带毛虫
生存斗争 + 变异 导致
适者生存 + 有利变异遗传 导致
生物新类型出现
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界中大多 数生物有很强 的繁育能力
每种生物后 代都是相同 的吗?
过度繁育会 带来什么问 题呢?
最后出现 什么现象?
过度繁育 原因
遗传变异
方式、手段、 动力
生存斗争 基础
适者生存 结果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猛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尺蠖
角蝉
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 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
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动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 作出假设:体色与生活环境的色彩类似的个体容易生存 制定计划: 课本P64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讨论交流:
生物进化的原因-八年级生物下册课件(人教版)

学习目标
●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学说
查尔斯·达尔文
(C. R. Darwin, 1809-
1882)
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 源》中,提出了以自然 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
生物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的外因和内因分别是什么?
自然选择是外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内因。
有利变异 → 被保留 有害变异 → 被淘汰 有利变异 → 被保留
1.起初长颈鹿的脖 子有长有短,脖子 长短是可以遗传的。
2.当低处的树木叶子被吃光以后,长脖子的长颈鹿 可以吃到高处树叶而存活,并繁殖后代; 短脖子的 则容易被饿死,留下来的后代也比较少。经过逐代 积累,产生了今天的长颈鹿。
过度繁殖
水藻过度泛滥
原因
生
环境的改变
物
过度繁殖(前提)
进
理论:自然选择 生存斗争(动力)
化
学说
遗传变异(基础)
适者生存(结果)
定向: 生物变异无定向,自然选择来定向。
红嘴奎利亚雀过度繁殖
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具 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 比率增长的倾向。同时,他以大象 为例做了理论上的推算。
生存斗争
两只大角羊在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某种生物的变异特征如果是适应当时环境的, 那就是一种有利变异,而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 存下去,这就是有利变异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 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不利变异
分析长颈鹿的长颈的进化过程
1.起初长颈鹿的脖 子有长有短,脖子 长短是可以遗传的。
2.当低处的树木叶子被吃光以后,长脖子的长颈鹿 可以吃到高处树叶而存活,并繁殖后代; 短脖子的 则容易被饿死,留下来的后代也比较少。经过逐代 积累,产生了今天的长颈鹿。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 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 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14df07ccbff121dd3683d0.png)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一)知识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了解达尔文及他的进化思想。
3.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2.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通过对达尔文的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态度。
1.模拟探究实验的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
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理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
这两个过程都较复杂抽象,需要教师的高效指导,需要同学间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
3.通过对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实验探究、分析法、谈话法、归纳法等。
学生:学生分成10个小组,搜集有关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图片或文本资料。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三2.展示讨论题:黑色桦尺蛾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黑色桦尺蛾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1.出示图片“冬天的雷鸟”“夏天的雷鸟”和“几种不同环境中的蛙”等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
.引导学生归纳出保护色的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他的进化思想出示问竞争评价,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解答疑惑。
初中生物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主题:生物进化的原因
目标:
1. 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生物进化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
1. 生物进化的概念和意义;
2. 生物进化的原因;
3. 生物进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变化的思考,引出生物进化的话题。
二、讲解:
1. 生物进化的概念: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产生适应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变化,最终形成新的物种的过程。
2. 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原因主要有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基因突变等。
解释这些原因是如何促使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三、实例解析:
通过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如达尔文的雀儿喜,摩尔加博士的蛾子实验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四、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对生物种群的影响,并让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五、总结:
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并强调生物进化在生物多样性和生存竞争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找出身边生物的一些特点和变化,思考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七、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作业进行评阅,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延伸: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和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以上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洁到冗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消失有肯定的挨次: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洁、越低等;距今越近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冗杂。
教学目标: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缘由。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根本观点。
重点难点:一、分析生物进化的缘由读P58页图24: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大多数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读P58页图25,100年后的1950年,曼彻斯特已成为一个工业城市,树皮被熏成黑色,结果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
思索:它们的数量为什么随环境的改变而转变?保护色:1、生物进化的缘由: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内因:可遗传的变异外因:环境的改变生物的后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异,假设变异与生活环境相适应,那么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能生存下来;假设变异不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那么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不能生存下来,将会被自然界淘汰。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依据20多年来积累的资料,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从遗传、变异、人工选择、生存斗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物种的起源。
该书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
《物种起源》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著作,是生物学讨论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①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剧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达尔文觉察,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量,都有按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假设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展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到达1 900万头。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

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卷2一.选择题(共10小题)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论是()A.用进废退B.生存竞争,适者生存C.遗传变异D.生命起源2.家畜、家禽新品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选择B.人工选择C.上帝创造D.生存斗争3.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分成,动物的保护色是()A.环境变化的结果B.自身努力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D.人工选择的结果4.根据自然选择学说,实现自然选择的动力是()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变异D.遗传5.对以下各种现象的解释,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一项是()A.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因为要取食树叶、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B.奔跑速度慢的羚羊会被捕食,生存下来的都是奔跑速度快的C.长臂猿由于经常锻炼,因此双臂逐渐变得很长D.鱼类由于经常游泳,因而身体变成梭形6.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种地雀的喙形和大小不同说明()A.它们都不适应当地的环境B.它们吃不到食物C.喙形和大小都与它所吃的食物相适应D.它们不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7.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昆虫的无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C.无翅或残翅这种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D.与正常翅相比,无翅或残翅都是不利的变异8.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山村春色”、“黄鹤云飞”、“七宝楼台”“仙露蟠桃”、“古都瑞雪”等优良品种为群芳中的佼佼者。
由此,菊花品种多样性的形成是()的结果。
A.定向变异B.人工选择C.环境变化D.自然选择9.牧民怀特在自家羊群中发现了一只腿短且略弯曲的雄绵羊,经过他精心选育,一个新的绵羊品种﹣安康羊产生了。
下列情况中与安康羊的产生相似的是()A.工业革命之后数量增加的深灰色桦尺蠖B.生活在海拔高处血红蛋白浓度高的藏獒C.人工培养的头顶有瘤状物的金鱼D.能够黏住昆虫的捕蝇草10.枯叶蝶形似枯叶,这种拟态形成的原因是()A.人工选择的作用B.自然选择的作用C.繁殖方式不同D.取食方式不同二.解答题(共5小题)11.由长颈鹿的进化过程,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1)长颈鹿中存在着不同体型的个体,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一些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叶子,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的个体,在中获胜,得以生存、繁衍.可见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2)环境对长颈鹿起了作用,而这种作用是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3)上述进化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12.如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全体之间颈长存在着.(2)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颈长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属于有利变异的是(选填“长颈的”或“短颈的”).(3)图①﹣③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适应者,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13.图是某校学生利用计算机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进行的虚拟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在图中界面上随机分布有数量相同的四种不同颜色的猎物,模拟某种动物的体色具有四种不同的类型.(2)学生通过操作鼠标指针点击所发现的猎物,模拟该种动物的天敌进行.(3)当界面上的猎物被捕食到一定数量时,计算机自动统计各种颜色的猎物幸存的数量,并按1比3的比例增加猎物的数量,模拟猎物.(4)通过几代的繁殖与捕食后,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具有与色彩相近的体色类型.(5)通过上述实验可知,动物的保护色是在动物环境过程中形成的.14.现在大部分马体格高大,奔跑如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三、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挂图等
1、教师准备: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8—62页,完成下列问题。
)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
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
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三)合作探究
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模拟。
模拟探究有助于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次的理解。
在模拟探究之前,我们先了解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
注: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枯叶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教师: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这种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探究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注:教师在做此实验前需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全班分组,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不论彩色布料或彩纸颜色必须单一,每小组所选颜色可不一样;彩色小纸片颜色应多样化,但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或彩纸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3、提醒学生在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4、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5、分析探究后面的讨论题。
实验讨论完毕。
各小组汇报其探究结果。
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2、3、4题。
学生1: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彩色纸片颜色种类很接近。
而到了第五代,彩纸片的颜色种类大大减少,只保留与布料颜色相近的几种。
学生2:我们组黄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
因为我们组所用的布料是红色的,黄色纸片放在上面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捕食者”最先将黄色捕捉。
学生3:我认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天敌和周围环境有关系。
与环境颜色较接近的就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反之则易被捉住。
这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得以繁衍,它的体色便成了保护色。
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环境的改变,遗传与变异是基础。
教师: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这是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
除了保护色之外你还能举出其他方面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这是一种拟态,模拟与周围相似的物体,不易被其天敌发现。
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最后,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大家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师总结:简单地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环境的改变;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遗传与变异。
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