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

考纲解读

《〈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

【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

“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

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也问马,只不过是后问。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建立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石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法的理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

【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

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

应相互补充。

解析:a.全文的内容很明确,比较简单。抓住孔子的“德”字,抓住韩非子的“法”

字,答案就很容易得出。 b.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传统文化经典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从文中找出两种为政观的异同,再评析即可。

【2010浙江,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 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欧阳修的话语——但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

【2009浙江,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4 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答: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举一反三

2.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孔子的教育,不只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用切实的行动来教导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悟出大道,这种教学原则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解析: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三。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需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评析要言之有理。

【译文】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的人,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