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检测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7.2、7.8、1.15、3.8、17.19、7.1章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习、趋、愤、与、素、诸3、明确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 ) 闵.子骞.( )( ) 冉.伯牛( ) 仲.弓( ) 陈亢.(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贫而无谄.( )切磋.( ) 兼.人( ) 素以为绚.兮( ) 怛.然( ) 僭.越(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通,释作。

4、其斯之谓与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2、问一.得三.3、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4、告诸往.而知来.者5、绘事后.素6、求也退,故进之7、由也兼人,故退.之8、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诸2、其3、望告诸.往而知来者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赐也何敢望.回闻斯行诸.其.斯之谓与既望.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日夜望.将军至归而谋诸.妇 5、与并汾乔木,望.秋先陨4、而女与.回也孰愈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鲤趋而.过庭吾与.女鲤退而.学其斯之谓与.贫而.无谄富而好礼6、者闻斯二者.告诸往而知来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之其斯之.谓与抑为之.不厌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解释下列成语1、诲人不倦: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举一反三:5、闻一知十:6、切磋琢磨:7、述而不作:8、各得其所: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2、陈亢问于伯鱼曰:,译:3、其斯之谓与:,译:4、素以为绚兮:,译:5、何谓也?,译: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7、绘事后素/礼后乎?,译:8、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译:9、天何言哉,译:10、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11、窃比于我老彭,译:七、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古今1、言语:宰我,子贡2、文学:子游、子夏3、素以为绚兮4、尝独立,鲤趋而过庭5、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习.相远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有教无类.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抑.为之不厌6、子亦有异闻乎7、无以立... 8、闻斯.二者 9、贫而无谄.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1、素以为绚..兮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3、敢.问14、女与回也孰愈..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6、始.可与言《诗》已矣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起.予者.商也 19、求也退. 20、由也兼人..21、四时行焉.. 22、述而不作./见之,虽少,必作.23、窃比于.我老彭24、各得其所.九、自测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 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 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 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学案 (2)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学案 (2)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学案近日来,一段名为“实拍父亲让4岁幼子美国暴雪零下13摄氏度裸跑”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在这段视频中,一个4岁的男孩裸着上半身,仅仅穿着一条黄色的内裤和运动鞋,在大雪肆虐的大街上奔跑。

小男孩一边跑,一边带着哭腔对着镜头喊:“爸爸,抱抱我。

”这段近5分钟的视频传上网后迅速走红,亲自拍摄这段视频的父亲被称为“鹰爸”,他的儿子则被网友们称为“裸跑弟”。

虽然被关注、惹争议,也被一些网友称为“变态”,但“鹰爸”坚持认为自己的“鹰式教育”是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具备更高的意志力。

他认为儿子从一个体弱多病的早产儿长成如今健康活泼的4岁娃,已经体现出他的教育方法是有效的。

“鹰爸”说,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温室里,是“草莓族”,不管是体质还是意志力都赶不上韩国、日本的孩子。

因此,他坚持给孩子进行“鹰式教育”: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当幼鹰开始往谷底坠下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同时也学会了飞翔。

何烈胜也强调说,他并不是要每一个家长都学他的做法,只是希望在充斥着“赏识化”的教育大氛围下,利用鹰式教育给更多家长以启迪。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是所有父母关心的话题。

如何教育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学生?其实孔子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是怎么“诲人不倦”来教育学生的。

[对应学生用书P56]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他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据《史记》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丝绵衣己所生二子。

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课标要求]1.背诵7.8、11.22章。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5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炼(含解析)《论语》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5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炼(含解析)《论语》选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有达财者C.有私淑艾者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解析]A项,“是知也"中的“知"同“智”。

B项,“财”同“材”.C项,“淑”同“叔”,“艾"同“刈”。

[答案] D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默而识.之识:认识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教诲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角落,边侧D.闻斯行诸.诸:兼词,“之乎”的合音[解析] 识:记住。

[答案]A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约我以.礼②二三子以.我为隐乎B.①不知为.不知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教者五②此五者,君子C.①君子之所以..教也之所以..D.①滕更之.在门也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解析] A项,①介词,用;②动词,认为,以为.B项,①判断动词,就是;②动词,做。

C项,①②用来……的方法(方式).D项,①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挟故.而问B.博.我以文C.欲罢.不能D.吾不试,故艺.[解析]A项,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故交;B项,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富;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下来。

D项“艺"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艺:学习技艺。

[答案] D5.下列各项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皆所不答也D.何有于我哉[解析] A项,为定语后置句;B、C两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是“于我有何哉”。

[答案] D6.名句填空.(1)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诲人不倦。

(3)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

“信而好古”,就是孔子亲自对六经文化的整理,是 经过认真的加以考证过的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不能 考证的不能采用。譬如我们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的 《书经》,也叫做《尚书》,第一篇是从《尧典》开 始,难道尧以前没有历史了?当然有,因为讲中华文 化是从黄帝开始的,而黄帝到尧这个阶段,历史还有 一千多年。中国文化号称五千年,就是从黄帝时期开 始的,可能由于黄帝到尧这个阶段的历史记载,难以 考证,所以历史上孔子当时删《尚书》,是因为尧以 前的文献不够,他不敢轻易断言,故而删去了尧帝以 前的历史资料的文献,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 历史的开始,就是从尧帝这个阶段开始的原因了。
添加标题
04
人无论亲疏,都要 进行平等教育。
缺陷
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 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 “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 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 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 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 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生不学,则师不教;生要学,则师诲人不倦。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理解
“述”——学习、继承、整理、传 授传统文化;
“作”——创作、创造、创新。
PART ONE
述而不作”,是指孔子对删诗书、定 乐、注易经、编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 时,只是继承前人的创作成果,并没 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其中。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 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 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
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题三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 题。(4分)

《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子曰:“绘 事后素。”(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 “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 美质,然后可加文饰。)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 为先。起,犹发也。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谢氏曰:“子 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
►孔学并无秘传,而孔子也不偏私。《礼记》“君子抱孙不抱 子”“父子不同席”“父不教子”,意在成人独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愤,房粉反。悱,芳匪反。复,扶又反。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 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幷记此,欲学者勉于用力, 以为受教之地也。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 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 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 则沛然矣。”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程 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 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 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 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 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 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 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或曰:“此与上章当合为一, 子曰二字,盖衍文耳。”
►教学内容,德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2.《论语》十二章(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

12.《论语》十二章(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

12.《论语》十二章积累与运用——字词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我如浮云D.与人交而.不信乎思而.不学则殆积累与运用——句子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朋/自远方来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匹夫/不可夺志也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则告诉我们认知和兴趣是成正比的,这里强调了“乐之”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B.“一箪食,一瓢饮”,“三军可夺帅也”二则都是讲个人修为,前者讲的是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后者讲的是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则说明在孔子眼中,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则强调学习无论什么环境都可以发生。

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见人之不善就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境界。

积累与运用——文学文化常识5.下面对《论语》的介绍,不恰当...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B.《论语》与《大学》《中庸》《诗经》合称为“四书”。

C.《论语》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D.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积累与运用——名篇名句默写6.以下是《论语》文化栏中展示的语句,请你填写。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实战演练:第三单元 4十一 诲人不倦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实战演练:第三单元 4十一 诲人不倦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忠,信(品行)B.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或许)《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不发(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创作,创造)窃.比于我老彭(私下里)解析:选D。

A.行:社会实践;B.抑:不过;C.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方位B.吾与.女,弗如也与:跟C.美目盼.兮盼:盼望D.起.予者商也起:检举解析:选A。

B.与:赞同;C.盼:黑白分明;D.起:启发。

3.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诸.往而知来者闻斯行诸.B.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吾与.女,弗如也C.回也.闻一知十求也.退,故进之D.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解析:选C。

A.兼词,之于/兼词,之乎;B.连词,和/动词,赞同;D.连词,如果/动词,及,比得上。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陈亢退而.喜曰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③告诸往而.知来者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A.①②③④都相同B.①②③④都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解析:选D。

①就,然后;②却;③却;④又,并且。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B.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C.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D.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解析:选D。

D.“与言”是“与之言”的省略,是省略句,其余三项为倒装句。

A.介词结构后置句,B、C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
这句话的意
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思是说,做人要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 不断学习,不感
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 到厌烦;教育学
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 生要有耐心,不
项。
感到疲倦。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
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
奖?
2021/2/4
4
诵读感知
1、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3、女与回也孰愈
4、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知二
5、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6、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2021/2/4
5
1、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女与回也/孰愈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性相近,习
相远”这种观点。因为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
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咛
我们“学而时习之”,并现身说法。他说:“我非生
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重视教育,
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
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
2021/2/4
1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e)命曰:“念终始典于 学。”其此之谓乎!(《学记》)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
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 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 “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4、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 闻一知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诲人不倦》(检测版)姓名:学号:得分:批改人:一、选择题:27分1、下列字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诲人不倦.(huì)素以为绚.(xuàn)矜.而不争(jīn)三年之丧.(sāng)B、不悱.不发(fēi)贫而无谄.(chǎn)人焉廋.哉(shòu)钻燧.改火(suì)C、如切如磋.(cuō)信而好.古(hào)刑罚不中.(zhòng)曲肱.而枕(gōng)D、巧笑倩.兮(qiàn)向隅.而泣(yú)驷.不及舌(sì)虎豹之鞟.(kuò)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B、女与回也孰愈?C、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B、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②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B、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C、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D、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②见之,虽少,必作.5、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敢作敢为,一人相当于两人。

B、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起:启发C、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愈:更加D、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移:改变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子路问:“闻斯行诸.?”B、①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C、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②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D、①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②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7、下面句子,属于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好犯上而不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B、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C、子曰:“莫我知也夫!”D、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文不名....的瓦片。

B、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C、近几年来,电视节目主持人撰写出版的自传屡见不鲜,始作俑者....是节目主持人赵忠祥。

D、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为百姓服务。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10年全国卷1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

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己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二、名句填空:(周而不比)10分,每句1分0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0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矣。

,,,损矣。

”★0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0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

”★05·子曰:“群居终日,,,难矣哉!”06·子曰:“,则远怨矣。

”07·子曰:“君子矜而不争,。

”08·子曰:“人之过也,。

观过,。

”0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10·子贡问友。

子曰:“,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三、翻译句子:16分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子曰:“有教无类。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四、思考题:40分(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7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孔子为什么主张不愤则不启,不悱则不发?4分2、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3分(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8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请指出“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内容?4分2、孔子对儿子的教育并无偏私,孔子这样做是否少了些父亲的温情?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4分(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从文中可知子路和冉有的性格有何不同?4分2、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此你有何评价?4分(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4分2、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4分(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杭州市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2、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跟子贡、子夏“言诗”了?4分(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杭州市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4分2、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矛盾的?4分答案:一、选择题:30分二、名句(略)三、翻译句子: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

”2、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而没有种类的差别。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去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方给他看而他却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

但还比不上贫穷却仍很快乐,富有却能够谦逊好礼。

”四、思考题:47分(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孔子为什么主张不愤则不启,不悱则不发? 4分2、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3分【答案】1、孔子主张教学应充分激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和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只有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下适当予以点拨启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只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2、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7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请指出“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4分2、孔子对儿子的教育并无偏私,孔子这样做是否少了些父亲的温情?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3分【答案】1、“一”指: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所提的问题:“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三”指:陈亢听了伯鱼的回答后所得到的三点启发,即要学好《诗经》,否则无法讲话;要学习礼仪,否则没法立身;君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私。

2、孔子教子并不乏温情。

孔子远其子,正体现了孔子对儿子与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的宽阔胸襟和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大爱精神的体现;不偏爱,正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案例可说比比皆是。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从文中可知子路和冉有的性格有何不同?2分2、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此你有何评价?6分【答案】1、子路:勇气过人却失之冲动鲁莽,即孔子所说的“兼人”。

冉有:优柔寡断,做事畏缩,即“退”。

2、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评价:好。

每个学生在德行、才智、个性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养,使其各有所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可能得到健康有益的发展。

孔子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因材施教,正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4分2、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4分【答案】①“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习染的作用,是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是天才论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