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读解】

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
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
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
(《论语 集注》)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 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 生活。
①闻斯行诸:斯,代词,此指代道理。诸: “之乎”的合意。
②由:仲由,即子路。
③惑:迷惑,糊涂。赤:公西赤,即公西华。
④敢问:大胆地问个明白。敢:自谦之辞,有 冒失,大胆的意思。
⑤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喻好胜。
• 【读解】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这既是因材施教. 也是对症下药。
(2)绘事后素:绘,画。素, 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 《论语讲要》

马融注:“倩,笑貌。盼,动貌。绚,文也。”
诗经毛亨传:“倩,好口辅。盼,黑白分。”口辅,是
指面颊。黑白分,是眼球黑白分明。
巧笑倩兮,巧好的一笑,面颊便展露美的笑容。兮,
是语助词。美目盼兮,美目一转动,黑白分明,十分灵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 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 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 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 意。 (4)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5)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 未来的事情。
7-34子曰:“若圣与仁①,则吾岂敢②!抑 为之不厌③,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④。”公西华曰⑤:“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⑥。”
【注释】
①若:如果说,至于,连词。
②岂敢:怎么敢,哪能敢。
③抑: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 ④云尔已矣:如此罢了,复合语 气词。
⑤公西华:即公西赤。
⑥正唯:正是,正因为。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②?”对曰:“未 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③。曰:‘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④。’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 也。’‘不学礼,无以立⑤。’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⑥。”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注其释子】也⑦。”
忠,对人尽心竭力
德,忠以立其节,信以
的意思。
全其终也。”
(4)信:以实之谓
信。诚实的意思。
11-3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 路。文学(4):子游、子夏。
「注释」
(1)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 恕等道德。 (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 理外交。 (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 古代文献。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 与言诗「已注矣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 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 看。兮,语助词。盼: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诲人不倦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 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读解】钱穆《论 语新解》本章孔子
责习不责性,以勉人 为学。
子路为亲负米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 【读解】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读解】
•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 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 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
(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
【读解】皇疏:“李充
籍等。
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
(2)行:指德行,
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
也指社会实践方面
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
的内容。
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
(3)忠:尽己之谓
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
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
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 钱穆《论语新解》
• 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 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 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 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 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于孔子,不俟旁 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 如,乃要其将来。此弥见圣人之谦意。
既然如此,我们又说这么多干什么呢? 天何言哉?圣人何言哉?
7-1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 古,窃(2)比于我老彭(3)。”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 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 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 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 “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 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 代的彭祖。
源自文库
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
育了吧。
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 求,的确也不 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 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 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 们说: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 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
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
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
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
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 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 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
又按:世视子贡贤于仲尼,而子贡自谓不如颜渊。 孔子亦自谓不如颜渊。然在颜子自视,或将谓不如子 贡。
【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2),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4)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5)。”
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贵 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教无类”。“有教无 类”即“教无类”,亦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 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 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见7.7)意思是说,只要 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这是对“有 教无类”最好的注释。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
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
也。「”注释」
(1)愈:胜过、超过。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
(2)十:指数的全体,” (3)二:旧注云:“二 者,一之对也。”
(4)与:赞同、同意。
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 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 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 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
“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
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 样的“下愚”,你
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
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类”,
原来,圣人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真的不想讲话, 而是以 独特的方式引入正题,实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 学啊。
【读解】
说到不言,倒是圣人的老生常谈了,还是“敏于 事而慎于 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我们在前面的 有关篇章已谈得很多, 其例证可说是不胜枚举,只不 过还没有哪一处像这里这样推到极端罢了。
至于说到“天何言哉?”,倒不只是孔子一人的 看法。《诗经·大雅·文王》说:“上天之载,无声无 臭。”《礼记·哀公问》说: “无为而物成,天之道 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不言,使人发 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都是说的同样的意思。 甚至包 话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和“大音希声”之 类的话,也都与“天何言哉?”有 相通的精神。
①陈亢(gāng):即陈子禽。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
②异闻:特殊的教育。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③趋:小步快走,在人面前表示恭敬。庭:庭院。
④无以言:不善于说话。
⑤立:立足于社会。
⑥斯:这。
⑦远:作动词,疏远,指不偏爱。
• 【读解】 诗礼传家

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
兽草木之名。”所以,要求 学《诗》也好,学礼也 好,都是对学生们的普遍教育,而不是什 么家传秘
诀。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圣人“有教无类”(《卫 灵公》) 的教育方针。
7-8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 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 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 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角落。 (4)复:再次教育。
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 为牢,裹足不前,对 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 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
《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么 还未能行动起来,就 又唯恐听到什么。反映出
子路急躁冒进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这里压压 他。告 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听 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 意见,然后才行动, 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活。素以为绚兮,素,是指面颊与美目。绚,是指笑倩
盼动的情况。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
• 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这句话既
是比喻,则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这是美的素质。 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 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 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②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之’,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③,敢问④。”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注兼释人】⑤,故退之。”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 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 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论语讲要》 这一章经文主要的意义是讲正乐。
皇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孔子 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还鲁,而删诗书,定礼乐,故 乐音得正。乐音得正,所以雅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 雅颂是诗义之美者。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 也。”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问:“子如不 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①?四 时行焉②,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注释】 ①天:上天,实指宇宙和自然界。 ②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评析」圣人有时候还真会开玩笑。教书先生突发奇
想,居然说自己 不想讲话了。不想讲话怎么教书呢?子 贡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疑问。圣人话锋一转,抬头望天。 请问,天讲了什么呢?不是照样 运行四季,化育万物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