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 语文 新课标

二、疑难探究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 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 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提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 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 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 施教,认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 小知也”,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乡人进步, 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3.一词多义 移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守节情不移 愚公移山( 改变) (转移) (移动)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82022/1/182022/1/182022/1/18
3.试评价孔子的教育内容。 提示: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当然,这仅
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意历代 典籍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 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 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君主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 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 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特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 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 方面。和我们当代所提供的德才兼备是一致的。
《论语》之《诲人不倦》优质课件

绘事后素 教学相长 礼后于仁
学思结合
学而习时之,不亦悦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不耻下问
如何理解孔子“述而不作”的观 点?思想保守,只述不作,古代的东西只能陈
陈相因,就不会再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 不符合现代社会的。
好古,谦逊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 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 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子思: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 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牗二室﹐褐以为塞; 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 其杂也?”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 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 人……是以杂也。”
泛爱众而亲仁
教育内容
文行忠信
知识、实践、思想品德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三十而立时,由于学业广博,德行深厚,为社会所承认。 借从政的机会,开始收徒讲学,先后多达总数三千,身通“六艺” 的贤人有七十二。不受贵贱、贫富、老少、国籍等条件限制,大 都来自贫贱之家。只有少数是贵族,平民通过学习而了参与贵族 政治的机会均等,孔子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培养了一批人才,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和世袭政治官职的局面。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总之:可以观察社。 ◆
◆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育原则
回能知一推十
启发诱导 举一反三
因材施教
子贡与师的交谈: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贫而乐,富而好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子夏与师交谈:
诲人不倦
教育的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共60页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分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
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
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进展,同姓的族群毁灭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
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凹凸与财产的多寡。
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
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出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行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里说明白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白两者后来的演化和作用。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分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
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
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
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日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诞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
《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由于“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沟通,给小孩取名是沟通的需要。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7-8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 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 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 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角落。 (4)复:再次教育。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 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 也。” 「注释」 [评析]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 (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 籍等。 (2)行:指德行, 也指社会实践方面 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 忠,对人尽心竭力 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 信。诚实的意思。
【读解】皇疏:“李充 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 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 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 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 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 德,忠以立其节,信以 全其终也。”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 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 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 看。兮,语助词。盼: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 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 【读解】 •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 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 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 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文言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原文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11《诲人不倦》

•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通“惟”,只有; 知通“智”,读zhì。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听说]斯二者。”陈亢退而
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也。”
[疏远,这里指不亲近、不偏爱]
第八章(7.8)教学方法和原则
子曰:“不愤[苦思冥想又仍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启发],
不悱[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
[启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同“返”],则不复
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 (王先谦《庄子集解》)。
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
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 曾经“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
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
第四章(7.25)教育内容
子以 [用,介词] 四教[省略“之”,代“学生”: 文 [指文献、古籍等]、 行 [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忠 [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信 [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
第三章(15.39)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类”的含义: 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 除民族界限的意思。 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 级。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
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 “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
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 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庄子·让王》)
据说,子贡早期很贫穷,后来做生意发了财。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正是子贡当下的境界, 他也自以为做的很好,故求老师印证肯定。孔子深 知子贡的心思,首先也肯定他,说“可也”,接着 再婉转地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称赞子贡的 悟性很好,无疑子贡的信心倍增。
诲人不倦出自于哪里

诲人不倦出自于哪里
诲人不倦出自于《论语·述而》。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1
诲人不倦出自于《论语·述而》。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原文: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2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向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
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
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 钱穆《论语新解》
• 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 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 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 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 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于孔子,不俟旁 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 如,乃要其将来。此弥见圣人之谦意。
• 【读解】
•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 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 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 【读解】
•
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
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
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
(《论语 集注》)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 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 生活。
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
“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
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 样的“下愚”,你
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
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类”,
7-34子曰:“若圣与仁①,则吾岂敢②!抑 为之不厌③,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④。”公西华曰⑤:“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⑥。”
【注释】
①若:如果说,至于,连词。
②岂敢:怎么敢,哪能敢。
③抑: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 ④云尔已矣:如此罢了,复合语 气词。
⑤公西华:即公西赤。
⑥正唯:正是,正因为。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②?”对曰:“未 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③。曰:‘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④。’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 也。’‘不学礼,无以立⑤。’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⑥。”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注其释子】也⑦。”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
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
也。「”注释」
(1)愈:胜过、超过。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
(2)十:指数的全体,” (3)二:旧注云:“二 者,一之对也。”
(4)与:赞同、同意。
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 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 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 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既然如此,我们又说这么多干什么呢? 天何言哉?圣人何言哉?
7-1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 古,窃(2)比于我老彭(3)。”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 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 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 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 “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 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 代的彭祖。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
(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
【读解】皇疏:“李充
籍等。
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
(2)行:指德行,
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
也指社会实践方面
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
的内容。
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
(3)忠:尽己之谓
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 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 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 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 意。 (4)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5)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 未来的事情。
①闻斯行诸:斯,代词,此指代道理。诸: “之乎”的合意。
②由:仲由,即子路。
③惑:迷惑,糊涂。赤:公西赤,即公西华。
④敢问:大胆地问个明白。敢:自谦之辞,有 冒失,大胆的意思。
⑤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喻好胜。
• 【读解】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这既是因材施教. 也是对症下药。
活。素以为绚兮,素,是指面颊与美目。绚,是指笑倩
盼动的情况。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
• 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这句话既
是比喻,则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这是美的素质。 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 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
•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 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②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之’,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③,敢问④。”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注兼释人】⑤,故退之。”
忠,对人尽心竭力
德,忠以立其节,信以
的意思。
全其终也。”
(4)信:以实之谓
信。诚实的意思。
11-3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 路。文学(4):子游、子夏。
「注释」
(1)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 恕等道德。 (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 理外交。 (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 古代文献。
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 为牢,裹足不前,对 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 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
《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么 还未能行动起来,就 又唯恐听到什么。反映出
子路急躁冒进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这里压压 他。告 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听 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 意见,然后才行动, 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 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 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论语讲要》 这一章经文主要的意义是讲正乐。
皇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孔子 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还鲁,而删诗书,定礼乐,故 乐音得正。乐音得正,所以雅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 雅颂是诗义之美者。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 也。”
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 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 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
又按:世视子贡贤于仲尼,而子贡自谓不如颜渊。 孔子亦自谓不如颜渊。然在颜子自视,或将谓不如子 贡。
【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2),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4)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5)。”
诲人不倦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 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读解】钱穆《论 语新解》本章孔子
责习不责性,以勉人 为学。
子路为亲负米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 【读解】
•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原来,圣人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真的不想讲话, 而是以 独特的方式引入正题,实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 学啊。
【读解】
说到不言,倒是圣人的老生常谈了,还是“敏于 事而慎于 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我们在前面的 有关篇章已谈得很多, 其例证可说是不胜枚举,只不 过还没有哪一处像这里这样推到极端罢了。
至于说到“天何言哉?”,倒不只是孔子一人的 看法。《诗经·大雅·文王》说:“上天之载,无声无 臭。”《礼记·哀公问》说: “无为而物成,天之道 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不言,使人发 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都是说的同样的意思。 甚至包 话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和“大音希声”之 类的话,也都与“天何言哉?”有 相通的精神。
①陈亢(gāng):即陈子禽。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
②异闻:特殊的教育。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③趋:小步快走,在人面前表示恭敬。庭:庭院。
④无以言:不善于说话。
⑤立:立足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