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77页PPT
合集下载
《诲人不倦》课件

封面设计
标题:醒目、简洁, 突出主题
背景:选择与主题 相关的图片或颜色, 增强视觉效果
内容:包括课程名 称、讲师姓名、日 期等信息
布局:合理规划版 面,确保信息清晰 易读
配色方案
主色调:蓝色,代 表冷静、理性、专 业
辅助色:绿色,代 表活力、希望、成 长
字体颜色:黑色, 代表严肃、正式、 权威
背景颜色:白色, 代表简洁、清晰、 易读
字体选择
标题字体:建议使用粗体、大号字体, 如微软雅黑、黑体等
字体大小:根据课件内容需要,可以选择不同 的字体大小,如标题字体可以大一些,正文字 体可以小一些
正文字体:建议使用清晰、易读的字体, 如宋体、楷体等
字体颜色:根据课件内容需要,可以选择不同 的字体颜色,如标题字体可以鲜艳一些,正文 字体可以柔和一些
诲人不倦PPT课件大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汇报人:PPT壹目 录文本
贰
课 件
简
介
目录
叁
课 件
内
容
肆
课 件
设
计
伍
课 件
制
作
陆
课 件
使
用
柒
课 件
评
价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课件简介
主题:诲人不倦
课件背景
目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
适用对象: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
制作流程
确定课件主题和目标 收集和整理素材 设计课件结构和内容 制作课件幻灯片 测试和修改课件 发布和分享课件
制作技巧
明确目标:确定课件的目标受众和教学 目标
内容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逻 辑清晰
《论语》-《诲人不倦》课件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 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 (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 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 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 涿zhuō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 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 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
[疑惑]
[退缩]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
[使动用法“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
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好勇过人] [使动用法“使……退”,指给他一些约束]
17.19:教育态度(教师素养)、教学方法和原则
[弟子的自称]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
1.15:教育态度(教师素养)
教育者的素养: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逐步完善,德高为师。
为人、处世、做学问跟打磨玉器一样,需 要逐步去完善,不是某一个方面做好了就 算完美——逐步完善自我。
17.19:教育态度(教师素养)、教学方法和原则
[弟子的自称]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授受教育的权利掌握在 少数贵族的手中。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 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 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 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 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 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二)教育对象 15.39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1)无论出身的贵贱,都能接受教育。 (2)无论品行的善恶,都能进行教育。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50张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者的表现;“诲人不倦” 是仁者的风范。“诲人不 倦”体现的是孔子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 能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 得其所。”(9.15)
反:通“返” 正:形容词作动词,得到整理
《雅》《颂》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仪典的诗。 使他们得到正确位置,表示继承了周公制礼作乐 的事业,维护了传统的礼制。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 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 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
“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 ,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 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 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 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 ,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岁的。孔子并未因品 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 最好的学生。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 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 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 、晋、楚、秦等国。
作:创造 古:指古代文化
孔子认为西周社会是完美的社会,所以孔子提倡 “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阐述 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就是他的 使命。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 得其所。”(9.15)
反:通“返” 正:形容词作动词,得到整理
《雅》《颂》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仪典的诗。 使他们得到正确位置,表示继承了周公制礼作乐 的事业,维护了传统的礼制。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 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 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
“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 ,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 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 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 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 ,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岁的。孔子并未因品 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 最好的学生。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 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 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 、晋、楚、秦等国。
作:创造 古:指古代文化
孔子认为西周社会是完美的社会,所以孔子提倡 “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阐述 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就是他的 使命。
十一、诲人不倦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

因是根据;材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教是 教育。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 相应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教师的素养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认为诲人不倦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孔子认为,教师最基本的态度是教导学生时要耐心、敬业。
关于这个“类”,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无论出身的贵贱等级,都能接受教育; 一种是无论品行的善恶智愚、态度年龄 ,都能进行教育。 一种是无论民族、种族、氏族,都能进行教育。
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 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
2 .讨论式教学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8)
子夏在联想中举一反三
孔子与弟子在讨论中教学相长
3.激励式教学法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
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 力却比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 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 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的比孔子小近五十岁。孔子并不歧视品行 上有缺陷的人,照样收他们为弟子,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的 优秀学生。
既然如此,我们又说这么多干什么呢? 天何言哉?圣人何言哉?
教师的素养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认为诲人不倦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孔子认为,教师最基本的态度是教导学生时要耐心、敬业。
关于这个“类”,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无论出身的贵贱等级,都能接受教育; 一种是无论品行的善恶智愚、态度年龄 ,都能进行教育。 一种是无论民族、种族、氏族,都能进行教育。
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 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
2 .讨论式教学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8)
子夏在联想中举一反三
孔子与弟子在讨论中教学相长
3.激励式教学法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
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 力却比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 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 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的比孔子小近五十岁。孔子并不歧视品行 上有缺陷的人,照样收他们为弟子,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的 优秀学生。
既然如此,我们又说这么多干什么呢? 天何言哉?圣人何言哉?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共60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一诲人不倦 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诲人不倦ppt11 语文版

教育教学名言
•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 译文: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 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 解读: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 4.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 译文: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 解读: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 …………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 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 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 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 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 其子也。” 异闻:特殊的教育。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趋:小步快走,在人面前表示恭敬。 而:表修饰关系 无以言:不善于说话。
每日一语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 省和济宁市政府 ,以中国政府 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 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 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 教育奖项。 •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 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
关于教育的对象
15-39子曰:“有教无类。” 类:种类、类别
“类”的具体含义: 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 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
「评析」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类”, 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 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即“教无类”,亦即主张人人有受 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诲人不倦 (共36张PPT)

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 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贰
“诲”何?
“诲”何人?——教育对象
3子曰:“有教无类。” (15.39)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 无诲焉。”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 ”,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 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 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 级。 [评析]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 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 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 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诲”何事?——教育内容
“子亦有异闻乎?”
2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 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 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
学1 诗
以
言
问一 得四
3无 所
偏
4
私
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
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
人惊奇的。”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
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他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推行义务教 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 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 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 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 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贰
“诲”何?
“诲”何人?——教育对象
3子曰:“有教无类。” (15.39)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 无诲焉。”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 ”,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 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 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 级。 [评析]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 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 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 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诲”何事?——教育内容
“子亦有异闻乎?”
2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 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 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
学1 诗
以
言
问一 得四
3无 所
偏
4
私
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
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
人惊奇的。”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
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他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推行义务教 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 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 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 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 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共32张PPT)

思考: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 ✓ 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④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 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 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 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 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⑥
连词,如果说,至于 表示转折的连词,只是 做
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子曰:“有教无类。”
教育对象
✓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类”,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 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 教无类”。“有教无类”即“教无类”,亦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 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 不教他的。这是对“有教无类”最好的注释。
✓ 但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而知 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 “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 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