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课件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课件(用)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 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 重要。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 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 7.8 5.9 3.8及11.22章节 2、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 和原则。
1、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激发式教学
2、启发式教学 4、讨论式教学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章节 德行:道德修养好的 言语:辞令,善于辞令的 政事:善于政事的 文学:熟悉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 的
【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
课前准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骞(qiān) 亢(gāng) 不悱不发(fěi) 隅 (yú) 绚(xuàn) 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分别从哪几个方面阐述 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 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明确: 17.2章 性——天性 习——习惯、习性、习染 17.3章 唯——只有 上知——“知”通“智”,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圆PPT课件 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设计一、直接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论语》中《诲人不倦》这一课。
二、检查预习1.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首先来了解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效果。
2.指名读学案里的难读的字。
3.字音没有问题了,句意有没有弄懂呢?哪位同学愿意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给大家听一下?出示:(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指名翻译。
教师根据学生的翻译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点拨: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
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一个句间停顿,可以不翻译。
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一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
学生自己练习翻译并整理笔记。
三、深入学文。
1.设疑,激发思考:这篇课文主题——“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可以说是贯穿全文。
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文梳理文章内容。
2.指名发言交流:为何诲,是第一第二章,讲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养。
诲谁,第三章,讲的是教育的对象。
第4-7章是教育的内容,这内容很广,但也只是就孔整个教育内容而言,也只能是以一斑见全豹。
教育的内容,这四章主要是讲德行文理。
第8-10章其实可以概括为教育的方法,孔子这里从这些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教育的方法、原则,14、15既可讲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讲教育者的素养。
3.孔子指出,有两类人,哪两类人?(上智者与下愚者。
)4.对于这两类人,教育的作用如何?5.第三章有孔子的理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一是做到通读,全面了解;二是选择自己最为认同或最有意见的,批注自己的观点。
6.联系你自己所接受教育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多对孔子的话的理解。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7.小结: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代社会是要换的。
四、总结全文。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50张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 得其所。”(9.15)
反:通“返” 正:形容词作动词,得到整理
《雅》《颂》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仪典的诗。 使他们得到正确位置,表示继承了周公制礼作乐 的事业,维护了传统的礼制。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 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 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
“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 ,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 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 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 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 ,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岁的。孔子并未因品 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 最好的学生。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 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 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 、晋、楚、秦等国。
作:创造 古:指古代文化
孔子认为西周社会是完美的社会,所以孔子提倡 “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阐述 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就是他的 使命。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优秀课件

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
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
育了吧。
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 求,的确也不 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 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 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 们说: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
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
也。「”注释」
(1)愈:胜过、超过。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
(2)十:指数的全体, 旧注云:“一,数之数; 十,数之终。” (3)二:旧注云:“二 者,一之对也。” (4)与:赞同、同意。
子路求学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 【读解】
•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
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
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
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 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 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 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 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
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 其次,认定人的本性相近, 那么,人与人的基本心理、基 本需求也是相近的。这就应该 以此作为人际相处的规则。孔 子的“推已及人”、“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都是做人的 起码要求或标准,这也是从群 体意义上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理论根据。 最后,认定人的本性相近,
十一、诲人不倦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

教师的素养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认为诲人不倦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孔子认为,教师最基本的态度是教导学生时要耐心、敬业。
关于这个“类”,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无论出身的贵贱等级,都能接受教育; 一种是无论品行的善恶智愚、态度年龄 ,都能进行教育。 一种是无论民族、种族、氏族,都能进行教育。
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 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
2 .讨论式教学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8)
子夏在联想中举一反三
孔子与弟子在讨论中教学相长
3.激励式教学法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
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 力却比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 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 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的比孔子小近五十岁。孔子并不歧视品行 上有缺陷的人,照样收他们为弟子,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的 优秀学生。
既然如此,我们又说这么多干什么呢? 天何言哉?圣人何言哉?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

学习 理解 赏析
Hale Waihona Puke 原文:【译文】:子曰:“默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
而识之,学而不厌, (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
诲人不倦,何有于 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哉?”
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 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 这一教育学说。
原文: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 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 也感,敢问?”, 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译文】: 公西华问:“冉有和子路都
问同样的问题,我很迷惑为什么 先生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 “冉求性格过于谨慎,所以我鼓 励他去做;子路的性格急躁,所 以让他谨慎些,和别人商量之后 再说。”
学习 理解 赏析
原文: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个重点:
文化典籍、德行修养、做事 尽心、做人诚实。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孔子教学的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本章的文即是文学,行即是德行,忠为尽心竭力 代表政事,信是言而有信代表言语,四教就是四 科,说法不同而已。四是四教内容有三。所谓四 教,其实可分为三个方面:文指书本知识,行指 社会实践,忠信指道德修养。
•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 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 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 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 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PPT教学课件

之
未来的事。动作名
过去的事;动作名
什么;说。宾语前置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绘画的事在素地之后。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子曰:“闻斯行之。”
不复也。” 同汝 再
较好
同…比较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 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
与女,弗如也。” 大概;这;宾语前置的标志;说;同欤
赞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 知十,赐 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 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不论出生贵贱
• 少数贵族子弟:
• 司马牛、南宫敬叔
• 商人子弟:
• 子贡
• 大多数平民:
• 颜回、曾参、子路等
• 家无立锥之地:仲弓
• 出狱犯人:公冶长
• 盗贼:颜涿聚 2020/12/12
7
• 不限地域:鲁、齐、宋、晋、楚、秦等
• 不分智愚 • 接受能力强的:颜回、子贡 • 智力比较差的:曾参、高柴
苏教版 2019-2020 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学问之道 《诲人不倦》(网课)(共79张PP

教育内容:学《诗》、学礼。
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 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 而》)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4.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 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 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 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 “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 的颜涿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 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 的,来者不拒。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 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 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 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 教育的作用 • 教育的对象 • 教育的内容 • 教育方法和原则 • 教育者的素养
一、教育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 “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 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 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 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 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 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女子与小 人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 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 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 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 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 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就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 疑问的,还有闻君子之教,虽不能做弟子,但私下自学的。 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孟子·尽心上》
39.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似乎该在以礼 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为什么呢?”孟子说:“倚 仗着自己的势位来发问,倚仗着自己的贤能来发问,倚仗着 自己年纪大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故交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在这五条里面)滕更占 了两条。”
4.孟子在第 36 章和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 36 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育方式中, 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 省,这与循循善诱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 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锐.。
的兵器
清.
24.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论语·为政第二》 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呢?” ——《论语·述而第七》
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开始, 我没有不教诲的。”
其三,孟子主张虚心求教,不要自以为是,对求学心不 诚者,不予回答。像滕更这种“挟贵”、“挟贤”的人,不 值得作为学生。因为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 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而不能掺杂“贵”、“贤”、“长”、 “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
很明显,孟子在选择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上与孔子是有差 异的。
3.孟子在第 35 章中论述求学的方法是什么?他是用什 么方法进行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章用类比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求学的方 法:用羿教人射箭,论述学习应当尽到最大的努力;用大匠 诲人以规矩,论述学习应当依循规矩。孟子既肯定了人在学 习中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学习要遵循客观规律。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5.文言句式 (1)是丘也(判断句) 译文:_这__就__是__我__孔__丘___的__为__人__。__ (2)皆所不答也(判断句) 译文:___都__是__我__所__不__回__答__的___。____ (3)何有于我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译文:____这__些__事__情__我__做__到__了__哪___些__呢__?________ (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状语后置) 译文:抬__头__对__天__无__愧___,__低__头__对__人__无__愧__。_ (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 译文:用__文__献__来__拓__展__我__的__知__识__,__用__礼__义__来__约__束__我___的__行__为_ 。
——《论语·述而第七》 29.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道德行事, 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诚信。 ——《论语·述而第七》
30.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 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 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 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拓展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义 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 的才力,(但老师之道)高峻卓绝,仿佛矗立于眼前。要想再 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第 38 章:孟子提出了君子的五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告 诉我们,对学生必因其材质之不同,而给予必要之辅导和教 育,因其材质之不同而授以不同之内容。这是对因材施教的 最好注解。
阅读课文 34~39,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且庸人尚羞.之
3.词类活用
(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名词作动词,称王, 征服)
(2)挟故.而问(形容词作名词,故交) (3)博.我以文(使动用法,使……丰富) (4)欲罢.不能(使动用法,使……停下来) 4.古今异义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古义:___用__来__…__…__的__方__式__。_____
【解析】 A 项,王:统治,名词活用作动词。B 项, 短:说……的坏话,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C 项,弱:使…… 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 项,羞:认为……羞耻,形容 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名师讲坛
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彼此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彼此活用,主要就是为了句
意表达的需要,词性之间互相发生了变化。
——《孟子·告子上》 36.孟子说:“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 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孟子·告子下》
37.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王道使天下归服 这件事并不在当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 乐趣;抬头于天无愧,低头于人无愧,是第二种乐趣;得到 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 种乐趣,但以王道使天下归服这件事并不在当中。”
——《孟子·尽心上》
【寓意点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的 教育思想,可是,现在一些教育部门的做法实在是扭曲了教 育的本质。
1.通假举要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 同“智”) (2)有达财者(“财”同“材”) (3)有私淑艾者(“淑”同“叔”,拾;“艾”同“刈”, 取)
2.一词多义
2.孟子在第 34、37、39 三章中,谈到的选择教师和学 生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他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认为这 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他认为为师者应是虚心、才德兼备的贤才;教师 教导别人,必须对所教之事先行彻底研究清楚之后,才能实 行教育,使别人能清楚明白。“好为人师”是说有些人不懂 装懂、自满自大,孟子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
常见类型
例句
译释 类似成语
①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 厉.兵秣.马
常见类型
②形容词用 作动词
③动词用作 名词
④形容词用 作名词
例句
译释
类似成 语
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
走到尽头
人尽.其 才
追亡.逐北,流血 逃跑的人,此指逃 继往.开
漂橹。
兵
来.
将军身披坚.执 坚固的铠甲;锐利 激浊.扬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 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 法。
诲人不倦。孔子 30 岁左右开始办学,40 多年不间断地 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从政的 5 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活动, 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 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 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 他以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 生的精力贡献于后代的教育工作, 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 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为后世 的教师树立了五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 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 提条件。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一些“调皮、学习和思想 品德表现差”的小学生佩戴绿领巾,遭到了学生家长和公众 的质疑,在网上也引起一片热议。“绿领巾事件”被媒体披 露后,校方回应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当地相关部 门要求学校立即收回了“绿领巾”。但此后,又相继发生了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24 中向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红校 服”,山东省枣庄 39 中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分发红黄绿三色 作业本等事件。
——《论语·子罕第九》
31.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道:“有父亲哥哥 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 道:“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亲哥哥 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做吗,您说,‘听到就 做’。(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 大胆地来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 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 压压他。”
——《论语·先进第十一》
32.孔子说:“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 教诲他吗?”
——《论语·宪问第十四》 33.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 区别。”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34.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孟子·离娄上》
35.孟子说:“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拉满弓;学习的 人也总是期望努力拉满弓。高明的工匠教导人,一定依循规 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
本板块强调了学习态度和教育态度的重要性,提出了启 发式教学的思想,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的教育思 想等。
1.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两章? 你是怎样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诲人不倦,主要体现在第 25、26 章。 第 25 章:这是孔子追求学问和为人师长的态度。他说: 对学问我没什么诀窍,只不过是处处留心,默然学习领会, 永不厌倦。对学生不管智力如何,我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 仅此而已。其他的我什么都不懂,什么能耐也没有。 第 26 章:强调只要学生好好求学,就教导他,而且“有 教无类”,不管有钱没钱一视同仁,体现了他诲人不倦的精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