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考论语选读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一、温州“九山书会·大宋戏仓”是中国首个集戏曲文化、游园体验为一体的戏曲生活市集,定期推出系列文化活动。
请你作为戏曲推广人,与同学一起去打卡。
(38分)【打卡戏文大道】1.同学们漫步在悬挂着戏文灯带的林荫大道,赏读戏文,浮想联翩。
(6分)【打卡主题市集】2.同学们在挑选戏曲创意商品时产生困惑: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水浒传》中的林冲,外貌都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而手机壳上的戏曲扮相截然不同(见右图)。
结合名著内容,推测他们扮相不同的原因。
(4分)【打卡九山戏台】3.同学们驻足观赏《琵琶记》经典选段《糟糠自餍》。
请你借助“戏文卡”,与同学分享体会赵五娘心境的过程。
(4【打卡高明亭】4.同学们发现高明亭对《琵琶记》作者高明的介绍过于简略,准备向主办方提建议。
(14分)◎搜集材料材料一永嘉高经历明①,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②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③,进与古法部④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
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
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
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剙⑤瑞光楼旌⑥之。
(选自《南词叙录注释》)材料二有王四者,以学闻。
则诚与之友善,劝之仕。
登第后,即弃其妻而赞于太师不花家。
则诚悔之,因作此记以讽谏。
……高皇帝微时,尝奇此戏,及登极,召则诚,以疾辞。
使者以记上进。
上览之曰:“五经四书在民间,譬诸五谷,不可无;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⑦之间亦不可少也。
”(选自田艺蘅《留青日札》)注释:①高经历明:指高明,字则诚,瑞安人。
经历,官名。
②伯喈:这里指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
③伎:泛指歌舞表演。
④法部:指正宗的皇家乐曲。
⑤剙:同“创”。
⑥旌:表彰,显扬。
⑦俎豆:祭祀宴饮用的礼器。
◎读懂文意(1)解释加点词。
(2分)①卓乎不可及.已____________②尝奇.此戏____________(2)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处断句。
2022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开放题解析与技法点拨

2022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开放题解析与技法点拨浏览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其中的开放题可谓是“百花斗艳迷人眼”,不仅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新趋势,而且有效检测了考生的迁移延伸能力和拓展探究能力。
一、概括成语例1.(2022·山东威海卷)阅读《论语·子路》第13题: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孔子所持的观点,并运用此成语造一个句子。
【解析】此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章,总结孔子所持的观点,围绕观点选择平时积累的成语。
造句只要语句通顺、意思正确即可。
参考答案:名正言顺。
造句示例:选举结果公布了,苏同学得票数最高,名正言顺地成为学生会主席。
【技法】①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并识记一些成语。
②学会运用一些成语,特别是要学会用成语造句。
二、作出批注例2.(2022·浙江温州卷)阅读《与致虚妹丈》第14题: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
参考示例,给“婉妙”作批注。
【批注】清和婉妙:___________【解析】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和注解。
本题通过适当的示例引导考生能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
答题时要按照示例从字形、词义、内容、情感等角度作恰当的点评。
【技法】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批注中,首先应写出其原意或用法,再表明自己的理解,最后扬其“长”、避其“短”。
三、排出顺序例3.(2022·浙江衢州卷)阅读《白水素女》第20题:下面是这个故事的尾声,顺序被打乱了,请排出正确的顺序(只填写序号)。
①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
②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
③于是乡人以女妻之。
④后任至令长云。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通读三段原文,弄懂主要内容。
这三段主要是讲天帝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所以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他看屋做饭,直至发财娶妻。
但后来,田螺姑娘身份已被谢端知晓,只好离开。
其次就是弄懂被打乱顺序的四句话,这样就可以发现这四句话写的是关于“感恩田螺姑娘的事”,第②句为田螺姑娘立庙祭祀,是感恩的具体表现,应放在最前。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

芙 蕖① [清]李渔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 蕖则不然: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 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 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 夏徂④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 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 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 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 天晴。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考虑虑,,想到 只想只是 到是
(3)比.出郭
等等到 到
(4)以不时至,去.矣
离离开 开
七年级(上册) 1.《论语》十二章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虚词 “之”考查频次较高(5年5考) 多为课外句子的节奏划分,要求划两处(5年3考,
考点分析 划分停顿 近2年未考查) 多是文章名句,2021、2022年课内外各考查一句
句子翻译 ,2018—2020年只考查课内一句(5年5考)
文意理解 以填空或简答的形式出现(5年7考)
省卷近5年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课内外比较阅读(5年3 考),二是课内外单独考查(5年2考)。考查的课内篇目均为课标篇目 考 (七、八、九年级均有)。实词考查意思解释,多出自课下注释;虚 情 词以选择辨析的形式考查,其中“以”“而”“于”“之”考查频 总 次较高;句子翻译每年必考,多为文章中的名句或表现事件背景、 结 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句子;文意理解多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与 整合、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手法、拓展探究以及课内外文意对 比等。
【语文】浙江省温州市中考真题(解析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的一部分。
我毫不怀疑,早晚有一天,我出去长途旅行,会亲眼看见这一个国度的小小的②根据《简·爱》相关情节,说说哪件事让“我”感到“心灵上的痛苦”。
【答案】(1)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老人与海》中的重要人物的了解,并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识记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2) ①格列佛游记② “我”受到表兄的欺负,后来被舅妈关进红房子。
二、现代文阅读(31分)(一)(19分)寻找马德(1)那些年,我一直活在惊恐的寻找里。
(2)雨后的黄昏,对面的山坡上,成群的牛羊从坡上俯冲下来,一脚脚,都踩在村庄忙得有些错乱的神经上。
(3)夕照漫过,一场寻找就要开始了。
(4)父亲说,你去看看咱家的羊都回来了没有,我去井台上饮牲口。
(5)父亲的话,我哪敢怠慢,一口气跑到家。
羊们正循着里巷的石板路,昂首挺胸地往家走。
1,2,3,4,5,6,不对,少1只。
我一关院门,赶紧往邻居家跑。
(6)大奶奶,你们家羊多不?我看看啊,不多。
一句回答很快隔着墙扔了出来,大奶奶永远这么利索。
(7)三姑夫,你家羊多不?我跳进他家的羊圈,一数,他家的羊不多不少,正好。
(8)我有些沮丧。
(9)到了李神七家,他媳妇神神叨叨的,一天到晚,只拜神鬼,不管牛羊的事。
我就纳闷了,一个从来不管牛羊的人家,居然牲口一头也没少过,你说,这该找谁说理去。
(10)李神七,你家的羊多不?不知道,你自己去看!是李神七媳妇的回答,隔着耳窗传过来,遥远,苍凉,冷得触不到一点温暖。
(21)那,我家的羊呢?我家的羊在哪里?我一急,赶紧跑啊,找啊,直到吓醒自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年第3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要写“我”寻找羊和骡子的事情。
B.找骡子时,“我”没找遍芦草沟就回来了。
C.直到现在,“我”仍没找到“我”家的羊。
中考诗词句练习论语十则附带翻译(中考专题).doc

【解题】本文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
一章记一件事或儿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
课文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
其中有些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很有启发教育作用。
课文所选的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注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
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
曰:说,说道。
学:学习。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
时:按时。
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
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不:不是。
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
说:同“悦”愉快,快乐。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二“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O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H寸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指朋友。
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自:从。
远方:很远的地方。
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
乐:快乐。
这•句捆调要乐于共同学习。
《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tin),不亦君子乎?”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
而:转折连词。
愠:恼怒,恼恨。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
O紧承第二句,提出了…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文言文01《论语》十二章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诵必备

文言文01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
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参考译注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论语》十二章 2016年中考复习

2016年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 《论语》十二章侣俸中学陶鸿中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语文常识1、语音文字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不知而不愠.(yùn)曾.(Zēng)子吾.(wú)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为.(wéi)师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好.(hào)之者曲肱.(gōng)博学而笃.(dǔ)志2、作家作品《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十二章》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成语积累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表示达到极点、三省吾身:多次地反省自己。
从心所欲: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温州中考论语名句

温州中考《论语》名句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当仁,不让于师3.巧言令色,鲜矣仁!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0.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1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8.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
2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3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3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8.君子周急不继富。
3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4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一、仁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关爱人。
”又问什么是智慧。
孔子说:“了解人。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和这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实行仁德,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到了。
”4、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5、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纵到到了边远蛮荒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二、德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道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杰出的人才值得称赞的并不是气力,而是他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是人们已经长久地缺乏它了。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钻研,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做到,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1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
”1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惠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回报恩惠?用正直回报怨恨,用恩惠来回报恩惠。
”1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三、孝1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1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回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讲究信用,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从事正常的工作后,还有余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文献。
”19、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
至于狗与马,人都能豢养它们;如果少了敬重之心,那跟圈养犬马有什么分别呢?”20、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道:“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
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喝,难道这就是孝吗?”2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冒犯,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2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道:“我听说过:‘生死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
’君子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天下之大都是兄弟呀,君子又何必忧愁没有兄弟呢?”四、学2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24、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
有一个乡下百姓问我,我一无所知。
我追问了那些问题的来源和归宿,这样就全部弄清楚了。
”2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问题,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26、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掌握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每月复习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说是好学了。
”2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志向坚定,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2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能力差的人求教为耻,因此被谥为‘文’。
”29、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充实提高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是做给别人看,炫耀自己。
”30、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五、礼3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就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全天下的人都会称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3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再用礼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3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裕却不骄纵,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安贫乐道,富裕了却还能喜好礼节的人。
”34、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辨其是非善恶,就不能真正地了解人。
”3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胆怯害怕;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只是率直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刺人。
”3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如果内在地本质胜于外在的礼仪修养,就会显得粗鲁;如果外在的礼仪修养胜于内在的本质,就显得虚伪浮夸。
只有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礼仪修养配合得恰到好处,才是个真正的君子。
”六、和3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3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便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的不好而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3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拘谨与世无争,虽然聚在一起但不结党营私。
”4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4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于自己,小人要求于别人。
”4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43、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道:“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4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七、知4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由!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4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好动,有仁德的人好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4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罢了。
”48、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49、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译文】子路问奉祀鬼神的方法。
孔子说:“活人还不能奉祀,怎么能去奉祀鬼神呢?”子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如何能知晓死后的情形呢?”50、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
”子贡说:“您假如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5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