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匹普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悲剧命运成因之比较

合集下载

《远大前程》:理想与现实的无尽矛盾

《远大前程》:理想与现实的无尽矛盾

远大前程:理想与现实的无尽矛盾简介《远大前程》是一部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50年出版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皮普为中心,描述了他从一个贫穷孤苦的孤儿成长为社会精英,并且在人生中遭遇各种挫折和困境。

这个故事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追求远大前程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社会和个人层面的考验。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小说《远大前程》中,皮普代表着对成功、财富和地位的渴望。

他有着追求更好生活的理想,但同时也要面对现实带来的挑战。

这种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阶级限制皮普作为一个贫穷孤儿,他出生时并没有得到任何物质上或社会上的优势。

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阶级分明,流动性极低。

皮普不仅要应对自己贫困的处境,还要与身份高贵的人们展开竞争。

他的理想需要与社会现实相匹配。

道德困境小说中,皮普与各种道德冲突作斗争。

他曾受到一位逃犯的帮助,但却被迫为此保守秘密。

同时,他也遭遇了生父、家族和友谊之间的道德抉择。

在这些冲突中,皮普必须在自己的理想和对他人负责任的行为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爱情与个人幸福在小说中,皮普陷入了对爱情和个人幸福的追求中。

然而,他面临着选择妥协或者坚守自己理想的困境。

这种矛盾让他不得不考虑现实和自我实现之间的平衡。

解决矛盾:赢得内心自由在《远大前程》中,皮普通过经历一系列人生挫折和成长来最终解决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尽矛盾,并获得了内心自由:•实践与努力:皮普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奋斗,最终获得了教育、财富和社会地位。

他证明了理想与现实并非不能调和,而是需要通过实践与努力来逐步实现。

•人性的改变与成长:皮普在面对各种道德冲突中经历了个人成长,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观。

他学会了原谅与接受,并意识到自身内心的强大能量,这让他能够应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自我实现与内心平衡:最终,皮普意识到真正重要的是追求自我实现和内心平衡,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上的成功或社会地位。

他找到了爱情、亲情和友谊等关键元素,在这些感情中获得了满足和幸福。

远大前程观后感社会阶层与个人命运的抉择

远大前程观后感社会阶层与个人命运的抉择

远大前程观后感社会阶层与个人命运的抉择远大前程是一部由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入探讨社会的分层与个体命运的抉择而闻名于世。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其中所探讨的问题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说中,主人公皮普(Pip)是一个智慧勤奋、渴望追求更好生活的孩子。

他出身贫寒,与姐姐在一个水边小屋中生活。

然而,一次偶然的遭遇改变了他的命运:皮普得到了一个神秘的资助者,该资助者提供了金钱和教育机会,让他能在伦敦远离贫困生活展开新的人生。

从此,皮普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他进入了上流社会,沐浴在财富和地位的光环之中。

然而,皮普的这段艰难的成长历程也揭示了社会阶层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中,皮普逐渐忘记了自己家庭的温暖和真正的友谊,沉迷于虚荣和金钱。

他开始改变自己的外貌和习惯,追求上流社会所定义的“成功”。

然而,他付出的代价是与自己的根基和真正的自我疏离,内心的苦闷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他的人生陷入困境。

皮普的经历引发了我对于社会阶层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社会阶层所带来的财富和地位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但同时也会造成个体的内心困扰和疏离感。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人在追求上升社会阶层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付出巨大的心灵代价。

与此同时,小说中也有一些人物以及他们的抉择给予了我启示。

乔·盖吉斯(Joe Gargery)是一个朴实本真的农民,他不仅没有被物质诱惑迷惑,反而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他用自己真诚的友谊和温暖的家庭给予了皮普生活中真正的支持和安慰。

另外,小说中的两位资助者——马格旺和鲍尔斯——也给予了皮普宝贵的帮助,但他们的善意也受到了诸多限制和自身的不完善。

这些人物让我明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真实与善良。

综上所述,远大前程这部小说深入剖析了社会阶层与个人命运的抉择。

从皮普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地位的变迁所带来的机会与困境,也看到了个体内心的挣扎与回归。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前言: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年一1870年),是19世纪最著名的英国小说家之一。

他的父亲因债务问题入狱,为补贴家用,狄更斯只有去当鞋童工。

但是他不想放弃成为作家这个梦想。

于是,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先从记者做起,之后成为了小说家。

(查尔斯·狄更斯的生活经历在《远大前程》这部小说中有类似的体现。

)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底层人民过着苦难生活,亦反映了当时伦敦上层社会奢靡的生活习气。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创作后期的最主要的作品之一,他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最著名的《双城记》等优秀作品。

《远大前程》描述的是一个名叫皮普的孤儿幻想破灭的悲剧。

皮普本来是一个善良、纯朴、拥有理想的乡村青年。

可是,当他遇到埃斯黛拉后,心中虚荣的种子开始萌芽,他立志步入上流社会,成为一名所谓的绅士,就是为了与埃斯黛拉相互般配。

突然有一天,他将得到一位匿名人士的一大笔财产资助,自己的人生即将彻底改变,怀揣多年的远大理想也终于就要实现了。

在来到伦敦之后,他追求奢华的生活,挥金如土,结果债务累累。

几个月未见的姐夫——乔前来探望,他竟然产生了嫌弃之情,枉费姐夫从小对他的一片关心。

就在此时,那个资助者为了见见自己“培养的绅士”,悄悄来到伦敦,但作为逃犯的身份被揭穿了。

皮普知道后,感到非常震惊、甚至心生厌恶。

可是,随着逃犯的去世,他的理想生活成为了幻影。

后来,失去了这一切的皮普生了一场大病,好心的乔不但悉心照顾,还替他还清了债务。

最终,还是回到了乔身边,感觉从未离开过。

他终于领悟到所谓的远大前程就是吹弹可破的泡沫,对他来说,牢不可破的是拥有真诚的朋友和平凡的生活。

小说从三个个阶段清晰展现了皮普的成长,由善良纯朴到爱慕虚荣,甚至贪恋浮华的生活,经历磨难后回归自我。

最终逃不过命运的轮回,回到原本朴实的生活中。

通过对皮普成长历程的描写,来展现主人公性格的发展。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悲剧人生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悲剧人生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悲剧人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了小起的盖茨比》以深沉凝练的基调,向读者描述了一个悲剧盖茨比生活在“爵士时代”,他为实现其梦想表现出执着的精神,最终梦想遭遇失败,描绘了由美国梦所引发的一场悲剧,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他悲剧人生的根源。

一、悲剧的特质和美在书中的体现(一)悲剧性冲突悲剧展现的是善良与邪恶之间的冲突,并且以邪压正而告终,但却不是所有以邪压正告终的都称得上是悲剧。

由悲剧性冲突导致的真正的不幸有其必然性。

表而上的偶然事件也许有其产生的必然因素。

悲剧性冲突应该描绘的是正义和邪恶之间不可避免的斗争。

当然,冲突要通过偶然事件来体现。

如果在悲剧性冲突中无必然性存在,那么这样的悲剧就不具备社会和普遍意义,也丧失了深刻性。

菲茨杰拉德在这个时代中创作出的人物盖茨比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从汤姆那里赢回黛西的爱。

他一直幻想着他和黛西之间的感情对黛西就像对他自己一样纯洁和重要。

一个怀着希望,充满爱,富有责任感的人遭遇到的是一个喧嚣混乱、一片废墟的外部世界。

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无爱的精神荒原中,盖茨比紧守着自己对纯洁爱情的幻想。

很显然,这其中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和冲突。

(二)悲剧式主人公的性格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非法走私白酒,并有染许多不干净的生意,赚了不少钱。

从这个侧面看,盖茨比是不同于其他英雄式的悲剧式主人公的。

但这与整个社会有密切的联系。

盖茨比生活在“爵士时代”,人们的激情和热情都被幻灭所替代,法律更是形同虚设。

盖茨比家境贫寒,出身低微,因为没钱而失去了女友。

但他是一个充满希望,对爱情坚贞不渝,为爱牺牲一切的人,无论他做什么,唯一的目的就是实现他的爱情梦想。

而他一直珍视并深爱的女友黛西是那个时代拜金女性的代表,连她说话时都充斥着金钱的声音。

她是一个不安分守己、肤浅、胆小、没有责任感,除了自己谁也不关心的人。

《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的性格及其成因

《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的性格及其成因

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的性格及其成因一、皮普的性格特征(一)对爱情的执着一切为了艾丝黛拉皮普性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对爱情的执着。

他没遇到艾丝黛拉时他的理想就是做姐夫的学徒,但当美丽骄傲的艾丝黛拉出现后. 他的人生目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的梦想就是能够进入上流社会,能够娶艾丝黛拉为妻,从此,他就踏上了这条奔向远大前程的漫漫征程,可以说,他后来所遭受的一切苦恼,性格的改变都是为了艾丝黛拉。

(二)自尊而敏感. 好学而上进皮普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孤儿,从小就和姐姐、姐夫住在一起。

皮普的姐姐很粗俗,常常以皮普的恩人自居,嘲讽皮普是个白痴。

皮普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拼命地向乔学习打铁技术,希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未来的生活。

也许是从小在姐姐打骂责罚下逆来顺受的生活养成了他敏感的性格. 他从小就对周围的人和事非常敏感. 但同时他还能很敏锐地捕捉周围的信息,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和理解,并能做到深藏不露。

皮普还是一个非常好学上进的人. 他向姐夫努力地学习打铁技术,希望以此赢得人们的尊敬,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当受到贵族郝薇香小姐家做客时,他接触到了上流社会的人。

渴望像他们一样生活,他还爱上了郝薇香小姐的养女艾斯黛拉.但出身卑微的皮普不懂社交技巧. 没有文化知识. 于是他又加入扫盲班学习,后来又接受陌生人的资助到伦敦学习。

这都反映出皮普是一个敏感自尊、好学上进的人。

(三)忍辱负重由于皮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长大. 所以他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忍辱负重,坚持下来,他始终相信事情都会按着他的愿望发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姐姐家里,皮普受到姐姐的嘲讽和打骂,但是他都忍受下来,并且和姐夫结为好友,向姐夫学习打铁的技术。

在伦敦时,他又因债务问题被捕入狱,财产都充了公,但是皮普都忍受了,依在监狱里,他陪伴着他的“恩人”,并逐渐改变了自己暴戾自傲的性格,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他相信等到刑满释放后,生活一定可以变好的。

总之,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打铁还是服刑,皮普始终能做到忍辱负重,不断学习改变,适应环境,充满了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牡丹江刘震【内容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表作,本文细致地剖析了小说中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原因,从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走进菲茨杰拉德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人物命运悲剧成因F.S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的重要小说家之一,在20世纪的美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之一,现如今依然占据着不朽地位。

本部小说生动细致地描述了20世纪美国爵士时代的显著特点,浮华背后隐藏着淡淡的忧伤。

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细致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弊病,虚无缥缈的“美国梦”,以及它遥不可及的特点。

同时,这部小说也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是人性扭曲的一面镜子。

忠贞的背弃,金钱的吞噬,自我的迷失,理想的驱使这些都成为作品中人物悲剧命运的主要成因。

一、忠贞的背弃盖茨比发财后,可以过着安逸、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也可以放下身价,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

他也可以选择结婚,享受家庭带来的幸福,而他却偏偏在这时,寻找五年前与他邂逅的女友黛西。

而此时的他心中唯有黛西一人,容不下他人。

他心里知道曾经让他彻夜难眠的黛西,如今已经判若两人。

相反,盖茨比却毫不在乎,毅然决然地把他的爱毫无保留地留给黛西。

而当他得知黛西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时,他深信自己的身价足以捕获黛西的芳心,定会有一天黛西再次回到他的身边。

五年的离别,盖茨比对黛西的爱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深厚。

在盖茨比眼里,他可以为黛西献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临死前,他还在黛西的家门外苦守一夜,生怕汤姆会伤害黛西。

他默默地等着这根本不会打来的电话。

盖茨比虽浪漫、专一、盲目,但归根结底都是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在盖茨比的光环下,威尔逊则稍显逊色,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苦心经营一家汽车修理厂,效益却不是很乐观。

经常与富人汤姆打交道,希望汤姆能给自己带来收益,维持生计。

纵观整部小说,不难发现盖茨比与威尔逊有许多相似之处。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了不起和悲剧原因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了不起和悲剧原因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了不起和悲剧原因白腾飞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讲述男主人公盖茨比虽出身贫寒,但努力追求财富,想追回自己魂牵梦绕的黛西,但最终失败死亡的悲剧故事。

本文先按照盖茨比成长顺序分析盖茨比了不起的原因,然后分析盖茨比悲剧的原因,最后思考在现今生活中,如何对待自己出身,如何追求财富、如何看待阶层差距,如何追求爱情。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原因;悲剧;阶层差距;了不起[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96-02引言:《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是F.S. 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问世。

该作品从尼克•卡罗威角度叙述发生西蛋-灰谷-纽约之间的盖茨比为追回黛西,获取财富,挑战上流社会并最终失败的爱情悲剧故事。

本文将从盖茨比一生分析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探讨悲剧原因。

一、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1、年轻时候的与众不同盖茨比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原名詹姆斯•盖茨(james gatsz),后来他为自己取名杰伊•盖茨比,是从他自己哪个柏拉图式的理念中脱胎换骨出来,是上帝的儿子。

他的父亲是亨利•C•盖茨,喊他吉米,认为他头脑聪敏,会成为像詹姆斯•J•希尔(美国铁路大王,曾出任“加拿大——美国铁路公司”总裁、美国“大北方铁路公司”总裁,生前享有“帝国的缔造者”称号)一样的大人物,为国家建设出力。

盖茨比小时候最爱看《霍普龙•卡迪西》,并严格要求自己,学习电学、棒球及其他运动,练习演讲、仪表姿态,学习有用发明,不再抽烟或爵烟草,每隔一天洗一次澡,每周读一本有益的书籍或杂志,孝敬父母。

盖茨比的确做到了,看望并父亲买房子,待人有礼。

从小见大,盖茨比注定出人头地。

2、青年时代传奇经历一次偶然的经历,丹•科迪驶进“小姑娘湾”,成为盖茨的命运之神。

科迪与他交谈,发现盖茨比头脑灵活,而且志向远大,就带走盖茨比。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伦理抉择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伦理抉择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伦理抉择作者:王大智来源:《大观》2016年第06期摘要: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远大前程的伦理结构十分清晰,它讲述了皮普因为伦理身份的改变而陷入的伦理困境,以及后来做出的伦理选择。

皮普因为遇到艾斯黛拉被唤醒了伦理身份意识,后来又由于马格威奇的帮助伦理身份得以改变,后来随着真相大白而美梦破灭,面临着伦理困境。

但由于正确的抉择,道德伦理得以回归真善美。

关键词:伦理身份;伦理困境;皮普;远大前程《远大前程》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讲述孤儿皮普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描绘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

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人们纷纷从各种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比如从人道主义,人性迷失,成长主题等方面进行解读,而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远大前程进行解读。

一、伦理身份意识的觉醒依照文学伦理学的观点,“在文学文本中,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1]。

这个说法在远大前程中得到了证实,小说的主人公匹普正是因为伦理身份的改变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导致了后来面临的伦理困境和伦理抉择。

匹普是个孤儿,双亲早逝,从小由姐姐和姐夫乔抚养长大。

姐姐强悍专制,常常粗暴对待匹普。

而乔则善良懦弱,他对乔大嫂百依百顺。

但另一方面,乔对匹普百般呵护。

当乔和匹普的姐姐结婚时,他要求匹普的姐姐带上皮普一起生活。

结婚后,他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处处照顾匹普,比如,当匹普从教堂墓地回来时挨姐姐打时,用腿保护匹普,吃饭时总是给匹普舀肉汁吃,经常和他谈心等等。

这时的皮普,对乔充满了感激之情。

那时,匹普认为将来和姐夫乔一起打铁,能成为和姐夫乔一样的铁匠,就是种“荣幸”。

然而艾斯黛拉的出现却改变了皮普的想法。

艾斯黛拉是郝薇香小姐漂亮的养女,和匹普差不多大。

郝薇香小姐是个有钱人,她婚姻不幸,结婚时被人欺骗抛弃,从而恨透了天下的男人,收养了艾斯黛拉向天下男人报复,培养她刺伤所有爱上她的男人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2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3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4 浅析中西文化数字含义的差异与原因5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6 Social Features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Pride and Prejudice7 浅析中英恭维语8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9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1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12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13 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老友记》的言语幽默效果14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15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16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1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艺术18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19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20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21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22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23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24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25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解读《红字》中的清教主义26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国英语的发展27 中学英语口语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8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29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30 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探析31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性格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32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33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34 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35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36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37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优衣库创意营销策略38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39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4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1 怎样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口语42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43 The Two Mrs.De Winters of Manderly─The comparison between “I”and Rebecca44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4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园会》和《一杯茶》中的异化46 英语外教与中国英语教师写作教学风格对比研究47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48 纪伯伦《先知》中辩证的婚姻观及爱情观49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50 On Elizabeth’s Rebellious Spirit in Pride and Prejudice51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52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53 你是爱丽丝吗?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看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写作意图5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5 《简爱》中女性主义之探究56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57 目的论在公司宣传广告英译中的应用58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59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60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61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62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63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64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65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66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67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68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69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70 理智胜于情感71 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72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73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74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75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76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77 化妆品广告的语用预设分析78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79 《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80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81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82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83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8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85 浅析中文商标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86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87 从跨文化角度谈中美婚姻观的差异——以《喜宴》为例88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89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90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1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9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93 对小妇人心灵成长历程的探索94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95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96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97 《杀死一只反舌鸟》文本和电影的比较研究98 《小王子》的存在主义维度分析99 寻找女性的自我—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100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101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02 《阿甘正传》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婚姻观比较103 《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104 论视觉小说中的西方神话形象重塑——以《命运之夜》系列为例105 浅谈外贸英语的翻译标准106 《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107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108 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109 跨国企业广告语在中国本土化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差异110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111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112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113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114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115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116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117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 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18 《欲望都市》四位女主角的爱情观分析119 论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性120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121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22 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123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爱伦•坡的《黑猫》124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125 A Comparison between Emily Dickinson’s and Walt Whitman’s Poems on Their Modernity 126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127 《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128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29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130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131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132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133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134 理智的动人诗篇——《马语者》135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136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137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38 The Road to the Outside World:An Analysi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139 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140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141 逃离——解读爱丽丝•门罗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142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143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144 浅析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的多重身份145 从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审视美国种族文化冲突146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147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148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149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50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151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152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153 英语频度副词“ALWAYS”主观性嬗变的历时研究154 从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探寻人生的真正价值155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156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157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158 融合与碰撞:李安家庭系列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159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160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161 从跨文化角度谈英语词汇的教与学162 从《生活大爆炸》分析幽默字幕的翻译163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164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165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166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167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168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169 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170 An Embodiment of Virtue--- A Moral Insight into the Image of Tess171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172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173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74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175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176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177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178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179 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18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81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182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183 论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184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185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186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187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188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189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190 从公示语的语言特色谈其翻译191 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的家庭理想192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193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194 女性的赞歌—《愤怒的葡萄》中乔德妈和罗撒香两位女性的坚强性格分析195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96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197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198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199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200 美国梦的幻灭——论《推销员之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