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t268-1999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QCT2691999汽车铸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QCT2691999汽车铸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QC/T 269一1999
代替 ZB T04 006.4一89
汽车铸造零件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铸造加工形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本标准适用于砂型铸造、金属型、低压铸造、熔模铸造、压力铸造的汽车产品零件图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2 引用标准
GB/T 6414 铸件尺寸公差
3 术语
铸件最大轮廓尺寸(简称最大尺寸):指包容零件几何形体的最大尺寸。
4 铸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4.1 砂型铸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1规定。
4.2 金属型及低压铸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2规定。
4.3 熔模铸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3规定。
4.4 压力铸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4规定。
4.5 图样上未注明的错箱值必须在铸件的尺寸公差之内。
表 1
mm
表 2
mm
注:铸件的标准公差按GB/T 6414分为16级:CT1、CT2……CT16。
表 3
mm
表 4
mm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联合工作组。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刘力、朱锡全。
QC T 267-1999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 267一1999
代替ZB T04 006.2一89
汽车切削加工零件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切削加工形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切割加工及总成装配后再切割加工的未注公差尺寸的
极限偏差。
本标准也适用于冷镦、冷挤压加工形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2 切割加工未注公差尺寸的偏差
2.1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1规定。
2.2 与同一零件连接的组孔内的孔中心距和孔边距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1、表2规定。
表 2
mm
注:1)对不同直径孔的中心距极限偏差,d按直径的算术平均值确定。
2.3 与不同零件连接的孔间距的极限偏差按图2、表3规定。
表 3
mm
2.4 未注公差尺寸的倒角和圆角半径的极限偏差按图3、表4规定。
表 4
mm
2.5 螺纹长度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5规定。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联合工作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力、朱锡全。
QCT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 268—1999代替 ZB T04 006.3—89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形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2 术语冲裁尺寸:即冲裁件光亮带部分所测得的尺寸。
3 平冲压加工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3.1 平冲压冲裁长度L、直径D、d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1、表1规定。
注:表1也适用于成形冲压件的平面冲裁工序的平面尺寸,如图1,C图。
3.2 冲裁圆弧半径R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2规定。
表 2mm3.3 图样上未注明两冲裁边构成的内部和外部棱角圆角半径r(如图1)的值时,r 应不大于公称料厚的70%。
3.4 冲裁角度未注公差的极限偏差按图2、表3规定。
注:当构成角度的短为未给出尺寸的虚边时(图 2c),则按实际存在的边长L确定。
表 34 成形弯曲件的尺寸公差4.1 弯曲长度L、卷圆直径d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3、表4规定。
表 4mm4.2 管子弯曲处允许其外径变形,变形量(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按表5规定。
表 5mm注:当管子有联管螺母等零件装配时,变形后的尺寸应保证其在弯曲处顺利通过。
4.3 弯曲角度未注公差的极限偏差按图4、表6规定。
表 65 成形拉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5.1 拉延直径d1(图1c)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1放大一级。
5.2 拉延零件深度H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5、表7规定。
表 7mm5.3 加强筋、加强窝高度h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6、表8规定。
表 8mm5.4 成形件圆弧半径r(图3、图5、图6)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9规定。
表 9mm注:若图样上未注明圆弧半径r值,r应不大于公称料厚。
5.5 成形拉延件允许有局部材料减薄或增厚,变薄后的最小厚度为:t最小=0.8t公称-△式中:t最小——材料的最小厚度,mm;t公称——材料的公称厚度,mm;△——材料厚度下偏差的绝对值,mm。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的控制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的控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的控制课题原因:质量检验需要进行零部件合格与否的判定。
对于图纸标注有公差要求的尺寸,我们可以根据测量结果直接进行判定。
对于没有标注公差要求的尺寸,其极限偏差也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本部分内容要解决的就是汽车零部件在产品图中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控制范围问题。
一:冷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的控制公司给定的冲压件相关标准见上表。
尺寸方面,我们的企业标准是CA/C BG-2-82《冷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的公差》和GB/T 13914-2002 《冲压件尺寸公差》。
CA/C BG-2-82对于一汽集团冲压件质量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GB/T 13914-2002规定了冲压件的尺寸公差等级。
如果产品图纸能够确定相应的等级,则无须按照自由公差来进行质量控制。
还有一个标准——QC/T 268-1999《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作为汽车行业标准,其中较详细地规定了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形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的相关要求。
为了统一标准,我们以CA/C BG-2-82为主体、选用汽车行业标准QC/T 268-1999为补充,来作为判定的依据。
3、补充说明:后面的内容,是以CA/C BG-2-82为主体、以QC/T 268-1999为补充。
如有冲突,按照CA/C BG-2-82《冷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的公差》执行!隐含在设计文件中的要求1、冲切尺寸:即冲裁件光亮带部分所测得的尺寸。
冲裁(冲孔、落料或修边)的冲压件,在图纸上给出的基本尺寸系指孔的最小尺寸l (在凸模一面)和外廓的最大尺寸L 1(在凹模一面)。
2、光亮带和断裂带的尺寸差对于冲压件的光亮带和断裂带的尺寸差,即 l 1-l 和 L 1-L ,不应超过制件厚度的30% 。
3、减薄和增厚减薄:冲压件成型拉延件允许有局部的减薄,其值为图纸规定的零件最小厚度的20%。
增厚:深拉延件在压紧区允许增厚,其值为图纸规定零件最大厚度的20% 。
QCT267-1999

23 与不同零件连接的孔间距 的极限偏差按 图 2表 3 . 、 规定。
卉
图2 表3
孔组间距 I , 簇10 2
士 0 6 . > 1 0 2 0 2 - 5 士0 8 . > 2 0 5 0 5 - 0 士 1. 2
落 蔺
n 】r r
> 50-1 0 0 2 0
士 16 .
> 2 0 1 0 士 20 .
> 1 0- 1 8 士1 5 .
> 1 8 士2 0 .
士05 .
25 螺纹长度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 5 . 规定。
43 1
Q / 6一 19 C T27 99
表 5
示 意 图
L极限偏差
示 内 螺
.
意
图
五 极 限偏 差
. 22/ZJ 划 : 2 比 _ _l 」 」 汗 . 一l 〕 — 1
6 0 3
80 0
8 0 0
1 0 0 0
1 0 0 0
1 5 2 0
+3 0 2 . 0 +6 ; ‘ 0
+. 言0 1
1 0 2 5
1 0 6 0
1 0 6 0
2 0 0 0
+7 言 . 0
+. 0 40 4 +. 0 50 4
2 0 0 0
2 0 5 0
2 0 5 0
3 5 1 0
一。 1 。 -。 一3 2 0 一。 ; . 。 一, 旦 . 。 一7 ; . 。 一4 : . 。 一4 : . 。
m m
非孔轴类
( 直径(5) 0
l
孔( 直径>5) 0 槽 宽
轴径、 长度、
厚度
孔 深度 、 凸肩高度
士 0 0 . 7
QCT2671999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QCT2671999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 267一1999代替ZB T04 006.2一89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切削加工形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切割加工及总成装配后再切割加工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本标准也适用于冷镦、冷挤压加工形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2 切割加工未注公差尺寸的偏差2.1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1规定。
2.2 与同一零件连接的组孔内的孔中心距和孔边距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1、表2规定。
表 2mm d1)C、C1、C2、C3、C4、D极限偏差大于至精装配中等装配13±0.10±0.1536±0.15±0.20618±0.20±0.2518±0.25±0.30注:1)对不同直径孔的中心距极限偏差,d按直径的算术平均值确定。
2.3 与不同零件连接的孔间距的极限偏差按图2、表3规定。
表 3mm孔组间距L≤120>120~250>250~500>500~1000>1200极限偏差±0.6±0.8±1.2±1.6±2.02.4 未注公差尺寸的倒角和圆角半径的极限偏差按图3、表4规定。
表 4mmR、H、B≤0.3>0.3~05>0.5~1>1~3>3~6>6~10>10~18>18极限偏差±0.1±0.2±0.3±0.5±0.8±1.0±1.5±2.0 2.5 螺纹长度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5规定。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全国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联合工作组。
QCT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优选稿

Q C T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 268—1999代替 ZB T04 006.3—89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形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2 术语冲裁尺寸:即冲裁件光亮带部分所测得的尺寸。
3 平冲压加工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3.1 平冲压冲裁长度L、直径D、d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1、表1规定。
注:表1也适用于成形冲压件的平面冲裁工序的平面尺寸,如图1,C图。
3.2 冲裁圆弧半径R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2规定。
表 2mm3.3 图样上未注明两冲裁边构成的内部和外部棱角圆角半径r(如图1)的值时,r 应不大于公称料厚的70%。
3.4 冲裁角度未注公差的极限偏差按图2、表3规定。
注:当构成角度的短为未给出尺寸的虚边时(图 2c),则按实际存在的边长L确定。
表 34 成形弯曲件的尺寸公差4.1 弯曲长度L、卷圆直径d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3、表4规定。
表 4mm4.2 管子弯曲处允许其外径变形,变形量(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按表5规定。
表 5mm注:当管子有联管螺母等零件装配时,变形后的尺寸应保证其在弯曲处顺利通过。
4.3 弯曲角度未注公差的极限偏差按图4、表6规定。
表 65 成形拉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5.1 拉延直径d1(图1c)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1放大一级。
5.2 拉延零件深度H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5、表7规定。
表 7mm5.3 加强筋、加强窝高度h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6、表8规定。
表 8mm5.4 成形件圆弧半径r(图3、图5、图6)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9规定。
QCT_268-1999_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注:表 1 也适用于成形冲压件的平面冲裁工序的平面尺寸,如图 1,C 图。
3.2 冲裁圆弧半径 R 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 2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QC/T 268—1999 代替 ZB T04 006.3—8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形成的尺寸要素未
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的未注公差尺寸的
极限偏差。 2 术语
±0.8 ±1.0 ±0.6 ±0.8
>6
±0.2 ±0.3 ±0.5
注:1)对不同直径孔的孔距极限偏差,D 按直径的算术平均值确定。 2)零件按正常工艺加工,若由于弹性翘曲所引起的偏差超过表 13 的偏差值时,只要能
保证零件装配,仍是允许的。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联合工作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 力、朱锡全。
表3
角度短边
长度
≤6
L,mm
角度极限 偏差
±1°30′
>6~18 ±1°
>18~50 >50~180 >180~400 >400 ±0°50′ ±0°25′ ±0°10′ ±0°10′
4 成形弯曲件的尺寸公差
4.1 弯曲长度 L、卷圆直径 d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 3、表 4 规定。
表4
mm
>6~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C/ T 268—1999
代替ZB T04 —89
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形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
极限偏差。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2术语
冲裁尺寸:即冲裁件光亮带部分所测得的尺寸。
3平冲压加工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3.1平冲压冲裁长度L、直径D d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1、表1规定。
注:表1也适用于成形冲压件的平面冲裁工序的平面尺寸,如图 1 , C图。
3.2冲裁圆弧半径R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2规定。
mm
3.3图样上未注明两冲裁边构成的内部和外部棱角圆角半径r (如图1)的值时,r应不大于公称料厚的70%。
3. 4冲裁角度未注公差的极限偏差按图2、表3规定。
注:当构成角度的短为未给岀尺寸的虚边时(图2c ),则按实际存在的边长L确定。
4成形弯曲件的尺寸公差
4.1弯曲长度L、卷圆直径d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3、表4规定。
表4
mm
4.2管子弯曲处允许其外径变形,变形量(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按表5规定
表5
mm
4.3弯曲角度未注公差的极限偏差按图4、表6规定。
5成形拉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5.1拉延直径di (图1c)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1放大一级5.2拉延零件深度H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5、表7规定。
mm
5.3加强筋、加强窝高度h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6表8规定
mm
5. 4成形件圆弧半径r (图3、图5、图6)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9规定
mm
注:若图样上未注明圆弧半径值,应不大于公称料厚。
5.5成形拉延件允许有局部材料减薄或增厚,变薄后的最小厚度为:
t最小=公称-△
式中:t最小——材料的最小厚度,mm
t公称— -一材料的公称厚度,mm
△――材料厚度下偏差的绝对值,mm
6冲压件的孔边距、孔中心距和孔组距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6.1带料、扁条料等型材冲孔对边缘距离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7、表10规定
表10
mm
6.2与同一零件连接的组孔中心距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8、表11规定
表11
mm
6.3与不同零件连接的孔组间距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9、表12规定
12
表
表13
mm
注:)对不同直径孔的孔距极限偏差,按直径的算术平均值确定。
2)零件按正常工艺加工,若由于弹性翘曲所引起的偏差超过表13的偏差值时,只要能保证零件装配,
仍是允许的。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联合工作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力、朱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