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特征共33页
2023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微专题小练习专练83种群的数量特征

专练83 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将持续下降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2.如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点和b点时,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5.下列特征中属于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的是( )A.种群密度 B.年龄结构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的自然增长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增长的个体数表示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定采用标记重捕法C.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间个体数量比关系D.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7.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8.下图为一个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图。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动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 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 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 长的限制因素。 (3)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 增长。 2.实验方法与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 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样方法计数原则:“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 [例3]金榜P144T2、3、5 4、年龄组成的种类和特点
[例4]种群年龄组成图示解读 1.模式图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表示老年个体)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了70年代初期人 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 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A 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 该种群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C 所示类型。
2.柱形图 下图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 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A )
B C D 表示幼年个体, 表示成年个体, 表示老年个体 3.坐标曲线 下图中的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 虑其它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B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B ①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 点,CD段表示鼠群数 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 设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 B 草场退化 。 ________ 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特征

(3)类型:雌雄相当型:
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
象海豹群体
雌少雄多型:
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 型。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迁入和迁出率
1定义: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
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或迁出率
2意义: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1)定义: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的三个阶段: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2)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N:M=n:m,
可得,N=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数)
M(总标志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 通常以a‰表示。
1概念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 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 的个体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 现。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 亡率来体现。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特征提供mba资源经济管理商业培训资讯企业管理管理咨询广告营销广告监测市场数据新闻监测文档搜索mba百科管理百科经管百科所有资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载收藏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 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特征

各年龄期比例适中, 幼年少,老年多,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保持不变 种群密度将下降
(2)意义: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曲线图:
个 体 数 年龄 个 体 数 年龄 个 体 数 年龄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5、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意义: 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 (2)应用: 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1、均匀分布 2、随机分布
3、集群分布
总结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空间特征 均匀 随机 集群 预测变 化趋势
种群数量特征 最基本 特征
种群研究的核心内容
通过影响出生率 种群密度 直接影响的 重要 因素 间接影响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将减小
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 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直接影响因素
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 和比率。
4、年龄组成
(1)类型
老 年 成 年 幼 年 增长型
老 年 成 年 幼 年 稳定型
老 年 成 年 幼 年 衰退型
幼年多,老年少,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将上升
现实状态:资源、空间有限、受 其他生物制约(种内斗争加剧,捕 食者数量增加)
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
续表
项目 K 值的有无 曲线形成的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原因
“J”型曲线 无K值
“S”型曲线 有K值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的数 量增多
联系
食物不足 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气候不适 寄生虫 传染病等
黑光灯诱捕法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第一节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讲述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介绍了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章的基本教学目标是:1、例举种群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在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4)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能力目标(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估算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估算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 (1)样方法: ①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适用范围:一般是植物,也可以用于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 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③常见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的估计值
答案:A
解析: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要随机取样, 不能选取该植被分布比较集中的地点,样方一般是正方形。 计数时要取多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
二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重难归纳
1.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尤其是研究一座城市人 口的变化时,迁入率和迁出率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4.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 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只)。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量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解析: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 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调查其种群密度。
特别提醒 使用标记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1)标记不能过分醒目。 (2)标记物不会在短期内脱落。 (3)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产生影响。
种群的特征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五点取样法
1、样方法
(多用于植物)
等距取样法
问题探讨
1、怎样估算这块草 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可采用课本介 绍的两种取样方法 取样,用样方法进 行估算。也可以将 模拟草地平均分成 若干等份,求得其 中一份的数量后, 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10m
③举例: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
第二次,捕获34只鼠,有标志鼠15只。
种群数量N=?
第 1次
第2次
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 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 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 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 有多少只?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B)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颗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
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 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头 羊,经济效益才最好?
迁徙
迁徙
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
耕种
耕种
相关生物 引起种群 密度改变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 的数量,但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 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 中出生1862个孩子,我国该年人口出生率是 1.862%. 死亡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 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例如,在黄山猴谷,一猴群有200只,一 年后有2只死亡,猴的死亡率为1%.
种群基本特征

种群基本特征【整理】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等。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自然状态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
2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一个种群幼年个体(生殖前期)、成年个体(生殖时期)、老年个体(生殖后期)的个体数目,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
①在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少,年幼个体数目多,在图像上呈金字塔型,今后种群密度将不断增长,种内个体越来越多。
②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结构适中,在一定时间内新出生个体与死亡个体数量相当,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③衰老型种群多见于濒危物种,此类种群幼年个体数目少,老年个体数目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3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
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3类:①均匀型分布,指种群在空间
按一定间距均匀分布产生的空间格局。
②随机型分布,是指中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③集群分布:集群分布又可进一步按群本身的分布状况划分为均匀群、随机群和成群群,后者具有两级的成群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