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107680692114.专业:地理科学姓名:杨开行学号:20091061133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

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公布)

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公布)

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公布)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1、广东省(12656.8万人)2、山东省(10162.79万人)3、河南省(9872万人)4、江苏省(8515万人)5、四川省(8374万人)6、河北省(7420万人)7、湖南省(6604万人)8、浙江省(6577万人)9、安徽省(6127万人)10、湖北省(5844万人)注:中国常住人口最多的十大省份排行榜编辑通过检索各省市的统计局官网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出,榜单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城乡人口从城乡构成看,2022年末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的特点:1、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

2、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

3、人口素质大幅改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

4、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人口流动更趋活跃。

5、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家庭户人口规模持续下降。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及各项数据1、广东省(12656.8万人)据《2022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2656.8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97%,常住人口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广东户籍人口10049.7万人,增加102.8万人,增长1.03%,成为全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同时达到过亿体量的省份。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65.40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79%,比上年末提高 0.16 个百分点。

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9.57个百分点,继续位居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后全国人口城镇化率的省域之首。

2、山东省(10162.79万人)据《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10162.79万人,是中国除广东省外常住人口唯一一个超过1亿的省份,也是华东地区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

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3.34 3.81 5.32 5.86 4.96 5.21 4.92 4.95 4.79 4.79 4.87 5.08 5.17 5.28 5.89 5.87 6.01 6.45 6.95 7.58 8.18 9.14 10.06 10.42 10.55 11.21 11.45 11.6 12.98 14.39 15.04 15.73 16.61 15.57 14.26 13.08 13.29 15.68 14.55 11.87 11.61 12 12.12 12.72 15.77 17.57 20.99 22.27 23.4 25.95 26.19
1949-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情况
指标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78年 1977年 1976年 1975年 1974年 1973年 1972年 1971年 1970年 1969年
人口死亡率(‰) 7.14 7.13 7.11 7.09 7.11 7.16 7.16 7.15 7.14 7.11 7.08 7.06 6.93 6.81 6.51 6.42 6.4 6.41 6.43 6.45 6.46 6.5 6.51 6.56 6.57 6.49 6.64 6.64 6.7 6.67 6.54 6.64 6.72 6.86 6.78 6.82 6.9 6.6 6.36 6.34 6.21 6.25 6.91 7.29 7.36 7.38 7.08 7.65 7.34 7.64 8.06

1949—201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1949—201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2013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

————————————————————————————————————————————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和城镇人口比重统计(1978—201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9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35亿,占世界人口的19.7%、亚洲人口的3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

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截至2009年

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截至2009年

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截至200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截至2009年200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是国家普查统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些数据反映了人口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的情况,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人口中新出生婴儿的数量。

在200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约为XX‰。

这一数字反映了当年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

人口出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

过高的出生率可能导致人口过快增长,而过低的出生率则可能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观念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提升,家庭规模逐渐减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对人口出生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使得女性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就业,从而影响了生育观念和选择。

二、人口死亡率人口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人口中死亡人数的数量。

根据2009年普查数据,全国人口死亡率约为XX‰。

人口死亡率的高低反映了当年社会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

低的死亡率通常意味着社会的医疗水平较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人口死亡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设施的改善。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资源的分配优化,人们在面对疾病和健康问题时有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此外,公共卫生宣传和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人口中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的差值,即每千人口的净增长人数。

根据2009年普查数据,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XX‰。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237万人(分析)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237万人(分析)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237万人(分析)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237万人1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宁吉喆表示,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相比2020年,减少了138万人,出生率也下降了0.98‰。

这意味着,从20XX年到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已经是“五连降”,人口警报已经拉响。

出生率的下滑将长期影响适婚年龄人数,进而导致结婚对数下滑。

根据20XX 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

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90后)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十年的结婚主力持续减少,或影响结婚率持续下降。

根据结婚率的计算公式,结婚率=某年结婚对数/某年的平均总人口数×1000‰,分子下滑影响结婚率下滑。

20XX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20XX年出生人口升至1786万,但20XX 年下滑至1725万,持续下滑,2019年为1465万。

1979-2019年人口出生率从17.8‰降至10.5‰。

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XX、20XX年见顶,结婚主力人口见顶。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91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91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91年1991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了各地区的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这些数据是对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和趋势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各地区的发展趋势和人口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1991年各地区的人口数据,并探讨其中的变化和趋势。

1991年,中国各地区的人口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根据统计数据,广东、山东、河南和湖北等地的人口数在全国排名前列,而西藏、青海、宁夏和贵州等地的人口数相对较少。

这种地区人口数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政策因素等影响。

就出生率而言,1991年,中国的整体出生率为17.43‰。

然而,各地区的出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据数据显示,西藏、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的出生率较高,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特点相关。

而北京、上海、天津和福建等地的出生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政策控制有关。

与出生率相比,死亡率对各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1991年,中国的整体死亡率为6.51‰。

相比之下,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等地的死亡率较高,可能与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医疗条件和人口健康水平有关。

而广东、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地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这些地区的发达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医疗资源有关。

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差异。

1991年,中国的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0.92‰。

各地区的自然增长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藏、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的自然增长率较高,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高出生率和相对较低的死亡率有关。

相反,北京、天津、上海和福建等地的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这些地区的低出生率和较高的死亡率有关。

总的来说,1991年,中国各地区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政策控制和人口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差异可能会随着地区经济发展、人口政策的调整和相应的社会变化而发生变化。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我国的民族政策:
(1)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民族,不论人数 多少,都一律平等。 (2)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行使民族区域自治,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加强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 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2、人口政策的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 优生。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 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口的比重 8.4% 汉族 少数民族 91.6%
鹗伦春族 赫哲族 哈萨克族
维吾尔族
塔吉克族 蒙古族
500
5、人口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
400 300 200 100 0 2000
东 部
中 部
西部
东 部
中 部
西部
1990
二、中国的人口问题及政策
1. 人口增长过快; 2. 农村人口比重大, 城镇人口比重小; 3. 人口迁移问题; 4. 人口老化; 1. 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英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
中国
2000Ä ê Î Ò ¹ ú È Ë ¿ Ú Ä ê Á ä ¹ ³ É
4、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大,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出现。
65Ë ê Ò Ô É Ï 6.96
15-64Ë ê
适龄劳动人口
70.15
0-14Ë ê
22.8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 80
中国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 之一,在国际服饰橱 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 誉。旗袍是从满族古 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