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pdfnet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pdfnet————————————————————————————————作者:————————————————————————————————日期:《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 Game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课内学时:32 课程学分:2课程性质(学位课/选修课)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考核大纲执笔人:刘林主讲教师:刘林师资队伍:刘林郭海涛一、课程内容简介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产生相互作用时各个主体之间的最优决策以及决策均衡问题的。
博弈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已是一门被广泛接纳的理论知识课程。
博弈论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本课程讲授的是非合作博弈。
博弈论之所以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信息问题在经济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非合作博弈理论来看,主体内容包括: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给定一定的信息结构,什么是最优的契约安排。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非对称信息发生的事件以及非对成信息发生的内容。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研究不可观测行动的模型称为隐藏行动模型,研究不可观测知识的模型称为隐藏知识模型(或隐藏信息模型)。
在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信息经济学的主体内容包括: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信号传递模型,信息甄别模型。
二、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和要求】通过导论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课程目的与任务,课程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信息经济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Economics(三)开课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四)课程性质:在经济决策中,必要的信息能够减少决策的损失,增加决策合理和科学性,但是信息获得有一定的成本,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的科学。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的综合性经济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经济问题、信息经济的问题,以及信息与经济关系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基础课,一般按照应用信息经济学的体系来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微观经济学。
(五)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能够掌握信息社会中一门重要的科学知识——信息经济学,为其学习其它课程及未来工作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信息的性质和分类、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信息商品市场、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学时学分数: 2学分(八)教学方式:在讲授的过程当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穿插课堂讨论和课后实际调研。
课程结束之前,主讲教师应提出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并撰写课程论文。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本课程主要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结合平时作业及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进行综合评定作为最终成绩。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信息经济学;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性质;了解信息的分类以及信息的作用;了解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知识经济的定义;熟悉知识经济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信息一、信息的含义二、信息的性质(一)基本性质1.普遍性、2.客观性、3.无限性、4.依附性5.可度量性、6.可传输性、7.动态性、8.层次性(二)其他重要性质1.共享性、2.异步性、3.不完全性、4.可伪性三、信息的分类四、信息的作用第二节信息经济学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信息经济学的诞生2.信息经济学的发展3.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2.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知识经济一、知识经济的提出二、知识经济的定义三、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异同点考核要求:1.1 信息信息的含义信息的性质信息的分类信息的作用(识记)1.2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1.3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提出知识经济的定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识记)第二章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商品的定义及特征;了解信息商品的转化条件及其生产过程;掌握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掌握信息商品价格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 Game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课内学时:32 课程学分:2课程性质(学位课/选修课)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考核大纲执笔人:刘林主讲教师:刘林师资队伍:刘林郭海涛一、课程内容简介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产生相互作用时各个主体之间的最优决策以及决策均衡问题的。
博弈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已是一门被广泛接纳的理论知识课程。
博弈论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本课程讲授的是非合作博弈。
博弈论之所以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信息问题在经济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非合作博弈理论来看,主体内容包括: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给定一定的信息结构,什么是最优的契约安排。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非对称信息发生的事件以及非对成信息发生的内容。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研究不可观测行动的模型称为隐藏行动模型,研究不可观测知识的模型称为隐藏知识模型(或隐藏信息模型)。
在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信息经济学的主体内容包括: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信号传递模型,信息甄别模型。
二、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和要求】通过导论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课程目的与任务,课程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重点】●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课程目的与任务●课程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难点】●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三、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经济学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理论知识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和讨论以及决策行为的分析与演示,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博弈决策技能,为后续学习及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英文名称:Essentials of Economics课程代码:0901002;09010002授课专业:全校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课单位:管理与经济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一年级下学期(卓越班)学分/总学时:1/16 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简介1、《经济学基础》的学科特点:《经济学基础》是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各行各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够利用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决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2、《经济学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为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针对非经济管理类的各专业开设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原理与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能力,力争达到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采用全校统一考试,在最后一次课上随堂完成。
学生总评成绩为60分即为合格,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60%)组成。
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三个部分:考勤、平时个人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
五、参考教材和资料:[1]叶德磊.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袁志刚.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许纯祯,吴宇晖,张东辉.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胡春田,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城市信息化与数字经济教学大纲

城市信息化与数字经济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城市信息化与数字经济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城市信息化发展和数字经济运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城市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数字经济的理论框架、城市信息化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城市信息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
2、掌握数字经济的基本理论、运行模式和创新趋势。
3、培养学生分析城市信息化与数字经济相互关系的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一)城市信息化基础1、城市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定义和范畴与传统城市发展的区别2、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早期阶段的信息化应用现代城市信息化的关键阶段和标志事件3、城市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大数据与城市决策云计算与城市服务人工智能与城市管理(二)数字经济原理1、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特点数字化生产与交易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2、数字经济的核心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平台经济理论共享经济理论3、数字经济的产业分类与发展趋势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新兴数字产业的发展(三)城市信息化与数字经济的融合1、城市信息化对数字经济的支撑作用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据资源共享与数字创新2、数字经济推动城市信息化升级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字经济模式3、融合案例分析国内外智慧城市的成功案例数字经济引领城市发展的实践(四)数字经济中的城市创新与创业1、数字创新的特点和模式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开放式创新与协同创新2、城市数字创业的机遇与挑战创业环境与政策支持风险与应对策略3、数字创新与创业的案例研究本地数字创业企业的成长历程(五)城市信息化与数字经济的政策法规1、相关政策解读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导向2、法律法规问题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六)城市信息化与数字经济的挑战与展望1、面临的挑战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安全威胁传统产业转型困境2、未来发展展望新技术对城市与数字经济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方向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案例。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并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分析。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益等;2. 理解经济学的三大核心问题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3. 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如需求与供给分析、弹性分析等;4. 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建议;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领域概述第二单元:微观经济学1. 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特点2. 市场供求关系和均衡分析3. 企业行为和成本理论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 信息经济学基础第三单元:宏观经济学1. 货币与银行体系2. 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指标3. 经济增长与发展4. 失业与通货膨胀5. 政府经济政策与调控第四单元:国际经济学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 国际金融市场与外汇市场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应用等。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将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理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进行案例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课程还将组织实践应用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教材- 主教材:《经济学导论》- 辅助教材:《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导论》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评价将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个人项目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因素综合考虑。
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后有作业,期末闭卷考试
推荐材料及阅读文献:
1、拉斯穆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2、Rasmusen, Eric, 2006,Games and Inform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Four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道德风险I
委托-代理基本分析框架
理论知识及应用分析
2小时
第3章
道德风险II
周扒皮博弈与油锅契约
理论知识及应用分析
2小时
第4章
道德风险III
再谈判和团队生产问题
理论知识及应用分析
2小时
第5章
逆向选择I
柠檬市场
理论知识及应用分析
2小时
第6章
信息甄别
价格歧视与信贷配给
理论知识及应用分析
2小时
第7章
信号发射I
3、聂辉华,《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4、聂辉华,《不完美世界的博弈》;
5、网站:白鲨在线;
6、微信公号:聂辉华教授(nie_huihua)。
平时考核(占总成绩比例%):
40
期中考试(占平时成绩比例%):
期末考核(占总成绩比例%):
60
课堂作业(占平时成绩比例%):
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学班号:
----
教学班名称:
---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信息经济学
课程类别:
学分:
2
先修课程:
无
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象: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413A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3适用对象:经济学本科生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说明本课程的性质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明确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目标1:培养学生的博弈论思维目标2:使学生掌握博弈论的基本理论目标3:使学生掌握用博弈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方法目标4:对进一步学习博弈论以及高级经济学课程打下基础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可包括但不限于:博弈论的第一部分:对博弈论的简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应该细讲、精讲,博弈论的第二部分:信息经济学,即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包括委托-代理理论、逆向选择模型、信号传递模型等内容应该粗讲或者选讲。
难点内容是对均衡的理解,用数学和现实例子相结合进行讲解。
重点内容是如何求解均衡解,用大量的应用来熟练掌握均衡解的求解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是结合黑板与多媒体。
每一堂课都会有课堂作业,课堂作业保证学生掌握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选学部分学生有能力自学的可以自学。
对现实经济问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会有探索新经济问题的兴趣。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课程的考核要求和复习思考题等,各章节格式如下:第一章博弈论的简介第一节博弈论与经济学1.博弈论与经济学的相同点2.博弈论与经济学的不同点第二节博弈论的产生与发展1.博弈论的产生2.博弈论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博弈论内容体系1.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2.动态博弈和静态博弈3.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教学重点:博弈论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博弈论内容体系第二章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第一节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定义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定义2.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表示第二节重复提出严格劣策略均衡1.基本思想2.定义3.求解方法4.缺陷第三节纳什均衡1.基本思想2.定义3.求解方法4.缺陷第四节混合纳什均衡1.基本思想2.定义3.求解方法第五节均衡解的存在性与多重性1.均衡解的存在性2.均衡解的多重性教学重点:第一节-第四节第三章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第一节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定义1.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定义2.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表示第二节纳什均衡第三节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1.基本思想2.定义3.求解方法4.缺陷第四节重复博弈1.有限次重复博弈2.无限次重复博弈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三节第四章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第一节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定义1.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定义2.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表示第二节贝叶斯纳什均衡1.基本思想2.定义3.求解方法第三节拍卖与招标博弈分析1.拍卖2.拍卖博弈分析3.招标4.招标博弈分析第四节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重新解释1.不完全信息解释2.本质特征3.纯化定理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三节第五章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第一节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定义1.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定义2.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表示第二节完美贝叶斯纳什均衡1.基本思想2.定义3.求解方法第三节信号传递博弈1.定义2.求解3.举例第四节重复博弈与声誉模型1.KMWR声誉模型2.政府的货币政策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三节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第一节委托-代理问题1.非对称信息的时间2.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第二节激励机制设计1.状态空间模型化方法2.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第三节激励机制设计的应用1.最佳所得税结构设计2.最优激励合同3.拍卖机制设计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七章逆向选择理论第一节定义第二节现实中的逆向选择问题1.旧车市场2.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3.逆向选择与信贷市场上的配给制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八章信号传递模型第一节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第二节计量分析教学重点:第一节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写明各章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信息经济学
课程学分:4
学期学时:40
课程性质:知识类课程
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经济数学
适用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开课部门: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经济系
一、课程概述及意义
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是经济理论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它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研究信息分别作为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在社会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及客观规律(包括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的成本和价格、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等)。
信息经济学以“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为前提,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提高企业效率。
学习信息经济学,使学生建立一种“信息产生效率”的观念,同时,认识到信息的制造和传播需要各种类型的企业共同参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理解自身专业在社会中的分工,能够为更好的理解学科专业的由来以及学好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
三、教学内容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学科分工中不仅有其专司领域,基本理念还能够作为一种思想渗透到其他学科,为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一种经济学视角。
因此,信息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四、教学方法
1.案例导学。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
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鉴于学生理解习惯的不同,理论知识一般采取概念导入、图形辅助、推倒论证、案例导学的四步教学,其中,案例导学是关键,理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并解释社会现象,而不单纯是从技术角度掌握理论分析的方法,因此,课堂上大量案例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灵活运用理论。
2.分组自学。
第三部分的知识,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这部分的
教学方法是学生分组自学,课下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准备课件,上课时分小组进行课件展示,学生给学生讲课,教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课程作业展示的作业向着教学需要的方向。
五、参考书目
1. 第一参考书:《信息经济学(第二版)》,乌家陪等编著,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7(4)
2. 《信息经济学》,韩建新编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0)
3.《信息经济学》,陶长琪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