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高一福建省历史上册期末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福建省历史上册期末达标考试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关于西周分封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是一种由宗族血缘关系而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B. 诸侯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不受周天子约束C. 分封制仅分封周王室子弟,未分封异姓贵族D. 分封制保证了西周王朝的永久性稳定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照宗法制度进行分封的政治制度。
诸侯国在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同时,也需承担对周天子的义务,如朝贡、出兵等。
分封对象包括周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等。
分封制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并未保证西周王朝的永久性稳定。
2.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怎样的道德观念?()A. 仁爱B. 忠诚C. 勇敢D. 智慧答案:A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尊重他人,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人性、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①推行郡县制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焚书坑儒④修筑长城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A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同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等经济制度,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焚书坑儒和修筑长城虽也是秦始皇的举措,但前者主要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后者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等外族入侵,与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
4.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B.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并最终废除C.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完全取代了九品中正制D.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多为庶民阶层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虽仍有举行,但已逐渐走向衰落。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2.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
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
”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
”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
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5.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
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6.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
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三明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选择题部分和材料解析题部分。
2,所有答案请答在答题卡上。
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材料解析题答案请用黑色水笔写在相应的答题卡上,不得超出答题扫描区作答。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是2022年三星堆出土的顶尊蛇身铜人像(复原图),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
它反映了()图1A.中华文化之间交流频繁B.古蜀国青铜技术遥遥领先C.华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D.西周青铜礼制文化的开端2.酒是中华礼仪文化的一种符号。
殷人尚酒,周建立之后,周公汲取商好酒而亡的教训,对饮酒做出严格限定,只有大的祭祀可以礼节性饮酒。
材料反映出()A.尚酒是殷商灭亡的主要原因B.酒是祭祀的必备品C.西周在礼仪追求方面更理性D.商周小农经济发展3.战国时期各国职事官数量普遍增加。
秦国所设职官有工官、盐官、铁官等;楚国有掌管各个行业的工尹、宫厩尹等;赵国设有司工、司寇、工尹、太卜等。
这说明战国时期()A.官员职责专业化B.官僚政治的确立C.中央集权的加强D.变法运动的兴起4.里耶秦简记载,秦迁陵(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存在“槎田”(刀耕火种)和“垦田”两种土地形式和耕作制度。
“槎田”的耕种者是濮、越、巴、苗、土家族等民族的先民,“垦田”耕者是来自外地的“秦人”。
由此可见秦迁陵县()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5.图2为现代学者绘制的某项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
据图可知,此举()图2A.政府加强对商业垄断B.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D.保证了市场秩序稳定6.东晋建立之初,高门琅邪王氏当权。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9.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留下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里所说“共同奋斗”的主要成果是()
A.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D.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使中国经济摆脱了半殖民地特征D.彻底清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28.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已达到了200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估量的阶级力量,产生其政治代表已是大势所趋。材料可用于说明()
A.五四运动过程具有曲折性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的国情
A.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B.确立儒学主流意识形态
C.弘扬儒家的人文精神D.神化皇权提升统治威望
6.受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灾异发生时君主发表“罪己诏”在汉武帝时形成了制度。孝文帝是北魏时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这说明北魏()
A.君主权力受强力制约B.灾异现象多于西汉
14.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根据两个原则划分的:一是山川形便,另一个是犬牙交错。有一个朝代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割据。材料所指的是()
A.秦朝郡县制度B.汉朝刺史制度C.辽朝南北面官制D.元朝行省制度
15.如图为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该图可用于研究()
A.崇文抑武成为基本国策B.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
C.官僚政治的基本成熟D.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13.从辽、金朝起,中国政治上的统治重心开始北移,燕京(今北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逐渐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有利于()
福建高一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福建高一高中历史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3.假如你是元朝的一位大商人,你常用哪种货币在大都(北京)做生意A.贝壳B.铜钱C.纸币D.白银4.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皆本5.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仍然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6.“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
”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C.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7.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
福建省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2.西周时期,“天子”统治的地域叫“天下”,诸侯统治的领地叫“国”,卿大夫统治的采邑叫“家”,天下、国、家的层次得以落实。这表明周朝( )
A.统治秩序的发展B.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C.民族认同的增强D.世袭制度开始确立
3.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的理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C.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D.清廷政治制度全盘西化
16.下表为1860年-1865年地方总督、巡抚族属统计比例表。
年代
满汉总督比例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6:9
1861
5:5
4:11
1862
4:6
2:13
1863
3:7
1:14
1864
2:8
0:15
1865
1:9
0:15
据此可知,晚清( )
A.官员选拔制度发生变革B.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福建省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友情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缺乏对西方制度的正确认识B.存在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认知
C.秉承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D.具有跨时代的民主政治意识
19.下图是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
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7高一下·福建月考)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 . 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 . 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C . 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 . 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2. (2分) (2018高一上·江门月考) 下列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论述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 该政治体制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 . 该政治体制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 . 该政治体制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 . 该政治体制适应了土地国有制的需要3. (2分) (2018高二上·中山月考) 成书于南宋的《论学绳尺》包含了156篇科场范文,该书首卷《论诀》为名家的文章心得,心得之一便是“‘性’、‘理’、论易晦,宜明白”。
这反映了南宋时期()A . 科举制度逐步僵化B . 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C . 八股文体初具雏形D . 科举推动理学的通俗化4. (2分) (2020高一下·唐山月考)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 . 民营丝织业的兴盛B . 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 . 民营丝织业质量超过官营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5. (2分)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A .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 .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 .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 .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6. (2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和丝通过通商口岸大量出口,其客观进步作用表现在()A . 使中国的关税收入大增B . 使农民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C . 使清政府贸易逆差得到扭转D . 使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增强7. (2分) (2017高一上·浠水月考)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历史高一上学期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历史高一上学期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项不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A. 史料收集与整理B. 实地考察与采访C. 逻辑推理与假设D. 主观臆断与猜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选项A,史料收集与整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历史资料,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因此,选项A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选项B,实地考察与采访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手段,通过亲自到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地进行考察,或者采访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后人等,研究者可以获得更直观、更生动的历史信息。
因此,选项B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选项C,逻辑推理与假设在历史研究中同样重要。
研究者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史料,提出假设,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或修正这些假设。
因此,选项C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选项D,主观臆断与猜测则不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研究需要基于客观的历史资料,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揭示历史的真相。
主观臆断和猜测往往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和偏差,因此应该避免。
因此,选项D不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2、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早期B. 百家争鸣是政治上的分裂导致的C.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 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选项A,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而非春秋早期,故A项错误。
选项B,百家争鸣并非仅仅由政治上的分裂导致,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为各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故B项错误。
选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并非唯一一次,如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等都是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故C项错误。
选项D,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6高一上·蚌埠期中) 如果当今的美国和法国总统穿越时空隧道让他们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 . 掌握行政权
B . 是军队最高统帅
C . 是国家元首
D . 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
2. (2分)(2017·湖南模拟) 1689年,詹姆士二世积极谋求爱尔兰天主教力量的支持。
1690年,威廉三世率领35000名荷兰蓝卫兵—法国胡格勒信徒—英国新教联军登陆爱尔兰,击败詹姆士二世的21000名爱尔兰—法国联军,詹姆士二世再次流亡到法国。
这场战争()
A . 捍卫了英国的立宪政体
B . 实质上只是一场宗教战争
C . 阻止英国君主制的复辟
D . 是近代欧洲首次国际战争
3. (2分)下列哪一举措使美国宪法长期保持活力,使之成为“ 活的宪法” ()
A . 参加制宪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 宪法吸收了人类历史优秀成果
C . 麦迪逊具有丰富的知识
D . 具有正当的修宪程序
4. (2分) (2017高一·清流月考) 最先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是:()
A . 英国
B . 法国
C . 美国
D . 俄国
5. (2分)(2019·济南模拟) 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
这反映了清政府()
A . 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B . 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 . 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D . 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6. (2分) (2020高二下·枣强月考) 三国“干涉还辽”,让李鸿章构思出了一个“以夷制夷”的计划。
1896年6 月3日,李鸿章在莫斯科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
后来他对来访的黄遵宪不无得意地说:“20年无事,总可得也!”这反映了()
A . 清政府达到了“联合沙俄、制衡日本”的目的
B . 对外思想由“师夷长技以制夷”向“以夷制夷”转变
C . 清政府对近代外交和对西方侵略的认识水平
D . 李鸿章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智慧
7. (2分) (2020高三上·柳州模拟) 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一误于战前对朝鲜问题始终犹豫不决;二误于日军侵朝时无备战决心;三误于平壤战役的用人不当;四误于国境线上的仓促布防;五误于大连旅顺迅速陷落;六误于北洋舰队困守威海;七误于不敢坚持长期抗敌。
这学者旨在()
A . 指出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
B . 强调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
C . 强调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
D . 突出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
8. (2分) (2019高一下·鄂尔多斯期中) 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 具有空想性
B . 革命任务不明确
C . 目标不清晰
D . 指导思想不科学
9. (2分) (2018高一上·浙江月考) 1919年10月,李大钊撰文指出:“五四运动系排斥‘大亚细亚主义’,即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
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
”该文旨在()
A . 宣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义
B . 揭示五四运动具有某种普遍性的意义
C . 说明五四运动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 强调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特点
10. (2分) (2017高二下·灵山期末)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
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
”“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
A . 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 . 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
C . 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 . 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11. (2分)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 .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B .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C .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认识不足
D .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12. (2分)《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
”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 .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 .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 . 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 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二、材料分析题 (共2题;共15分)
13. (5分) (2017高二下·眉山期末) 材料有人曾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啊,一个民族要想日子过的好一点,就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创新,方能推动本民族的进步发展,古今中外的历史莫不证明了这点。
如隋唐,统治者借政权新立实行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中国走向繁盛;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进步。
世界上的例子也不少。
古代雅典,先后经历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促使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繁荣;16世纪后,长期处在欧洲文明老少边穷地区的英国,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一跃成为世界残国。
——改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晓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历史机遇与制度创新”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4. (10分) (2018高一下·长丰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
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
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
能尽其治,则民赖之。
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
材料二: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收授之法。
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
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
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
段租稻两束两把,
町租稻二十二束。
……
(1)归纳材料中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之间的关系。
(2)分析这些措施对日本历史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
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二、材料分析题 (共2题;共15分)答案:13-1、
考点:
解析:
答案:14-1、
答案:14-2、
考点: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