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化学》第六版课本习 题参考答案1
《卫生化学》第六版课本习题参考答案1

《卫生化学》思考题与习题的部分参考答案第二章1、样品采集的原则是什么?答: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2、气体样品的采集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答:采集方法可以分为直接采样法和浓缩采样法两大类。
直接采样法适合于气体样品中被测组分含量较高或分析方法较灵敏的情况;浓缩采样法适合于气体样品中被测组分含量较低或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较低时的情况。
3、样品处理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答:样品处理的目的是使被测组分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制成便于测定的溶液;除去对分析测定有干扰的基体物质;当被测组分的浓度较低时,进行浓缩富集;通过化学反应使被测组分转化成易于测定的形式。
样品处理的总原则是防止被测组分损失和被污染。
进行样品处理时要求:分解法处理样品时,分解必须完全,不能造成被测组分的损失,待测组分的回收率应足够高;样品不能被污染,不能引入待测组分和被测定的物质;试剂消耗应尽可能小,方法简单易行,速度快,对环境和人员污染小。
4、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答: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和分解法两种。
溶解法是采用适当的溶剂将样品中的待测组分全部溶解,适用于被测组分为游离态的样品。
分解法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被测物转变为相应的测定形式,适用于被测组分呈结合态的样品。
5、试比较高温灰化法、低温灰化法和湿消化法的优缺点。
答:高温灰化法利用高温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使之分解呈气体逸出。
此法的优点是可用于多个样品的同时处理,空白值低,操作简便、省力。
缺点是对易挥发元素,如As ,Se 等,灰化时容易损失,较费时;低温灰化法是利用高频等离子体技术,以纯氧为氧化剂,在灰化过程中不断产生氧化性强的等离子体(由激发态氧分子、氧离子、氧原子、电子等混合组成),产生的氧等离子体在低温下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
该方法所需灰化温度低,可大大降低待测组分的挥发损失;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样品处理效率高;由于不需外加试剂,因而空白值低。
但低温灰化法需要专门的等离子体低温炉,仪器价格较高;湿消化法是在加热条件下,利用氧化性的强酸或氧化剂来分解样品。
(人卫第六版)分析化学(李发美著)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标定浓度约为0.1mol·L -1的NaOH ,欲消耗NaOH 溶液20mL 左右,应称取基准物质H 2C 2O 4·2H 2O 多少克?其称量的相对误差能否达到0.1%?若不能,可用什么方法予以改善?解:根据方程2NaOH+H 2C 2O 4·H 2O==Na 2C 2O 4+3H 2O 可知, 需称取H 2C 2O 4·H 2O 的质量m 1为:则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0.1% ,不能用H 2C 2O 4·H 2O 标定0.1mol·L -1的NaOH ,可以选用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基准物进行标定。
若改用KHC 8H 4O 4为基准物,则有: KHC 8H 4O 4+ NaOH== KNaC 8H 4O 4+H 2O ,需称取KHC 8H 4O 4的质量为m 2 ,则 m 2=0.1×0.020×204.22=0.41g由此可见,选用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 ,由于其称样量较大,称量的相对误差较小(<0.1%),故测定的准确度较高。
2.用基准K 2Cr 2O 7对Na 2S 2O 3溶液浓度进行标定,平行测定六次,测得其浓度为0.1033、0.1060、0.1035、0.1031、0.1022和0.1037 mol/L ,问上述六次测定值中,0.1060是否应舍弃?它们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置信度为95%和99%时的置信限及置信区间各为多少?解:(1)(2)(3)查G 临界值表,当n =6和置信度为95%时,G 6,0.05=1.89,即G ﹤G 6,0.05,故0.1060不应舍弃。
(4)求平均值的置信限及置信区间。
根据题意,此题应求双侧置信区间,即查t 检验临界值表中双侧检验的α对应的t 值: ①P =0.95:α=1-P =0.05;f =6-1=5;t 0.05,5=2.571,则置信度为95%时的置信限为±0.0014, 置信区间为0.1036±0.0014。
分析化学 第六版 (李发美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课后答案

www [H+]+[H3PO4]=[OH-]+[HPO42-]+2[PO43-] 网 (2)H2SO4(C1)+HCOOH(C2):
答案 [H+]=[OH-]+[HSO4-]+2[SO42-]+[HCOO-] 后 (3)NaOH(C1)+NH3(C2):
11、两人测定同一标准试样,各得一组数据的偏差如下:
(1) 0.3 -0.2 -0.4 0.2 0.1 0.4 0.0 -0.3 0.2 -0.3
om (2) 0.1 0.1 -0.6 0.2 -0.1 -0.2 0.5 -0.2 0.3 0.1
w.c ① 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
hda ② 为什么两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偏差相等,而标准偏差不等;
1.52% 及 1.40% 。问改变反应条件后,产品中杂质百分含量与改变前相比,有
明显差别吗?(α=0.05 时)
解:
x = 1.51% S = 0.13 % S = S / n = 0.13%/ 6 = 0.053% x
x − µ 1.51% − 1.60%
t=
=
= 1.7
S
0.053%
x
查表 2-2,t5,0.05=2.571,t 计算 < t 临界值 。
2、解:NaOH 吸收 CO2,将部分转化为 Na2CO3。 ①滴定强酸,可以完全反应。对结果基本无影响。
②滴定弱酸,NaOH 能中和弱酸,Na2CO3 不能中和弱酸,需 要消耗更多的标准溶液,将带来正误差(分析结果偏高)。
卫生化学考题及答案教学教材

卫生化学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30分,每题两分)。
1.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是(A)A. 准确度高,精密度也高B. 准确度高,精密度低C. 精密度高,准确度也高D. 精密度高,准确度低2. 对7.5305进行修约,保留四位有效数字,结果是(C)A. 7.53B. 7.531C. 7.530D. 7.53.以下各项措施中,可减小随机误差的方法是(C)A. 设置对照试验B. 校准仪器C.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D. 设置空白试验4. 氘灯所发出的光谱在哪个范围内(B)A. X射线B. 紫外线C. 可见光D. 红外线5.吸光度A、透射比T与浓度c的关系是(A)A. A与c成正比,T与c成反比B. A与c成反比,T与c成反比C. A与c成正比,T与c成正比D. A与c成反比,T与c成正比6.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是(B)A.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B.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C. 光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D. 光源—吸收池—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7. 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Mn2+浓度时,用HIO4氧化Mn2+成MnO4—,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问这是(D)A. 试剂空白B. 样品空白C. 平行操作空白D. 溶剂空白8. 关于分子荧光分析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 外转换过程属于辐射跃迁B. 延迟荧光属于非辐射跃迁C. 磷光发射是指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向基态跃迁D. 任何荧光化合物都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9.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所用光源是(B)A. 钨灯B. 空心阴极灯C.氢灯D. 氙灯10. 关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光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 发射谱线的νo大于吸收谱线B. 发射谱线的νo小于吸收谱线C.发射谱线的△ν小于吸收谱线 D. 发射谱线的△ν等于吸收谱线11.下列原电池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B)A. (—) Zn(s)|CuSO4(c2)||ZnSO4(c1)|Cu(s) (+)B. (—) Zn(s)|ZnSO4(c1)||CuSO4(c2)|Cu(s) (+)C. (+) Cu(s)|CuSO4(c2)||ZnSO4(c1)|Zn(s) (—)D. (+) Cu(s)|ZnSO4(c1)||CuSO4(c2)|Zn(s) (—)12. PH玻璃电极对阳离子的响应顺序是(A)A. H+>Na+>K+>Cs+B. H+> K+> Na+>Cs+C. H+>Na+> Cs+> K+D. Na+> H+>K+>Cs+13. 下列哪项不是色谱法的优点(B)A. 灵敏度高B. 对未知物分析能力强C. 分析速度快D. 应用范围广14. 吸附柱色谱法中对固定相的要求不包括(D)A. 粒度均匀,强度适宜B. 吸附可逆C. 强极性组分选择弱活性吸附剂D.弱极性组分选择弱极性吸附剂15. 气相色谱法中对含S、P化合物灵敏度高的是(A)A. 火焰光度检测器B. 电子捕获检测器C.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D. 热离子检测器二、填空题(15分,每空一分)1. 样品保存常见的保存方法有密封保存法、冷藏或冰冻和化学保存法。
普通化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答案为C,因为C选项中的物质是离子晶体,离子键的键能较大,熔点较高。
习题3:答案为D,因为D选项中的物质是原子晶体,原子间共价键的键能很大,熔点极高。
习题4:答案为A,因为A选项中的物质是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沸点较低。
第4章答案
习题4-3:答案
习题4-1:答案
习题4-2:答案
习题4-4:答案
解析过程:对每个选项进行详细解释
解析答案:答案详见PPT
题目类型:选择题
第4章解析
题目类型:选择题
解析答案:答案详见PPT
解析内容:对第4章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难点和重点
汇报人:XX
感谢观看
02
习题解析
第1章解析
题目类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
习题答案:提供第1章课后习题的答案及解析
注意事项:解题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易错点
解析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思路、答案解析等
第2章解析
习题2.1:答案详解
习题2.2:答案详解
习题2.3:答案详解
习题2.4:答案详解
第3章解析Βιβλιοθήκη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普通化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
01
习题答案
02
习题解析
01
习题答案
第1章答案
习题1.1答案:略
习题1.2答案:略
习题1.3答案:略
习题1.4答案:略
第2章答案
习题1:答案为B,因为B选项中的物质是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较小,熔点较低。
卫生化学课程各章习题及答案剖析

气相色谱法复习题一、填空题1. 气谱法测定蔬菜中微量含Cl的农药残留量,可采用检测器。
2. 采用归一化法定量时,要求。
3. 气相色谱中,常用参数来描述柱效能综合指标。
4. 速率理论方程的简化式,其中第二项叫。
5.在气一液色谱中,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的固定液,此时试样中各组分按先后流出,先流出,的后流出。
6. 气相色谱常用检测器有四种。
7. 气相色谱分析中的总分离效能指标是,它受、、三个参数控制。
8. 气-液色谱中,柱温升高,分子扩散,保留时间。
9. 某组分的分配系数越大,在色谱柱中保留时间越。
10. 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称为。
二、选择题1. 气相色谱法中,调整保留值反映了哪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A. 组分与载气B. 组分与固定相C. 组分与组分D. 组分与载气和固定相2. 相邻两峰要实现完全分离,要求分离度达到以上A. 0.8B. 1.0C. 1.5D. 2.0E. 3.03. 色谱法中固定液的选择性可用下列哪种方式表示?A. 相对保留值rB. 两组分的保留值之比C. 保留指数ID. 分离度R4. 在气液色谱中,首先流出色谱柱的组分是A. 在固定液中溶解度小的B. 分配系数大的C. 挥发性小的D. 挥发性大的5.气谱分析中只与柱温、固定相性质有关,不随其它操作条件变化的参数是A. 保留时间t RB. 调整保留时间t R‘C. 峰宽D. 分配系数K6. 气谱法中,不能用来定性的参数是A. 峰面积B. 保留值C. 相对保留值D. 保留指数7. 在气谱分析中,与被测组分含量成正比关系的参数是A. 保留时间B. 相对保留值C. 半峰宽D. 峰面积8. 色谱法中两组分分离的先决条件是A. 分配系数K不等B. 色谱峰要窄C. 分子扩散要小D. 填充物颗粒要细且均匀9. 在气相色谱中,对分离效果最有影响的是A. 柱长B. 载气流速C. 载气种类D. 固定液的选择10. 气相色谱法中,色谱柱老化的目的是A. 除去固定相表面水份B. 除去固定相中的粉状物C. 除去固定相中残余溶剂及其它挥发性杂质D. 使固定相活化五、计算题1.假设两个组分的相对保留值r2.1=1.05,要在一根色谱柱上得到完全分离,求所需要有效板数n eff为多少?若H eff=0.2mm,所需的柱长为多少?2.在一根3m长的色谱柱上分离某试样时,测得两组分的保留时间分别为9min和12min,死时间为1min,组分1的峰宽为50s,组分2的峰宽为80s,计算:(1)该色谱柱对组分2的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2)组分1和组分2的容量因子k(分配比);(3)两组分的相对保留值r21。
(word完整版)卫生化学习题

一、单选题(20分)1、在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A 精密度高,准确度必然高B 准确度高,精密度也就高C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D 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2、以铬黑T(EBT)为指示剂,用EDTA滴定法测定Ca2+、Mg2+的总浓度,终点时呈现的颜色是()A 游离指示剂的颜色B Mg-EBT配合物的颜色C Mg-EDTA配合物的颜色D Ca2+-EBT配合物的颜色3、佛尔哈德法测定Ag+时,溶液的适宜酸度是( )A pH 6。
5~10。
5B 0。
1~1mol/L的HNO介质 C pH 6。
5~7.5 D pH>1134、下列说法中违背非晶形沉淀条件的是A 沉淀应在热溶液中进行B 沉淀应在浓的溶液中进行C 沉淀应在不断搅拌下迅速加入沉淀剂D 沉淀应放置过夜使沉淀陈化5、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之一是酸效应。
酸效应是指A. 酸度对配位体配位能力的影响 B。
酸度对电解质溶解度的影响C. 酸度对金属离子配位能力的影响D. 酸抑制金属离子水解6、以下各项措施中,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是A 进行仪器校正B增加平行测定次数C做对照试验 D 做空白试验7、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K主要决定于A. 两反应物质的浓度比值; B。
催化剂或诱导体的存在;C. 两反应物质的条件电极电位的差值; D。
溶液的〔H+〕。
8、间接碘量法常以淀粉为指示剂,其加入的适宜时间是A。
滴定开始时 B。
滴定至50%时C. 滴定至近终点时D. 滴定至I2的红棕色褪尽,溶液呈无色时9、吸收了空气中CO2的纯水,其pH值应A。
小于7 B。
等于7 C. 大于7 D. 其pH与大气无关10、佛尔哈德法以_________为指示剂。
A. K2CrO4B。
NH4Fe(SO4)2C. 荧光黄D. FeSO411、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时,其螯合比一般为A. 1:1 B。
1:2 C. 1:3 D. 1:412、用KMnO4滴定 242OC时,反应速度由慢至快,这种现象称为A。
分析化学(第六版)课后参考答案-1

分析化学(第六版)课后参考答案(待大家修正完善)目录2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思考题 (1)习题 (3)3滴定分析思考题 (7)习题 (9)4酸碱滴定法思考题 (14)习题 (17)5配位滴定法思考题 (47)习题 (51)6氧化还原滴定法思考题 (56)习题 (61)7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思考题 (76)习题 (80)8 电位分析法思考题 (87)习题 (91)9 吸光光度法思考题 (98)习题 (101)10 原子吸收光谱法思考题…………………………………………………………………………习题……………………………………………………………………………11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思考题 (109)习题 (123)12 波谱分析法简介思考题…………………………………………………………………………习题…………………………………………………………………………13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思考题 (129)习题 (134)14 定量分析生物的一般步骤思考题 (137)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思考题1.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是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来表示,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精密度是指在确定条件下,将测试方法实施多次,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精密度的大小常用偏差来表示。
误差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差,其大小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偏差是指个别测定结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其大小可用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示,也可以用标准偏差表示。
2.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1)砝码被腐蚀;(2)天平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4)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5)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6)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1)引起系统误差,校正砝码;(2)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3)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4)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5)引起偶然误差;(6)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或提纯试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化学》思考题与习题的部分参考答案第二章1、样品采集的原则是什么?答: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2、气体样品的采集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答:采集方法可以分为直接采样法和浓缩采样法两大类。
直接采样法适合于气体样品中被测组分含量较高或分析方法较灵敏的情况;浓缩采样法适合于气体样品中被测组分含量较低或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较低时的情况。
3、样品处理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答:样品处理的目的是使被测组分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制成便于测定的溶液;除去对分析测定有干扰的基体物质;当被测组分的浓度较低时,进行浓缩富集;通过化学反应使被测组分转化成易于测定的形式。
样品处理的总原则是防止被测组分损失和被污染。
进行样品处理时要求:分解法处理样品时,分解必须完全,不能造成被测组分的损失,待测组分的回收率应足够高;样品不能被污染,不能引入待测组分和被测定的物质;试剂消耗应尽可能小,方法简单易行,速度快,对环境和人员污染小。
4、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答: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和分解法两种。
溶解法是采用适当的溶剂将样品中的待测组分全部溶解,适用于被测组分为游离态的样品。
分解法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被测物转变为相应的测定形式,适用于被测组分呈结合态的样品。
5、试比较高温灰化法、低温灰化法和湿消化法的优缺点。
答:高温灰化法利用高温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使之分解呈气体逸出。
此法的优点是可用于多个样品的同时处理,空白值低,操作简便、省力。
缺点是对易挥发元素,如As,Se等,灰化时容易损失,较费时;低温灰化法是利用高频等离子体技术,以纯氧为氧化剂,在灰化过程中不断产生氧化性强的等离子体(由激发态氧分子、氧离子、氧原子、电子等混合组成),产生的氧等离子体在低温下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
该方法所需灰化温度低,可大大降低待测组分的挥发损失;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样品处理效率高;由于不需外加试剂,因而空白值低。
但低温灰化法需要专门的等离子体低温炉,仪器价格较高;湿消化法是在加热条件下,利用氧化性的强酸或氧化剂来分解样品。
该方法的优点是消化速度快、分解效果好、消化温度低、被测组分挥发损失少。
但该方法在消化过程中使用大量强酸,产生大量酸雾、氮和硫的氧化物等强腐蚀性有害气体,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同时要求试剂的纯度较高,否则空白值较大。
6、某水溶液20.00ml中还Cd2+30.0mg,加入螯合剂使其生成疏水性物质后用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若分配比D=50,试问用等体积溶剂一次萃取和分两次萃取,水溶液中剩余的Cd2+各是多少?(0.59mg,0.044mg)解:计算公式为:m n=m O()n故萃取1次后水相中Cd2+量为:m1=30.0×﹙)=0.59mg萃取2次后水相中Cd2+量为:m2=30.0×﹙)2=0.012mg第三章1、在定量分析中,判断下列情况各属何种类型的误差:试说明消除的方法。
(1)随机取样带来的误差 (2)试剂中含有少量待测物质(3)湿法消化时样品溅失(4)空气中卤代烃类测定的采样效率为75% (5)实验室环境参数的微小变动对测定的影响(6)溶剂萃取分离样品时待测物质萃取效率较低(7)分析仪器示值不稳定(8)样品中共存物干扰测定(9)称量样品时分析天平砝码未经校正(10)分析测量过程中,某样品管中的一种试剂未加准确答:(1)随机误差(2)系统误差,提纯试剂(3)过失误差(4)系统误差。
改进采样方法,提高采样效率(5)随机误差(6)系统误差。
改进萃取方法,提高萃取效率(7)随机误差(8)系统误差。
通过控制测定条件。
加掩蔽剂或分离等方法消除干扰(9)系统误差。
校正仪器(10)过失误差2、下列数字各为几位有效数字?(1)135.45 ⑵0.000263 ⑶1.28×10-6⑷4.95% ⑸PH=7.24⑹[H+]=4.60×10-3答:分别是5,3,3,3,2,3位(注意对数的有效数字)3、应用有效数字计算规则计算下列结果:(1)5.876+0.23—3.0345+10.8 (2)25.467×0.07894÷0.65 (3)l g(1.6×10-3)(4)pH=11.13溶液的[H+]=?解:(1)5.876+0.23—3.0345+10.8=5.88+0.23-3.03+10.8=13.9(2)25.467×0.07894÷0.65=25.5×0.0789÷0.65=3.1(3)l g(1.6×10-3)=-2.80(4)[H+]=10-pH=10-11.3=7.4×10-124、y=0.0426+12.0x,r=0.9994,μ=(0.027±0.001)ug/ml第四章1、物质对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原因是什么?答:物质分子内部有三种运动: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原子在其平衡位置上振动以及分子整体绕其重心的转动。
三种运动对应三种能级分别为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这些能级均是不连续的。
分子吸收能量后,将从能量低的能级跃迁到能量高的能级。
分子吸收能量具有量子化特征,即分子只能吸收等于两个能级之差的能量。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不同,各能级的能量差不同,发生能级跃迁时所吸收的光能也不同。
因此,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2、何谓吸收光谱?其特征和用途是什么?答:测定某一溶液对不同波长(λ)单色光的吸光度(A),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称为吸收光谱。
波长在紫外-可见光区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具有一些特征:吸收峰、谷、最大吸收波长、肩峰、末端吸收等。
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物质分子结构不同,吸收光谱也不同,所以可以通过吸收光谱的特征对物质进行定性。
在定量测量时,可通过吸收光谱选择合适的测定波长,以获得较高的测定灵敏度和较好的测定重现性。
3、无4、无5、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和作用答: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显示系统。
光源:提供具有足够的光强度和良好稳定性的连续光谱;单色器:将来自光源的光谱按波长顺序色散,并能选出所需的单色光;吸收池:装溶液并固定液层厚度;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将检测器输出的信号转换成透光度和吸光度显示出来。
6、无7、无第五章1、无2、何种分子结构的物质有较高的荧光吸收率?答:具有大的共轭体系和刚性平面结构的分子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不全面,参照课本P72至P73)3、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有哪些?在分析测定中如何减小或消除?答: ⑴温度:降低温度,有利于荧光测定⑵溶液酸度:酸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荧光物质的存在形式,二是影响荧光物质的组成。
控制合适的酸度,保证有较强的荧光强度⑶溶剂:增加溶剂极性,有利于荧光测定⑷散射光:散射光有瑞利散射光和拉曼散射光两种。
对测定有影响的主要是长波长的拉曼散射光,可用选择适当激发波长的方法予以消除⑸荧光熄灭:降低浓度、分离或通过反应消除荧光熄灭4、Why is s pectrofluorometry potential more sensitive than spectrophotometry ?答:荧光分析法中与浓度相关的参数是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测量的方式是在入射光的直角方向,即在黑暗背景下检测所发射光的强度信号,因此可采用增大入射光强度和增大检测信号的放大倍数来提高灵敏度。
在分光光度法中与浓度相关的参数是吸光度,而吸光度A=lgI0/I t ,如果增大入射光强度,相应也增大了透射光强度,所以其比值不会变化,如果增大检测器的放大倍数,检测到的入射光强度和和透射光强度也同时增大,同样不能提高其比值,也就不能达到提高灵敏度的目的。
所以,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比紫外分光光度法高,一般要高两到三个数量级。
5、如何区分荧光与拉曼光?如何消除拉曼光的影响?答:荧光波长不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改变,而拉曼光随激发光波长改变而而改变。
采用较短波长的激发光,使拉曼光波长变短,与荧光峰分开,即可消除干扰。
第六章1、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答:(a)releasing agent :即释放剂,是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时,用于消除化学干扰的试剂。
它能与干扰组分生成更稳定或更挥发的化合物,使待测元素释放出来。
(b)protective agent :即保护剂,是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时,用于消除化学干扰的试剂。
它能与待测元素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阻止待测元素形成难离解或难挥发的化合物,且保护剂与待测元素形成的稳定化合物在原子化条件下易离解和原子化。
(c)ionization suppressor :即消电离剂,是比待测元素电离电位低的元素。
在相同条件下,消电离剂首先电离,产生大量离子,抑制待测元素电离。
(d)atomization :即原子化,指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可吸收特征辐射的原子蒸汽的过程。
(e)pressure broadening :即压力变宽,又称洛伦兹展宽,是待测元素原子与其他元素原子或分子(异种粒子)相互碰撞引起的谱线变宽。
(f)hollow cathode lamp ;即空心阴极灯,是一种锐线光源,能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g)spectral interference :即光谱干扰,指谱线重叠引起的干扰。
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分析线与邻近线不能完全分开,使灵敏度降低,工作曲线弯曲;二是待测元素的吸收线与共存元素的吸收线很近,甚至重叠。
(f)无(i)Doppler broadening :即多普勒变宽,又称热变宽,是由于原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
2、试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比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和结构的异同点。
答:原子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光源发射的特征谱线通过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汽时,被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在一定条件下被吸收程度与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从而进行元素定量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区吸收特征和吸收程度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的异同点如下:原理比较:相同:都是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A=Kc不同:前者吸收光的物质状态是基态原子蒸汽,吸收的是其原子的共振辐射,发生原子外电子能级的跃迁;后者吸收光的物质状态是分子,吸收的是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辐射,发生分子外电子能级的跃迁。
仪器基本结构比较:相同:都由光源、吸收池(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单色器)、检测系统和显示系统五部分组成不同:前者光源用光线光源,后者光源用连续光源;前者单色器通常位于吸收池后,这样可以分掉火焰的杂散光并防止光电管疲劳,后者单色器通常位于吸收池前,把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色散成单色光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元素的基态原子数可以代表其总原子数?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的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