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3(鲁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情景激趣】《地心游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决心也做同样的旅行。

他和侄子从汉堡出发,到冰岛请一位向导,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历尽艰险,最后回到了地面.李登布洛克教授在这次“地心旅行”中,会发现地球内部有哪些圈层呢?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知识体系引导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26~P27“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填写下列知识。

1。

地球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内部圈层名称特征界面地壳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莫霍界面地幔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古登堡界面地核分外核、内核2.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微思考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提示不一样。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背景情境导入雅丹地貌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也是沙漠中一道独特的地貌景观。

其形状各异,千姿百态。

雅丹是一个由地名逐渐转化而来的学术用语,最初来自新疆孔雀河下游的雅丹地区,它是维尔语的音译,意既“陡峭的土丘”。

雅丹地貌区风力较大,每当大风四起,土沙飞扬,能见度低,空气流在土丘的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产生一系列声学现象,发出奇特的啸叫声,给人以恐怖感。

过去,当地人以为是埋葬的怨鬼在嚎叫,蒙语叫“苏鲁木哈克”,意即魔鬼,所以雅丹地貌也称魔鬼城。

在中更新世(30万年)以前,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喝尔盆地连同敦煌西北部地区,为一个巨大的泛湖区。

天山、阿尔金山还未全面的隆起,只是这个巨大泛湖区的孤岛。

湖底沉积了一层层水平岩层。

晚更新世末期,由于青藏高原急剧抬升,湖水面积急剧缩小,湖相沉积岩层露出水面,并且形成一系列的背斜(隆起)构造。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造成这里的气候异常干燥,并且季风盛行。

风期长,风速大,是风力地质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

组成背斜(隆起)的地层为土黄色泥岩、砂岩及盐岩、膏岩,基本上未成岩,疏松,而且节理、裂隙发育,因而易于风蚀坍塌。

结果,在风力地质作用下,经过长期的风力侵蚀,形成了如今面积广大、大小不等的雅丹地貌景观。

问题:中更新世以来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连同敦煌西北部地区地貌发生了哪些变化?造成这些地貌变化的地质作用是什么?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背景知识软流层软流层是指上地幔上部80—100千米之间的一个薄层。

这里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衰变生热,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发生熔融流动的结果。

该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为软流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地壳:厚度不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云南省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

云南省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

云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运用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问题2:地球的内部圈层有哪些?问题3:说出岩石圈的范围?例题1: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问题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有何差异?例题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A.青藏高原B.东北平原C.太平洋D.四川盆地问题5:岩浆岩是怎样形成的?问题6: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问题7:变质岩是怎样形成的?问题8: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相互转化的?例题3: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A、石灰岩、玄武岩B、页岩、石灰岩C、大理岩、板岩D、砂岩、花岗岩问题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什么意义?三、课内目标限时检测题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

()A.地壳与地幔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C.生物圈、岩石圈D.水圈与大气圈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ABC 都可以3.古登堡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4、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沉积岩5、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写出字母代表的岩石和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2、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3、举例说明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学习重点】1、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2、举例说明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学习难点】1、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2、举例说明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预习内容】(2)褶皱:①形态:和岩层形态背斜岩层一般向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拱起②推断方法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两翼岩层较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两翼岩层较未侵蚀地貌:背斜常形成;向斜常形成或盆地③构造地貌背斜顶部受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侵蚀后地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反而成为(3)断层:①含义:岩层受力并沿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②构造地貌: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或,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实践意义:找油、气资源选择构造;找地下水选择;构造隧道、水库选址应尽量避开3、外力作用:(1)主要表现:作用、作用、作用、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常形成、(2)流水作用流水积累作用:常形成、风蚀作用:例如、(3)风力作用风积作用:例如、【自主﹒合作﹒探究】探究一、下图是某地质剖面图,回答:(1)该地地形是。

(2)该地地质构造在形成时受到力作用,其方向是。

(3)甲地地质构造是;乙地地质构造是(4)依据该地地层的形态和组合关系,说说其成因(5)假如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当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并说明理由:探究二: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缘由是。

依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高一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 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一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 学案 鲁教版必修1

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第二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目标导航】明确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影响;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堂互动】_______。

板块_______常形成_______或海洋,_______地区常形成_______、海沟、_______等图表导读读教材图2—1—9“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六大板块的交界处有几种边界类型?分别形成什么地形?(2)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哪六大板块?(3)在全球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哪一个?(4)据图分析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分别是怎样形成的?(5)据图分析新西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1.“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变化,为什么? l.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2.图中③示意的是( )A.大西洋中脊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C.太平洋中脊D.印度洋中脊知识点四内力作用的足迹自主学习1.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_______、______,称为地质构造。

2.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力,使岩层典例感悟读下图,回答:发生______,形成褶皱。

3.请根据教材内容填写下表:4.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力或______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____形成断层。

5.大的断层常形成______或______。

6,研究地质构造,对于______、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______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______;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图表导读读教材图2—1—10“褶皱形成示意”、2—l—11“背斜、向斜示意”和2—1—1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2—1—13“断层形成示意”,完成下列要求。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 A. B. C. D.图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C.含有生物化石D.有层理构造、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有下列中的.大理岩、板岩D.花岗岩、砂岩( )各类岩石都有可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都有可能形成新的岩浆参考答案:【巩固练习】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聚集区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A.油气B.煤炭C.铁矿 D.地下水2.与甲处地形的形成无关的是(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C.张力作用 D.堆积作用(2014·吉安二中周考)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由早到晚,叙述正确的是( ) A.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B.褶皱—断层—岩浆侵入C.断层—岩浆侵入—沉积D.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沉积4.图示地区,易发生岩体滑动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 D.丁(2014·威海检测)年轻的贺兰山和银川平原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的西域板块和中朝板块交界处,贺兰山北端和银川平原北端交界处的石嘴山地区因植被茂密被称为“旱海绿岛”。

读下图,回答5~6题。

5.形成贺兰山和银川平原的主要地质构造分别是( )A.向斜背斜 B.背斜地堑C.地垒向斜 D.地垒地堑★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贺兰山主要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B.受内力作用影响,贺兰山不断增高C.银川平原地势低平、热量充足,适宜发展河谷农业D.银川平原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易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A.变质岩 B.花岗岩C.玄武岩 D.石灰岩8.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B.图乙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C.图丙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D.图丁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9.(2013·浙江高考)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导学案(一)鲁教版必修1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导学案(一)鲁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一.自主学习内容及要求:自主预习P25—29的相关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对不会的内容用红笔做好标记。

1.地球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球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地球物理学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划分三个主要圈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是一个_________圈层,_________部分较厚,___________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__________千米。

4.地幔介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

请同学们观察(图2-1-3岩石圈结构示意图)分析,岩石圈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组成。

5.地核以______________与地幔分界,地核的_________很高,______和_______很大。

6.根据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完成下表岩石类型成因常见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有何意义?二.小组合作探究1.看课本P29图2—1--7画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三.达标检测1.关于地球内部分层说法正确的是()A.自地表至地心依次分为地幔、地壳、地核 B.自地表至地心依次分为地幔、地核、地壳C.自地表至地心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D.自地表至地心依次分为地核、地幔、地壳2.有关地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壳结构的特点是厚度均匀 B.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C.地壳又称岩石圈 D.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薄,大洋地壳厚3.岩石圈的组成部分有()A.地壳和地幔 B.地壳和上地幔 C.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D.地幔和地核4.岩石按成因可分为()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B.岩浆岩、大理岩、石灰岩C.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 D.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读右图,完成5~7题。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利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区分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理解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1:读课本前言及“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名称,思考四大圈层之间的空间关系。

活动2:读课本“岩石圈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析地壳、地幔、软流层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填表2-1-1认识地壳结构的特点。

表2-1-1 地壳的结构活动3:①了解岩石、矿物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②阅读课本,观看矿物标本,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填写表2-1-2。

表2-1-1 三大类岩石比较表③读课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请你设计一幅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

④讨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活动4:阅读课本内、外力作用的内容,填表2-1-3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表2-1-3 内、外力作用比较活动5: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填写表2-1-4比较两类地质构造,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表2-1-4 地质构造活动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填写表2-1-5。

表2-1-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典型例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2)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甲,乙,丁(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______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_________地找到地下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建议2课时)
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岩
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导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认识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相互转化进程。
(3)了解内、外力作用的特点及其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能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结合实例,分析各种不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二、导与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1)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的词语:“水滴石穿”,“沧海桑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知道从地质学观点看,这些词语是什么含义吗?“水
滴石穿”体现外力作用中的流水的侵蚀作用;“沧海桑田”体现内力作用中的垂直运动
导致海陆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体现由于地质作用引起河流改道。
(2)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随着地壳运动,地
表形态还将不断变化。
(二)岩石圈的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
1.阅读教材前言部分及P27第一段,回答:
(1)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几个圈层?从地心到地表依次为?

(2)你能说出软流层的概念吗?
(3)读课本P28图2—1—2岩石圈结构示意图,说出岩石圈范围?
(4)【探究】 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一样吗?二者有何区别?

2.地壳的结构

札 记
(1)阅读教材P27第二段,回答。
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分为几种类型?它们有什么区别?

关于地壳的垂直分层,填写下表:
化学成分 厚度 分布特点



铝 层


镁 层

【探究】 (1)大洋地壳没有硅铝层,对吗?
(2)硅镁层,以硅镁为主,缺少铝,这个说法对吗?
(三)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读P28第一段文字,结合图2—1—3“花岗岩与玄武岩”思考:
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

花岗岩与玄武岩有何异同?说明为什么玄武岩表面会形成许多气孔?

2.读P29第一段文字结合图2—1—4“沉积岩形成示意图”,思考:沉积岩是如何
形成的?

它有哪两个典型特征?
为什么说沉积岩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而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和文字”?

3.阅读P29第二段和表2—1—1“常见原岩与变质岩关系”,思考:变质岩是如何
形成的?

你知道常见原岩和变质岩的关系吗?举例说明。

札 记
4.岩石圈和物质循环
阅读P29-30课文内容及图2—1—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思考:什么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它又可称为什么?

【探究】 如何理解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
三大岩石与岩浆的相互转化有多种图示方式,正确理解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它们之间
相互转化的各种内外力作用,如下图所示:

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1
2
3
4
(四)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阅读教材P31,思考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并填写下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打开知识窗】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岩石圈是由 构成的。全球岩石圈分为几大板块?
。板块有几种边界类型?_________________板块相对移动形成什么基本面貌?

札 记
2.内力作用的“足迹”
(1)阅读教材P32,回答地质构造的概念。

思考: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是一个概念吗?
(2)地质构造包括几种常见类型?
(3)读图2—1—9,回答:褶皱的概念是什么?
,它包括几种基本形态 。
读图2—1—10;及2—1—11,思考:“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这个说法对吗?

【探究】 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有几种方法?你能分别说出吗?

(4)读图2—1—12“断层形成示意图”,回答:什么是断层?
结合图2—1—13,思考:断层在地貌上往往形成什么?
如何判断某一构造是否是断层?
阅读P33第三段,思考:研究地质构造有什么意义?

【探究】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经验,例如“向斜岩层
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请你说一说它的科学道理。
3.外力作用的表现

(1)阅读课本P33-34正方部分及图2—1—14和图2—1—15思考并回答:流水作用
包括几种类型?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你能说说冲积扇的形成原因吗?
【探究】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流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
变化,为什么?
(2)阅读P34正文部分及图2—1—16及图2—1—17,思考并回答:风蚀蘑菇是怎样
形成的?

札 记
你能说出沙丘的形成过程吗?请绘出相关示意图,并说出治理流沙的有效措施?
4.阅读教材最后一段,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典例分析
【例1】 右图中,字母和数字分别表示岩石及地壳物
质循环的过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框内字母表示的含义:A ;B
;C ;D 。
(2)写出下列数字的含义:① ;
② ;③ ;④ ;⑤ 。
(3)具有层理构造,并可能含有化石的岩石代号是 ,最不可能含有化石
的岩石代号是 。
【探究】 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各种类型的岩石在高温下熔化而成为岩浆
之前,都会经历变质岩这一环节,所以有两具箭头指向方框必为变质岩,即C。同理推导
A、B、D的名称。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形成的环境是有生物活动的,古代生物的
遗体和遗迹才可能保存于岩石中而形成化石。岩浆中不可能有生物存在,因此岩浆和变质
岩中无化石。岩浆中不可能有生物存在,因此岩浆和变质岩中无化石。
【答案】 (1)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2)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变质作用 高温熔化 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3)B A
【例2】 下图是某地质剖面图,回答:

(1)该地地形是 。
(2)该地地质构造在形成时受到 力作用,其方向是 。
(3)甲地地质构造是 ;乙地地质构造是 。
(4)根据该地地层的形态和组合关系,说说其成因

札 记
(5)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并说明理由:

【解析】 (1)该地海拔约为50米,地势平坦,地形为平原。(2)该地有褶皱构造,
说明在形成时受到的力应为挤压力,且为南北方向。(3)甲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乙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4)岩层受挤压力形成褶皱后,曾经遭到侵蚀,以后地面下
沉,在侵蚀面上沉积了图中上面的沉积物。(5)隧道应选于背斜构造处(甲处),从受力
看,隧道选于背斜处其顶部不易下塌。从地下水的流动来看,背斜有利于排水。
答案:(1)平原 (2)挤压 南北 (3)背斜 向斜
(4)岩层受到挤压力形成褶皱后,曾经遭到侵蚀,以后地面下沉,接受外力沉积,
形成沉积物。
(5)甲地 从受力看,隧道位于背斜处,其顶部不易下塌。从地下水流动看,位于
背斜处有利于排水。
四、系统归纳与整理

信息反馈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本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你还有什么疑惑和困惑?

札 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