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课题秉笔直书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者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简短的历史故事,但读来却让人荡气回肠,文中多为史官宁死不屈、忠于职守的高贵人格与高尚品质,通过他们简短的话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语言背后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学难点感受人物优秀品质教学方法交流探索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调整与思考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板书:秉笔直书。

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

(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生字。

(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

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

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4篇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4篇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秉笔直书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板书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板书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板书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秉笔直书》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秉笔直书》。

大家知道“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吗?生:……师:对,就是拿着笔直截了当地书写。

那么,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课文阅读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生:……3.生字词学习师: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

生:……师:同学们很棒,都找到了不少生字词。

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这些词语。

(1)教师逐个解释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并记忆。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4.课文解析(1)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生:……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

(1)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含义。

5.课堂讨论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秉笔直书”的理解。

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秉笔直书,敢于面对真实,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秉笔直书”的感悟。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2.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3.学生对“秉笔直书”的理解是否深入?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主题?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年级北师大版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四年级北师大版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一】四年级,北师大版,秉笔直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进度表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四(下)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

依次是:走辫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四大部分。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

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

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

此外,还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

(一)识字与写字本册教材共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

累计认识2600个字,会写2000个字。

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和多样方式,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

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

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方式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

认字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

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识字,扩大识字量并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范写和指导,要注意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笔顺,特别是那些不容易写好的字。

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

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阅读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

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1.1 设计意图《秉笔直书》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

1.3 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的历史背景,理解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二、知识点讲解2.1 秉笔直书的含义秉笔直书是指在写作中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隐瞒事实,不歪曲真相。

2.2 秉笔直书的重要性秉笔直书是历史写作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才能使后人了解历史真相,从而正确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

2.3 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在写作中,要遵循事实,不偏离真相,不夸大或缩小事实,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3.1 文章背景介绍《秉笔直书》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中国的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作者通过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示了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

3.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由引言、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提出了秉笔直书的概念,部分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秉笔直书的重要性,结论部分总结了秉笔直书的写作原则。

3.3 文章主题解读文章的主题是秉笔直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作者表达了秉笔直书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秉笔直书的含义和重要性,能够运用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进行写作。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正、客观的历史观。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并掌握秉笔直书的实践方法。

5.2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秉笔直书的含义和重要性,能够运用秉笔直书的写作精神进行写作。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秉笔挺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剖析:文章记述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的年月特别长远,所以文中出现了大批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 、“相国”、“太史”等。

所以需要充足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协助课文教课的作用。

文章采纳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愿断头也不折服于残暴的崔杼,遵守安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仔细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咄咄逼人到无能为力的心理变化描绘烘托了太史们这类忠于职责的精神的伟大。

所以,经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情描绘的学习,感觉、领会、学习人物“秉笔挺书”的伟大的人品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b5E2RGbCAP学情剖析:四年半的新理念教育使本班学生具备了较好的自学能力,班级中多半学生在怀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能力,绝大部分同学能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怀疑,并能经过查阅资料、查词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词语学习方面,学生们掌握了“查词典” 、“词义合成”、“联系上下文” 等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能够较好经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从而理解全文内容。

但因为年纪及心理特色,经过语言文字理解抽象的人物精神、质量对学生来说仍旧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在教课中教师注意到指引学生经过详细的人物语言以及神情描绘来理解人物的质量、性格。

p1EanqFDPw教课目的: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8 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 个生字。

2、指引学生依据人物语言,领会人物的心里活动,感觉人物的优异品行。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安分、不折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鼓舞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DXDiTa9E3d4、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能抓住重点,栩栩如生地复述课文。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投影;对于战国状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对于战国状况的资料,以及“国君” 、“竹简”、“伯、仲、叔、季” 、“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说资料。

秉笔直书教案

秉笔直书教案

秉笔直书教案教案是教学计划的载体,是一份详细具体的指导教师教学各个环节的计划。

教案应该详实,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按照计划进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本篇文章将以“秉笔直书”为例,介绍一份完整的教案。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秉笔直书》。

该篇选自唐朝诗人李清照的诗歌之一,是一首以写意字画为题材的词作,旨在通过学习李清照的诗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及文学特点。

2.理解与学习写意字画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习李清照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与学习写意字画的相关知识。

2. 掌握和理解李清照的诗歌内容。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李清照的诗歌艺术。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方法】1.讲授法:首先通过讲授唐代文化背景及写意字画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互动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主动思考和交流。

3.实践法:通过模拟写意字画和创作诗歌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准备】1.相关课件和参考资料。

2.黑板、彩笔等教学用品。

3.茶杯和几盘小点心,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给学生展示一些写意字画欣赏,并让学生评价这些字画的优劣。

2.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为什么能够成为唐代优秀的诗人之一?二、讲授中心内容(30分钟)1.介绍唐代文化背景及文学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2.讲授写意字画的相关知识。

3.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讨论达成共识。

三、课堂互动(40分钟)1.让学生在黑板上模拟写意字画,通过小组展示,让学生了解写意字画的技法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以李清照的《秉笔直书》为范本,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诗歌,并通过小组展示进行互动和反馈。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秉笔直书》优秀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秉笔直书》优秀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秉笔直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秉笔直书的概念,分析课文中的秉笔直书写作技巧。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 Throughout the lesson, I will raise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to guide students in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秉笔直书. For example, I can ask, "Why is it important to write objectively and truthfully?" or "How can we ensure that our writing reflects the facts accurately?" These questions will stimul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help them grasp the essence of秉笔直书.
2.为了激发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bout秉笔直书, I will use various teaching resources, such as pictures, videos, and storytelling, to create an engag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se resources will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abstract concept of秉笔直书and make the learning process more enjoyab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秉笔直书》案例分析
本课是小学语文北师大板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

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节选自《不怕死的太史》。

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

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抓住人物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设身处地体会太史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不贪图小利,廉洁正直,不畏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品格。

学生情况: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词语学习方面,学生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

但由于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抽象的人物精神、品质对学生来说仍然存在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到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性格。

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正直、廉洁的认识还比较懵懂,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实事求是,刚正不阿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不贪图小利,廉洁正直,不畏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品格。

2、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熏陶感染、感知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词语,导入新课
师: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我们的头脑。

同学们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由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

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谁秉笔直书;
2、为什么要秉笔直书;
3、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生:我来回答“谁秉笔直书,为什么要秉笔直书。

”这个故事写了齐国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

后来南史氏看了季的竹简,知道季是按照事实记录历史的才放心地离开。

三、细读文章,揣摩人物
师: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

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指名朗读。

出示句子: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崔杼身为相国,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仍不满足,竟然还要杀害国君,独揽大权,从中我体会到崔杼是一个非常残暴、贪婪的人。

师: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
生:不想……
师: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生:崔杼要求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师:但太史却如实记载: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师: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然了吗?”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

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

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

您越是杀害太史,就越显出您心虚。


(2)朗读指导。

太史的职责是什么?
生: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师: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
生:太史们毫不畏惧,坚持自己的本分,如实记载历史。

师:我们已经知道崔杼的本性残暴、贪婪。

他以死来威吓太史是行不通的,那么他还会不会使用其他的方法来改变太史的意志。

生:崔杼也许还会对太史说:“如果你们能按我的要求记载,我可以给你们加官进爵,让你们荣华富贵。


师:好方法,那么用这样方法太史们会想些什么,让我们想像一下他们会怎样做呢?
生:我相信太史们不会贪图小利而忘记自己的职责,他们连死都不怕就更不会在乎是否加官进爵,荣华富贵了。

生:如果我是太史,我也会像太史季那样说:如实记录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做太史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我绝不会因为满足自己的私立而失掉我的本分的,你死心吧,我是不会改写历史的。

师:说得好,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我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

师:同学们在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会我们来比赛朗读。

学生在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教师进入小组听读,进行评价指导。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评一评。

小组朗读,评价同学抓住重点词,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从哪些词使我们体会到太史刚正不阿的性格,哪些词语在处理上需进行改进。

之后再叫一个小组朗读,选出优胜小组。

师: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师: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教学延伸:
1、写一写学习本课的读后感。

2、结合三好生评选,开展一次名为“实事求是,公平竞争”讨论会。

3、同学们再来搜集一些表现主人公正直、廉洁的故事,进行扩展阅读。

教学效果: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不畏强权,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读后感中纷纷表达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

这一时期也正逢同学们选举三好学生,我借机问同学们打算怎样做,同学们也都说要实事求是。

首先自己积极参与,不用小恩小惠去拉拢同学;同时也不接受个别同学的不正当要求,要用事实说话。

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以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这中。

教学反思:
1、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

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

教学中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