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心数2、主动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度差,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
转运是依靠管膜的载体和酶组成的“泵”而进行的。
在转动过程中需消耗一定的能量。
这种重吸收过程称为主动重吸收3、前庭反射:指前庭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以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4、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5、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extreme)。
6、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7、运动后过量痒耗: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
将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8、运动处方: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9、体适能: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10、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的现象二、填空1、引起兴奋的条件为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
2、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目录•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运动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不同项目的运动生理特点与训练原则•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运动处方及营养补充策略01运动生理学概述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任务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适应机制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训练、运动选材和运动医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古代运动生理学的萌芽01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运动与身体机能的关系,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0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实验手段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标志着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03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形成了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动物实验法通过人体实验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变化,探讨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人体实验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身体状况等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调查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的数学模型,揭示运动生理机制。
数学建模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02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01020304骨骼组成骨骼功能骨骼生长与发育骨骼疾病与损伤骨化过程、骨龄评估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姿势、参与运动纤维关节、软骨关节、滑膜关节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连接骨骼、提供运动范围、吸收冲击关节炎、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关节类型关节结构关节功能关节疾病与损伤肌肉结构肌肉收缩与舒张肌纤维、肌膜、肌束膜、肌外膜兴奋-收缩耦联机制、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类型肌肉功能肌肉疾病与损伤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产生运动、维持姿势、保护内脏器官肌肉萎缩、肌肉拉伤、肌炎等03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ATP-CP系统概述介绍ATP-CP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人体器官系统生理功能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则是从人体运动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体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肌体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ATP是人体的直接能源对人体而言,生命活动要求细胞提供能量的化学反应和利用能量的化学反应互相耦联,将有机物的不能直接利用化学能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化学能。
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动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胆汁有肝细胞分泌,其成分复杂,包括胆盐、胆色素等一般认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
ATP-CP供能系统主要参与6-8秒极大强度运动时的功能。
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评价是wingate实验。
受试者在特定运动阻力下30—90s内以最大能力持续运动。
兴奋性又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3个基本条件: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时间3一定强度——时间变化率。
时值越小,神经肌肉兴奋性越高;相反,时值越大,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越低。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特征: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3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4绝缘性肌管体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它们实际是由功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组成。
横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又称为T管。
横穿与肌原纤维中肌节之间,其作用是讲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传入细胞内。
纵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平行,纵管和终池是钙离子的储存库,在肌肉活动时实现钙离子的存储、释放和再积聚。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阐述如何通过肌电图评估肌肉疲劳、训练效果以及运动技术等方面 的问题。
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
探讨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相结合在运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和意义。
03
循环系统生理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呈倒置圆锥形。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包 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运动性疲劳,影响运 动表现。
提高运动能力的能量代谢策略
01
合理营养补充
根据运动项目、强度和持续时 间,合理安排膳食营养,保证 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
02
增加有氧训练
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和 肌肉氧化能力,增加脂肪利用 ,节省糖原消耗。
03
间歇性训练法
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 ),提高无氧耐力,促进运动 后过量氧耗(EPOC),增加 脂肪消耗。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人体实验法
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观察运动 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
比较法
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平 或不同人群的生理机能进行比较 研究,揭示运动生理学的普遍规 律和特殊现象。
01
动物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 ,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 制。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 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和 健康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 系。
4 个体差异原则
不同个体对训练的适应能力和效果存在差异,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训练效果的评估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