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3.2氮的循环说课讲解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各种转化方式和相关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对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氮的转化方式和相关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氮循环的图画,引起学生对氮循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量。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氮循环吗?它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氮的循环概念,介绍氮的来源、转化和归还的过程。
通过举例说明氮的不同转化方式,如氮的固定、氮的脱氧、氮的硝化和氮的反硝化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氮循环过程。
例如,某农田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过高,进而造成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让学生思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讨论氮循环在其中的作用。
4. 实验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氮的转化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两个玻璃瓶,一个装满水,另一个装满土壤。
b. 在两个瓶子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氨水。
c. 盖上瓶盖,放置在室温下。
d. 每天观察并记录瓶子中氮的状态变化。
e. 结束实验后,让学生总结子验结果,讨论氮的转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5.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量氮循环的重要性和保护氮循环的意义。
例如,让学生讨论如何减少农田化肥的使用,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6. 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氮的循环过程和相关概念。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氮的循环过程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3-2 氮的循环解读

高一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政和一中高一化学备课组陈童芬【教材分析与教法说明】1.知识背景与脉络本节教材是以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为背景,引发学生联想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让学生带着“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有什么意义?”等质疑进入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学习,并以氮循环中N2、NO 、NO2、 HNO3、 NH3、铵盐等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核心知识,同时联系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教材采用了“从自然界→化学→社会→实验室→社会生活”教学脉络,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为今后构建重要的元素及物质的知识网络奠定重要基础。
2.3.教学方法:交流研讨法、观察思考法、实验引导法、归纳法。
4.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氮的固定第2课时氨铵盐第3课时硝酸的性质、应用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及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对策】教学重点是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对策是联系自然界“闪电”等现象,结合课堂实验探究,导出氮循环中重要的物质及其性质。
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3课时全)

+5
⑵硝酸与许多的非金属能反应 C+4HNO3(浓)== 2H2O+4NO2 ↑ +CO2 ↑
2、硝酸的化学性质
1) 具有酸的通性
2 )不稳定性
3)具有强氧化性
go
1) 具有酸的通性
• 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 与某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 2HNO3+CuO=Cu(NO3)2+H2O • 与某些盐起反应 2HNO3 +CaCO3=Ca(NO3)2 +CO2↑+ H2O • 与碱起反应 HNO3+NaOH=NaNO3+H2O
△
棉花的作用:防止空气对流,吸收尾气
3.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4.干燥: 常用碱石灰作干燥剂,不能用浓H2SO4、 P2O5、CaCl2 作NH3的干燥剂,无水CaCl2不 能用来干燥NH3(形成CaCl2.8NH3) 5.检验: A.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中学阶段唯一 的一种碱性气体)
B.蘸有浓HCl的玻璃棒接近试管口产生白烟
【学以致用】
用铜制成的假黄金骗人事件屡有发生。下列可以区别其 真伪的方法是: A.放入硝酸中 B.放入盐酸中 C.观察外观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 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NO2
NO
光化学烟雾
广 州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伦敦光化学烟雾
酸 雨
(主要成分HNO3和HNO2)
(完整word版)氮的循环 知识点总结

第1讲氮的循环第二节氮的循环(1)氮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在空气中约占其体积的78%(2)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反应方程式:(3)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叫氮的固定,简称固氮。
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4)氮的氧化物有六种:N2O、NO、N2O3、NO2、N2O4、N2O5 。
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NO2:______________ ;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重要的反应有:(5)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而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700体积的氨气。
易液化,常作制冷剂。
(6)氨的喷泉实验要成功,需保证烧瓶和烧杯液体之间有足够大的压强差,为此需注意三方面:①氨气要收集满②氨和烧瓶都要干燥③气密性要良好(7)氨的化学性质:a、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显碱性。
b、与酸反应NH3+HCl==NH4Cl 将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会有白烟产生,原因是挥发出来的HCl和NH3两气体相遇,生成了NH4Cl固体小颗粒。
这也是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
c、与O 2反应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8)氨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与制取O2装置相同)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干燥方法:用碱石灰、固体NaOH等检验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产生白烟)棉花团的作用:防止NH3与空气形成对流,提高了收集NH3的纯度。
(9)铵盐都是白色晶体,都溶于水。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都能生成氨气,离子方程式为:,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一般用这个原理来检验铵盐。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引言概述: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以氮气(N2)的形式存在,但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无法直接利用的。
因此,氮的循环过程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氮的转化和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氮的循环过程。
一、氮的固定1.1 大气固定: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和紫外线辐射的作用,部分被转化为固定氮,形成硝酸盐和氨盐等化合物。
1.2 生物固定:某些细菌和蓝藻具有固定氮的能力,它们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氨,供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
1.3 工业固定:人类通过工业化生产氨肥和硝酸肥等化肥,将大量氮气固定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形式。
二、氮的硝化和反硝化2.1 硝化:氨氧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亚硝化细菌进一步将亚硝酸氧化为硝酸,这一过程被称为硝化作用。
2.2 反硝化:反硝化细菌将硝酸还原为氮气,从而将土壤中的氮释放回大气中,这一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2.3 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共同参与氮的转化,维持着土壤中氮的平衡,并影响着土壤中的氮素供应。
三、氮的吸收和利用3.1 植物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氨和硝酸盐等形式的氮,作为合成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的原料。
3.2 动物摄取: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中的氮,将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等。
3.3 循环利用:植物和动物通过代谢和分解产生的废弃物,将氮返还到土壤中,再次参与氮的循环过程。
四、氮的流失和污染4.1 氨挥发和硝酸盐淋失:氨气和硝酸盐容易挥发和被雨水冲刷,导致氮的流失和土壤贫瘠化。
4.2 氮肥过量使用: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中氮的积累和流失,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4.3 水体富营养化:农业和工业废水中的氮污染物排放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引发藻类过度生长等问题。
五、氮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5.1 生物营养和生态平衡:氮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代谢起着关键作用。
5.2 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利用氮肥,减少氮的流失和污染,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转化方式和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氮的循环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珍惜资源,积极参预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转化方式。
2. 理解氮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氮的转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者播放一个视频,引导学生思量:“我们身边的环境是如何维持平衡的?”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量和兴趣。
2. 概念解释(10分钟)向学生解释氮的循环是指氮在地球上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大气中的氮气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无法直接利用的。
因此,氮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3. 氮的转化过程(20分钟)a. 氮的固定:解释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可以通过闲置细菌、闲置蓝藻和人类活动(如农业施肥)进行氮的固定。
b. 氮的硝化:解释氮的硝化是指将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氨氧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完成。
c. 氮的反硝化:解释氮的反硝化是指将土壤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反硝化细菌完成。
d. 氮的脱氮:解释氮的脱氮是指将氮气从水体中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完成。
4. 氮循环的重要性(15分钟)解释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元素,对植物生长和动物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氮的循环过程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氮源,促进植物生长。
同时,氮的循环也影响着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5. 案例分析(20分钟)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分析农田的施肥对水体质量的影响,引导学生思量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氮资源。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素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中的转化过程,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强调氮的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引导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氮的转化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氮素的概念,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氮素的认识和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氮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氮的化学符号、原子序数、氮气的性质等。
3. 氮的循环过程(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观察,讲解氮的循环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和氨化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中的发生情况。
4. 氮的循环与生态系统(15分钟)讲解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氮素在植物生长、动物营养和微生物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氮的过度积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氮的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6.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氮的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点进行总结,强调氮的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7.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视频展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拓宽学生对氮的循环的认识,了解氮的循环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差异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1. 图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展示氮的循环过程和实验观察的图片,实验所需的氮素样品和实验器材。
2. 案例分析和视频资料:用于讲解氮的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中的问题。
3. 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对氮的循环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说课讲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生活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是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是对硝酸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氮的循环,了解氮气、氨气、铵盐以及硝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理论研究氮气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测反应原理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理品质。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法分析: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拟采用“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模式。
即:复旧引新—→演示实验—→分析诱导—→小结发散—→反馈练习。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推理,通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能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提炼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一般方法。
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运用结论再进行推理—→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学法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学习方法:1、自学。
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何抓住重点。
如在自学部分设置填空题,通过学生自学、填空,能抓住要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氮的循环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氮的存在形态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N2与O2化合生成NO,NO和O2迅速生成NO2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HNO3、氮肥等)。
二、氮气:
1.物理性质
?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
?与氧气:N2+O2=====
放电2NO
?与氢气:N2+3H2 2NH3
?与镁:N2+3Mg 点燃
Mg3N2
3.用途
?氮气是合成氨,制硝酸的重要原料
?氮气因为性质稳定,经常用作保护气,比如用于焊接金属?液氮可用作冷冻剂,应用于医学领域
4、氮的固定
(1) 概念: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 分类:
?自然固氮:主要包括生物固氮和高能固氮
?人工固氮:主要包括合成氨固氮和仿生固氮
三、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的种类:
化合价+1 +2 +3 +4 +5
对应氧化物N2O NO N2O3NO2、
N2O4
N2O5
2. 注意事项:
?酸酐的问题:N2O3是亚硝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
?颜色的问题:只有NO2是红棕色气体,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污染的问题:氮的氧化物都具有毒性,而且都是大气污染物,
3. NO和NO2
(1) 物理性质
?色味态:NO是无色无味气体,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溶解性:NO难溶于水,NO2易溶于水
?密度:NO比空气略小,NO2比空气大
(2) 相互转换
?NO→NO2 :2NO+O2==== 2NO 2
?NO2→NO:3NO2 + H2O====2HNO3 + NO
(3)影响
?NO:是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但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体缺氧。
?NO2:能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有腐蚀作用。
四、氨气:
1.物理性质
(1) 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常温时,1体积
水大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氨易液化,常作制冷剂。
(2)喷泉实验
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
①打开活塞,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氨气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注意事项:喷泉实验必须要有压力差,压力差的原因可能有气体溶解,或者
气体反应,或者温度变化而引起压力变化等
(1) 实验可证明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17时,即可形成喷泉实验
(2) CO2,H2S,Cl2等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不能形成喷泉,但是把水改成碱溶液,也
可以形成喷泉
(3) 当烧瓶内的气体温度降低,而烧杯内的温度不变时,由于温度变化,引起
压强变化,从而也可以形成喷泉
2.化学性质
(1)氨气与水的反应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 NH3·H2O
②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NH3·H2O=====NH3↑+H2O
③氨水呈弱碱性,原因是:NH3·H2O NH4++OH-
(2) 氨气与酸的反应
①实验现象: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靠近时,会看到
有白烟生成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可应用检验NH3)
(3) 氨气与氧气的反应(即氨的催化氧化或接触氧化)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 原理:实验室中常用铵盐与碱共热的方法制取氨。
如:
2NH 4
Cl +Ca(OH)2
=====△CaCl 2
+2NH 3
↑+2H 2
O
(2) 装置:固体与固体反应,加热。
装置如右图。
(3)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4) 验满: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
醮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白烟
(5) 干燥
通常使用碱石灰,不能使用P 2O 5或浓H 2SO 4。
(6) 尾气处理
多余的氨要吸收掉以避免污染空气。
但多余气体在尾气吸收时要防止倒吸。
常采用的装置有:
(7) 注意事项:
?
原料一般选用固体,不能用溶液,防止生成的氨气溶于水中,另外固体一般采用NH 4Cl 或者(NH 4)2SO 4 ,而不采用NH 4HCO 3或者NH 4NO 3 ,因为均产生其它气体,而且后者容易爆炸?Ca(OH)2不能用KOH 或者NaOH 代替,因为后两者容易吸湿,易结块,不利用氨气的产生,而且高温时,会腐蚀试管?收集装置和反应装置的试管和导管必须是干燥的;?试管口必须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
?
制取氨气时,导管口应略伸出试管口,以便气体更好的排出,而收集氨气时,导管应插入到试管的底部,以使空气排除干净,
4NH
3+5O 2
4NO + 6H
2O
高温
催化剂
化学方程式为:
另外应在收集的试管口处加一团棉花,以防止氨气和空气发生对流,使收集的氨气不存?
干燥氨气,应使用碱石灰,不能使用P 2O 5或浓H 2SO 4 ,或者
CaCl 2
4、氨气的其它制法:
(1) 实验室固液加热型装置:实验室如果要快速制取氨气,也可以将浓
氨水滴入NaOH 固体中,其装置如下:
(2) 工业制法:
N 2+3H 2
2NH
3
五、硝酸:
1.物理性质
?色味态: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易挥发的液体
(因此一般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且放在阴凉处
)
?溶解性: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
密度:比水大
2.化学性质(1) 酸性
硝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碱、碱性氧化物、部分盐等反应。
(2) 不稳定性
HNO 3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4HNO 3=====受热或见光
4NO 2↑+O 2↑+2H 2O
(3) 强氧化性①与金属反应
?浓HNO 3与Cu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4HNO 3(浓)===Cu(NO
3)2
+2NO 2↑+2H 2O ?
稀HNO 3与Cu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 +8HNO 3(稀)===3Cu(NO
3)2
+2NO ↑+4H 2O
②与非金属反应
浓HNO 3与木炭加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 ③常温下,冷的浓硝酸能使Fe 、Al 钝化。
④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
的混合物,体积比为
1∶3,能使不溶于
硝酸的金、铂等溶解。
3、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1) 含氮物质的来源
化石燃料燃烧植物体焚烧土壤和动物排泄物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产物
氮氧化物
(2) 危害:
?与碳氢化合物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与水形成硝酸或者亚硝酸,形成酸雨?
另外,水中过量的氮,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六、铵盐:
1、物理性质: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 与碱共热,产生氨气:↑NH 4+
+OH
-NH 3 +H
2O Δ
注意:因此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共用
↑
Δ
NH 4Cl
NH 3 + HCl
↑(2) 受热分解,产生氨气:
Δ
NH 4HCO 3
NH 3 + CO 2 +H 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