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字学期中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

习题1:常用工具书·填空题: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许慎_编著的《说文解字》,共分为540部首,收9353单字,重文1163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2.《_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字面生涩而义晦的词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艺文志》,其后,较为完善的有《隋书•经籍志》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经,史,子,集,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经部•小学类。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音序,部首和笔画,四角号码检字法。

8.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刘淇的《助字辨略》、杨树达的《词诠》和今人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经籍籑诂》;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故训汇纂》。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释名》。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经典释文》,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

20XX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经典释文汇校》。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古汉语文字学期中作业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古汉语文字学期中作业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中作业答案上编音韵学第一章绪论习题解析一、名词解释:1、音韵学: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

2、声纽:即声母,简称“纽”。

3字母:古代一个声母用一个汉字代表,被选用的汉字就叫做字母。

每个字母本身的声母就是其所代表的声母。

4、五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五种名称,即:唇、舌、齿、牙、喉。

5、七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其中名称,即: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6、次浊: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名称,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明、微、泥、娘、疑、喻、来、日”等都属于次浊音。

7、阴声韵: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分析的术语。

阴声韵是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

如普通话中的[ɑ]、[iɑ]、[ɑi] 等。

8、阳声韵: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ɑm]、[ɑn]、[ɑŋ]。

9、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或喉塞音[ʔ]结尾的韵母。

中古入声韵有[p]、[t]、[k]三种韵尾,如[ap]、[at]、[ak]。

10、韵部: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归纳的结果就叫韵部,简称“韵”,《广韵》的206韵就是206个韵部。

同一韵部的韵母必须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在中古还必须声调相同);韵头异同或有无不论。

11、摄:对韵部进行归纳,归纳的结果就叫“摄”。

凡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组韵称为一摄。

如“山”摄包括“元寒桓删山先仙”等7组韵部(包括上、去、入声韵)。

摄的提出使复杂的韵部得到简化,便于人们了解同类韵部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12、等:传统音韵学对韵母分类的概念。

古人根据韵头、韵腹的特点将中古的韵母分为四类,即一二三四等。

其中一等韵的响亮度最大,二等韵也比较大,三、四等韵的响亮度相对较小,四等韵较三等韵更小。

13、轻唇音:辅音之一。

传统音韵学所谓轻唇音即唇齿音,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为“非敷奉微”。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参考答案古代汉语专题作业参考答案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古代汉语专题作业(2)答案一、填空。

1、“六书”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

“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

名称的次序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2、最早对“六书”含义作出解释的是许慎。

3、“四体二用说”是清代着名学者戴震提出的,他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书之体”,转注、假借二者是“所以用文字者”,后人概括为“四体二用说”。

4、陈梦家“三书说”的名目是每个字皆具有三个属性,即“形”、“音”、“意”。

5、表意字就是通过字形表示字的意义的字。

6、合体象形是由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字。

这个字一部分是固有字,另一部分则象物形。

7、象形字最主要的特征是字形与其所代表的事物的形状具有一致性,因而表意具有直观性,可以使人见形而知义。

8、指事字的根本特点是用一个字符来象征一种意义所构成的。

9、会意字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符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整字。

10、根据造字所用部件形体的特点,会意字可以分为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两类。

11、按会意字表示整字意义的方式,会意可以分字形会意和字义会意两类。

12、会意字与指事字的区别是指事字是独体字,即由一个字符构成的字,而会意字则是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符构成的字。

13、表音字是用字表示语音,通过语音表达字义的字,“六书”中称为假借字。

14、假借字是一些非常抽象的意思无法用形体表达,就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的字。

15、假借的原则是借字和被借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

16、意声字是字形既表意又表音的字,也就是“六书”中的形声字。

17、字形的内部功能是指字的形体对字音字义的作用。

18、字形结构是指整字内部的各级部件在组成整字时的组合方式。

19、字形构成包含的要素有构成整字的部件和部件构成整字的方式。

20、汉字字形的构件指构成汉字字形的材料,特点是独立性和稳定性。

《古代汉语》期中作业

《古代汉语》期中作业

《古代汉语》期中作业第一單元一、簡要說明下列工具書的性質和基本內容:1、《說文解字》2、《康熙字典》3、《漢語大字典》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5、《王力古漢語字典》6、《經籍籑詁》7、《辭源》8、《辭海》9、《漢語大詞典》 10、《助字辨略》 11、《經傳釋詞》 12、《詞詮》 13、《佩文韻府》第二單元一、給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作注,並翻譯全句。

①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

”《漢書·蘓武傳》②勞罷者不得休息,飢寒者不得衣食,無罪而死刑‧‧者無所告訴。

《漢書·賈山傳》③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④其可以‧‧罪過誣者,以公法而誅之;其不可被以罪過者,以私劍而窮之。

《韓非子·孤憤》⑤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莊子·外物》⑥老師‧‧費財,亦無益也。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⑦布帛尋常‧‧,庸人不釋。

《韓非子·五蠹》⑧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⑨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出師表》⑩圍攻劍閣,不克,引退。

蜀軍保險‧‧拒守。

《三國志·魏書·鍾會傳》二、解釋下面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並指出古義到今義的變化類型。

①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

《史記·遊俠列傳》②穆公訪‧諸蹇叔。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③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史記·遊俠列傳》④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尚書·堯典》⑤目略微盼,精彩‧‧相授。

《文選·宋玉〈神女賦〉》⑥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

《孟子·告子上》⑦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 《左傳·文公十七年》⑧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論貴粟疏》⑨樗裏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三、查閱有關字典,指出下列各詞古今義的異同。

古代汉语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A莫、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A其后秦稍蚕食魏。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说文》作者是东汉的___。

这是中国_____的奠基之作。

收字 _个,另有重文1163个。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参考答案《汉语专题(2)》作业1(文字部分)一、填空(30分)1、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

2、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秦书八体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新莽时代的六书是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

4、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采用的字体是小篆。

5、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6、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从隶书变为楷书。

7、甲骨文是在1899年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的。

8、甲骨主要出现在河南安阳,那里是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的遗址,称作殷墟。

9、完整的甲骨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10、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字体不规范。

11、占卜时,对占卜的事,经常要从正反两方面设问,称为对贞。

12、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主的《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

考释方面集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作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工具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

13、在铜器上铸铭文,开始于商代后期,两周则大为流行14、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不同主要有:(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2)从笔势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笔画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3)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的位置的,但比起甲骨文来显著地减少了。

15、春秋晚期以后金文美术字字体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中作业答案上编音韵学第一章绪论习题解析一、名词解释:1、音韵学: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

2、声纽:即声母,简称“纽”。

3字母:古代一个声母用一个汉字代表,被选用的汉字就叫做字母。

每个字母本身的声母就是其所代表的声母。

4、五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五种名称,即:唇、舌、齿、牙、喉。

5、七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其中名称,即: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6、次浊: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名称,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明、微、泥、娘、疑、喻、来、日”等都属于次浊音。

7、阴声韵: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分析的术语。

阴声韵是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

如普通话中的[ɑ]、[iɑ]、[ɑi] 等。

8、阳声韵: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ɑm]、[ɑn]、[ɑŋ]。

9、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或喉塞音[ʔ]结尾的韵母。

中古入声韵有[p]、[t]、[k]三种韵尾,如[ap]、[at]、[ak]。

10、韵部: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归纳的结果就叫韵部,简称“韵”,《广韵》的206韵就是206个韵部。

同一韵部的韵母必须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在中古还必须声调相同);韵头异同或有无不论。

11、摄:对韵部进行归纳,归纳的结果就叫“摄”。

凡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组韵称为一摄。

如“山”摄包括“元寒桓删山先仙”等7组韵部(包括上、去、入声韵)。

摄的提出使复杂的韵部得到简化,便于人们了解同类韵部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12、等:传统音韵学对韵母分类的概念。

古人根据韵头、韵腹的特点将中古的韵母分为四类,即一二三四等。

其中一等韵的响亮度最大,二等韵也比较大,三、四等韵的响亮度相对较小,四等韵较三等韵更小。

13、轻唇音:辅音之一。

传统音韵学所谓轻唇音即唇齿音,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为“非敷奉微”。

14、牙音:辅音之一。

传统音韵学所谓牙音即指舌根音,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为“見溪群疑”。

15、舌音:辅音之一。

传统音韵学所谓舌音包括舌尖中音和舌面塞音,三十六字母中的“端透定泥”和“知彻澄娘”均属舌音。

16、齿音:辅音之一。

传统音韵学所谓齿音包括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和舌面塞擦音、擦音,三十六字母中的“精清从心邪”和“照穿床审禅”均属齿音。

17、全清:传统音韵学指不送气、不带音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和清擦音,如[p][ts][s]。

18、次清:传统音韵学指送气、不带音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如[p‘][ts‘]。

19、全浊:传统音韵学指不送气、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如[b][dz][z]。

20:次浊:传统音韵学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如[m][l][j]。

21、开口呼:传统音韵学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将汉语韵母分为开口呼和合口呼两大类,所谓开口呼包括今天的开口呼和合口呼。

22、合口呼:传统音韵学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将汉语韵母分为开口呼和合口呼两大类,所谓合口呼大致包括今天的合口呼和撮口呼。

今天的撮口呼是明代时从合口呼中分化出来的,明代以前尚未产生。

二、默写三十六字母。

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第二章中古音习题解析一、填空:1、陈彭年;26194;37(或36、35);142(或139、140);4;平、上、去、入;2、等韵;展示中古音系、帮助正音、方便练音二、名词解释:1、反切:反切是古代用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如“冬都宗切”。

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

2、尖音:古声母“精清从心邪”和细音韵母(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的字音叫尖音,如“将、趣、前”等字。

3、团音:古声母“见溪群晓匣”和细音韵母相拼的字音叫团音,如“姜、去、乾”等字。

4、系联法:根据反切上下字探求声母和韵母的研究方法,其根据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同声调”。

清人陈澧发明了这一方法,他在《切韵考》一书中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广韵》的反切上下字,得出《广韵》有40个声类和311个韵类的结论。

5、《切韵》:韵书,隋陆法言编,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收韵193部。

6、《广韵》:韵书,宋初由陈彭年、邱雍奉旨主持修订《切韵》而成,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收韵206部,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

7、二呼四等:指中古汉语的韵母有开、合两呼,有一二三四等。

8、小韵:各韵部内同声母的字,即同音字。

9、平水韵:金人王文郁、南宋刘渊先后根据《广韵》韵目下所注的“同用、独用”字样对《广韵》206韵进行了合并,合并结果是106韵(或107韵)。

由于王文郁在平水做过官,刘渊本身是平水人,故后人称合并后的106韵为“平水韵”。

明清以来科举考试都用的是“平水韵”。

10、陈澧:清代著名的音韵学家,道光举人,字兰甫,广东番禺人,系联法的发明者,著有《切韵考》等书。

三、简述《韵镜》一书内容和作用。

《韵镜》是一部等韵书,由43张图组成。

各图以声母为经,以韵母为纬,相当于今天的声韵配合表。

声调用4个大栏区别:平上去入声韵自上而下分别排在4个大栏。

不同等的韵母用小格子区别:各大栏又分为4个小格子,一二三四等韵自上而下分别排在4个小格子中。

《韵镜》的作用主要是展示中古音系、帮助正音和练音。

通过《韵镜》,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字在中古的开合等呼情况。

假如没有《韵镜》这类书,每个字在中古时的开合等呼情况我们将无从知道。

三、默写《广韵》的声母:帮(非)滂(敷)並(奉)明(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书禅见溪群疑影晓匣(云)以来日第三章近代音习题解析:一、填空:1.元;周德清;192.明;兰茂;20;早梅;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二、举例说明什么叫“入派三声”?中古入声字到元代北方话中已经消失,消失后原入声调发生分化,变成了阳平、上声和去声,如“白石”、“百尺”、“月落”。

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根据改变后的声调将原入声字分别排在阴声韵的平、上、去声字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入派三声”。

三、简要说明汉语近代音声韵调的情况。

根据前人的研究,汉语近代音的声母共有20个(也有24、25个的说法);韵母共有46个;声调共有4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将下面的著者和书名连线。

周德清《音学五书》顾炎武《切韵考》段玉裁《切韵》陈澧《汉语音韵学》陆法言《广韵》兰茂《韵略易通》陈彭年《六书音韵表》江有诰《中原音韵》王力《音学十书》孔广森《诗声类》第四章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变化习题解析一、《广韵》声母“章、昌、船、书、禅”的拟音和今北京音j[tɕ]、q[tɕ‘]、x[ɕ]的读音都属于舌面塞擦音或擦音。

试问今音j、q、x与《广韵》“章昌船书禅”这组音有没有继承关系,为什么?没有继承关系。

《广韵》声母“章、昌、船、书、禅”变成了今音j[tɕ]、q[tɕ‘]、x[ɕ],今音j[tɕ]、q[tɕ‘]、x[ɕ]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分別來自中古牙音g[k]、k[ƙ‘]、h[x] 等与中古齿音z[ts]、c[ts‘]、s[s]等,故今音j[tɕ]、q[tɕ‘]、x[ɕ]与中古“章、昌、船、书、禅”母没有继承关系。

二、今音zh[tʂ]、ch[tʂ‘]、sh[ʂ]来自中古那些声母?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试加说明。

今音zh[tʂ]、ch[tʂ‘]、sh[ʂ]来自中古知组、庄组、章组声母。

变化过程是,唐末宋初时,庄组与章组合为照组,元代时,知组与照组合并。

三、简述中古深、咸摄韵到今音的变化。

中古深、咸摄韵均属以鼻音[m]结尾的韵母,到明代时[m]尾韵消变为[n]尾韵,与臻、山摄韵发生合并,故在今音中中古咸摄韵已全部转变成了[n]尾韵,如“林、金、侵、音(深摄)咸、谭、严、凡”等字。

四、中古入声韵在北方话中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证明入声韵消失的根据是什么?中古入声韵在北方话中消失的时间是元代,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反映了这一事实,该书将中古入声字按变化后的声调分别排在阳平、上声、去声之后以扩大曲作者押韵的范围,这种处理叫做“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现象证明中古入声字在元代的北方话中已经消失。

五、简述中古声调到今音的变化。

中古声调到北京话的变化可用三句话概括,即平分阴阳、全浊变去、入派四声。

“平分阴阳”的规律是清音变阴平,浊音变阳平;“全浊变去”指全浊上声字中的多数字变成了去声;“入派四声”指原入声字的声调分化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分别与阴声韵、阳声韵的阴、阳、上、去四声混同了。

第五章上古音习题解析一、有关上古声母的结论主要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

主要有四:1、古无轻唇音。

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

例如《诗经·小雅·车攻》:“东有甫(非)草。

”《韩诗》作“圃(帮)草”。

2、古无舌上音。

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端透定泥”。

这项结论也是钱大昕得出的。

证据如《书·禹贡》:“大野既猪(知)。

”《史记》作“既都”(端)。

3、娘日归泥。

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

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结论。

(1)“娘”归“泥”。

例如:“仲尼”(娘)《三苍》作“仲屔(泥)。

又如“泥”以“尼”为声符。

(2)“日归泥”。

例如“诺”(泥)以“若”(日)为声符,“溺”(泥)以“弱”(日)为声符。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这是近人曾运乾得出的结论。

(1)喻三归匣。

指中古喻三(即云母)上古读作匣母,例如“魂”(匣)以“云”为声符,“缓”(匣)以“爰”(云)为声符。

(2)喻四归定。

指中古喻四(即以母)上古读作定母,例如《管子·戒》“易(以)牙”,《大戴记·保傅篇》作“狄(定)牙”。

“稻”(定)以“舀”(以)作声符。

二、清代对建立上古韵部做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哪些人?他们的古韵分部各是多少?主要有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太炎、黄侃,他们的古韵分部是10、13、17、25、18、21、21、23、28。

三、默写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名称。

上古声母表:上古韵部表:四、简述“阴阳对转”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转”指阴声韵到一定时期会转变成阳声韵,阳声韵到一定时期会转变成阴声韵。

“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它是由清人孔广森提出而由章炳麟进一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阴阳对转”应该叫做“阴阳入对转”,即阴、阳、入三类韵在发展中可以相互转化。

五、“因声求义”的理据是什么?“因声求义”的理据主要有二:1、古籍中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或相近的;2、汉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意义往往是相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