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案教学内容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

是什么? 导入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 河 流。。。。。。。
2、地形复杂多样;地
培养学生热 爱我们所居 住的大洲(亚
势中部高, 四周低, 地 洲)的良好情
势高低起伏大。
感。
【 讲述 】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世界第 有的思索,有的疑 激 发 学 生 继
衔接 过渡
一大洲——亚洲的地形地势;亚洲的气 候与河流又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节 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
周低,使很多大河呈
状向四周分流汇入海
洋。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 的大河流在分布上的 特鄂 点 河(亚洲面积辽阔,地 势4 中部高、四周低)
千米
世界 3
5
6
8
9
10
1
排名
(亚洲面积辽阔,地势中部高、 四周 低) 4、找出阿姆河、锡尔河,对照图 6 —2—6,说说亚洲中部和西部河流稀 少且多为内流河的原因。
学生读图查找河流, 分组讨论交流 (中西部离海较远,降 水少,气候干旱,所以 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根据前一节课 既
1、你知道哪些亚洲的世界地理之最?
1、世界最深的湖泊
再现和回顾
复习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亚洲的世界 地理之最。
世界最大黄土地貌分布区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
上节课的内 容,又激发学
2、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地势总趋势 世界上最大水利枢纽工程 生的自豪感,
射状流入海洋的原因是什么?
势中部高,四周低,所以
海南岛的河流呈放射
学以致用举
状流入海洋。
一反三 ,很好
地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
【 讲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亚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温带大 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亚洲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入海洋;结合亚洲 的地形地势特点,你能推断出亚洲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的关系吗?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还没有深刻的理解,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种类和特点,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环境的种类和特点,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
2.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然环境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导入新课。
2.教学内容展示:a.自然环境的种类: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
b.自然环境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相互影响等。
c.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分享各自的观点和体会。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知识。
5.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地图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还没有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
2.让学生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难点: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知识。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地图和视频,生动展示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2.准备问题驱动的学习任务。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使用地图和视频,详细展示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
让学生在直观的地图和视频中,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对我国自然环境的认识。
问题包括:我国的主要地形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水系有哪些?主要植被类型是什么?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研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各类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类环境的特征还需进一步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地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掌握各类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各类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直观的自然环境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自然环境如此多样?”2.呈现(10分钟)介绍各类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如:山地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沿海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
3.操练(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说课稿1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一节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面对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熟悉的自然环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掌握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不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展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学生熟悉的自然环境为例,如家乡的气候、地形等,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环境的种类及其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如气候对地形的影响等。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强化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教案设计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运用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亚洲的地形特点。
2.能运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特征。
3.通过对亚洲地形、地势的探究,掌握分析大洲地形、地势的方法,并能够分析北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教学重难点】1.能运用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亚洲的地形特点。
2.能运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歌曲导入,激发求知。
展示图片并播放歌曲《亚洲雄风》,感受亚洲自然环境的壮美。
师:这首歌曲非常有力量,它描绘了亚洲的自然要素如图片所示——山脉很高,很雄伟,大江大河气势磅礴……这些自然要素构成的亚洲的自然环境是很美的,但也是很复杂多样的。
同学们想了解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吗?板书课题: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随着老师讲述,开始思考探索。
用歌曲、图片强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的欲望。
互学:生生互学,细细归纳。
拟练:感受体验,巩固新知。
过渡:要了解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除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地理位置、范围外,今天接着学习它的另一要素:地形地势。
知识点:探究亚洲地形、地势特点:方法一:读课本图6-2-1和图6-2-2,分析亚洲的主要地形类型:1.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说一说“从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得出哪些关于亚洲地形的地理信息。
2.写:组织学生上台把所发现的地理信息,板书在黑板指定的位置上。
3.理:组织学生对各种看法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小结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
1.读一读:学生读“亚洲地形图”,遇到疑难问题,与同伴讨论;并说出“地形图”上可得出哪些关于亚洲地形的地理信息。
2.写一写:学生上台把所发现的地理信息,板书在黑板指定的位置上。
3.理一理:学生对各种看法进行讨论,梳理、归纳知识。
生生互助增强学习的温馨氛围,并有利于理解。
还可让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本节内容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图片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和特点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内容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他们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2.使学生掌握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3.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2.难点: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各地自然环境特点;3.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环境案例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3.准备讨论问题和小测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2.呈现(15分钟)介绍各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如地形、气候、植被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各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3.操练(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请分析你们小组所选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b.请描述你们小组所选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掌握情况。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通过拓展思考,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的地理课,主要讲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上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这些环境是如何形成的。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得抽象的自然环境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面貌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缺乏系统的理解。
通过本节的学习,希望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地球的自然环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环境形成的地理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环境及其形成原因。
2.难点:自然环境形成的地理背景和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资源:相关案例、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上的美丽风景,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哪些不同的自然环境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介绍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环境,如沙漠、森林、草原、高山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环境的特色。
同时,简要阐述这些环境形成的地理背景。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
例如,分析沙漠环境的形成与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地球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亚洲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授课人】
【课型】新授课
【课标及解读】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教材包括“亚洲的气候特征1.2.3、河流水文1.2.3及其相互联系”,侧重于图形观察,然后归纳气候、河流特点及相互联系,学生有亚洲的纬度位置、地形特点及上学期的气候等知识做基础。
【教学目标】
1.利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重点)
2.观察亚洲地形图、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河流特征。
(重点)
3.简述亚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合作达标
【教学方法】情景导学、问题导学、独立探究、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复习引入
传说流浪哥三毛曾在亚洲走南闯北,
一路行来“扎西德勒、沙扬娜拉……”
听得很多,三毛哥很郁闷don't know
什么意思,也don't know到过哪些地
方,请你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给他介绍
亚洲知名的地理事物,并介绍亚洲的地
形地势特点。
诊断评价,鼓励评价,指图强调。
引入新课:传说流浪哥三毛还有许多
与气候、河流相关的疑问,这节课我们
随三毛哥来了解亚洲的气候、河流。
复习-图说地形。
复习
地形
稳固
上节
重点
做好
本节
气候
河流
学习
铺垫
定向示标
出示并解读学习目标1.2.3,我们这
节课的重点是要归纳亚洲气候特征、河
流特征,难点是要分析亚洲地形、气候、
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明确
目标
提高
效率
气候河流
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等
资料。
观察
归纳
利用课本插图
独立观察、
分组观察
能够归纳亚洲气候、
河流的主要特点
了解亚洲地形、气
候、水系的相互联系
独立分析归纳、
分组交流归纳
归纳亚洲气候的主要特
点,认识亚洲地形、气候、
水系的相互作用
过渡:首先我们随三毛哥看一看有关气候的几个小问题。
初步探究
气候
一、初步探究-感悟气候
1.情境导学:三毛在切柳斯金角堆过
雪屋流浪到努沙登加拉群岛闯过湿热的
热带雨林;巴巴角7月很热但雨很少,
而在40°N附近的枣庄,三毛常被雨浇
成一毛,三毛郁闷,同在亚洲为啥不同?
三毛在北回归线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找
不到水喝,同在北回归线的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和东岸地区却要帮忙防洪,三
毛不解,我们通过学习来帮三毛解惑。
2.引导展示:谁解释三毛的困惑?扣
气候图6-2-6、季风图6-2-7适当点拨。
3.图说气候:三毛的困惑可用气候的
差异来解释,而气候则可以绑定特殊地
形区或特殊纬线来把握,指空白图,如
阿拉伯半岛什么气候?同位合作尝试。
过渡:解释三毛哥的困惑,让我们大
体了解了亚洲气候,很庞大的气候信息
量,下面我们小组内群策群力,对这些
气候信息一块再来梳理归类认识。
一、初步探究-感悟气候
1.了解气候差异的现象,初步自学,
独立探究:阅读P10段1、2、3观察气
候图6-2-6,季风图6-2-7尝试完成助学
P10-11学习过程1、2。
2.指气候图6-2-6展示。
3.同位合作,比较观察地形图6-2-1
和气候图6-2-6,一人说特殊地形,一人
说气候,明确亚洲气候的分布,再指空白
图相互检查。
扣气
候特
点,
初学
感悟
气候
捆绑
地形
便于
识记
合作探究
气候
二、合作探究-归纳特点
归纳导引1.结合图6-2-6,再读段1,
世界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失和。
形
成亚洲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
思考特点①与面积、地形的关系。
点拨:A.看图6-2-6图例和图形,可
知亚洲只缺热带草原、温带海洋气候,
所以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这记为特点①。
B.在图6-2-6中找到北回归线和北极
圈,可知亚洲面积广跨寒温热三带,由
上节课知地形复杂多样,这样合力形成
特点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过渡: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纬度位
置影响着气候,反过来气候也能反映纬
度位置、地形地势特点,你会分析吗?
C.案例分析:地理图册P1-2根据其余
六大洲的地形和纬度迅速大体判断它们
的气候类型特点。
二、组内合作-探究归纳
1.观察气候图6-2-6,细读P10段1,
借助归纳导引1.归纳气候特点①,比较
观察地形图6-2-1讨论气候与地形的联
系。
A在P10段1标画①气候复杂多样。
B.理解面积、地形、纬度位置对特点
①影响。
C.判断各大洲的气候类型特点,深化
地形、纬度与气候的相互联系。
分层
递进
再学
归纳
切块
归纳
化难
为易
案例
分析
促进
过渡:解释三毛哥的困惑,让我们初步了解了亚洲河流,下面我们小组内群策群力,一块再来归类梳理气河流息。
合作探究
河流
五、合作探究-归纳特点
归纳导引1.分析P12表格11条世界
长河有条在亚洲,形成亚洲河流的一
个特点①亚洲是世界上长河的大洲。
思考特点①与面积、地形的关系。
点拨:A.11条世界长河7条在亚洲,
亚洲是长河最多的大洲,这记为特点①。
B.上节课学习了亚洲面积广、地形复
杂多样,特别是雪山融水常形成大河水
源;刚刚了解了气候复杂多样,降水较
多,所以地形、气候的特点综合在一起
便于孕育长河形成特点①。
过渡:亚洲长河在流向上有规律吗?
归纳导引2.观察图6-2-9,流入北冰
洋的河流?太平洋的?印度洋的?形成
亚洲河流一个特点②形成水系。
思考特点②与地形地势的特点关系。
点拨:A.看图6-2-9由代表性鄂毕河、
长江、印度河……的流向可知亚洲河流
形成放射水系,这记为特点②。
B.人往高处走,水往抵触流,而亚洲地
势中间高四周低,所以会形成②。
C.案例分析: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流向
也能反映地势,请你根据荆河、北沙河的
流向判断滕州的地势。
追问:根据长江、黄河判断我国地势。
过渡:河流反映地势的走向,但这一
点在中西部不太明显。
归纳导引3.看图6-2-9,西部著名内
流河、流入咸海,中西部河流较,
且多为河,体现了亚洲河流的一个特
点:③亚洲中西部地区河流。
思考特点③与气候的关系。
点拨:A.观察河流图6-2-9,相对于北
部、东部、南部来说,亚洲中西部地区
河流稀少,这记为特点③。
B.从海陆位置的角度看,中西部距海
五、分组合作-探究归纳
1.再看P12段1分析表格,借助归纳
导引1.归纳探究河流特点①,及其与面
积地形气候的联系。
A.在P12段1上标画特点①
B.理解面积、地形气候对特点①与的
影响。
2.再次阅读P12段2,观察河流图
6-2-9,借助归纳导引2归纳探究河流特
点②,及其与地势的联系。
A.在P12段2上标画特点②。
B.理解地势对特点②的影响。
C.由河流流向判断滕州、中国地势,
深化地势、河流之间的联系。
3.再看P12段3,观察河流图6-2-9,
借助归纳导引3归纳探究河流特点③,
及其与气候的联系。
A.在P12段3上标画特点③。
B.理解气候对特点③的影响。
分层
递进
再学
归纳
切块
归纳
化难
为易
案例
分析
促进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