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猪病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

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

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
今天的畜牧业已经变得非常复杂,猪的疾病也变得越来越多,因此中小规模养猪场需
要实验室检测技术来监测其猪舍中的健康状况。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
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

一、实验室检测技术
1、粪便检测
猪的粪便中可携带各种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真菌等。

因此,粪便检测是猪病诊
断的重要手段。

2、血液检测
血液检测可以检测猪的血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等,诊断一些常见疾病如猪瘟、伪狂犬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3、组织检测
组织检测通常在病猪死后进行,包括肉眼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

4、状况评估
对于中小规模的养猪场,状况评估是很重要的。

它可以提供一个总览,包括猪的健康
状况、猪舍卫生情况和饲养条件等。

二、注意事项
1、现场采样
采样前,要先观察猪的表现,了解疾病的发生情况。

采样时必须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操作。

2、正确存放样本
采样完成后,要立即将样本存放在特定的容器中。

样本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保持实验室洁净
实验室必须保持干净卫生,有良好的通风、排气系统,能够消毒杀菌。

实现多种对任
务的灵活应对。

4、选择正规实验室
选择正规的实验室进行检测,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诊断的可靠性。

5、情况反馈
实验室必须及时向养猪场反馈检测结果,并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常见猪病检测方法.

常见猪病检测方法.

猪病诊断技术规范一、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检测1 引用标准参考NY/T 555-2002(动物产品大肠杆菌、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

2 范围适用于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3 检测方法3.1 材料3.1.1 营养肉汤3.1.2 营养琼脂3.1.3 EMB3.1.4 TSI3.1.5 IMViC生化鉴定管3.1.6 小白鼠3.2 分离培养a)将采集的肝、脾、心血或肠内容物等分别接种伊红美兰琼脂平板(同时接种营养肉汤增菌备用),置37 ℃培养18~24 h。

b)观察培养特性,挑取黑色有金属光泽的菌落,用该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c)如可见到两端钝圆并多以单个存在的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应取5~10个典型菌落再接种于TSI琼脂。

d)同时挑取典型菌落接种营养琼脂,37 ℃培养16~18 h的菌液用于生化特性鉴定。

3.3 生化鉴定挑取上述菌落纯培养物接种以下生化培养基和乳糖发酵管,(36±1) ℃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

3.3.1 靛基质试验:a)滴加Kovacs氏靛基质试剂0.1 mL于靛基质试验培养基中混合,观察结果。

b)出现红色环的为反应阳性;出现黄色环的为反应阴性。

3.3.2 甲基红(MR)试验a)滴加甲基红指示剂0.2 mL于MR-VP培养基中混合,观察结果。

b)出现红色为阳性反应;出现黄色为阴性反应。

3.3.3VP试验a)滴加VP试剂甲液0.2 mL于MR-VP培养基中混匀,再滴加VP试剂乙液0.1 mL混匀,静置,观察结果。

b)在15 min内出现红色的为阳性反应;无颜色变化的为阴性反应。

阴性结果1 h后再观察一次,出现红色也为阳性反应。

3.3.4 枸橼酸盐试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出现蓝色为阳性反应;不变色为阴性反应。

3.4 大肠杆菌鉴定结果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大肠杆菌鉴定结果出现表1的生化反应类型时,如果为组织样品,由此可初步报告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如果为粪便,尿液,饲料,饮水,应进一步做致病性试验。

常见猪病判断方法

常见猪病判断方法

常见猪病判断方法常见猪病的判断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方法:1.观察猪的一般情况:首先要观察猪的一般情况,包括食欲、精神状态、是否有发热等。

如果发现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或者体温异常升高,可能是患有猪病的迹象。

2.观察皮肤和毛色:猪的皮肤和毛色也能反映其健康状态。

如果发现猪的皮肤出现红斑、糙疹、溃疡等异常症状,或者毛色变暗、无光泽,可能是患有其中一种疾病。

3.观察呼吸和咳嗽:猪的呼吸和呼吸道情况也能反映其健康状况。

如果发现猪呼吸困难、呼吸加快或者出现咳嗽,可能是患有呼吸系统疾病。

4.观察粪便:猪的粪便状况也可以判断其健康情况。

如果发现猪的粪便量变少、颜色异常、质地不正常(如稀薄、干硬等)或者带有异物,可能是患有消化系统疾病。

5.观察眼部:猪的眼部也能反映其健康状况。

如果发现猪的眼睛红肿、流泪、结膜炎等,可能是患有眼部疾病。

6.观察尿液:猪的尿液状况也能反映其健康情况。

如果发现猪的尿液颜色发黄、浑浊、有异味等异常,可能是患有泌尿系统疾病。

7.体检:定期对猪进行体检是预防和了解猪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体检能够及时发现病变和异常现象,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8.实验室检测:在猪出现异常症状时,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来明确诊断。

如血液、尿液、粪便等的常规检查,以及病原学检测,如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的检测,能够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以上是常见猪病的判断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能提供一些初步的判断依据,具体的诊断和治疗仍需要依靠专业的兽医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对于明确病因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一定要及时请教兽医的专业意见。

猪的检测项目

猪的检测项目

实验室对猪病的检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猪病检测方法:
1.血清学检测:通过采集猪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包括血清抗体检测和血清学指
标检测。

这些检测可以用于确定猪是否感染了特定的病原体,或者是否已经产生了免疫应答。

2.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和核酸杂交等,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序列,从而确定猪是否感染了特定的病原体。

这些方法通常能提供快速、准确的结果。

3.细菌学和真菌学检测:通过细菌培养、细菌鉴定和真菌培养等方法,可以检测猪体内是
否存在细菌或真菌感染。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敏感性,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4.组织学检测:通过取得猪的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检测,如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和组织培养等,可以确定病变的组织学特征,辅助诊断和病因分析。

5.免疫学检测:包括免疫荧光、免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电泳等方法,可
以检测猪体内特定抗体或抗原的存在,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

谈谈猪的疫病的鉴别与诊断

谈谈猪的疫病的鉴别与诊断

谈谈猪的疫病的鉴别与诊断【摘要】猪的疫病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本文主要探讨了猪的疫病的鉴别与诊断。

在正文部分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疫病的症状及特点,以及常见猪疫病的检测方法和疫病鉴别诊断技术。

也提出了猪的疫病预防措施和疫病的防治策略。

在强调了疫病鉴别与诊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疫病防控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猪的疫病,加强对疫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有效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关键词】猪的疫病、鉴别诊断、症状、检测方法、预防措施、防治策略、重要性。

1. 引言1.1 猪的疫病概述猪是世界上重要的畜禽之一,但由于生长环境、饲养管理以及传染病的影响,猪的疫病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猪的疫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侵入猪体,在机体内繁殖、生长并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结构或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

猪的疫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猪瘟、口蹄疫、猪肺疫等。

猪的疫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及早进行疫病的鉴别与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疫病的症状及特点进行详细了解,可以帮助养殖者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了解常见猪疫病的检测方法以及猪的疫病鉴别诊断技术,也是有效防控疫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疫病的预防措施和实施科学的防治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疫病的发生,降低疫病造成的损失。

2. 正文2.1 不同疫病的症状及特点猪是我国畜禽生产中重要的养殖动物,但也面临着各种病害的威胁。

不同的猪疫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特点,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保障猪群健康至关重要。

1. 猪瘟(ASF)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患病猪出现高热、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等症状,同时容易出现出血现象,如鼻出血、口腔出血等。

2.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TGE主要侵袭幼猪,表现为剧烈呕吐、腹泻和脱水等症状。

此病易引起猪群集体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

非洲猪瘟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

非洲猪瘟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及早发现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实验室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在疾病监测和病毒鉴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非洲猪瘟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并探讨质量控制在检测中的重要性。

一、实验室检测技术1. 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是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能够从动物组织或血液样本中快速检出病毒的核酸。

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在感染初期就进行检测。

此外,PCR技术还可以区分非洲猪瘟病毒与其他相关病毒的差异,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2. ELISA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是一种常用的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抗体的技术。

ELISA技术通过检测动物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水平来确定是否有非洲猪瘟病毒感染。

ELISA技术具有高效、准确、简便的特点,并可以进行大量样本的快速筛查。

3. 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分离与鉴定是为确定病原体是否存在以及其类型、亚型和基因组序列等信息提供关键数据的技术。

通过将实验室动物感染或组织样本接种到适当的细胞培养物中,可以成功分离非洲猪瘟病毒。

然后,通过电镜观察和核酸测序等方法,可以鉴定病毒的特征和亚型。

二、质量控制在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中,质量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量控制措施:1. 内部质控实验室应建立内部质控计划,包括使用已知标准样本进行日常质控,以确保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这些标准样本应包括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质量控制样本,用于验证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和仪器设备的性能。

2. 外部质控参与外部质控项目有助于实验室评估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部质控项目由国家或国际组织组织,实验室需按要求参加,接受其他实验室的盲样品检测,并比对结果评估自身实验室的准确性。

3. 人员培训和认证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相关培训,包括病毒检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规范以及质量控制流程。

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

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

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中小规模养猪场在养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猪病的问题。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猪病,养猪场可以建立猪病实验室,并进行病原菌的检测。

以下是关于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的介绍。

一、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1. 病原菌培养技术:病原菌培养是常用的猪病检测方法之一。

首先要采集猪的患处或感染部位的样本,如鼻涕、粪便、尿液等。

然后将样本放入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

在菌落可见之前,需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通常需要3-5天。

在培养基上可观察到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通过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的病原菌。

2. 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检测到病原菌的存在。

PCR技术是根据病原菌的DNA序列来进行检测的。

首先要提取样本中的DNA,然后进行PCR 反应。

PCR反应的结果可以通过凝胶电泳等方法来观察,从而判断猪是否感染了相应的病原菌。

3. ELISA技术: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通过ELISA技术可以检测到猪体内的特定抗体,从而判断是否感染了相应的病原菌。

ELISA技术有着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优点,可以较准确地检测猪的免疫状态。

1. 样本采集与保存:样本采集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不同的病原菌有不同的样本采集方法,要根据具体病因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采集到的样本要及时保存,避免细菌繁殖并影响检测结果。

2. 实验室卫生与消毒:猪病实验室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避免实验室内部的细菌交叉感染。

实验室设备和试剂要定期消毒,避免污染。

3. 检测设备与试剂的选择:在建立猪病实验室时,要选择适合的检测设备和试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检测结果解读: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猪场的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

在解读检测结果时,要注意辨别真正的病原菌和假阳性结果。

5. 结果报告与措施制定:猪病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要及时向养殖场负责人汇报,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疫病控制措施,以便尽早控制疾病的扩散。

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

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

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中小规模养猪场在进行猪病检测时,通常需要依靠实验室来进行检测。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注意事项。

猪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病原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传统的病原学检测主要是通过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病原体生物学特性等方法来进行。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合于中小规模养猪场使用。

具体步骤包括:1. 采集样本:应选择来自疑似患病猪的病变组织或病理变化明显的器官作为样本。

2. 消毒处理:样本采集后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

3. 细菌培养:将样本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中,培养出病原菌,并通过鉴定技术来确认病原菌的种类。

4. 病毒分离:将样本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后,利用细胞培养等方法进行病毒分离,然后通过病原学特性来鉴定病毒种类。

5. 鉴定:根据瘟猪热、口蹄疫等不同病的特点,使用不同的鉴定方法进行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较为新兴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它通过检测病原体的核酸来快速鉴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该方法的优点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

具体步骤包括:1. 样本处理:将采集的样本进行处理,如提取DNA或RNA。

2. PCR扩增: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目标病原体的核酸进行扩增。

3. 凝胶电泳:将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大小和形状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4. 鉴定:通过比对已知病原体的基因序列数据库来进行鉴定。

在进行猪病实验室检测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1. 选择可靠的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具备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2. 样本采集和处理:准确采集样本,并进行适当的处理,以确保样本的质量。

3. 通风与消毒:实验室空间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并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以防止交叉感染。

4. 防护措施: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防护规定进行工作,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接触到有害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病诊断技术规一、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检测1 引用标准参考NY/T 555-2002(动物产品大肠杆菌、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

2 围适用于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3 检测方法3.1 材料3.1.1 营养肉汤3.1.2 营养琼脂3.1.3 EMB3.1.4 TSI3.1.5 IMViC生化鉴定管3.1.6 小白鼠3.2 分离培养a)将采集的肝、脾、心血或肠容物等分别接种伊红美兰琼脂平板(同时接种营养肉汤增菌备用),置37 ℃培养18~24 h。

b)观察培养特性,挑取黑色有金属光泽的菌落,用该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c)如可见到两端钝圆并多以单个存在的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应取5~10个典型菌落再接种于TSI琼脂。

d)同时挑取典型菌落接种营养琼脂,37 ℃培养16~18 h的菌液用于生化特性鉴定。

3.3 生化鉴定挑取上述菌落纯培养物接种以下生化培养基和乳糖发酵管,(36±1) ℃培养24 h 后观察结果。

3.3.1 靛基质试验:a)滴加Kovacs氏靛基质试剂0.1 mL于靛基质试验培养基中混合,观察结果。

b)出现红色环的为反应阳性;出现黄色环的为反应阴性。

3.3.2 甲基红(MR)试验a)滴加甲基红指示剂0.2 mL于MR-VP培养基中混合,观察结果。

b)出现红色为阳性反应;出现黄色为阴性反应。

3.3.3VP试验a)滴加VP试剂甲液0.2 mL于MR-VP培养基中混匀,再滴加VP试剂乙液0.1 mL混匀,静置,观察结果。

b)在15 min出现红色的为阳性反应;无颜色变化的为阴性反应。

阴性结果1 h后再观察一次,出现红色也为阳性反应。

3.3.4 枸橼酸盐试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出现蓝色为阳性反应;不变色为阴性反应。

3.4 大肠杆菌鉴定结果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大肠杆菌鉴定结果出现表1的生化反应类型时,如果为组织样品,由此可初步报告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如果为粪便,尿液,饲料,饮水,应进一步做致病性试验。

3.4 致病性试验a)取经营养肉汤37 ℃培养16~18 h后的纯化菌株培养液,分别腹腔接种体重20g左右的小白鼠,每株接种2~3只,每只0.3 mL(含菌量约为1×1012 cfu/mL),同时用相同数量的小白鼠接种无菌肉汤作对照。

b)饲养观察、记录死亡数,并从死亡鼠的心、肝中回收接种菌。

在24小时出现死亡的可报告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4 药敏试验a)挑选琼脂平板上典型菌落接种营养肉汤培养中,37 ℃培养16~18 h,菌液用于药敏试验。

b)将肉汤培养物(用标准比浊管比较达相同浊度)稀释至含菌量为1×109 cfu/mL,摇匀后蘸取菌悬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然后用无菌镊子将药敏片贴附其上,每纸片2~5,置37 ℃培养24 h后观察。

c)根据抑菌圈大小来判定其对药物的耐受性,选择敏感药物。

二、沙门氏菌的检测1 引用标准参考NY/T 550-2002(动物和动物产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2 围适用于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

3 检测方法3.1 材料3.1.1 SC3.1.2 DHL3.1.3 TSI3.1.4 赖氨酸脱羧酶(LD)3.1.5 邻-硝基酚-β-D-半乳糖苷(DNPG)3.1.6 甘露醇糖发酵管3.2分离培养a)采集疑似病例的肝、脾、心血或肠容物样品。

b)无菌剪取肝、脾样品1 g,投入10 mL SC增菌液中(血液、粪便样品可以采适量直接投入10 mL增菌液),36±1 ℃培养18~24 h。

c)取一接种环增菌液划线接种于DHL琼脂平板上,36±1 ℃培养18~24 h。

观察平板上菌落生长形态。

沙门氏菌在DHL平板上呈无色半透明,产硫化氢(H2S),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

3.3 生化鉴定a)挑取DHL平板上可疑菌落3~5个,每个菌落先洗入TSI培养基冷凝水中,继而在斜面上划线接种并高层穿刺接种。

b)再挑取同一菌落依次接种氨基酸脱羧酶发酵试验(LD)和ONPG,甘露醇糖发酵管三支生化管,若菌落偏小,二次挑取菌落有困难,可用接种环醮取TSI培养基中冷凝水接种其余生化管,36±1 ℃培养18~24 h(挑取菌落后的平板,应置于4 ℃冰箱保留48 h以备复查)。

c)按表1记录反应结果,对照表2进行判定。

d)凡符合表2生化反应模式,可报告为沙门氏菌。

表1 生化反应结果判定表2 生化检测沙门氏菌属判定表4 药敏试验a)挑选DHL平板上典型菌落接种营养肉汤培养中,36±1 ℃培养16~18 h,菌液用于药敏试验。

b)将肉汤培养物(用标准比浊管比较达相同浊度)稀释至含菌量为1×109cfu/mL,摇匀后蘸取菌悬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然后用无菌镊子将药敏片贴附其上,每纸片2~5,置36±1 ℃培养24 h后观察。

c)根据抑菌圈大小来判定其对药物的耐受性,选择敏感药物。

三、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1 引用标准自定标准。

2 围适用于猪产气荚膜梭菌病的诊断。

3 材料3.1 绵羊血琼脂3.2 牛乳培养基。

4 组织染色镜检对疑似病例的肠道黏膜涂片,魏氏梭菌呈G+,直杆状,两端钝圆,单在或成双,无鞭毛,不运动。

芽孢大而卵圆,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多数菌株可形成荚膜。

5 分离培养可将肠道容物接种血平板,37 ℃厌氧培养18~24 h后观察。

菌落特点:魏氏梭菌在血平板上可形成直径2~5 mm、圆形、边缘整齐、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光滑半透明、圆屋顶状菌落,有双层溶血环。

可通过镜检对形态进一步确定。

6 生化鉴定对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

7 肠毒素检查采集空肠后段或结肠前段容物,加适量生理盐水稀释,经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分成两份,一份加热(60 ℃30min)。

两份上清液分别静脉注射家兔(1~3ml)或小鼠(0.1~0.3ml)。

如有毒素存在,不加热组动物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死亡,而加热组动物不死亡。

8 报告因为正常人畜肠道存在此菌,并且发病菌主要靠在肠道产生毒素致病,细菌本身并不侵入机体。

因此只有细菌分离和肠毒素检查都符合,并结合临床症状才能报告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鉴别A型和C型要靠中和保护试验。

四、猪痢疾诊断1 引用标准参考NY/T 545-2002。

2 围适用于猪痢疾(SD)的实验室诊断。

3 粪便中Sh显微镜检查3.1 材料3.1.1 器材:显微镜,暗视野镜头,玻片及盖玻片,酒精灯等3.1.2 染色液:结晶紫染色液或稀释的石炭酸复红。

3.1.3 样品:病猪新鲜粪便(含粘)或直肠拭子或大肠容物及黏膜3.2 操作方法3.2.1 染色样品制作:取样品直接抹片,干燥,火焰固定,以1.2.2结晶紫液或稀释复红染色2 min~3 min,水洗,吸干后待检。

3.2.3 悬滴样品制作:取样品少许悬于生理盐水,待检。

每份样品最少制片23.2.4 显微镜检查:染色样品以油镜直接观察,悬滴样品在暗视野400~1000倍镜头下观察。

3.3 结果判定典型Sh菌体长6 μm~8.5 μm,呈2~5个密螺旋体,两端尖锐,呈蛇样活泼运动。

当视野中有数量(3~5条以上)Sh样菌体时,在获培养前,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

4 分离培养和鉴定4.1 材料准备4.1.1 器材:厌氧培养装置及使用方法,细菌学实验常规器材,外科手术器材,微孔滤器和0.65 μm滤膜。

4.1.2 试验动物:小鼠(20 g左右)4.1.3 试剂:PBS(0.01M,pH7.2),生理盐水,多粘菌素,TSA。

4.1.4 样品:病猪新鲜粪便或大肠粘膜刮取物(含粘液)。

对死猪或扑杀猪大肠分段结扎(每段10cm),分离取出。

样品应尽早分离培养,也可0~4 ℃保存4~7 d。

4.2 操作方法4.2.1 样品种Sh镜检将样品少许摸片染色或作成悬滴标本,镜检,观察Sh有无活力。

含菌量少且无活力者,则难以分离成功。

4.2.2 分离培养4.2.2.1 直接划线分离法:即取样品直接在TSA上划线接种若干皿。

4.2.2.2 集菌法:先将样品以生理盐水或PBS作1:5稀释,2000 r/min,弃去沉淀。

将上清液再以6000~8000 r/min离心20 min。

取沉淀划线接种TSA若干皿。

4.2.2.3 稀释法:将样品或集菌法的沉淀物作10倍梯度稀释至10-6~10-8。

取各梯度稀释液各1滴,分别划线接种于TSA上,(每梯度稀释液最少接种3皿)。

接种后的培养皿置厌氧罐进行厌氧培养。

若上述稀释液中加入多粘菌素200 U/mL~300 U/mL,可提高分离率。

4.3 结果判定4.3.1 观察每隔2~4 d开罐检查一次,共2~4次,观察有无溶血区及溶血菌落。

致病性Sh呈强β溶血,一般看不见菌落。

当培养条件适宜时,再溶血区可见到云雾状菌苔。

无害蛇样螺旋体等呈弱β溶血。

4.3.2 移植纯化先作溶血区物质涂片,染色镜检。

如见Sh样菌体,可在无菌落溶血区移取小块琼脂划线于TSA若干皿。

如此每隔2天移植一次,一般2~4次后即可纯化和保存。

4.3.3猪蛇样螺旋体鉴定4.3.3.1 溶血试验将猪蛇样螺旋体、无害蛇样螺旋体或毛肠蛇样螺旋体及被检菌株,分别划线于同一TSA上不同区,经48 h培养后,观察比较其溶血程度。

4.3.3.2 肠致病性试验每菌株至少接种6只小鼠,将小鼠停饲24 h后,每只每次灌服1 mL(含菌3~5亿),次日再灌服一次,15 d后剖检观察盲肠病变。

感染后50%出现腹泻和病变者,则为致病性Sh。

五、猪巴氏杆菌病诊断技术1 引用标准参考NY/T 564-2002。

2 围适用于猪巴氏杆菌病的检测。

3 材料3.1 改良马丁氏琼脂3.2 马丁氏肉汤3.3 常用生化培养基。

4 组织染色镜检用肝脏组织或心血摸片或纯培养物染色呈阴性,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的球杆菌。

5 病原分离鉴定将濒死前或死后数小时以无菌手术采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组织,接种于改良马丁氏琼脂斜面,进行分离。

培养18~24 h后,改良马丁琼脂斜面生长纯粹的培养物,呈微蓝色菌台或菌落。

马丁肉汤培养物生长为均匀浑浊,不产生菌膜。

6 生化鉴定本菌发酵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多数发酵蔗糖,不发酵乳糖、肌醇、菊糖、水素及鼠糖,吲哚试验和氧化酶试验阳性。

7 诊断判定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加上涂片染色镜检,可对本病作出初步的诊断,但确诊要靠病原分离鉴定。

六、猪链球菌病诊断技术1 引用标准参考GB/T 199 15.2-2005和GB/T 199 15.9-20052 围适用于猪链球菌病诊断。

3 材料3.1 绵羊血琼脂4 组织染色镜检对最急性和急性病例,无菌采取集病死猪的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等组织做触片,姬姆萨染色,链球菌可见较纯的单个或成双的圆形或椭圆形球菌, 有少量形成短链和长链,如见链球菌则表明病料中可能含有链球菌。

5 病原分离鉴定无菌取心、肝、脾、肺、肾或淋巴结部组织划线接种普通琼脂绵羊血平板,36±1℃培养24±2 h,如果菌落生长缓慢,可延长至48±2 h后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