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忆江南诗词解析素材新人教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1-8单元精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1-8单元精编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人文主题,编排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古诗和《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三篇课文,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丽。
《古诗三首》呈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美丽的春夏景象。
《燕子》一文简笔勾勒了燕子的外形以及飞行、休憩的姿态,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
《荷花》一文细腻地描写了荷花的姿态,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一大幅活的画”。
《昆虫备忘录》则描写了有趣的小昆虫,将昆虫写得情趣盎然。
本单元的第一个阅读训练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二年级下册学过“读句子,想画面”,三年级上册有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练习,都为本单元“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古诗三首》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每首诗描绘的景象;《燕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荷花》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本单元的第二个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是对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的提升,本单元进一步体会、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
《燕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荷花》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并与同学交流;朗读并抄写;“交流平台”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优美生动的语句。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引导学生借助记录卡写一种植物。
《荷花》的小练笔安排了仿写一种植物,为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做热身,降低了习作难度。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编排了四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
这四则寓言故事涵盖古今中外,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也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形式有散文、诗歌。
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打开了一扇窗。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件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 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 么不同?
词,原是配合隋唐
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 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 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词有各种词牌名,词牌是 曲调的名字,每一种词牌 代表一种固定的句式,不 同的词牌名有不同的句式。
(2)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江水————绿如蓝
(3)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 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 之美。
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 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 就是——好 。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 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 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 曾谙”一句。
3、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 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 《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 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 江南? (2)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 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 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3)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日出的时候,遍地开放的鲜花在红 日映照下比火还要红。春回大地, 春水像蓝草一样碧绿。
能不忆江南?
反问句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 让人回忆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忆江南》赏析课件

能不忆江南?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词句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 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一个“好”字,是对江南风光的赞美 。也正是因为好到极致,才让作者“ 忆”之不休。
作者抓住“江花”“江水”这最有代表性 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概括。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三首 《忆江南》。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词描绘杭州 之美;第三首词描绘苏州之美。
内容理解
忆江南
词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 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江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
比喻说法,突出了江花的红与江水的绿。
反问句,既强烈的表达出对江 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 营造了一个悠远的氛围。
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回忆曾经观 光游览江南春景时所留下的印 象,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 风光。
课后作业
搜集整理白居易的 三首《忆江南》。
语文园地一
—《忆江南》赏析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 学家,有“诗魔”之称。 《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白居易
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 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 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 深刻印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忆江南》教学设计

《忆江南》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词,读出词韵、词情。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随机进行)一、了解诗人,揭题解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生交流)2.揭题解题:(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江南美景的古诗词——《忆江南》。
(板书课题)这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
(2)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读一读,看看这首古诗词和前两首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生交流,相机介绍“词”)【设计意图:】以交流熟知的写景诗句引入课题,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激发兴趣;通过比对,借助注释认识“词”,初步了解“词”的知识。
二、初读感知,读出词韵1.这首词会写些什么?描写了怎样的美景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正音,教学生字“谙”)2.请同学们听老师试着读一读,划一划诗歌的节奏。
(范读。
大屏幕出示)3.谁来按照画好的节奏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4.引导找出“韵脚”,了解“押韵”。
(引读、齐读)5.说说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美景?(生交流)【设计意图:】节奏和韵律是读好古诗词很重要的因素,通过范读、画出节奏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引入押韵的知识,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也指导学生读好古诗词,掌握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同时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整体了解文本意思,培养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在检测朗读时随机正音、释义、指导书写,体现随文识字的思想。
三、领悟词意,品味词情(一)读中悟意1.词中哪个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圈出来,交流。
板书:好)诗人的记忆中江南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交流,小结,板书:江花红;江水绿)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修辞手法。
(同桌合作探究、指名交流、小结批注)3.借助插图,说说你看到的江南美景。
(交流,小结)4.诗人记忆中的江南美景仅仅是“江花”、“江水”吗?(补白想象,仿说仿写)(大屏幕出示:江南景色图片,仿写句式)5.情感朗读,体会诗人赞美之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忆江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忆江南体裁:诗题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作者:名字:白居易年代:唐代描述: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翻译: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原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译文: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原文能不忆江南?译文: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
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
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赏析二:思想内容《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
这首词为第一首,总写了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赏析三:艺术特色杜甫写景,善于着色。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主题阅读:《忆江南》词二首(白居易)素材 新人教版 素材

忆江南词二首白居易〔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译文:〔其二〕想念江南,最想念的就是杭州。
月下在山中寺里寻找桂子欣赏,躺在杭州郡衙亭子里看潮。
什么时候能再游玩一次呢?〔其三〕想念江南,第二想念吴王宫殿。
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迟早我还会再次遇见。
赏析:这两首词与课文中的一首是同时作的,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
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照应开头作结。
在杭州,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灵隐寺。
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
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屡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
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幅画面。
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
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
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
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
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
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讲解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绝句》
作者:杜甫
内容:描述了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青天。
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而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的万里船。
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语言特点:运用了对仗、色彩鲜明的描写,使画面生动、形象。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内容:描述了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主题: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喜爱。
语言特点:用词简练,意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三衢道中》
作者:曾几
内容:描述了梅子黄时,日日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着小船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主题: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语言特点:用词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忆江南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忆江南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鉴赏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
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
这些说法,缺乏事实根据。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谙:熟悉。
②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③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
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解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
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