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园地一(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交流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想象例句描写的情景,并能进行仿写。
3.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的表达特点,再进行仿写。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赞颂母爱的古诗词名句。
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体会情景描写句和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能进行仿写。
3.积累描写母爱的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1.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
2.体会情景描写句的特点,并进行仿写。
1.把握体会课文情感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总结情景描写句的特点。
一、交流平台1.激趣谈话,导入主题。
导语: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课文所描绘的景物、记叙的故事中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师生交流,学习方法。
示例:生1: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生2: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生3: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生4: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师总结:你们分别是抓住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文中描写的具体事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语气、语调等的变化表达出文中的情感。
除此之外,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还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读《梅花魂》时,我们可以从描写外祖父语言、神态的句子中体会他眷恋祖国的深情。
二、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读《月是故乡明》时,从“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中的“立刻”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故乡的月亮在作者心中的独特地位和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优质教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各种文体形式的功能和意义,帮助学生了解文学成就的高度,拓展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范围。
其中包括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初步认识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意义;2.能够表达对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朗读训练;2.通过文学作品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间互动和合作;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教材中的诗歌与散文内容;2.导入:通过一首短诗或一段散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3.学习:逐段解读教材中的一个诗歌或散文,分析其含义和意义;4.活动:进行诵读或朗读练习,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5.作业布置: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1.课前回顾:让学生朗读上节课的作业,分享自己的感悟;2.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文学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3.学习:分组讨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展开思想碰撞;4.活动:开展小组朗诵比赛或文学作品表演,提高学生参与度;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五、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的诵读和朗读表现;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情况;3.学生的文学作品创作水平;4.学生的文学作品表演效果。
六、教学反思与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优质教案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和落实。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起始篇目。
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选取了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
本篇课文《语文园地一》主要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于春天的描绘和赞美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散文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对文中隐含的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散文的欣赏,体会文中隐含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春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春天的图片、音乐、课文动画等。
2.生字词卡片:的生字词。
3.课堂练习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生字词卡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以“春天”为主题,选入了《古诗两首》、《小燕子》、《春日》、《对韵歌》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春天的美好景象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可能会存在词汇贫乏、句子结构简单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读“古诗两首”、“小燕子”、“春日”、“对韵歌”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认读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学会表达对春天的感受,以及对韵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2.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讲解课文: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结构。
4.朗读训练: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课文中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
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
3.能够运用课文内容,写出简单连贯的段落。
4.能够表演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本、绘本、音频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1.利用绘本或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
第二部分:学习课文
1.听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析课文结构,讨论关键内容。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第三部分:词语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词并记忆。
2.学生课外辅导记忆生词。
第四部分:课文理解
1.学生完成课文理解题,检查答案。
2.学生讲解课文内容的自己理解。
第五部分:写作练习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一段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了解他人的写作思路。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学生表现积极,学习热情高涨。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词语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加强生词记忆的训练。
另外,在写作练习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组织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情况,需要加强写作技巧的引导。
下一步将调整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写作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上为本次《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歌的美学意蕴;•掌握使用语言的基本要素,丰富个人语言表达。
能力目标•能倾听、感受、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能够就所学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与创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与热爱,提高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热情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特点,感知诗歌的美;•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主题诗歌的情感表达与理解;•个性化语言表达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诗歌选读材料•黑板、彩色粉笔等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利用声音、图像等方式带着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 导学引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3. 诗歌赏析指导学生阅读选定的诗歌,讨论诗歌的主题、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
4. 语言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主题或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语言创作,如写诗、情感日记等。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五、课后作业•完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诗、撰写感想等;•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在课后朗读给家人或朋友听。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否明白诗歌之美,能否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上是根据《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的教学流程及方式,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最新)课件

议方法
读《月是故乡明》时,可以从直 接抒发感情的语句中体会,也可以从 对人、事、景、物的描写中体会。
读《慈母情深》一文时,我将 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儿子,体会到了 在看到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工作辛 劳时,“我”心中的愧疚,以及拿 到母亲给的钱时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读《珍珠鸟》一文时,通过有感 情地朗读,我既感受到了小鸟的可爱, 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作 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3)仿照上题的句子,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花生长在地下默默无闻,__①__不__像__苹__果__那__样__高__高__地__挂____ 在__枝__头__炫__耀__自__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的家乡是一座偏僻的小城市,__没__有__上__海__那__么__有__名__,__ 也__没__有__北__京__那__么__繁__华__,__但__我__非__常__爱__我__的__家__乡__________。
A.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B.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第一单元提升练习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C )。
A.涟漪(yí)
逛街(guàng)
B.萌动(méng) 倭瓜(wěi)
C.葬身(zàng) 点缀(zhuì)
D.秉性(bǐng) 公顷(qīng)
二、看拼音,写词语。 sāng shù( 桑树 ) chéng rèn( 承认 ) yuán gǔn gǔn( 圆滚滚 ) bái zhòu( 白昼 ) hú dié( 蝴蝶 ) míng huǎng huǎng( 明晃晃 )
三、日积月累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_______游__子__身__上__衣_______。 临行密密缝,_______意__恐__迟__迟__归_______。 谁言寸草心,_______报__得__三__春__晖_______。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春天”,通过一系列的文章,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春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认读和书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阅读理解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春天的美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特点,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
2.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认读和书写生字词,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发音。
3.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5.写作练习: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 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 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洁白的月光静悄悄地照在小路 上,显得有些清冷,就连蟋蟀在这 暗夜里都不再发出鸣叫。
你对于本单元课 文有什么看法啊?
老师指导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需 要我们好好赏读,感受作者 通过描写景物来寄托作者的 情感。
拓展积累
《梅花魂》这篇课文,作者利用梅花画, 深入体会外祖父喜爱梅花的缘由,同时进一步 理解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 个中国人,都要具有梅花的秉性。
词句段运用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 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 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我的发现
这些句子片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所描述 的景物和其他相似的景物进行对比,衬托出所要描 述景物的特点,来阐述作者的情感。
词语解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古诗大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 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 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 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 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拓展阅读
读一读下面这几首孝顺父母的诗,感受父母对
儿女的爱。
《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 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 南北总关心。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思母》 唐·舆恭 霜陨芦花泪湿衣, 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 曾典袈裟籴米归。
拓展积累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 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 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日积月累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人。现 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 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 ,人称“郊寒岛瘦”。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 的主人公,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乡之情。 所以就像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 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 忘不掉你”这句话,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 深深的怀念之情。
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课文对园子里的花 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了字里 行间蕴含着的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我的发现
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所 要描写的事物,利用动物来衬托景物的特 点,非常形象。
拓展积累
轻柔的柳条倒垂在湖水上,微风轻轻拂过,翠绿 的柳条儿便和麦浪似的抖动起来,在湖面上荡起了 圈圈涟漪,就连鱼儿也悄悄地看着美丽的杨柳,一动 不动的停在那儿了。
下面的语句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 选择其中一句,照样子写写。
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 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 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 切,那么难忘......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 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