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对比杨氏夫

合集下载

三化论文三美论文:浅议许渊冲的“三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三化论文三美论文:浅议许渊冲的“三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三化论文三美论文:浅议许渊冲的“三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许渊冲翻译理论之中的“三论”,即三化、三之、三美。

并从这三个方面,阐释许渊冲在中国诗歌翻译上的具体运用,比较了他与其他译者在经典著作翻译中的不同之处,得出“三论”对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翻译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三化;三之;三美在当代翻译界,提到“诗译英法唯一人”的学者,只有许渊冲老先生一人了。

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不仅译文之间展开竞赛,译文与原文也展开竞赛,竞赛的结果是共同提高。

三化指等化、浅化、深化。

三之论也是翻译目的论。

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一、“三化”理论在文化翻译中,许渊冲经常会采取“三化”的手法来进行诗歌的翻译。

如:untitleddifficult it was for us to meet, and difficult to part.now the east wind has failed, and all the flowers wither.the silkworm labors until death its fine thread severs;the candle’s te ars are dried when it itself consumes.(zhang and wei)poem without a title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the melted wax of a guttering candle is compared to tears.)(xu yuanchong)从以上不同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和魏虽然忠实了原诗,但诗味明显不足。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迅 先 生在 著 作《 汉 文学 史 纲要 》 一 书 中提 出—— “ 意美 以感
心, 一也 ; 音美 以感耳 , 二也 ; 形 美 以感 目, 三也 ” 。 许渊 冲先 生 倡导 的翻译 “ 三 美” 原则有 特定 的适 用范 围 : 其一 为“ 意美 ” , 即翻译 作 品要 再现原 文 的含义 和意境 , 这 是最 根本 的 , 是 翻 译 的基 础 : 其二 为“ 音美” 。 即翻译 作 品要 遵循 相应 的韵律 和 节奏 , 如押 韵 、 平仄 等方 面体 现节奏 感 ; 其三 为“ 形美” , 即翻 译作 品要 规划 诗 节 、 诗行 、 字 数等 要素 , 使译 文 形成 和谐 统
则下 , 将 中 国古典 诗词 翻译 为 其他 语 言 , 传情 达 意 , 弘 扬精
髓. 是翻译 学者孜孜 不倦 的追求 和不断 攀登的 山峰。
二、 许 渊 冲 的 重 大 成 就
Wh o m a y o u n g ma n i s wo o i n g . Wa t e r l f o ws l e f t a n d r i g h t Of c r e s s e s h e r e a n d t h e r e ;
语言文学研究
许渊冲“ 三美’ ’ 理 论 在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翻 译 中 的 应 用
孔 萌哲 李 明秋
( 辽宁工程 技术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辽 宁 阜新 1 2 3 0 0 0 ) 摘 要 : 许 渊冲的“ 三 美” 理 论在 中国古典诗 词的翻译 中起到 重要 的作 用 , 其 中“ 意 美” 、 “ 音 美” 和“ 形 美’ ’ 这 三个要素在 翻 译 过程 中相 辅相成 、 不可或缺 。 本 文 以许 渊冲的 古典诗 词 的译 作为例 , 具体分析 “ 三 美” 理论在 中国古典诗 词翻译 中的应 用. 探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尤其擅长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他在翻译古诗词时,一直遵循着“三美原则”,每一首诗歌都被他视为一件艺术品。

那么,什么是“三美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许渊冲的翻译中的呢?“三美原则”是指平仄美、韵美、意美。

其中,平仄美是指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美,要求诗词遵循平仄的韵律。

韵美则是指诗词的音韵美,要求诗词的韵律和音韵与古人原作一致。

意美则是指诗词的意境美,要求翻译能够传达出原诗的意蕴,体现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严格遵循着“三美原则”。

在平仄美方面,他认为平仄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他会通过押韵和排比等方式来保持原作的平仄韵律。

例如,他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为“日色已黄昏,潮水落芦花”,保持了原诗的平仄对仗。

在韵美方面,许渊冲非常注重音韵的保持,他会使用古诗词本身的音韵作为翻译的依据,力求让译文与原作一致。

例如,他在翻译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翻译为“昨夜风雨瓢泼,浓睡不知残夜”。

这样的翻译不仅保持了原诗的韵律,而且也表达了原诗所描绘的情景。

在意美方面,许渊冲认为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他会在注释中详细解释原诗的背景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原作的含义。

例如,他在翻译汪伦的《临别赠言》时,注释中详细解释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背景和含义,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遵循着“三美原则”,并将每首诗歌视为一件艺术品,力求保持原作的韵律和情感。

在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这也为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摘要】许渊冲作为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的重要人物,提出并应用了“三美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分析了“三美原则”的提出和在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了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许渊冲翻译作品的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了他在翻译中的独特见解和技巧。

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三美原则”也为中国古诗词翻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古诗词的国际传播,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启示,促进了中国古诗词翻译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许渊冲、中国古诗词、翻译、三美原则、传播、发展、启示、案例分析、传统文化、文学翻译1. 引言1.1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的重要性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许渊冲通过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翻译理念,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精通多国语言,对西方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更在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翻译理念和方法。

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更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他以精湛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将这些古诗词翻译成现代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使得古代诗词的美妙意境得以传承和延续。

通过他的努力和贡献,许多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的意义和影响力不可低估,他的翻译实践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价值观念。

2. 正文2.1 “三美原则”的提出“三美原则”的提出是指根据美的观念,将古诗词的翻译分为音韵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

这一原则将翻译工作从简单的语义转换提升到了更高的审美层次,使译文更加贴近原作的音韵、意境和语言特点。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三美原则”在翻译界被广泛应用,是指对译文要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如何做到这“三美”,是翻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而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他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成为了翻译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的翻译注重意美,即要忠实地表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诗的理解和感悟,力求将原诗的意蕴传达给译文读者。

他翻译的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一句,他译为“昨夜微雨疏疏风飒飒”,在保持原诗节奏的更加贴近原诗的情感。

又如他翻译的李白的《将进酒》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他译为“夕阳西下飞鸟接”,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意美,注重对原诗情感的传达和表达。

许渊冲的翻译也注重音美,即要保持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格律和音韵的把握,尽量保持原诗的音韵美感。

他翻译的李白的《庐山谣》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他译为“太阳照拂紫云间”,保持了原诗的音韵美感。

又如他翻译的苏轼的《江城子》中“江楼何处烟霞起”,他译为“楼台何处寒鸦栖”,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和韵味。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音美,注重对原诗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

许渊冲在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遵循“三美原则”,力求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注重对原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传达,注重对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注重对译文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他的翻译成为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本文能够对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和发展。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作者:高雅蓉来源:《现代语文》2017年第12期摘要:随着海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汉译英工作者与日俱增,中外译者合作的现象也悄然风行,最著名的此类译者当属翻译界泰斗——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

为探析该翻译模式的效果,以《离骚》三个著名译本为例,将杨氏夫妇译本分别同英国译者霍克斯及中国译者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

在“三美”原则的基础上,得出前者在意、形、音三方面具有更强的综合优势,这说明中西合璧的翻译方式能够较好地再现源语文本的风格和内涵,且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体会中国文学的古韵之美,为改善汉英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合译中外译者《离骚》一、引言经过数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推介精神文化并鼓励中国文学走出国门是提高本国文化竞争力、丰富和繁荣世界文化的重要手段。

翻译在加速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语言专业人士从事翻译工作。

翻译模式可大致分为两种:独译与合译。

纵观我国翻译史,不仅合译这一模式常被使用,且中外译者合译的现象也在近几十年广泛流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从译作可接受性的角度出发,发现“近年来,国际上知名度比较高的译本都是中外合作的结果”,认为“中译外绝对不能一个人译,一定要有中外合作。

”[1]Kristev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在一门新语言环境下外语学习者容易出现过度泛化以及负迁移等现象,以致于他们难以完全掌握和本族语使用者同水平的语言技能[2]。

因此,源语言使用者和目标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互相协作能够创造出高效率、高水准的翻译条件,以此来充分利用双方译者的母语知识储备,在互帮互助、相辅相成的状态中创作出更令读者满意的译注作品。

著名译者聂华苓与她的丈夫美国诗人和翻译家保罗·安格尔[3]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国内耳熟能详的中外合作译者当属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他们是最早致力于将中华古典文化之精髓引入西方的合译者之一。

《长恨歌》翻译赏析对比许渊冲版和杨宪益版

《长恨歌》翻译赏析对比许渊冲版和杨宪益版

《长恨歌》翻译赏析傅晓霏《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全诗共120句,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典故和人物。

《长恨歌》流传度光,知名度深,流传至今,有些诗句已成经典名句。

在文学界有众多版本的《长恨歌》翻译,而其中最有代表性,流传度广,得到读者认可的有两个版本的翻译,一个版本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另一个则是许渊冲版本的翻译。

这两个版本的翻译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杨氏夫妇的翻译风格是“忠实,清晰”。

许渊冲的翻译则主张“翻译不一定是对等方式,尽可能发挥语言优势”,他的文学翻译主张“三美论,三之论,优化论”。

其中“三美论”指:“意美,形美,音美”;“三之论”指:“知之,乐之,好之”;“优化论”指:“浅化,等化,深化”。

他们的翻译风格在译文中都有很明显的风格体现。

从全诗的整体翻译结构上讲,杨宪益和戴乃迭版的疑问共有208句。

这比原诗多了88句,而许渊冲版的译文正好为120句,与原诗句数相同。

杨氏夫妇的译文更加注重对原诗句的翻译,真实反映原诗文,整篇诗文大部分是两句译文来解释一句原文。

这样的翻译体现了他们“忠实原文,意思清晰”的翻译风格。

这样的翻译可以使读者更好的比较完整的理解白居易的原诗,但是他们的翻译并没有进行适当的意译。

许渊冲的翻译则更注重形美,音美和意美。

他的译文都是一句译文对应一句原文,这样的翻译更具有形式,结构美,虽然有些句子的翻译不及杨氏夫妇翻译的意思全面,但是重在他注重意译,能更好的表达原文的思想。

如原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是:“Glancing back and smiling ,She revealed a hundred charms .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lourless .”许渊冲的译文是“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原诗中的百媚,杨氏夫妇翻译为charm ,许渊冲则翻译为grace 。

《红楼梦》诗词两英译本“三美”翻译比较探析

《红楼梦》诗词两英译本“三美”翻译比较探析
来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在 元 春 省 亲 一 回 中 , 贾 宝 玉 做 了 一 首 《 有 风 来 仪 》“ 竿竿青欲滴 , 个 个 绿 生凉 ” 。 杨 氏夫 妇
的把竹 子翻 译 出来 ,完全 适合 原 诗 中 的情 节 。而 霍 译为 :
“Le t n o n e he t c h e c k e r e d s h a d e wi h t v i o l e nc e r ud e . Di s t ur b i n g
亮 , 然而 却 没 有 原 文 的 “ 有谁 怜 ” 的意 思 ,和 原 诗 词要 表 达 的就 不 同 了。 以上 是 通 过对 比、 比 较杨 宪 译 和 霍 克斯 两 种 诗歌 翻 译 意 象传 递 的现 象 ,从 而 知道 杨 氏夫 妇 和霍 克 斯 在翻 译 时所 采 用 的翻 译 策 略有 着 很 大 的 区 别 。杨 氏夫 妇 运 用 了 异 化 的翻 译手 法 ,在 翻译 诗 词 时,尽 量 忠实 原 诗词 形 象, 同时 还采 用 了加 注 、增 词 和 直 译 的方 法 来保 留 中 国古代 文 化 的一 种独 特 意象 ,使 读 者从 译文 中了解 中 国古 文化 ; 而 霍 克 斯 采用 的是 归 化 的方 法 ,翻 译 时 工 整 押韵 ,尽 量 地 想 表 达 出翻 译 的完 美 形 式 ,这样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就 会 舍 弃 原 文 中 的文 化 意 象 ,虽 然 可 读 性很 强 ,但 却 没 有 保 留原 诗 词 的文 化 特 征 和 诗词 意蕴 。 因此 ,两 者 在 翻 译 时 各有 千 秋 ,要 根 据 语境 的不 同来 做 适 当 的翻 译 ,不 能 一 味地运 用异 化和 归化 。 参考 文献 : [ 1 】 翁显良. 本 色 与 变相— — 汉诗 英译 琐 译之 三 Ⅱ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家长 / 职业教育研究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对比杨氏夫妇和许渊冲的唐诗译文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谢昕烨【摘要】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唐诗翻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比杨氏夫妇和许渊冲的译文,具体阐述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在唐诗中的实践,并探讨其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美理论 意美 音美 形美 古代文学翻译一、引言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现今,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转向对中国唐诗的翻译研究,中国唐诗逐渐走向世界。

其中,许渊冲教授和杨氏夫妇是国内比较系统地对唐诗进行翻译的两大家,各自分别出了《唐宋诗一百五十首》、《唐诗》等书。

许渊冲教授更是提出了“三美”、“三化”、“三之”理论。

笔者将通过对比许渊冲和杨氏夫妇的译文,详细阐述许的“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实践,并探讨其理论对中国唐诗翻译的指导意义。

二、“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审美观念。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把翻译看作是译语对原作的同化过程,所以在确立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时,往往把求同作为立足点,追求同而排斥异。

20世纪西方兴起的语言学美学,破除了语言仅仅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这一观念,转向了语言创造并构成意义的新立场,从而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翻译的本质和审美原则。

许教授的“三美”翻译理论,就是在这种诗学潮流的背景下提出的。

“三美”是指意美、音美和形美,来源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将其运用到唐诗翻译中,认为译作应该首先准确无误地传达原诗的意思,其次才力求保持译文的音美和形美,将三者完美地结合。

1.意美: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和意境。

笔者认为“意美”中的“意”指“意思”,“美”指“意境”。

即译作不光要翻译出原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深究其深层韵味,以达到传神的境界。

这一原则是由中文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唐诗多为五言或七言,短短几十余字言简意赅,却足以以小见大。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许)You’ll leave the town walled far and wide,For mist-veiled land by riverside.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For both of us are strangers here.If you’ve a friend who knows your heart,He’s near to you though at world’s end.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Bidding Deputy Magistrate Du Farewell (杨)The capital and palace are guarded by the land of three Qin kingdoms*,In the distance the Five Ferries** are screened by wind and mist.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And we will both be offi cials away from home on duty.So long as we remain bosom friends in our heart of hearts,We’ll still feel like neighbors despite the distance apart.So don’t let us shed silly tears like youngsters,At that last moment when we both wave goodbye.Notes:* Three Qin kingdom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present-day Shanxi Province.* Five Ferries: alluding to Sichuan Province because of the five big ferries along the Mingjiang River in the west of the region.许渊冲结合中文特点,在他的译文中对于意美的表达使用了三种方法,即“浅化”、“等化”和“深化”。

“浅化”是指将字面意思一般化,主要用于唐诗中特殊地名、人名等的翻译。

如原诗中的“三秦”、“五津”分别指代古时的长安和五个著名的渡口,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许渊冲将其分别翻成了“town walled”(石城)、“riverside”(河边),便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反之,“深化”是指将字面意思深层化,特殊化。

这一点就如刚才所提到的源于中文以小见大的简洁特点。

原诗中“与君离别意”的一个“意”字极其抽象化,仅一字就饱含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种种情感,亦或悲伤,亦或不舍。

在许渊冲看来,要达到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就必须理解并翻译出诗句背后的意境。

因此,他将其翻译成“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分别在即,我感到悲伤和忧郁),将原诗中的“意”字所包含的感情形象化了。

“等化”最为简单,即对等翻译。

如原诗中的“天涯”,既不是特殊名词,也非包含深层意思的抽象名词,采取等而化之即可,许将其译成“at world’s end”(天的尽头)。

对应地,杨氏夫妇对这三处采取的则是直译法。

最为明显的是对前两句中的“三秦”(three Qin Kingdoms)和“五津”(Five Ferries)进行了逐字翻译;第二处的“与君离别意”(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与许渊冲的译文也有很大不同。

笔者认为杨氏夫妇只译出了前四字“与君离别”,仅描述了与友人分别在即的事件,译文与原诗相比,显得比较直白,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也略显苍白。

第三处“天涯”- 235 -好家长 / 职业教育研究没有明显差异,杨将其译为“distance”(远方)。

2.音美:押韵,译作的韵脚尽可能音似于原诗。

“三美”的第二条标准是“音美”。

许渊冲对“音美”的创新点在于,他提出了译作不仅要押韵,而且韵脚应尽可能的音似于原诗的韵脚,这样的译作才算是上乘之作。

许渊冲在他的《翻译的艺术》论文集中谈到过他的得意之作——李白《静夜思》的两种译本,最能体现其韵脚相似的标准。

不过,现有《静夜思》的十二种英译中没有找到杨氏夫妇的翻译,所以无法在此列举以体现许译的特点。

但是,笔者将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虽然许渊冲的这首译作的音美效果较《静夜思》相比要稍逊一筹。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The Sad Zither (许)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 fty strings?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 y;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From sunburnt emerald watch vapor rise!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The Gorgeous Zither (杨)For no reason the gorgeous zither has fi fty strings,Each string, each fret, racalls a youthful year.Master Zhuang woke from a dream puzzled by a butterfl y,*Emperor Wang reposed his amorous heart to the cuckoo.**The moon shines on the sea, pearls look like tears,The sun is warm at Lantian,*** the jade emits mist.This feeling might have become a memory to recall,But, even then, it was already suggestive of sorrows.Notes:*According to a fabled story, Zhuang Zi(c.369-286BC), a famous philosopher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 and when he woke up, he was so confused that he could not tell whether it was him that had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 y or it was a butterfl y that was then dreaming of being him.** A legendary king who had affair with his prime minister’s wife and after his death his spirit changed into the cuckoo.*** A hill famous for its jade in present-day Lantian Country, Shanxi Province.对比译文和原诗,许译中的韵脚分别为/i /,/ai/,/aiz/,/en/,原诗中的韵脚为“弦”、“年”、“鹃”、“烟”、“然”和“泪”、“蝶”以及第七句的末尾词“忆”,发音上有相近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