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教学提纲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尤其擅长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他在翻译古诗词时,一直遵循着“三美原则”,每一首诗歌都被他视为一件艺术品。
那么,什么是“三美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许渊冲的翻译中的呢?“三美原则”是指平仄美、韵美、意美。
其中,平仄美是指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美,要求诗词遵循平仄的韵律。
韵美则是指诗词的音韵美,要求诗词的韵律和音韵与古人原作一致。
意美则是指诗词的意境美,要求翻译能够传达出原诗的意蕴,体现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严格遵循着“三美原则”。
在平仄美方面,他认为平仄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他会通过押韵和排比等方式来保持原作的平仄韵律。
例如,他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为“日色已黄昏,潮水落芦花”,保持了原诗的平仄对仗。
在韵美方面,许渊冲非常注重音韵的保持,他会使用古诗词本身的音韵作为翻译的依据,力求让译文与原作一致。
例如,他在翻译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翻译为“昨夜风雨瓢泼,浓睡不知残夜”。
这样的翻译不仅保持了原诗的韵律,而且也表达了原诗所描绘的情景。
在意美方面,许渊冲认为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他会在注释中详细解释原诗的背景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原作的含义。
例如,他在翻译汪伦的《临别赠言》时,注释中详细解释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背景和含义,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遵循着“三美原则”,并将每首诗歌视为一件艺术品,力求保持原作的韵律和情感。
在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这也为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古诗词的翻译尤为重要。
而许渊冲作为当代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下来分析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强调诗意的翻译。
他认为翻译古诗词首先要忠于原作的诗意和意境。
他在翻译《静夜思》时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许渊冲将原作的诗意完美地保留了下来,将原作中的对月明的赞美与思乡之情融合在了一起,传达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捕捉原作的情感和意境,保留原作的诗意,并将其移植到目标语言中,使得其翻译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表达力。
许渊冲注重音韵的翻译。
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美感的源泉。
在翻译中,许渊冲努力保留原作的音韵韵律,使得翻译作品在音韵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
他在翻译《登鹳雀楼》时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翻译《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写道:“缀碎春波,秋云蔚蓝,悠悠夜色从前天坠。
”这些翻译作品保留了原作的抑扬顿挫和韵律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音韵之美。
许渊冲注重形象的翻译。
古诗词以其形象性的语言和艺术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翻译古诗词时,许渊冲注重表达原作中的形象,使得翻译作品能够通过形象的表达来传达原作的意境。
在翻译《白日依山尽》时,他将原作的形象表达得鲜活生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读者可以在翻译作品中看到山的高耸和日的明亮,感受到原作中所描绘的宏伟壮丽。
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将原作的形象传达出来,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翻译作品时,感受到原作的艺术魅力。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具有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他在翻译中注重诗意、音韵和形象的表达,使得翻译作品真实地传达了原作的美感和意境。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翻译水平,还展示了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为推动中国古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摘要】许渊冲作为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的重要人物,提出并应用了“三美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分析了“三美原则”的提出和在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了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许渊冲翻译作品的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了他在翻译中的独特见解和技巧。
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三美原则”也为中国古诗词翻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古诗词的国际传播,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启示,促进了中国古诗词翻译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许渊冲、中国古诗词、翻译、三美原则、传播、发展、启示、案例分析、传统文化、文学翻译1. 引言1.1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的重要性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许渊冲通过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翻译理念,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精通多国语言,对西方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更在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翻译理念和方法。
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更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他以精湛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将这些古诗词翻译成现代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使得古代诗词的美妙意境得以传承和延续。
通过他的努力和贡献,许多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的意义和影响力不可低估,他的翻译实践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价值观念。
2. 正文2.1 “三美原则”的提出“三美原则”的提出是指根据美的观念,将古诗词的翻译分为音韵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
这一原则将翻译工作从简单的语义转换提升到了更高的审美层次,使译文更加贴近原作的音韵、意境和语言特点。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理念。
从“三美原则”下来看,可以更好地理解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三美原则”是由许渊冲提出的,它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诗词的意境和内涵,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音美是指诗词的韵律和音调,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韵律和音调。
形美是指诗词的结构和形式,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许渊冲始终坚持“三美原则”,他注重传达原诗的意境和内涵,追求翻译作品的美感。
他深入研究原诗的背景和意义,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原诗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许渊冲将原诗的意境和哀思表达得非常准确和生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戍鼓声和雁声交奏的凄凉,以及露水和明月带来的故乡思念之情。
翻译的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意境,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非常注重原诗的音美,他善于运用韵律和音调,使译文具备原诗的音乐性。
在翻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许渊冲运用了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惟有此时此夜难为情,才值年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精准地把握了原诗的音乐性,使翻译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还注重保持译文的形美,他努力使译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他注重翻译作品的排比和对仗,使译文具备古诗词的节奏和美感。
在翻译李白的《送友人》时,许渊冲保持了原诗的七言绝句的结构和韵律:“青门柳,朱户辉。
暮春秋,东风回。
明仪坛,缟衣香,主称有年华。
”他通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具备了古诗词的形美。
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

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1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三美论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形美,音美。
“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也是许渊冲的理论核心之一。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
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强调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必须用耳朵记住字音,用眼睛观察字形。
用心体验字义,耳、目、心同时并用。
好的汉字是意、形、意三者的统一结合。
受鲁迅的“三美”说的启发,许渊冲将之应用到诗词翻译上。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说翻译诗词也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三美”的具体体现2.1意美“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形似。
所谓“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在一般情况下,“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是有矛盾的。
也就是“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因为“意美”有时是历史原因或者是联想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至于某些“意美”的词汇,在英语中根本就找不到“意似”的译文,这种“意美”有时是“音美”或者“形美”造成的。
虽然“意美”是建立在“意似”的基础上,但是“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
首先看《诗经·关雎》题目的翻译,wooing and wedding.“关关”二字表示雌雄鸟和鸣声,是一个拟声词,用来表示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水鸟,相传这种水鸟有定偶。
因此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恋情。
这种贞鸟,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最终也会肝肠寸断忧郁而死。
此处译者并没有直译,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发散的审美空间。
诗人以绿洲上雎鸠鸟关关和鸣声起兴,用它们优美的啼声,来表达内心的欢愉和恋情,以此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强烈的爱慕思念之情,记录了诗人和他心爱的姑娘在一年内由相识、求爱、热恋、订盟以致结婚的全过程。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三美原则”在翻译界被广泛应用,是指对译文要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如何做到这“三美”,是翻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而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他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成为了翻译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的翻译注重意美,即要忠实地表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诗的理解和感悟,力求将原诗的意蕴传达给译文读者。
他翻译的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一句,他译为“昨夜微雨疏疏风飒飒”,在保持原诗节奏的更加贴近原诗的情感。
又如他翻译的李白的《将进酒》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他译为“夕阳西下飞鸟接”,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意美,注重对原诗情感的传达和表达。
许渊冲的翻译也注重音美,即要保持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格律和音韵的把握,尽量保持原诗的音韵美感。
他翻译的李白的《庐山谣》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他译为“太阳照拂紫云间”,保持了原诗的音韵美感。
又如他翻译的苏轼的《江城子》中“江楼何处烟霞起”,他译为“楼台何处寒鸦栖”,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和韵味。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音美,注重对原诗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
许渊冲在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遵循“三美原则”,力求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注重对原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传达,注重对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注重对译文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他的翻译成为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本文能够对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和发展。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和研究。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传播中国古诗词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许渊冲作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大家,其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自然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对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美原则”是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即忠实再现原作的美、通顺流畅的美和文学再现的美。
在许渊冲看来,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著,更要让译文富有文学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感受到和原作一样的美。
这一理论是许渊冲多年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他翻译中国古诗词的指导原则。
下面将从“三美原则”出发,分别对许渊冲的翻译进行分析。
首先是忠实再现原作的美。
在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原作的忠实和尊重。
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形式,他都力求做到与原作保持一致,不随意增减,不擅自改动。
例如他翻译的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在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形式和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这种对原作的忠实再现,正是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他翻译作品得以广为传播和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通顺流畅的美。
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通顺和流畅,力求做到口语化、易懂易译。
他在翻译时借鉴了西方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使译文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更易为他们接受。
比如他翻译的苏东坡《赤壁赋》中的“烟尘绕四面,人亦汹涌;谭说心绪,阿谀谄佞,礼奢宫冶”一句,他将其翻译为“Smoke and dust pervades the place, people jostling each other; Talking idly, flattering, magnificence and splendor”,使译文更具有现代化的语言特点,更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
美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
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
本文就精选一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并联系一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并结合自己的启迪,将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原译者的基础上改译,以求进一步体现原作的美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美感;英译;体现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a kind of art, which contain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mperament and form. Whe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beauty of the poetry is not only to be reserved, but also to be embodied. In term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three beauties” is especially a difficult work, and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a lot of valuabl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is paper displays some excellent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y famous translators, and expounds how th e “three beauties” are embodi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deep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also contains a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poem “Mu Lan Ci” to further reappear the beauty.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auty; English translation; reappearance
一、引言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 [1](P65)。
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
而在中国古
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
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
笔者十分认同林先生的观点,因为诗的首要条件就是美感。
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
也就是许渊冲先生所说的诗词“三美”——意美、音美、形美[2](P68)。
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
本文分别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分析和阐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如何在英译中体现。
二、“三美”在英译中的体现
(一)、意美:内容的再现
何谓“意美”?对于诗歌之意,中国古典文论中有精辟论述:“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
” [3](P77)诗词翻译中“意美”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意义美”,而且还包括了“意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以含蓄微妙见长,十分讲求形象思维。
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呈现给读者一种表达其强烈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物象,于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便融合成了一种“意象”。
这种意象往往体现在唯一的一个炼字上,可谓“画龙点睛”。
翻译诗词同样也要对字词加以锤炼和推敲,若能在译文中选用精炼贴切的词,原文的意境便能生动地体现,传神地表达。
1、意象美的再现
诗词的意象是情景交融而产生的。
对于意象美的再现,李白《菩萨蛮》的译文是个好例子,这首词头两句:
原文: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译文:A flat-top forest stretches far in embroidered mist,
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4](P78).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去而不归的心情。
这两句为远景,此处“漠漠”没有直接译出,但句中三个“f”起头的词(flat,forest,far)把“漠漠”表示出来了。
[f]是唇齿音,可以拖得很长,将树林“无边无垠”的感觉体现出来了;第二句“伤心碧”的“碧”字,译者用英美传统诗中的相关意象来替换这一色彩意象,将“碧”译成“blue”,巧妙运用了blue一词多义的特点,既表达了山色碧,又传达了思妇的“忧郁”这一深层含义,一语双关,充分表现了李白用语奇特的特点。
其实“blue”这个意象和“碧”在颜色上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一个“蓝”,一个“绿”,但微妙之处在于译者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选用了同“碧”这个意象艺术效果十分相近的意象“blue”。
这就是翻译补偿法中的“功能替代法[5](P75)”。
同时用“heartbreak blue”来译“伤心碧”,不仅忠于原文,而且在用语上达到了双重强调的目的,符合英美读者的欣赏习惯;第二句可分两段: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寒山一带伤心碧),这里运用“变序法[6](P75)”,将cool mountains调个头,变成mountains cool,是为使它同句尾blue相呼应:[u:]这个长元音在英语中常出现在表示“阴沉”、“阴郁”的词中,如gloom,doom,loom,brood等等。
这是通过读音加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忧伤感”。
如此两行译文一出,原词中行人之远与思妇伫望之深,尽在言中。
有时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包含在一个很抽象的词语里,在英译时却可以用一个生动、形象的词汇加以表达,不仅能增强诗词语言的感染力,所达到的艺术效果甚至会比原文更加传神。
如林语堂先生所译的杜甫《石壕吏》中的两句:老妪力虽衰, Although my strength is ebbing weak and low,
请从吏夜归。
I’ll go with you, bailiff, to the front to serve [7](P52).
且不说此译文是否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关键是它传神的地方在于“ebbing”一词。
“ebb”的原意为“退潮”,此处运用了进行时态,比喻老妇人精力日渐衰退,不但形象贴切,而且译活了原诗,引人联想,原文内容顿时变得饱满。
此译法就是许冲渊先生所说的“深化译法”。
与此类似的译法也体现在林语堂先生的又一译作中,他将苏轼的诗句“独骑瘦马踏残月”中的“残月”,译为“declining moonlight[8](P53)”,将原诗的一个画面“化静为动”,赋予了原诗以生命力,产生了一种动态美,给人以更多的联想空间和更美的感受。
2、意义美的再现
当原文没有一个特定的意象时,英译可以从整体出发,或直译或意译,目的是译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或作者的精神情感。
如陆游的一首《鹧鹕天》最后两句:“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这里用的是极普通的日常用字,译文也是非常口语化,几乎没有一个难字:“People ask me:where are you heading back to? Laughing,I point to the boat and say:This is home. [9](P81)”用朴质无华的语言写出了诗人浪迹江湖到处为家的人生态度。
三、结语
翻译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一首古诗词,如果译的传神,译文兼顾意蕴,音律,形式的和谐统一,那么不仅能使英美读者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韵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又能通过优美流畅的译文向汉民族读者展现英语语言的魅力,两种不同语言相互协调,相映成辉。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应该以再现原作之艺术为宗旨,不拘泥于形式,巧妙补偿,灵活变通,最大程度地发挥译语的优势,力求使译文达到同原文“神似”的境界,并且在功能上形成同原文的对等,其过程就是寻找跨语言文化差异的最平衡点的过程。
把古典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以艺术的形式更为准确地再现给西方读者,这是译界永不言弃的追求,也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