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的理论对诗歌翻译启示较大,这种“理论”源于许渊冲的先驱
方法,主要强调译者在译者进行审美整合的过程中,将译词的细节“现
代化”表现。
许渊冲曾经称,“翻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双方
文本的细节相连,使双方融为一体”。
因此,许渊冲所提出的“连结”思想,即译者不仅要精准可靠地将原文内容、内容和语言传达给读者,
还要保持两个语言之间的连结,只有这样,诗歌译文才能更好地向读
者传达出它的审美功能,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审美气质。
除此之外,许渊冲的理论还启发了许多诗歌翻译的技巧,例如采用“押
韵法”和“保留形式”等原则,以此更加真实地表达诗歌的审美功能。
许
渊冲也提到:“在张力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有敏锐足够的感觉,以此
体现诗歌的节奏与韵脚,尽量以原语文本的读音以及结构重现元语文
本的诗歌审美。
”这一理论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除了从字面意义上去准确传达原译文本,还要注重保持原诗歌的音乐
节奏及审美风格。
最后,许渊冲最重要的理论精神,就是强调译者不仅要将原文意义表
达准确,还要努力将诗歌审美以创新的方式传达。
他强调,翻译者应
该在表达中尊重原诗歌作者的创作意图,保持原件格调,尽量使译文
风格尽可能地近于原文,这样可以保持诗歌的审美质感,使得诗歌的
审美启发,能够正确地传达给读者。
总之,许渊冲对于诗歌翻译的理
论为诗歌翻译者提供了一条参考线,它们可以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
有效的审美关联,避免“模仿式”文本创作和随意翻译,从而实现最终的文化传播目标。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一、许渊冲的译作许渊冲在译作方面,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的杰作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外译汉则有世界文学名著十种:〔英〕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世之初》、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和《哥拉-布勒尼翁》,〔美〕亨利-泰勒《飞马腾空》。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英法、译唐宋,实践经验丰富。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
”(谢天振,2003:69)许渊冲在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构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类文章百余篇,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理论:“在我看来,‘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就是‘美’。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这就是我积六十年文学翻译的经验(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总结出来的理论。
”(许渊冲,2003)1、“三美”论“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外国语学院115班3号冯奕璇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
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
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
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
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
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
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
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许渊冲 译诗六论

许渊冲译诗六论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诗六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忠实原则:翻译诗歌时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2.优美原则:翻译诗歌时要注重语言的优美,使译文具有文学价值。
3.韵律原则:翻译诗歌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韵律,使译文具有音乐性。
4.意象原则:翻译诗歌时要把握原文的意象,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5.文化适应原则:翻译诗歌时要考虑文化差异,使译文符合目标文化的审美习惯。
6.创新原则:翻译诗歌时要有一定的创新,使译文具有新的艺术价值。
这些原则为翻译诗歌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平衡忠实、优美、韵律等方面的要求。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三美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首先回顾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包括其在传达古诗意境、保持韵律节奏和再现原文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关注“三美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限制,如文化差异、语言特性等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三美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古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概述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古诗英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古诗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
意美,指的是译文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和意境,保持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强调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精神风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音美,是指译文的音韵和节奏要与原诗相协调,使译文在听觉上也能产生美感。
许渊冲提倡在翻译中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以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韵效果,让译文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形美,则是指译文的排版和布局要与原诗保持一致,使译文在视觉上也能呈现出美感。
许渊冲认为,古诗的排版和布局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格式和排版,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视觉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 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 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语言的,译文也 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 译”等方法(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 容上却倒相同),如 • “恨君不似江楼月” (《采桑子》) • 译成“我但愿你能像江上的明月”,把“恨” 说成“愿”,把“不似”说成“像”,译文和 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容上却倒相同。
再谈优势竞赛论
• 忠实并不等于保留原语表达方式,文学翻译更要保存 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 方式,以便更好传达原作内容。译者要有敏锐的感觉 才能鉴赏,要有独到的表现力才能创造。独创并不是 生造新词,而是巧妙利用旧词。
• (《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
“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 ”
赠别(杜牧)
• • • •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 • • • • • • • Even the candle, feeling our sadness, Weeps, so we do, all night long. Tr. Witter Bynner, 1929 The candle has a heart, it pities our separation, For our sake it sheds tears until the sky is light. Tr. Hans Frankel, 1976 The candle grieves to see us part: It melts in tears with burnt-out heart. Tr. X. Y. Z.
•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 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 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 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 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
A Spring Morning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三之
• 知之、好之、乐之 :译者与读者的关系 • “三之 ”论来源于孔子在《论语 》中说的“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所谓“知之”,就是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 就是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感到乐趣。 • “意似”相当于“知之”;“意美”相当于“好之”; “神似”或“三美”才相当于“乐之”。要使人“乐 之”,必须先“自得其乐”,这是译诗的成败关键。
许渊冲 的
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三美 三化 三之
• • • • • 《河南大学英语学报》1988年第1-3期 三似:形似、意似、神似; 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三化:深化、等化、浅化; 三之:知之、好之、乐之。
• 三似: “似”是译文的必需条件,最低要求,一般 说来,不似就不称其为翻译; • 形似:一般是指译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相似; • 意似:是指译文和原文在内容上(有时还在形式上) 相似; • 神似:却指译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不一样,但 在内容上或精神上却非常相似。 • “形似”是“三似”的最低层次,如果原文的内容和 形式(即字面,下同)一致,那“形似”就等于“意 似”;如果原文的内容和形似有矛盾,那“形似”就 成了“貌合神离”。“意似”是“三似”的中间层次, 一般说来,要在原文和译文内容和形式上都一致的条 件下才能做到。如果内容和形式有矛盾,那就要得 “意”忘“形”,得其精而忘其粗,那就成了“神 似”,也就是“三似”的最高层次。
新世纪的新译论
—优势竞赛论 •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 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文学 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译 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也就是说,尽量利用 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 乐之。创造性的翻译应该等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 作。 • (《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
• 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是文学(尤其是诗词) 翻译的本体论;优势、均势、劣势(三势论)是两 种语言关系的认识论;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 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 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总起说来,艺术论是文学翻 译的认识论;简单说来,文学翻译就是“美化之艺 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
再创作与翻译风格
• 文学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犹 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翻 译风格有“形似”与“神似”之分,在“形 似”的译文和原文的内容有矛盾时,翻译只 能“神似”,也就是再创作。…… 再创作要发 挥译语优势,和原文竞赛,才能建立新的世 界文化。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 • • • • • • • But would we wish the Farthest verge to see, There still is left to mount One Story more. Tr. W. J. B. Fletcher, 1918 Wish you an endless view to cheer your eyes, Then on more story mount and higher rise. Tr. Tsai Tingkan.1930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Tr. X. Y.Z, 1985 “千里” 和“层楼”
• 文学翻译家要像画家一样使人如历其境,像音乐家 一样使人如闻其声,像演员一样使观众如见其人, 因此,文学翻译作品应该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
三化
“深化”: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 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 如“人间桂花落”中,有人加“看”,有人加 “听”,有人加“让”;“分译”林语堂把辛 弃疾《采桑子》中的“愁滋味”,分开译成 “bitter and sour”。 • Idly I watch the cassia petals fall; (Yang Xianyi) •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 Free and at peace. 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 (Weng Xianliang)
• 三美:“美”是译诗的充分条件,最高要求,一般 说来,越能传达原诗“三美”的译文越好。
• “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 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 就是“美”。
• 三美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 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 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 是形美。
采桑子
• • • • • • • • • • • •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I'm grieved to find you unlike the moon at its best, north, south, east, west. North, south, east, west, it would accompany me without any rest. I am grieved to find you like the moon which would fain now wax, now wane. You wax and wane. When will you come around like the full moon again?
• “浅化”: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 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 “合译”等。如翁显良把“夜静青山空”中 的“静”字和“青”字都省略了;“合译” 如同句中的“静”和“空”融化为一,译成 “融化在一片空寂之中”。
• 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 又如“黄粱梦”不必说明小米没煮熟,一场好梦就 惊醒了,只译成“a golden dream”就可以算是浅化。
• 这十个字是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理论翻译观。 • 《文学与翻译》前言 2003年12月
•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最高形式。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 两种文化的统一,而统一应该是提高。
• 词汇是语言文化的基因,两种语文的词汇有时相等, 有时不等;相等时,两种语文处于均势,那自然好; 如果一优一劣,那就要争取优势,…… 译文应该改变 译语的劣势,争取均势,最好能发挥译语的优势。争 取均势可以用等化的方法;改变劣势,可以用浅化的 方法;发挥优势,可以用深化的方法。浅化可以使人 知之,等化可以使人好之,深化可以使人乐之。
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Free and at peace. 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 • 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 When the moon rises and the birds are roused, • their desultory chirping only accents the deep hush of the dales. (W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