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经典题目讲课稿

合集下载

2024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

2024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

2024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初中物理说课稿1(约2601字)一、说教材《动能和势能》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渡句)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

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

二、说学情本年级的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

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本班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比较容易。

(过渡句)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过渡句)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图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精品教案)有关物理讲课稿4篇

(精品教案)有关物理讲课稿4篇

(精品教案)有关物理讲课稿4篇精心整理的物理讲课稿4篇,希翼对大伙儿有所帮助。

物理讲课稿篇1(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通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准备性,为往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通在往后的学习过程中。

所以,本节课只是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预备时期。

(二)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动身,明白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味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办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办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懂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日子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索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继续用另外一具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别同的是接下来往常的就教材是如此讲的:能够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够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如今的新教材是如此说的:我们要探索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啥关系?经过新旧教材的对照能够发觉,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差不多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高一学生适应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截了当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点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别适应,经过探索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明白。

“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办法之一,但非常多学生对此却别甚熟悉,教师能够经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讲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

初中物理《杠杆》说课稿

初中物理《杠杆》说课稿

初中物理《杠杆》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单元——《杠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杠杆》这一单元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力学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后,进一步理解力的平衡和简单机械原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杠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杠杆的原理和分类,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加深对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简单机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五要素以及杠杆平衡条件,掌握杠杆的分类和基本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杠杆平衡条件,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杠杆的工作原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章节学习的力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如何用较小的力移动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杠杆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杠杆的定义、五要素(支点、力臂、重物、施力、力臂)以及杠杆平衡条件。

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调整不同长度的力臂,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状态,从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4. 问题解决提出与生活相关的杠杆应用问题,如使用扳手拧螺丝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初中物理试讲稿两篇(一)

初中物理试讲稿两篇(一)

初中物理《力》试讲稿问好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物理组的二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力》,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游戏,相信大家应该都玩儿过,就是掰手腕儿的游戏,同学们可以跟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掰手腕比赛。

看看同桌,你们谁能够赢得胜利呢?同时,在掰手腕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用力哦。

好,开始吧。

同学们玩的真是不亦乐乎呢,我看同学们都已经进行了一局比赛,那同学们知道不知道我们掰手腕的过程中是靠什么来赢得游戏的胜利呢?对,我听到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靠力气,力气大的话,就能赢得这个掰手腕儿的胜利。

那到底什么是力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力。

新授首先,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课本,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如下两个问题的答案1、力的定义是什么?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好,同学们开始吧。

老师看大家都抬起头了,想必同学们都整理的差不多了,哪位同学先来说一下呢?大家举手都非常积极,最后一排穿格子衬衫的同学请你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力的定义是什么?嗯,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正确,请坐,她说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那么现在请第二位同学来回答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好,左边靠窗的这位女同学来回答一下。

嗯,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流利,她回答的结果是: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相信同学们经过刚刚的看书,已经对力有一个很直观的了解了,接下来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前面的物体和后面的物体有什么区别?第二个问题作用的种类都有哪些?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分为八个小组,我们开始讨论吧。

(讨论的过程中,我也会走下讲台,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过程中,同时进行答疑解惑,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我发现同学们讨论的声音逐渐弱了下来,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了心仪的答案。

老师发现,刚刚我们班里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在激烈的讨论,那现在哪个小组代表可以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呢?第七小组你们举手举的最快,就请你们小组派代表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初二物理说课稿1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课题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二)新授课程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八年级物理上册《力学专题》说课稿课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力学专题》说课稿课件

近三年中考情况
• 22.(2012•安徽)一辆卡车空载时行 驶速度为25m/s,满载货物时行驶速度 为20m/s,满载货物时车的惯性比空载 时 (选填“大”或“小”)。
近三年中考情况
(安徽2013年)小强在立定跳远起跳时,用力向后蹬地,就能获得向前 的力,这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离开地面后,由于 , 他在空中还能继续向前运动 12. 图示为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 置,下列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5.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
观 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
,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
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 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
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
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
学研究方法。
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三维目标
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 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 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 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 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 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 ,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 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l.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 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 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 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 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 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 收集数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 ,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初中物理竞赛专题讲座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竞赛专题讲座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辅导专题讲座第一讲力学(一)(教师使用)一、知识提要二、例题与练习[例1]小明和爸爸到市场上选购了一批(成卷的)电线,为方便搬运,不愿将每卷电线都散开,又担心电线的实际长度与商品说明书上的标称长度不符。

小明看到柜台上有电子秤和米尺,便向营业员要来了一段做样品的同品牌的电线,帮助爸爸顺利地测出了每卷电线的实际长度。

你知道小明是怎样做的吗?分析与解:(1)用米尺测量样品电线的长度L0;(2)用电子秤测量样品电线的质量m;(3)用电子秤测量一卷电线的质量M;(4)算出一卷电线的实际长度:0L mM L =[练习1]现有一个内径为2cm 的圆环和一支直径为0.6cm 的圆柱形铅笔,仅用上述器材,你如何较精确地测出某足够长且厚薄均匀纸带的厚度?方法: ;纸带厚度表达式为: 。

分析与解:对一些形状不规则或者太小、太细、太薄的物体,直接测量有困难,只好寻求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累积法” 比效适合采用对“细、薄”的物体直径或厚度的测量运用方面。

将纸带紧密地环绕在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圆环内,记下纸带环绕的圈数n 。

纸带厚度的表达式:(2-0.6)/2ncm ,或0.7/ncm[例2]现有一个盛有大半瓶饮料的平底可乐瓶(如图)给你一把刻度尺,一根细线,试测出这个可乐瓶的容积。

写出操作步骤及计算容积的数学表达式。

分析与解:(1)用刻度尺测液面的高h 1;(2)用线绕主体部分一周,用刻度尺量出线长L ,得瓶子 主体部分的横截面积π=π=4L R S 22; (3)算出装有饮料部分的体积π==4h L Sh V 1211; (4)将瓶盖旋紧后使瓶子倒置,重新测量上面空余部分的高h 2,对应的体积222h 4L V π=; (5)可乐瓶容积的表达式:()21221h h 4L V V V +π=+=。

[练习2]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 绕几圈之后增大摩擦力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了呢?小明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初中物理课说课稿三篇

初中物理课说课稿三篇

【导语】物理课总是很多学⽣都觉得很枯燥的课程,因为有很多物理量和实验都需要去背记和制作,但是对于物理⽼师来说⼀堂很好地物理课需要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同时把内容都灌输进去。

今天就给⼤家带来⼏篇优秀的物理说课稿模板和范⽂,希望各位⽼师喜欢。

初中物理课说课稿(1) ⼀、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 在本节之前,学⽣已经学习了⼀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

⽽本节开始了从⽣成何种物质向⽣成多少物质⽅⾯的过渡,引导学⽣从量的⽅⾯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以往⼀些学⽣不能正确书写化学⽅程式或进⾏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关重要的作⽤。

2.教学⽬标 教学⽬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标: (1)知识⽬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进⾏分类归纳。

(2)能⼒⽬标 ①培养学⽣的实验操作能⼒、观察能⼒。

②培养学⽣全⾯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

③初步了解⾃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法。

(3)情感⽬标 ①树⽴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质量守恒定律。

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 根据教学⽬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的特点,本节课我采⽤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

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头语⾔,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

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标,这样便于学⽣明确探索⽅向,激发学习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学经典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将同一个小球放入三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小球静止后如图所示,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 )
A.甲容器的最大
B.乙容器的最大
C.丙容器的最大
D.一样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受到的动力越大,惯性也越大
B.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加紧蹬几下,这是为了增大惯性
C.足球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了球场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
D.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慢慢变小,最终停下来
3.你所在的考场里的空气质量大约是( )
A.几十克
B.几千克
C.几百千克
D.几十毫克
4.物体从光滑的斜面滑下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受到的力有( )
A.重力和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
C.重力、下滑力和摩擦力
D.重力和下滑力
5.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 )
A.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
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C.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
6.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漂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C.物体没入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7.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这是因为运动员( )
A.失去了惯性
B.具有惯性
C.不受力的作用
D.惯性大于阻力
8.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中,下列步骤中不必要的是( )
A.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1
B.往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C.用量筒测出烧杯中液体的体积V
D.用天平测出倒掉盐水后空烧杯的质量
9.下列做法中,目的在于增大压强的事例是( )
A.载重卡车装有较多的轮子
B.房屋的墙基做的比墙宽
C.铁轨铺在枕木上
D.刀、斧的刃要磨得很薄
10.滑雪运动员从山坡上匀速滑下,则运动员的( )
A.机械能增加
B.动能和势能都减小
C.动能不变,势能减小
D.机械能不变
11.小明沿水平方向用80牛的力,将重50牛的球沿水平方向推出,球在地面上滚过10米后停下,在球滚动的过程中,小明对球做的功是( )
A.800焦
B.500焦
C.1300焦
D.0焦
12.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适当增加滑轮的个数,可以更加省力,这时( )
A.机械效率增大
B.机械效率减小
C.机械效率不变
D.以上说法均有可能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3.一架飞机做匀速直线飞行,在5min内飞行了60km,则该飞机飞行0.5h 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_m。

在第二分钟时的速度是___________m/s。

14.缝纫机皮带如果打滑,只要在皮带上擦一些松香或将皮带加紧一些,这样就不打滑了。

其道理:前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一位同学用98牛的力向下按轻质杠杆的一端,把另一端的物体举高了0.4米,如果下降的高度是1.6米,则人对杠杆做了___________功(不计摩擦)
16.在装修房屋时,工人师傅常用一根灌有水(水中无气泡)且足够长的透明塑料软管的两端靠在墙面的不同地方并做出标记,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用到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_。

17.海洋是个极有开发潜力的资源宝库。

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常常需要潜入到海洋的深处去,潜水艇是人类研究海洋的重要设备,它的上浮和下潜是通过___________来实现的,当潜水艇潜到水下500m深处时,它受到水的压
强是___________pa。

当潜水艇继续从500m深处向更深处下潜时,所受到水的浮力将___________。

18.人干体力活的时候,很讲究巧用力,这个“巧”字说明:人用力的时候,必须注意施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选择。

19.动物的一些器官生长非常特别,这与它们的生存方式、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例如:有“沙漠之舟”之称的骆驼,脚掌宽而大,是为了在沙漠中行走时___________对沙子的压强;有“森林医生”之称的啄木鸟,嘴尖而细长,是为了捉虫时___________对木的压强。

20.一个物体所受的重力为10N,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它所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为20N,此时它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___N,放手后物体将
_____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
___________N。

21.投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运动,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发生改变;铅球落地时将地面砸出了一个小坑,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如果飞行中的铅球受到的所有的力突然消失,那么铅球将做___________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28分)
22.(6分)小东同学想测出液体B的密度,他手边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根细线、一个小石块、两个烧杯和足量的水。

小东同学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出了下面的实验步骤,但不完整。

请你将小东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用细线系住小石块,将适量的水与液体B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拉力F;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小东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出液体B的密度:ρB=___________。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___________运动。

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_的原因。

24、(6分)小华用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进行甲、乙两步实验,小华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进行乙、丙两步实验,小华想验证的猜想是___________;
(3)小华研究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时,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作出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下表面所处深度h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出,此实验过程中浮力的变化情况是先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

通过分析数据,她觉得与书中的结论偏差较大,你一定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回想你的实验经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你对小雯的实验方法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四、综合题(共3小题,17分)
26.(5分)一正方体质量为6kg,边长为10cm,放置在水平地板上,在10N 的水平拉力下以0.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此请你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设计两个问题,并做出解答。

(g=10N/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