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笔记(修辞)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第五章修辞

现代汉语第五章修辞

第五章修辞第一节修辞概说一、什么是修辞?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否讲求修辞,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引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孔子认为言辞如果缺乏文采,就不会广泛流传。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一段杨子荣的唱词,原来是:“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

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1965年毛泽东同志看了演出以后,建议将最后一句的“春天”,改为“春色”。

“春天”,仅仅表示时令、季节;而“春色”,“春天的景色”之意,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

而且“春色”既指自然界,又兼指人类社会,语意双关,大大地丰富了词语的信息含量。

真是一字之改,全词增辉。

语言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

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是分别以语言的有关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的。

修辞学和这三者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语言各个要素的构成、特点、规律、规则等等,来提高表达的效果。

有时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例如语言的声律美和语音有关,词语、句式的精美适当,和词汇、语法有关。

有时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甚至会同时涉及到以上几个方面。

所以,我们要学好修辞,一定要学好语音、词汇、语法等有关知识,这样才有牢固的基础。

试比较以下两句话:(1)禁止践踏草地(2)足下留青这是我们在公园里常见到的,恐怕谁都认为(2)比(1)好。

为什么?(1)是命令、训诫的语气,使人反感;(2)是祈使、劝导的语气,显得有礼貌。

不仅两个句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态度不同,而且(2)的语言艺术含量也更高。

我们知道,四个字的语音段落是中国人民所喜闻乐道的一种格式,而这一点又是和汉语孤立语的特点分不开的:一个字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很少形态变化,不至入句后引起音节数量的变化。

考研现代汉语北大版讲义笔记六修辞

考研现代汉语北大版讲义笔记六修辞

《现代汉语》北大版讲义笔记第六章修辞1."说曹操,曹操到。

”这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2014A拈连B双关C比喻D借代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两句此举中用到了一和一修辞手法。

——20133.修辞上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不是语言的要素,因而跟语音、词汇、语法无关。

(判断2013)4.语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体风格上,在用词上没有什么差异。

(判断2013)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0126.借喻,是指不说出本体,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判断2012)7."日去渐已远,衣袋渐已缓〃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0118.下面哪个句子的修辞手法属于比拟?A小家碧玉B时雨点红桃千树C星星不如汗珠明D江山如此多娇20119."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这种比喻属于暗喻。

(10判断)10.〃张辉回答不出问题,急得两眼直冒绿光。

〃词类修辞手法使用恰当。

(10判断)第一节修辞概说本节关键词:修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修辞三原则:准确性、得体性、艺术性一、什么是修辞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4生如春花般烂漫,死似秋叶般静美。

5酒后的愁思,愈抽愈长。

I —1>a —f(-)准确性语言形式准确传达内容,包括思想感情、意图评价等。

(二)得体性语言形式切合特定语境、现实的交际环境。

(≡)艺术性语言表达趣味性。

语言准确得体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表达形式,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

第二节语音调节和利用本节关键词:音节搭配叠音、儿化声调平仄段落诗节一、什么是语音修辞语音形式是否顺口悦耳、是否优美动听,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表达效果。

语音修辞,是对话语的声音的修饰和调整。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绪 论0.1 复习笔记0.2 课后习题详解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语 音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文 字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词 汇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语 法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修 辞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绪 论0.1 复习笔记一、现代汉语概说(一)什么是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多种方言和汉民族共同语两个部分。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名师点拨】现代汉语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区别、普通话的三个标准都是各校考研真题中的常考知识点,也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对此考生务必要准确记忆2.属性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具体包括:(1)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结构系统;(2)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功能);(3)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思维功能);(4)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形式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形式。

(1)口语口语是指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

其特征是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一发即逝,难于流传久远。

(2)书面语书面语是指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

其特征是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4.文学语言(1)含义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指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言。

作为标准语,文学语言以其典范性特征区别于一般的书面语与口语,推动着现代汉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

(2)与“文艺作品的语言”的关系①联系文艺作品的语言是指艺术文学表达手段的总体。

文学语言也包括优秀的、典范的文艺著作的语言。

现代汉语第六章 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第六章 修辞手法

章六修辞一、名词解释;1、修辞:指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确定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以加工后的最恰当的语言形式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实践活动即修辞。

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二是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语境:即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关系等。

包括主观语境因素如身份、职业,和客观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

3、长句:指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包括分句长、层次复杂的复句。

4、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5、主动句/被动句:一件事物中既有施事又有受事,表达时用施事作主语的是主动句,用受事做主语的是被动句。

6、比喻:又称譬喻、打比方。

即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其中被比方的事物称“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称“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是“喻词”。

7、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加以描绘,或将甲物当作乙物加以描写的辞格。

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基本类型。

8、借代:即换名。

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代替,其中被代替的事物为“本体”,用以代替的事物为“借体”。

9、拈连:即顺拈,利用上下文语境,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用于乙事物的辞格。

甲事物一般为具体事物,列于前;乙事物一般为抽象事物,列于后。

利于形成风趣简练的修辞效果。

10、双关: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里面两种意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

11、仿词: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词的辞格。

是仿似的一种形式。

【仿似即仿化,包括仿词和仿句】12、反语:又称反话、倒反,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以表达本意的辞格。

13、婉曲:又称“婉转”,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借用与其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表达的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语法之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语法之修辞手法

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比喻与比拟区别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1)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此喻彼,就是“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以此拟彼,就是“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2)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

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二、比拟:把某事物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二)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三、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之更具体、更鲜明,更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富有幽默感。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第六讲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修辞

第六讲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修辞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修辞(一)修辞的基本概念1、概念★考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基本概念:根据表达需要,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一)修辞的基本概念★初中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

★高中修辞:引用、对比、对偶、反语、反复、借代。

2、类型高考必备12种修辞比拟考试频率最高!(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1、比喻★概念:根据两种事物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

★类别: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甲像乙)例如: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比喻词:像、如、似、好像、好比、仿佛、宛如等。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1、比喻注意:比喻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若是同类事物,即使有“像”,也不算比喻。

例如:他长得很像他父亲。

(不是比喻)(2)暗喻(甲是乙)(甲成为乙)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比喻词:是、成为、成了、变为、就是等。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1、比喻(3)借喻直接把被比喻的事物甲说成/比喻成物乙,无比喻词。

例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常见作用)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议论文)注意:回答“作用类”题目,要考虑两个角度——(1)形式上,可准备的“套语”;(2)内容上,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2、比拟★类别:拟人、拟物。

★概念: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物当作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或语言。

例如:山上漫起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门缝来。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2、比拟(2)拟物(把人当作物)把活生生的人写成静态的,或者动物。

关键在模拟,并不求相似。

例如: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作用:拟人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现代汉语 修辞

现代汉语 修辞
明,而能不能科学地说 明,与修辞学者的修辞学识渊博与否、语言修养的高低等等有着 密切的联系。 我国修辞学分为古代和现代两段。古代修辞学总结的方法和 理论成果分布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瑰宝。当 时虽然没有被称为“学,但它的内容的丰富已为世界所罕见。我 国现代修辞学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欧美和日本的影响下,逐 步建立起来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 的修辞学体系。

言辞外语境 自然环境 情境 言辞内语境 语体风格语境
10
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及价值观 词语 句子 段落 章节语境
语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解释作用;二是过滤 作用。前者主要帮助听话人准确理解话语,后者主要帮助说话人 恰当表达思想感情。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所谓修辞效果指的也就是话语说得 好不好。这个“好不好”的评判标准就是选用的语言材料对上述 语 境诸多因素的适合程度。适合程度越高,表达效果越好。反之就 没有什么效果。例如: 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一段对话:一辆公共汽车待上完客人后, 开始徐徐启动。这时,打扮入时的女售票员一边朝前挤一边高声 叫道:“买票、买票!”当售票员挤到一位戴眼镜的乘客面前时, 看见这位眼镜乘客正专心读一份报纸,就大声吼了一声:“喂, ‘眼镜’,买票!”这眼镜乘客被吓了一跳,立即掏出一元钱边 递过 去边说“到广兴车站”。女售票员接过钱装入票箱就“啪”的一 声关 了票箱。待她转身要走开时,“耳环,请撕票!”(“撕票”即 撕下 11 一张票——给乘客)售票员火了,说: “你怎么乱叫
4
修辞作为一种活动,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言 语交际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思考内容——言语表达——言语传递——言语接收——言语理解 在这五个阶段中,从“思想内容”到“言语表达”的语词转 换过 程中,就有一个追求语词表达效果的工作活动,这个活动就是 “修辞”。例如,首都师大的曲啸老师曾经应邀去某市监狱向在 押 犯人演讲。怎们称呼成了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称“同志”, 不 够格;称“罪犯”,听者不舒服。最后曲啸称他们“触犯了国家 法 律的年轻朋友们”,一声称呼,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这里称呼 的选择就是一个选择锤炼的过程。 言语表达效果的加强,最根本的就在于完善和优化词语,要 5 根据表达的内容,选择适合话语情景的语言材料,进行恰当的表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手法修辞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又称辞格、辞式。

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

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

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

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

典型格式:甲像乙如:(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

如:(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

典型格式:甲是乙如:(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

只出现喻体。

如:(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用了“像”或“仿佛”等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

如:(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他长得像他父亲。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丽把积蓄的零用钱寄给了灾区人民,王倩主动地每天到医院里为刘玲补课……(3)疑断句(猜度或不确切的判断)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

二、比拟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

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

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

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

如:(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修辞第一节修辞概说一、什么是修辞“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二、修辞和语境语境一般分为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两种。

情景语境跟修辞的关系密切。

它指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

构成情景语境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主观语境因素;二是客观语境因素。

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地给言语活动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复杂丰富:或增添新意,或一语双关,或别致情趣,或弦外有音,等等。

语料随语境而变异、创新,表达方式也随语境而定,从而不难明确语境的作用:一是制约语言活动的内容;二是对顶言语的表达方式。

三、修辞同语音了、词汇、语法的关系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各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

(一)修辞同语音的关系(二)修辞同词汇的关系(三)修辞同语法的关系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也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语言材料;就语言三要素来说,修辞是对它们的综合的艺术加工,是它们的高级体现。

四、修辞的作用和学习修辞的目的作用:(一)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欣赏能力。

(二)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

(三)有助于社会信息更准确畅通地传递。

修辞的作用也决定了我们学校修辞的目的。

第二节词语的锤炼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使语句的表达更加完美,即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对,还要求词语用得好。

词语锤炼需要富于创新精神。

锤炼词语首先要锤炼思想。

语境的制约,词语的调度,都不可忽视。

锤炼词语,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

一、意义的锤炼意义是词语的内容、词语的灵魂,锤炼意义是选好词语的核心问题。

意义锤炼牵涉多方面:要(一)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二)要力求准确、妥帖;(三)要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四)要力求色彩鲜明1、词语的感情色彩要鲜明(1)有的词语本身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2)有些褒义词或贬义词靠与其他词语配合,靠语境的帮助,可以变褒为贬或化贬为褒,改变情感色彩(3)直接反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也可产生特殊的情味和色彩。

(4)有些词语选用它们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可以使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2、词语的语体(风格)色彩要鲜明3、词语的形象色彩要鲜明二、声音的锤炼词语的声音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意音节整齐匀称;(二)注意声调平仄相间;(三)力求韵脚和谐;(四)讲求叠音自然;(五)讲求双声叠韵恰当配合。

第三节句式的选择句式选择的依据大体是:(1)根据内容的需要和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2)根据不同语境,特别是上下文的需要;(3)根据上下文句子主语的异同;(4)照顾上下文的协调统一等。

一、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则相反,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

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周密了、严谨、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灵活。

就长句的结构形式来看,一般包含下列四种情况:一种是修饰语较多,二是联合成分较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复杂,四是分句中结构层次较多。

短句的表现形式则刚好相反。

政论、科技语体一般多用长句,文艺语体一般多用短句,但是在较多的情况下都是长短句配合使用的。

长句化成短句的方法:1、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2、把复杂的联合短语拆开,重复跟联合短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并列句式。

二、整句与散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

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三、主动句与被动句运用被动句的两种情况:1、强调受事,而施事不需要说出,或不需要说出,或无从说出时,就要用被动句。

2、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为了使前后分句的主语保持一致,为了使叙述的重点突出,语义连贯,语气流畅,也应该用被动句。

四、肯定句与否定句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

否定句有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

单重否定句只有一次否定。

双重否定句最常见的是先后连用两次否定,有两个否定词。

也可以用一个否定词再加上否定意义的动词或反问语气。

五、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我们可以把口语里经常出现而在书面娱里较少出现的句式,叫做口语句式;把书面语里经常出现而在口语里较少出现的句式,叫做书面语句式。

两种句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口语句式结构比较简单、松散,多用短句;书面语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严谨,较多使用长句。

2、口语句式要求简练,关联词语用得少些或不用;书面语句式因为要求严密的逻辑性,关联词语用得较多。

3、书面语比较讲究语言规范,注意句子的加工,有时沿用一些文言句式。

4、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在所运用的词语方面,也有明显的风格色彩上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词组成,书面语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语词组成。

总的来说,口语句式的修辞作用主要是简洁、活泼、自然;书面语句式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文雅。

第四节辞格(一)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话,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一)比喻的基本类型根据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语体、喻词)的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语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

似的”等一类的喻词。

喻词“一样、似的、一般、般”等有时单独放在喻体后面,有时与前面的“像、如”等结合成“像。

似的”、“如。

一般”等格式。

2、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3、借喻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二)比喻的灵活用法1、没有喻词的比喻为了适应某种话语的结构,虽然本体、喻体都出现,却可以不用喻词。

2、程度不等的比喻(强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

3、否定方式的比喻(反喻)本体事物不具有事物某方面的特性。

它是以反托正,相反相成。

通过联想。

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

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

(三)运用比喻要注意的问题1、喻体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

2、比喻要贴切。

3、要注意思想感情4、要注意区分比喻和非比喻。

5、运用比喻不一定拘泥于三种基本类型,多留心比喻的灵活多样用法,也是必要的。

二、比拟根据相像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

(一)比拟的基本类型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不仅具体事物可以拟人化,就是抽象概念也可以拟人化。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感情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二)运用比拟要注意的问题1、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感情又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2、用来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或相近之点,才能把物写得像真正的人一般,或把人写得像真正的物一样。

三、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

(一)借代的基本类型1、特征、标志代本体用借体(人或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2、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大的专用名称充当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3、具体代抽象用具体事物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4、部分代整体用事物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5、结构代原因用某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

(二)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1、借体与本体的关系密切,在上下文里,作者应有所代替,使读者看到借体时,能明白本体是什么。

2、无论运用哪一种借代,抓准借体与本体间的密切联系,十分重要。

其借体一定要能代表本体,其作用才会明显突出。

3、借体的语境中带有褒贬色彩。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四、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

又叫“顺拈”。

(一)拈连的基本类型拈连可分为全式拈连和略式拈连两类。

1、全式拈连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

2、略式拈连甲事物省略。

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

(二)运用拈连要注意的问题1、拈连要贴切自然。

2、拈连要注意甲乙事物在语义上必须有内在联系。

五、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是辞格叫夸张。

运用夸张的目的在于:(1)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2)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一)夸张的基本类型夸张可以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1、扩大夸张2、缩小夸张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事,或是同时出现的。

(二)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1、运用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以真实感。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夸张,又像真实。

3、夸张的表现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运用时要注意表意上的一致性,防止互相抵触。

第五节辞格(二)一、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一)双关的基本类型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类。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

比起谐音双关来,语义双关更为常用。

还有,用一句话关涉两个对象,即平常所说的“指桑骂槐”,这也属语义双关。

(二)运用双关要注意的问题1、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都是一语关顾表里两层含意,其中蕴含着的不直接说出来的含意式表意所在,既要含而不露,又要使人体会得到,寻味得出,如果造成误会或歧义,那就有失自然巧妙了。

2、要注意双关内容的思想性,不要单纯追求风趣和含蓄。

用双关构成歇后语时,尤应注意体现思想积极、健康。

语义双关和借喻不同:(1)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2)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收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