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合集下载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代号名称温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本层B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 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气温先降低再升高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深度思考1】为什么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温度垂直分布和大气运动不同?提示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因下部热上部冷,所以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因所含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其增温,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因下部冷上部热,所以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为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图中字母性质意义地面辐射 B 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大气辐射 C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e)使地面增温(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

③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形式: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①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作用②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无选择性反射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天空呈蔚蓝或白色(可对比月球) 【深度思考2】为什么晴朗的早晨反而比阴天的早晨气温更低一些?提示晴天的早晨,天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故较阴天的早晨气温低。

4.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差值变化差异日变化约14时日出前后日较差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年变化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年较差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年较差小南半球1月南半球7月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

3.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D
A A2 A1
读左图,回答问题:
B2 C2 B C1 C
B1
1、A、B、C中表示短 波辐射是( A ) , 表示长波辐射的是 ( B、C ) 。
2、A1小于A的原因是 ( 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 ), 3、C1表示(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
4 、B1称为( 大气逆辐射
反射 散射
蓝、紫色光 最易被散射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一):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 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 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 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表现形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主要)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1、从臭氧、二氧化碳 分析P44表格,指 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 出太阳辐射经过大 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气各层时都有哪些 吸收具有什么特性?
部分被吸收?
(选择性)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热力环流和风
一、热力环流
1、几个常用概念 A、 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高空
1000m
P2
1060hpa 1100hpa
P1
500m
A
地面
B、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 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对流层
中纬 10~12km

大气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

大气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 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长波辐射, 对地球的能量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大气中的云层和气溶胶颗粒物也能够 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影响地球表面 的热量收支。
03
大气中水汽的相变和循环
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凝结
水汽在大气中冷却到露点以下时,会 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或雾。
降水
当水滴或冰晶在云中积累到一定重量 时,会通过下落的方式形成雨、雪、 冰雹等降水。
大气污染的扩散和传
大气流动
温度层结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受到大气流动的 影响,污染物会随着风向和气流运动而传 播。
大气的温度层结对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也 有重要影响,不同高度的温度变化会影响 污染物的扩散和聚集。
地理环境
大气污染的扩散和传输模型
地形、地貌、城市规划等因素也会影响大 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如山谷、盆地等 地形容易造成污染物聚集。
大气治理措施
采取措施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如烟气脱硫、脱硝等处理技术,以及
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系统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以及 养殖业产生的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也是大气污染 物的来源之一。
交通运输
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也是大 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都 有严重影响。例如,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道疾病 、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 系统造成损害,还可能加剧气候变化。
太阳辐射的散射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微小颗粒物 能够将太阳辐射散射到各个方向 ,从而使天空呈现蓝色或白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受热过程教程课件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受热过程教程课件
大气环流
平流层中的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如西风带和 副热带高压等。
臭氧层对气候影响分析
吸收紫外 线
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的 伤害。
温室效 应
臭氧层能够吸收红外辐射,减缓地球表面的热量散失,对地球气候 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气候变化
臭氧层的变化会影响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如臭氧洞和全 球变暖等。
存在于大气中的水蒸气。
气溶胶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
垂直分层结构
对流层
从地面延伸至50-70千米的高度, 是大气的最低层,主要受地面 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影响。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部延伸至50-60千米 的高度,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 加热作用。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部延伸至80-90千米 的高度,受太阳辐射和地面对 大气的加热作用。
温度垂直递减率对大气分 层影响
温度垂直递减率定义及意义
温度垂直递减率定义
温度垂直递减率是指大气层结中,温 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速率。
温度垂直递减率意义
温度垂直递减率是描述大气层结稳定 性的重要参数,对大气的垂直运动、 对流过程以及天气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温度垂直递减率对大气分层结构影响
2. 将保温箱置于阳光下,记录各仪器数据,观察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随 时间的变化。
实验演示内容与方法设计
3. 每隔一定时间记录 数据,并观察大气的 垂直分层现象。
教学建议与改进方向
实验演示注意事项与 安全措施
实验演示注意事项与安全措施
01
02
03
04
确保仪器精度和稳定性, 避免误差过大。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后,温度升高, 形成暖空气。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包括了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以上的臭氧层和热层。

对流层是大气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15公里。

在对流层中,由于受到地表的直接加热以及水汽的蒸发等影响,温度随着高度的增
加而逐渐下降。

这种温度递减的现象被称为对流层递减。

平流层是在对流层之上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50公里。

在平流
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略有上升或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在这个高度范
围内,大气的主要运动是水平的平流,而不是垂直的对流。

平流层以上的臭氧层是在平流层之上的一层,它的厚度约为10-50公里。

臭氧层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这些分子可以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
从而保护地表免受紫外线的损害。

臭氧层的存在使得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
增加而逐渐上升。

热层是在臭氧层之上的一层,它的厚度约为50公里以上。

在这一层中,大气的温度逐渐上升,达到了数千度甚至更高的温度。

这是由于热层
受到太阳的辐射和磁场的影响。

太阳辐射和磁场对热层的热量输送产生了
显著的影响,使得热层的温度比其他层更高。

总体上,大气的垂直分层是由大气受热过程及运动所驱动形成的。


阳辐射通过对流、辐射和蒸发等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大气中,导致大气在垂
直方向上产生不同的温度和密度分布。

这种分层结构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
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生物圈的发展和生存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课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第二课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返回目录
复习向导
基础整合
要点突破
技巧规律总结
随堂训练
作业手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 的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 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因此,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的 主要热源。 (2)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将投射在其上的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 宙空间,使其不能到达地球。反射没有选择性。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 因为云的反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3)散射作用。太阳辐射在穿越大气层时,一部分太阳辐射光线便以它遇到的空气分子、 尘埃颗粒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阴天、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房 屋内、树阴下,太阳光不能直接照射,但仍是明亮的,这些都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大气的 水平运动
高空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的类型 近地面风:风向始终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因素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返回目录
复习向导
基础整合
要点突破
技巧规律总结
随堂训练
作业手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 32~36 页) 对流层温度变化规律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但在特殊的气象、地形等因素影响下,会 发生一些变化。对流层温度变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但在不 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 ℃或者大于0.6 ℃,如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 烈。

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

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

流 层
对流层顶到 50~55km
原因:主要靠O3吸收太阳 紫外线增温
②水气、杂质少, 能见度好,利于高 空飞行。
①对流运动显著

高纬___8_~_9_k_m__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o
②大气质量的3/4几乎
流 中纬___1_0_~_1_2_k_m_
(-0.6 C/100m)
全部的水气、杂质

原因:直接热源是_地__面__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注:“巴山”指巴蜀之地地势平坦的谷 地地区
48
3.城市风
郊区
市区
郊区
49
4.其他
如:沙漠与森林之间的热力环流
50
[典型例题]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据 图回答1~2题。
1.如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示意图”,若纵
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的是( B )
27
28
思考1: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 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强。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
用(保温作用)强。 29
思考:
2.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 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的散射作用 3.为什么太阳光日出日落时呈红色而白天其它时候呈 白色,?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14
四、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5
(一)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高 层 大 气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对 流 层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红外线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原因
氧原子吸收太阳紫外线。
3、大气各层对人类活动影响
名称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流层
水汽、尘埃最集中——天气和气候变化 最显著
平流层
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航空最佳飞行 层
热层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 程建设有意义
4、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 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 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 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 为“逆温”。 常温情况:气温直减率为6℃/1000m
颗粒较大的尘 各种波长 埃雾粒小水滴
有选择性 无选择性
蔚蓝色的天空
灰蒙蒙的天空;太 空的背景;黎明、 黄昏时明亮的天 空;云层上的亮 光
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
(最主要)
2、气象因素: (1)、大气的透明度(云雾量的多少) (2)、日照时数 3、海拔(地势)
针对训练
1.(上海文综卷)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 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扩散。下图所示气温 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 的是
解析:当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时,大气对流运动受到 抑制,风力较小,污染物难以稀释。在四个选项中,A选 项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也升高,是明显的“逆温”现象,也 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的聚集。 答案: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参与作用的大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形式 气成分
实例
臭氧(平流层)
吸收
水汽、CO2(对 流层)
紫外线 红外线
吸收强烈, 有选择性, 对可见光 吸收得少
平流层气温随海 拔增加而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当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时,大气对流运动受到 抑制,风力较小,污染物难以稀释。在四个选项中,A选 项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也升高,是明显的“逆温”现象,也 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的聚集。 答案:A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的热力作用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特点:短波辐射 光谱: 紫外线区 可见光区 红外线区
C
图解气温、气压、气流的关系
针对训练
(2010· 广州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黑龙江)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2)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2)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
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 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
山风。如下图:
易形成夜雨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 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 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 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 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 流,称为城市风。如下图:
这几种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地面冷热不均




B

A

C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地 空 太 区 气 阳 间 造成 引起 导致 辐 垂 的 冷 射 直因 果 热 差 运 不 异 均 动 热 力
同 一 水 促使 平 面 气因 果 压 差 环
空 气 水 平 运 动 — 风

大气运动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注: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
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
地方是低压区。热量差―→大气上升或下降―→同 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注意: ①热力环流产生的先后次序 ②气压的比较一定要在同一水平面上 ③气压与高度、温度的关系—成反比 ④等压面的判读(高高、低低的原则) ⑤低压中心和低压槽(天气状况:阴雨) 高压中心和高压脊(天气状况:晴朗) ⑥对比分析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焚风效应)
1.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风形 成的直接原因(原动力)是什么? 2.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原动力)有何特 点?在该力的作用下风向如何? 3.在实际生活中,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 力因素的影响,在原动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 作用下的风向又如何呢?这种风向存在于什么 地方? 4.实际在近地面还存在摩擦力,在原动力 和地转偏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摩擦力的作用 下,风向又如何呢?
等聚集在它的下面,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
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 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针对训练
1.(2007·上海文综卷)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 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扩散。下图所示气温 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 的是
高空中的风:与等压线平行
hpa) 摩 (1000 顺 擦 着 力 1002 风 既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向 影 响 走 1004 风 , 向 摩擦力 高 1006 , 水平地转偏向力 压 又 在 1008 影 右 响 后 风 1010 速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地面摩 擦力(→)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北半球)
)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冬季气温最低值比谷地和陡崖高,最高 气温介于谷地和陡崖之间,气温日较差最小;夏季,山顶最低气温最 高,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最小,所以,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 坡下沉集聚在谷地,同时山谷近地面空气受地面影响大,夜晚地面降 温,空气的降温幅度也会相应增大。
散射
空气分子、微 波长较短的 有选择性 小尘埃 可见光(蓝 紫光) 颗粒较大的尘 埃雾粒小水滴 各种波长
无选择性 灰蒙蒙的天空;太 空的背景;黎明、 黄昏时明亮的天 空;云层上的亮 光
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 (最主要)
2、气象因素: (1)、大气的透明度(云雾量的多少) (2)、日照时数 3、海拔(地势)
学法指导
等压面的判读
(1)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如图A)
(2)若地面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
面平行。(如图A) (3)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
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4)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体现出“热 胀冷缩”的原理. (5)判断陆地与海洋、城市与郊区 冬季,近地面等压面凹(高空凸)是海洋。 夏季,近地面等压面凹(高空凸)是陆地。 城市,近地面等压面凹(高空凸)。 郊区,近地面等压面凸(高空凹)。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 风形成的原动力(直接原因)
低压 hpa 1006 等压线 1008 高压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2.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气压差/水平距离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成正比
低压 hpa 1006 等压线 1008 高压 1010
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大 气 吸 收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针对训练
1、下图是 “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 天气状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 B.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 C.10月6日最易出现霜冻 D.10月5日恰逢冷锋过境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10月4日

图1阴影部分表示林地, 空白部分表示均质裸地。 若此时反映的是北半球中 纬度某地区的冬季情况, 据图分析完成
1、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A ) A.西北风和东南风 C.东南风和西北风 B.西风和东风 D.西南风和东北风
2、图2是图1中A、B、C、 D四点对应的四种等压 面的画法,正确的是
季节分布----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4、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 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 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 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
为“逆温”。 常温情况:气温直减率为6℃/1000m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类型 辐射 逆温 成 因 特 点
第2课 大气环境——
大气的垂直分层、 受热过程及运动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垂直变化
2、各大气层的基本特征:
大气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规律 原因
空气 运动
天气 现象
与人类的 关系
有电离层,能反 射无线电波,利 于无线电通信 人类免受紫外 线伤害;利于 高空飞行。
高层 大气 平流层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
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
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 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
逆温 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锋面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 逆温 位于锋面上部 地形 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地流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出现于锋面附近
近地面的风:斜穿等压线
如何在实际的等压线图上作出实际风向?
方法:先做理想风向(这种风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 再做实际风向(斜穿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 思 向左偏)
2 .大气的保温效应
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
太阳辐射 Max:地方 时12时 地面 大气逆辐射 保温效应 地面辐射 气温最高:14时
大气 大气 辐射
宇 宙 空 间
太 阳 辐 射

大气的温室效应
短 波 辐 射
长 波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吸收

吸 收
大 气 辐 射
大气上界
大气逆辐射
射向地面 地面
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 (hpa) 1000 顺 转 水平气压梯度力 偏 着 向 1002 风 风向 力 向 只 走 1004 改 水平地转偏向力 , 变 高 1006 风 压 向 不 在 1008 改 右 变 手 1010 风 速 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 下开成的风(北半球)
南极

赤道

北极
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按照气温垂直变化规律,下图中反映了有 永久性积雪的山脉是 ( B )
重难点剖析:
1、需把握的主线:气温变化(从气温入手分析每层的特点)
2、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形成原因(热源来 自哪里?) 对流层------来自地面(所以温度递减6℃/1000m) 平流层-------来自太阳辐射 3、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 纬度分布----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太阳高度角 (4)影响图中①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___ _____,这是因为
____ ____ , 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太阳 高度角越大,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削弱得越少。
① ,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 (5)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________
② 。(填代号) 的________
2.常见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
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顶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
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