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例题与讲解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例题与讲解

专题 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基础过关】读图,回答1〜3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 •箭头a表示的辐射B •箭头b表示的辐射C •箭头c表示的辐射D •箭头d表示的辐射2.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 可能增强A •①②④B •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③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b 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B•人造烟雾使箭头c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C•月球因箭头c、f、d减弱,因此昼夜温差大D •大气对箭头a和b几乎是透明的答案1.C 2.D 3.B解析分析图中的箭头,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 c 为大气逆辐射,d、e、f 为大气的散射作用,g 为未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其中对地面起保温射。
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导致c、e、f 均增强;晴朗的夜晚c 减弱导致霜冻出现机会多;在月球上由于几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昼夜温差大。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5题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C。
据此完成4〜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 .大气的温室效应B •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5.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答案4.D 5.B解析该实验可看出,底部有土的玻璃箱里气温高,说明地面辐射的强弱影响气温高低。
地面是对流层主要、直接的热源。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 .①B .②C.③ D .④7.对短波通讯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1层顶部B.U层底部C.H层中部 D .川层8.我国发射的“神舟”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 .气温在—50 C〜20 C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最低气温约为—80 C D .最高气温约为40 C答案6.B 7.D 8.C解析第6题,①曲线所示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过于剧烈,最低温过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 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②曲线正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含答案)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考点基础练考点一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大气成分中,即能参与光合作用,又具有保温作用的是()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2.当今,导致大气成分比例发生不合理变化的人为原因有()①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②大量使用制冷剂③植树造林④兴修水库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C2.A【解析】1.参与光合作用的大气成分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但只有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C正确,B错。
氮气和臭氧并不参与光合作用,AD错。
故选C。
2.大气的成分比例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目前在人为作用下,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比例增加。
二氧化碳的增加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导致的,氟利昂增多是大量生产制冷设备如空调、电冰箱等导致的,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库使大气成分向良性方向变化,①②正确,③④错。
故选A。
3.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A.二氧化碳,氧气B.氮气,氧气C.臭氧,二氧化碳D.二氧化碳,氮气【答案】3.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大气层的主要成分为氮气,氧气,氮气占78、1%;氧气占20.9%,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低层大气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的物质是()A.水汽和臭氧B.二氧化碳和臭氧C.氩和氖D.水汽和杂质5.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A.水汽比重 B.杂质含量 C.有害气体成分 D.干洁空气成分6.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中水汽含量相关的是()A.臭氧层变薄B.酸雨加重 C.旱灾频发 D.全球变暖【答案】4.D5.B6.C【解析】4.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D错误;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因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二氧化碳有保温作用,但二者对天气影响小,AB错误;氩气和氖气在大气中含量较少,无法影响天气变化,C错误,所以选择D。
3.1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ok解析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依据: 根据大气的温度、 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 直方向上的差异,将 大气圈进行分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1、
大
气
垂
直
结
构
层 千米
定
有利于高空飞行
水汽、杂质极少,云雨绝迹, 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高层 大气
平流层顶 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到大气上 界(高度 80~500千米高空有 约2000~ 若干电离层,能反射 3000千米) 无线电波
离地面远,引力小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 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 度电离状态
3、大气各层对人类活动影响
厚度(KM)
20
17~18km
15
10~12km
10 8~9km
10~12km 8~9km
5
N 90° 60° 30° 0° 30° 60° 90°S 纬度
特别提醒
1、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①对流层的高度取决于空气的对流运动的强度 ②空气对流运动的强度取决于近地面空气温度的高
低和空气上下层温差的大小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起凝结核作用
【大气各成分含量分析】
1、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 但人类活动影响改变
CO2增多----矿物燃料燃烧、毁林,“温室效应” SO2、NO2增多—矿物燃料燃烧、交通,“酸雨”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增多—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 氟氯烃增多,致冷剂的使用而排放破坏臭氧层,臭氧层空洞 O3减少臭氧层空洞,紫外线增强,危害人体健康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据此完成1~3题。
1.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2.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汽和固体杂质不会影响地面的温度B.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C.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D.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红外线3.在大气成分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是()A.氮B.臭氧C.二氧化碳D.氧1题,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第2题,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干洁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第3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2.C3.C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
据此完成4~5题。
4.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是()A.氧气、氮气和干洁空气B.二氧化碳、水汽和杂质C.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D.氮气、水汽和干洁空气5.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污染,大气中的一些成分比例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A.臭氧增多B.二氧化碳增多C.水汽增多D.氧气增多4题,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是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干洁空气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气体。
第5题,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的成分比例明显变化,如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随着电冰箱、冰柜等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不断增加,使臭氧含量不断减少。
5.B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60 ℃至20 ℃7.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增高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天气现象复杂,不利于航空飞行6题,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读图可知,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约为80百帕,而地面气压约为1 000百帕,因此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并不是地面气压的一半。
【新教材】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练习(解析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①曲线所示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过于剧烈,最低温过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②曲线正确。
2.对短波通讯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答案:D解析: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若干电离层(在80~500千米高空),其带电粒子会反射无线电短波。
3.我国发射的“神舟”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A.气温在-50℃~20℃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最低气温约为-80℃D.最高气温约为40℃答案:C解析:“神舟”号飞船的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依据图示阅读出相关数据即可。
低层大气的组成分为三部分: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
据此完成4~5题。
4.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A.干洁空气成份B.水汽比重C.固体杂质含量D.有害气体成分答案:C解析:霾,也称阴霾、灰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细颗粒物(PM2.5),属于固体杂质。
5.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成分中水汽多少相关的是()A.全球变暖B.旱灾频发C.臭氧层变薄D.酸雨加重答案:B解析:大气中水汽减少导致降水减少,形成旱灾,故选B项。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臭氧层变薄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酸雨加重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故A、C、D错误。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6~7题。
0204060801001201406.读图可知A.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B.离太阳越近,气温越高C.①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率比②层大D.①层气温变化趋势与③层相同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①层厚度比②层小,而气温变化幅度略大,故C项正确。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例题和讲解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基础过关】读图,回答1~3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A.箭头a表示的辐射B.箭头b表示的辐射C.箭头c表示的辐射D.箭头d表示的辐射2.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增强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b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B.人造烟雾使箭头c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C.月球因箭头c、f、d减弱,因此昼夜温差大D.大气对箭头a和b几乎是透明的答案 1.C 2.D 3.B解析分析图中的箭头,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e、f为大气的散射作用,g为未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其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导致c、e、f均增强;晴朗的夜晚c减弱导致霜冻出现机会多;在月球上由于几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昼夜温差大。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5.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答案 4.D 5.B解析该实验可看出,底部有土的玻璃箱里气温高,说明地面辐射的强弱影响气温高低。
地面是对流层主要、直接的热源。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7.对短波通讯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8.我国发射的“神舟”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50 ℃~20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答案 6.B7.D8.C解析第6题,①曲线所示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过于剧烈,最低温过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②曲线正确。
2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讲解

7.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B
A.① B.② C.③
D.④
8.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D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9.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 层 A.气温在-50℃到20℃之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逆温现象
1、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递减,大致每上升100米 气温下降0.60C。如果出现海拔升高,气温上升或海拔 上升、气温下降的幅度小于0.60C /100m的情况,这就 是逆温现象。出现逆温的高度区间叫逆温层。
理解例题2与习题第七小题
2、逆温现象常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 夜晚到早晨的时间段,黎明前后逆温层最厚。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 的 CO2 ,导致温室效应,全 球气候变暖;制冷工业排放大 量的 氟氯烃 能破坏平流层中 的 O3层 ,导致南极出现臭 氧空洞、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 内障的机会大增加。
阅读下列材料,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人类原先使用的冰柜、冰箱和空调排放氟氯烃,不易分解, 最后破坏臭氧层,给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现在冰 箱厂家投入较多的资金和技术研制无氟冰箱、冰柜等“绿色环保 产品”投放市场。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下列哪一大气层中: ( B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C.气候干旱,大气的透明度高
D.设备先进,科技力量雄厚
4.“神舟”五号选择在内蒙古中部降落,主要是因为该地 区:( A )
A、地形平坦
B.沙尘暴还未开始
C.是我国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D.天气干燥温暖
5.“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后,先运行在 近地点高度200千米、远地点高度350 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 入343千米的圆轨道。读“大气圈的垂 直分层”示意图(图中的曲线是气温 随高度变化的曲线)可知,“神舟” 五号飞船的运行轨道位于大气圈中 ( C )。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练习题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知识要点
1、大气主要由组成。
2、按照大气的性质,我们把大气圈分成
3
连线
N2, 呼吸作用
O2, 光合作用
CO2, 温室效应
O3 成云制雨
水汽蛋白质合成
尘埃吸收紫外线
吸收红外线
4、列表归纳
名称
气温变化
规律
大气运动
特点
其他特征
5、太阳辐射强度受到等四个因素影响。
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是,最少的是。
二、课堂训练
(一)、是非辨析
1、地球的大气全部由氮气和氧气等各类气体组成。
2、对流层中集中了大部份的水汽和尘埃,地球表面各地区大气中水汽和尘埃的含量基本相同。
3、大气的遮阳伞是指能减少地面辐射损失,使地表昼夜温差较小。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在大气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八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5、有大气对流运动的主要是对流层。
6、一架从南极飞往赤道的飞机,如果一直沿着平流层的底部飞行,则该飞机的飞行高度将不断升高。
(二)、原理分析
1、城市的上空比郊区多低云和雾的原因是?
2、平流层是高空最佳飞行层的原因是?
3、和人类活动最密切的是层,在该层的气温分布的特点及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什么?该层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是?
4、地面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是一年中的(季节),其原因是?
5、我国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纬度位置相当,但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比青藏高原地区少的原因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基础过关】
读图,回答1~3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B.箭头b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D.箭头d表示的辐射
2.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
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b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
B.人造烟雾使箭头c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C.月球因箭头c、f、d减弱,因此昼夜温差大
D.大气对箭头a和b几乎是透明的
答案 1.C 2.D 3.B
解析分析图中的箭头,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
e、f为大气的散射作用,g为未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其中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导致c、e、f均增强;晴朗的夜晚c减弱导致霜冻出现机会多;
在月球上由于几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昼夜温差大。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
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
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5.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 4.D 5.B
解析该实验可看出,底部有土的玻璃箱里气温高,说明地面辐射的强弱影响气温高低。
地面是对流层主要、直接的热源。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对短波通讯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D.Ⅲ层
8.我国发射的“神舟”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 ℃~20 ℃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
答案 6.B 7.D 8.C
解析第6题,①曲线所示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过于剧烈,最低温过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
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②曲线正确。
第7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若干电离层(在80~500千米高空),其带电粒子会反射无线电短波。
第8题,“神舟”号飞船的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依据图示阅读出相关数据即可。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________作用。
(2)图中箭头②说明大气对地面具有________作用。
(3)图A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图B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反射(2)保温
(3)低云层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4)高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强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对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
白天有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温度低,大气温度低;夜晚有云时,由于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
气温较高。
10.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图甲表示不同纬度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同,图乙表示不同的
________角的地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
(2)从两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角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越
________,被大气削弱的越____________________,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________,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在AB和AC两地区,太阳高度角________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3)AB和AC地面辐射较强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在南极极昼时期对其进行科学考察,为什么仍然很寒
冷?
答案(1)太阳高度(2)短少多大(3)AB AB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4)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极圈出现极昼,但该地的太阳高度角很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较长,被大气削弱的多,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少,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能力提升】
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
读图,完成11~12题。
11.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
2与D
2
的变化表现为( )
A.两者均增大B.两者均减小
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
12.①②两地热力状况比较可知( )
A.A
1>A
2
B.B
1
>B
2
C.C
1<C
2
D.D
1
>D
2
答案11.C 12.A
解析第11题,云量增多,使太阳辐射(A
2)减弱,大气逆辐射(D
2
)增强。
第
12题,①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
太阳辐射强,故A
1>A
2
;
地面温度低,B
1<B
2
;大气保温作用弱,散失热量多,故C
1
>C
2
、D
1
<D
2。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13~14题。
13.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 A.光照太强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D.年温差较小
14.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
答案13.C 14.C
解析第13题,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第14题,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15.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
答案(1)B (2)低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3)高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对气温的影响。
晴天气温变化大,阴天气温变化小,这是因为白天阴天,云的反射作用大大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而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更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