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第一章:大气的概念与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定义和重要性使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自作用1.2 教学内容定义大气:地球周围的空气层大气的重要性:生物生存、气候调节、能量传输等大气的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氩气等各组成成分的比例及作用1.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地球大气层结构图小组讨论: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视频播放:大气层介绍视频1.4 作业与评估制作思维导图:大气组成成分及作用小组报告:大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二章:大气的垂直分层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层的垂直结构让学生掌握各层的特征及主要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各层的特征:温度、密度、生物活动、气象现象等各层的主要现象:臭氧层、极光、流星等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图小组讨论:各层的特征及主要现象实验演示: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2.4 作业与评估制作海报: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及主要现象小组报告:各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三章: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3.2 教学内容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随高度增加,大气压力减小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大气压力越小实例分析:登山时呼吸困难的原因3.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小组讨论:登山时呼吸困难的原因角色扮演:高原反应的感受3.4 作业与评估制作手抄报: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小组报告:大气压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四章:大气现象与生活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现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常见大气现象的形成原理4.2 教学内容常见大气现象:风、雨、雪、雷、雾等形成原理:气压差、水循环、气温差异等大气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气候、天气、农业等4.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各种大气现象的图片小组讨论:大气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视频播放:大气现象的形成原理介绍4.4 作业与评估制作PPT:大气现象的形成原理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小组报告:大气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使学生掌握大气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5.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原因: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活动等大气污染的危害:气候变化、呼吸系统疾病、生态破坏等大气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减少排放、清洁能源、植物造林等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大气污染的图片小组讨论:大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视频播放:大气环境保护的实例介绍5.4 作业与评估制作海报:大气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小组报告:如何减少大气污染的影响第六章:气候变化与大气6.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气候变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与大气之间的关系6.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的定义:长期平均天气状态的变动气候变化与大气之间的关系: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大气循环变化等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生态系统变动等6.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气候变化的影响图片小组讨论:气候变化与大气之间的关系视频播放:气候变化的成因与影响介绍视频6.4 作业与评估制作PPT: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及与大气的关系小组报告: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第七章:天气预报与大气科学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7.2 教学内容天气预报的原理:气象观测、气象数值模拟等天气预报的方法:经验预报法、数值预报法等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7.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图片小组讨论: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实验演示: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的测量7.4 作业与评估制作海报: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小组报告: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第八章:大气科学的研究与应用8.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大气科学研究的意义: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环境保护等大气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气象服务、航空航海、农业等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无人机气象观测、气候变化模型等8.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大气科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小组讨论:大气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视频播放: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视频8.4 作业与评估制作PPT:大气科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小组报告:大气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第九章:大气科学的前沿话题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的前沿话题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科学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大气科学前沿话题: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控制、清洁能源等大气科学的重要性: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大气科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新技术、新模型、新政策等9.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大气科学前沿话题的图片小组讨论:大气科学的重要性视频播放:大气科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介绍视频9.4 作业与评估制作海报:大气科学前沿话题及重要性小组报告:大气科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使学生回顾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的意义和前景10.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主要内容总结大气科学的意义的和前景展望大气科学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10.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知识点图片小组讨论:大气科学的意义的和前景视频播放:大气科学的发展方向介绍视频10.4 作业与评估制作PPT: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知识点小组报告:大气科学的意义的和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大气概念与组成:理解大气的定义和重要性是学习大气科学的基础。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c.探讨大气分层:利用实物模型、板书等教学资源,展示大气垂直分层结构,引导学生探究各层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d.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结合实际案例,如雾霾、温室效应等,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搜集有关大气环境问题的新闻报道或政策文件,分析我国在应对大气环境问题方面的举措,了解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导向。
4.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a.大气层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b.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c.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保护大气环境?
5.设计一项实验或观察活动,探讨以下问题: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气层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f.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思考性的作业,如让学生调查当地的大气污染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大气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随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大气层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大气层是如何分成不同层次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大气是地球固有的外围物质,由一层层气体组成的,它在地球表面上以压力形式存在。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于地球生命和气候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一、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小量的稀有气体组成。
下面是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百分比:1.氮气(N2)占据大气的总体积的78%,是大气中占比最高的成分。
2.氧气(O2)占据大气的总体积的21%,是地球上的生物进行呼吸所需的气体。
3.氩气(Ar)是第三大成分,占据大气的0.93%。
它是稀有气体,不参与地球上的生物和化学过程。
4.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大气的0.04%。
它是地球上的温室气体。
5.水蒸气(H2O)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含量取决于气温和湿度,通常在0.1%至4%之间。
6.氦(He)、氖(Ne)、甲烷(CH4)等稀有气体的含量非常低,占据大气的百分之零点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垂直分层是根据温度的垂直分布将大气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从地球表面到大气顶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最低的一层,也是我们生活的活动区域。
在这一层,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平均下降率为6.5℃/千米。
大部分的天气现象(如云、降水)发生在这一层。
2.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的上方,高度大约为10至50千米。
在这一层,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保持稳定,甚至略微上升。
平流层中的流动较为平缓,只有少量的混合。
3.臭氧层:臭氧层是平流层的一个子层,位于高度约为15至30千米的区域。
在这一层,臭氧分子的浓度较高,能够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伤害。
4.中间层:中间层位于平流层和热层之间,高度大约为50至80千米。
在这一层,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稍微上升。
5.热层:热层是大气的最外层,高度从80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
在这一层,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可以达到几千摄氏度以上。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讲授新知
1.大气组成: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以及稀有气体、水汽、杂质等。通过图表展示各成分的体积比例,解释各成分对环境的影响。
2.大气垂直分层:讲解大气层从地表到太空的分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详细介绍各层大气的特点、高度范围、温度变化规律等。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一本与大气科学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大气科学概论》、《气候变化与大气层》等,拓展知识面。
6.环保主题活动:
-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作业要求:
1.思考题和实践活动需认真完成,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研究性学习报告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3.答疑解惑:教师针对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大气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层对生物、气候、天气等方面的影响。
2.学生发言: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强调大气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高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大气各层的具体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大气组成的认知程度,特别是对稀有气体、温室气体等成分的了解,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强化。
-结合所学的GIS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大气层特征和影响的电子地图,展现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作用。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理1.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标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区域认知: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及特征,认识不同地区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综合思维:结合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分析各个分层的温度变化及其原因。
地理实践力:结合相关图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环保案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以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三、学业质量目标四、教材分析通过研读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了解到全书是从地球的宇宙环境讲起,而后分章节针对大气、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自然灾害进行了具体叙述,是以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入杂,由单一要素向要素综合过渡的逻辑顺序编排的。
本章主要涉及大气的基本知识,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 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的内容。
其中第- - 节主要讲述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垂直分层,在本章中为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五、学情分析本阶段的学生经历了第一章节的学习,对地理学科的宏观知识有了大致了解。
大气是日常生活中经验丰富的要素,学生的了解度较高,能够充分调动初中已有知识和实际经验。
因此,在学习中,容易参与,积极性较高。
六、学习重、难点1.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2.分析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七、教学方法课前:任务驱动自学反馈;课中:合作探究引领提升八、教学过程复习预习反馈:1. 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划分情况。
2. 地震波有何特性?3. 地球内部圈层各有哪些特点?(一)新课导入奥地利“坠落人”39千米高空跳伞视频播放。
观看视频思考:1、39km高空与近地面的大气有哪些不同?2、鲍姆加特纳为什么要穿特制的宇航服?带着问题情境进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模块一、大气的组成【问题导学】读图2.2及p28—29内容归纳1、找出大气组成成分及所占比例。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身能力:
1.通过观察气象图表、数据,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6.创新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大气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款新型航空器、提出缓解大气污染的措施等,要求学生撰写设计方案。
7.观点论述:针对大气层环保问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论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整洁、字迹清楚。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气体,以及水蒸气、氩、氦等稀有气体的存在与作用。
2.理解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原理,掌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的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3.掌握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并了解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知识的掌握,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梳理:请学生绘制一份大气层垂直分层的思维导图,要求包含各层的主要特征、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
2.数据分析:提供一份真实的气象数据分析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层对当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并撰写分析报告。
2.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层的壮观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被什么包围着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对,我们生活在地球大气层中,那么你们对大气层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2.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对大气层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美丽图片、视频等,引发学生对大气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结合生活实例,如天气预报、航空飞行等,让学生感知大气层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突破重点难点。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和记忆大气组成和分层结构。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通过提问“为什么大气层要分层?”来启发学生思考。
2.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对大气特性的影响。
-学生能够描述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并了解它们在大气中的体积分数。
-学生能够解释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特性(如温度、气压等)的影响。
2.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掌握各层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5.实施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反馈、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调整学习方法,促进个性化学习。
6.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其终身学习的兴趣。
3.强化实践操作,提升应用能力。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垂直分层结构;2. 掌握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大气的组成;2.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3. 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1.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2. 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1. 地球大气层结构图;2.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大气层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结构;2. 提问:同学们知道大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吗?各层大气有什么特点和功能?二、大气组成(10分钟)1. 讲解大气的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 介绍各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和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组成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大气垂直分层(10分钟)1. 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 介绍各层大气的特点,如对流层的云雨现象、平流层的臭氧层等;3. 分析各层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对流层(10分钟)1. 讲解对流层的组成、特点和功能;2. 分析对流层在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对流层中的云雨现象。
五、高层大气(10分钟)1. 讲解高层大气的组成、特点和功能;2. 分析高层大气在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高层大气对对流层和地表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观察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结构,使学生了解了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六、大气层中的气候变化(10分钟)1. 介绍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气候变化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2. 讲解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大气层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3. 分析大气层中的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①氮气;②氧气;③二氧化碳;④氩气;⑤臭氧。
2.水汽和杂质:①水的相变;②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①高度:低纬度17-18千米,中纬度10-12千米,高纬度8-9千米;②组成;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①高度: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的高空;②组成;③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①高度:平流层顶部至2000-3000千米的高空;②组成;③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流星体燃烧,形成流星现象;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