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大气的组成(一轮复习)

大气的组成(一轮复习)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一轮复习资料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

3、垂直分层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Array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二、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2、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又由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专题05 冷热不均与大气运动(解析版)-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全面突破(自然地理)

专题05 冷热不均与大气运动(解析版)-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全面突破(自然地理)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3)季风环流(图2.18)1.根据等压线(面)的弯曲状况确定下垫面的冷热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如图所示,同一高度面上a处等压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处气压较高,而处于同一高度的b处气压较低,因为a>c,c=d,而d>b,所以a>b。

专题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辑(上海专用)

专题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辑(上海专用)

强度有缓慢变化
较浓。
范围
厚度 日变化
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很大
较厚 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可以形成和平流到 某区域。在海域下午或傍晚易发展。
典型的是在一个区域形成,分片 的或是局地
相对浅
在夜间或清晨易形成,常在降水 后的晴空和日落后出现。
基础梳理:考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 特殊情况:雾 雾的分类 辐射雾 陆地上常见。发生在晴朗、微风、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 特殊情况:逆温影响
(3)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 沙尘、强对流运动
基础梳理:考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 特殊情况:雾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 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 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气象工作者将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 A.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对流层顶高度与 B.对流层顶高度年际变化明显减小
近地面的受热程度相关。下图为 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
C.对流层顶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 D.对流层传向高层大气的能量增加
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1~2题。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1979—2008年,华北地 区对流层顶高度趋于增加,说明空气对流运动 趋于旺盛,A错误。对流层顶高度年际变化大, 没有明显减小的表现,B错误。对流层顶高度 呈波动上升趋势,C正确。对流层与高层大气 之间还隔着平流层,因此对流层的能量几乎不 能传递到高层大气,D错误。故选C
④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基础梳理:考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 特殊情况:霾的危害 (1)影响身体健康。颗粒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 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同时易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 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2)影响心理健康。灰霆天气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如不及时调节, 很容易失控。 (3)影响交通安全。出现灰霾天气时,室外能见度低,污染持续,交 通阻塞,事故频发。 (4)影响区域气候。使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气象灾害连连。灰霾 还加快了城市遭受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提前到来。

(五)、1大气环境(一轮复习)

(五)、1大气环境(一轮复习)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逆温现象。结合题干 材料分析可知,近地面大气存在逆温现象 的为A和D两项,D项气温分布与大气垂直 分层的气温变化规律不符,故选A项。
(2010年山东卷文综第3题)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 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 为5时。读图回答6题。
A 6、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B
(2013浙江高考)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 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 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 图完成第4题。
4.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 A. ① B.② C.③ D.④
A
(2009上海高考)5.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 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 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 示近地面逆温现关系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先降 后升
臭氧保护生物 升 —— 臭氧 天气晴朗 平流层 12--50千米 平流运动为主 利于高空飞行 吸收紫外线 降——地面 对流运动为主 对流层 1--12千米 是热源 天气复杂 多变 最为密切
1、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 大气的气温变化情况有何不同?
(三)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 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类型 成 因 特 点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 辐射 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 现,尤以冬季最强 逆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平流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逆温 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锋面 逆温 地形 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 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 流动 出现于锋面附近

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轮复习)

课堂小结
一、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主要特点、成因与其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逆温 1、含义
T实际温度 ≥ T理论温度(即正常温度)时,出现逆温
2、类型 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
3、危害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导学案的课后练习。
预习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热力环流”部分基础知识。
感谢各位领导 老师亲临指导!
T实际温度 ≥ T理论温度(即正常温度)时,出现逆温
2、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
(2)平流逆温
千米

(3)锋面逆温
(4)地形逆温
2.类型:
3 、逆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
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 以逆温的危害有:
①空气垂直对流受阻,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加剧 大气污染;
②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会形成多雾天气,给飞机起 降带来麻烦
③深厚的、大范围的逆温层在某地长期维持,就会造成干 旱少雨的单调天气,甚至出现旱情
感悟高考
[2013浙江卷]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 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1、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
5、图中表示非逆温现象的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A 6、四个时刻中,最容易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D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所示除④外,大气气温总体趋势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
A A.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C.没有臭氧,难以吸收太阳热量
B.大气稳定,不发生上下垂直对流 D.多水汽、尘埃,易成云致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基本概念]逆温;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基本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向、风力大小判定的基本原理。

[体系架构]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④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和杂质①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思考简述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答案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导致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破坏森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的差异。

(2)在上图中填出对流层平均高度,并补绘平流层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3)各层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人类生活在对km。

高纬:8~9 km 减(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 ℃)的直接热源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22~27 km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它可以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平流运动有利于航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部到2 000~3 000 km的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上升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逆温(1)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 ℃/km。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0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0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及比例2.将大气主要组成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连线3.以二氧化碳和臭氧为例,指出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提示:人类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人类使用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释放大量的氯氟碳化合物等物质,消耗臭氧,导致臭氧浓度降低。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在下图中填出对流层和平流层平均高度,并补绘平流层气温变化曲线。

【思考】神舟十六号返回舱返回地球时穿过大气层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提示:温度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

2.将大气层各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选填在相应的位置。

大气层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②③平流层①⑤⑥高层大气④⑧⑦①空气水平运动②空气对流运动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④天气晴朗⑤臭氧吸收紫外线⑥利于飞机飞行⑦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通信⑧大气密度很小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在下图中填出三种辐射的名称。

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1)地面增温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一部分被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吸收、反射和散射(合称削弱作用),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过程: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热增温。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有补偿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2023·广东卷)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1)。

图2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

据此完成(1)~(2)题。

图1图2(1)在图1中,符合图2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A.CO2量减少B.空气温度降低C.大气越稀薄D.人类干扰越小第(1)题:第(2)题:(1)A(2)C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轮复习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轮复习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轮复习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一)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1.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其中固体杂质可以充当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2)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厚度: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2.平流层(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2)平流运动为主;(3)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2)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针对性练习1:读地球的大气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A.中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C.高纬度的平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2.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 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对流层大气有利于飞机飞行答案:1.B 2.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大气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为平流层,图中平流层底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2千米,为中纬度的平流层,故选B。

第2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A正确;对流层空气上冷下热,B错误;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源来自地面,C错误;平流层利于飞机飞行,D错误。

故选A。

针对性练习2: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米 A 16.3℃ 40米 16.6℃ 60米
C
80米 17.0℃
100米 17.1℃
16.8℃
B C
D
21.0℃ 20.9℃
15.2℃
21.0℃ 20.8℃
14.8℃
20.9℃ 20.6℃
14.7℃
20.9℃ 20.2℃
14.9℃
21.0℃ 20.0℃
15.2℃
对流层气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 (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右图所示为某地四个不同时刻大 气气温垂直变化情况,据此回答3~5题。
B
课堂小结
一、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主要特点、成因与其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逆温 1、含义
T实际温度 ≥ T理论温度(即正常温度)时,出现逆温
2、类型 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 3、危害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导学案的“课后巩固”部分习 题。
预习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热力环流”部分习题。
考纲解读
高考大纲 1、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解读 1、掌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成因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析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 响。
预习检测
1.读右图,该层大气(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 高空飞行 D.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呈电离 状态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 穿越的大气层是( )
T实际温度 ≥ T理论温度(即正常温度)时,出现逆温
2、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
(2)平流逆温
千米

(3)锋面逆温
(4)地形逆温
2.类型:
类型 成因 特点 大陆上常年均可 出现,尤以冬季 最强 愈近地表,降温 愈快 出现于锋面附近 出现于山谷或盆 地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 辐射 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 逆温 越近,降温越快 平流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 逆温 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候课读背
垂直分 层 高度分布 平流层顶至 2000~3000km
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垂直分布及原因 大气运动特征
高层 大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①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 ②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原因:主要靠O3吸收太阳 紫外线增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0.6 C/100m) 地面 原因:直接热源是_____
C)
D
A.始终在对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
B.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D.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预习检测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3~5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 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 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o
对流层顶到 50~55km
8~9km 高纬_________
10~12km 中纬__________ 17~18km 低纬_________-
①水平运动为主 ②水气、杂质少, 能见度好,利于高 空飞行。
①对流运动显著
②大气质量的3/4几乎 全部的水气、杂质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逆温
感悟高考
[2013浙江卷]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 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1、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 B.② C.③ D.④
A )
2、读下表,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的 A、 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该地某工厂78米高的烟囱 烟尘扩散的是( )
锋面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 逆温 于锋面上部
地形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逆温
3 、逆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
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 以逆温的危害有:
①空气垂直对流受阻,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加剧
大气污染;
②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会形成多雾天气,给飞机起 降带来麻烦 ③深厚的、大范围的逆温层在某地长期维持,就会造成干 旱少雨的单调天气,甚至出现旱情
D
A
A
(2010· 山东高考)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
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6-7 题。 6、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A
7、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3、图中表示非逆温现象的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四个时刻中,最容易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中所示除④外,大气气温总体趋势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 A.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B.大气稳定,不发生上下垂直对流 C.没有臭氧,难以吸收太阳热量 D.多水汽、尘埃,易成云致雨
D
3.2011年11月我国发射的“神州8号” 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到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C
难点突破
逆温现象
1、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 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不变化, 或实际值高于理论值,气象学上把这种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