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兴评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兴评述
正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意为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来攻克自己的难题。
这句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龟玉毁矣,无石可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句话通过比喻,表达了借助外力来解决问题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智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提醒我们要虚心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
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而别人的失败经验则可以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在学习和工作中,他山之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有助于我们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然而,借助他山之石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技巧。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应该加以思考和筛选。
每个人的情况和问题都是不同的,别人的解决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运用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是深刻而实用的。
在面对问题和
挑战时,我们应该虚心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在借鉴他人的经验时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 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1引用论证所谓引用论证,就是在高考议论中引用名言、谚语、诗文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即“引”;二是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主旨充分联系起来,即“证”。
许多考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就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需要予以克服矫正。
1﹒1例文展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文章开篇,即引用君子之言“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是“引”。
之后,荀子例举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点例,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是“证”。
文章有“引”有“证”,“引”“证”结合,显得逻辑严密,颇具说服力。
1﹒2佳作分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
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
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节选)这篇201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段首引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名句作为分论点,以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随后,考生对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并例举了“司马迁壮游九州”“唐玄藏西行万里”“孔仲尼东游列国”“苏东坡被贬黄州”四个点例,进一步论证了“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这一观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谈议论文引证法的有效运用-作文教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谈议论文引证法的有效运用-作文教学福建林承雄引证法,也叫事理论证法,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是通过引用名言,警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原理、定义,被人公认的常理以及尽人皆知的民间俗语、谚语,诗文名句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
由于被引用的内容是公认的,是确立的,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它具有充分的证明性;由于被引用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名言警句,往往具有短小精悍的语言形式,常常借助于巧妙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所以易为人们接受。
因而,运用引证法,有助于提高论证的说服力。
引证法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引证法,即照引原文来说理的论证方法。
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演绎推理的论证中。
二是间接引证法,即引用时,不照引全文,只是把被引用的大意简要地概括表述出来。
那么,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引证法呢?下面以材料作文为例,从四个方面予以具体解说。
【文题再现】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楚国有个人,肩上担着一只野鸡。
路上有个人问:“这是只什么鸟呀?”担着野鸡的人哄他说:“是只凤凰。
”那位路人说:“我听说有凤凰,今天恰好见到了。
你出卖它吗?”他说:“是的。
”那位路人给他十金,他不卖;又加了一倍的价钱,才卖给路人。
路人想把这只野鸡献给楚王,但过了一夜,这只野鸡却死了。
路人无暇爱惜买野鸡所花的钱,只是遗憾不能把它献给楚王。
楚国人很快就把这件事传播开了,都以为这个人买的是只真凤凰,并赞赏他特意买了凤凰献给楚王的心意。
这事终于被楚王听到了。
楚王被这个人特意买凤凰献给他的心意所感动,便派人把他找来,重重地赏赐了他,超过了他买野鸡所花的钱十倍。
(译自《尹文子·大道上》)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审读这则寓言故事,可从路人、卖野鸡的人、楚王、楚国人等不同角度切入,依据故事情节的因果逻辑来生发立意。
路人相信卖野鸡者,把野鸡当凤凰,并高价购得,这与他想拥有珍稀的凤凰的强烈欲望有关,导致他偏听偏信、不深入查究;卖野鸡者花言巧语,招摇撞骗,蒙蔽路人牟取利益;楚国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正是无知者的表现;楚王对混淆名实者(包括买卖野鸡者、野鸡者、楚人)未能详查明鉴,而信以为真,谬赏有加,这是一时感情的好恶遮蔽了理性判断的真伪。
《劝学》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劝学》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角度一: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即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角度二: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
善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角度三: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
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
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
【运用范例】1、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对终身教育思想就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劝学》开篇就提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都应该不间断地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求得自身发展。
荀子说:“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荀子的论断,可以说是世界上对终身教育理论的最深刻最独到的见解,反映了现代各国大力提倡的终身教育的实质。
这说明荀子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可以从荀子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的基础。
2、荀子在《劝学》中告诫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对于“善假于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善于借助外物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善于通过学习,使物为我用;三是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证方法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1引用论证所谓引用论证,就是在高考议论中引用名言、谚语、诗文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即“引”;二是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主旨充分联系起来,即“证”。
许多考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就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需要予以克服矫正。
1﹒1例文展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文章开篇,即引用君子之言“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是“引”。
之后,荀子例举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点例,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是“证”。
文章有“引”有“证”,“引”“证”结合,显得逻辑严密,颇具说服力。
1﹒2佳作分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
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
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节选)这篇201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段首引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名句作为分论点,以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随后,考生对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并例举了“司马迁壮游九州”“唐玄藏西行万里”“孔仲尼东游列国”“苏东坡被贬黄州”四个点例,进一步论证了“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这一观点。
用好“他山之石”,“攻”出高价之“玉”—引证法在议论文论证中的有效运用

用好“他山之石”,“攻”出高价之“玉”—引证法在议论文论证中的有效运用《诗·小雅·鹤鸣》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议论文论证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引证法备受考生青睐,大有无“引”不成“论”之势。
但是,放眼当下考场作文,对于引证法皮毛而谈、泛泛而用者比比皆是,很多考生难谙其道,很难做到论证上的真正“有效”,文章的权威性、说服力、感召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下面,笔者就结合几篇高考满分作文,例析如何有效运用引证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以期给广大考生有效的写作指津,让考生能够用好“他山之石”,“攻”出高价乃至无价之“玉”。
【写作指津】引证法是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谚语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阐明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
考生若想有效运用引证法,须在三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方面,考生要保证所引内容的权威性和针对性,尽量引用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而被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并仔细甄别、分析每个名言警句,将它运用到最合适的语言环境之中。
第二方面,考生要注意引证的简明性和多元性,过多的引文容易喧宾夺主而将分析部分“淹没”。
考生对同一观点不要叠床架屋,可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引证,有时为了增强论述的力量,可以采用有机并联组合的方式集句引述。
第三方面,考生要“因地制宜”,选好引用的方式,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巧妙化用,是正引还是反引,有时创造性地将所引之内容反其意而用之,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高效之举。
【典型片段1】“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这是一个世纪前对少年形象的诠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上个世纪对少年形象的定义;“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鲜衣怒马逆风而来,这应是我们当下少年的模样。
——2018年高考河南满分作文《鲜衣怒马,恰是少年》【运用点睛】该片段属于直接引用,作者援引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句子和李大钊的名言,用“一个世纪前”“上个世纪”“对少年形象的诠释”“有少年形象的定义”来衬托今天的“少年”应有的“模样”,强化了当代少年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凸显了文章鲜明的思辨色彩,而且使文章诗意非常,文采盎然。
高中他山之石议论文800字

高中他山之石议论文800字高中他山之石议论文800字1每一个人都有朋友,有亲人,头顶着太阳,脚踏着大地,呼吸着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完全独立地存活在这世上的。
这先天的规那么说明我们应该与周围的一切,包括人、自然之物互帮互助,团结一致。
巧借外力来完成任务也是实力的一种考核方式。
《诗经·小雅》里有一句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为借助别的。
山上的石头,用来雕琢玉器。
这里的“借”,便是借助了外力来弥补自己的缺乏,以达成最终的目的,这种巧取的方法既需要有合理的判断才能,也需要有成认自己缺乏的勇气。
王安石在登褒禅山时便写下了褒禅山上有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风光撩人,而那儿偏偏又是险远之地,常人难至焉,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而有志矣,然力缺乏者,亦不能至也。
最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抵达成功辉煌的顶峰,自己的意志、实力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固然重要,而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便是要“有物相之”,即需要借助外物的帮助。
庄子在《逍遥游》里那么是这么写的,“风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鹏之所以能飞九万里,是因为风在它身下,凭借着风力才能背负青天无所阻挡,倘假设聚集的风不够强大,那么连负载一双宏大的翅膀也没有力量了,又怎么能谈得上助鹏飞翔?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那么那么必须会聚更多的“风力”,并且巧借于它,顺风而起。
树苗得以参天借助于阳光的充裕,庄稼得以丰收借助于土壤的肥沃,小舟得以前行借助于河流的助澜。
我们人也一样。
巧借并不是指完全依靠和依赖于别人,而是在自己信念足够坚决、努力足够充足之余,再借助必要的外物之力,弥补自己的缺乏之处,有如锦上添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们都在善“借”中让自己的人生之玉大放异彩。
高中他山之石议论文800字2“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曾经多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作文整体质量确实不敢恭维。
如若看见有考生引用了某个诗人的名句,居然会有心中一喜之感。
而这个被引用的名句,其实就在高中语文的必修课本里。
事实上,很多高分作文猛然一看,考生似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挺有才华的,可是阅卷者只要在大脑里稍微过滤,便会发现其才华都是移植于课本。
尽管如此,这类作文依然能够拿到一个很高的分数。
高中课本原本就是一个富有的宝藏,关键是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有可能挖掘到属于自己的珍宝。
譬如荀子的《劝学》一文,就几乎囊括了高考议论文的所有论证方法,如果考生琢磨透了,那高分作文可能就是囊中之物了。
1引用论证所谓引用论证,就是在高考议论中引用名言、谚语、诗文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即“引”;二是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主旨充分联系起来,即“证”。
许多考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就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需要予以克服矫正。
1﹒1例文展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文章开篇,即引用君子之言“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是“引”。
之后,荀子例举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点例,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是“证”。
文章有“引”有“证”,“引”“证”结合,显得逻辑严密,颇具说服力。
1﹒2佳作分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
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
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节选)这篇201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段首引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名句作为分论点,以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随后,考生对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并例举了“司马迁壮游九州”“唐玄藏西行万里”“孔仲尼东游列国”“苏东坡被贬黄州”四个点例,进一步论证了“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这一观点。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例举四个点例之后,文章就戛然而止了,显得有些突兀,也欠严谨。
考生最好再用几句高度概括的文字进行简明扼要的析例,既能升华主旨,又能首尾呼应,如此严密自如的行文,自然更易获得阅卷者认可。
2比喻论证所谓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比喻论证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在高考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但是考生在使用比喻论证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2﹒1例文展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的《劝学》,原本就是博喻的典范,比喻论证无处不在。
而且荀子运用比喻往往取材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并包含丰富含义,因此,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例文中,荀子使用“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輮轮不挺”三个喻体,论证了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可以完成自我超越,也可以改变自我,成为合乎道德规范之人的观点。
这正如梁启超在其《荀子柬释》中所说:“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
”2﹒2佳作分享当我们不再用近视的眼光紧盯历史时,就会惊奇地看到:那一霎间,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似乎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彻天地的绝响。
是的,嵇康并没有凤头般闪亮的初始,也没有猪肚般的厚重的过程,但是他却用音乐、用骨骼、用品性,写下了当权者的懦弱,写下了读书人的自尊,写下了自己光辉人生的最后旅程。
于是,历史由此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骄傲也最有个性的篇章――魏晋风度。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节选)该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是以“风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引申到做人,意思人生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
文段以嵇康为事例,强调其没有闪亮的初始,也没有厚重的过程,但他却用音乐、用骨骼,用品行,写下了当权者的懦弱,写下了读书人的自尊,写下了自己光辉人生的最后旅程。
这里,考生摒弃了嵇康并非风头与猪肚的开头与中间,只将他悲壮的终点“喷涌的鲜血”比喻为“华贵美丽的豹尾”,并且“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留下了震彻天地的绝响”。
因为运用了比喻论证,整个文段显得文采斐然,摇曳多姿,颇为唯美。
3归纳论证所谓归纳论证,就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论证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先列举事例,然后归纳共性,最后揭示实质。
当然,写作时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如果例举的多个事例构成排比,能够增强文章语势。
3﹒1例文展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先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跂而望”与“登高博见”两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凸显了“善假于物”的重要性,也即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面以“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四个点例,雄辩地论证“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至此,荀子也就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自己的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2佳作分享纵览古今,凡是在文字上有所造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特色。
文笔犀利,针砭时弊,讽刺讽刺,讽的是溜须拍马的小人,刺的是腐朽落后的社会,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语言平实,流露坦诚,游记游记,游的是黄沙满天的撒哈拉,记的是异国生活的艰辛与幸福,这是“走遍万水千山,等待雨季到来”的三毛。
一个是以笔作匕首专刺旧社会的革命斗士,一个是拿笔当针于新时期织就新生活的勇敢女性。
他们的成功就在于敢于在身处的环境中大声喊”不”,作出个性化的选择,并为之奋斗。
言而总之,因为独一无二,因为真实,他们守住心灵,守住自我,当然也守得云开见月明。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守住自我》节选)文段句式整齐,文采斐然,足见考生文字功底颇佳。
整个文段为严谨的总分总结构,考生先从“文字方面守住自我”切入,摆出了“凡是在文字上有所造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特色”观点,然后以鲁迅的“文笔犀利,针砭时弊”与三毛的“语言平实,流露坦诚”为事例,得出两人的共同点是“敢于在身处的环境中大声喊‘不’,作出个性化的选择,并为之奋斗”,最后收束文段,总结出他们成功的共性都是守住心灵,守住自我,并回扣主旨,使整个文段严丝合缝,一气呵成。
4类比论证所谓类比论证,就是类推、比较论证的意思。
也即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
在具体的写作中,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等。
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材料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富于哲理性,能使文章观点鲜明深刻。
4﹒1例文展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运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个事例,论证了积累的重要性,或者说是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从“物事”的角度进行例举。
事实上,所有的写作都不可能为写物而写物,写物的终结目的,还是为了写人。
于是荀子顺水推舟,类比得出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也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
正如其《性恶》篇中所说:“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
4﹒2佳作分享燕子对鸣,才能微雨双归;鸳鸯互啼,才能相对浴衣;母牛长哞,才能母子相依。
而苍狼厉嗥,才能唤来群狼共御敌;雄鹰尖唳,才能威慑敌胆所猎无失。
如果你在人群里失去共同语言,无可奈何地沉默,那你就是可怜的“落花人独立”。
沟通需要语言,语言是沟通的加速度。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沟通的加速度》节选)考生抓住“燕子对鸣”“鸳鸯互啼”“母牛长哞”“苍狼厉嗥”“雄鹰尖唳”五个点例,通过这些丰富“物事”现象背后的相似性,由物推及到人,自然引出了自己的观点:“沟通需要语言,语言是沟通的加速度。
”整个文段既有正反的对比,又有高度对称的排比句式,给人以排山倒海的雄辩气势,极易抓住阅卷者的眼球,令其兴奋,进而谋取高分。
5假设论证所谓假设论证,就是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
在高考作文应试中,假设论证是写作的救命稻草,如果考生遇到写作的瓶颈而无法继续行文之时,不妨使用假设论证救场,一定会让考生获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
5﹒1例文展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从反面假设设例,如果“不积跬步”,就“无以至千里”;如果“不积小流”,就“无以成江海”,在前文正面论证的基础上,继续从反面予以论证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事实上,举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不断自我完善的。
就如俗话所言: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容纳百川,故能成其大。
5﹒2佳作分享其实,历史已不正一次向人们鸣响了警钟,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信了扁鹊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又怎能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如果我们共产党人不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而精兵简政,又何以能变成贵州的“小老虎”而吃掉宠然大物的“东洋驴”呢?综上所论,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安徽高考优秀作文《善纳人言》节选)文段采用假设论证的方式,例举了“蔡桓公”“马谡”两个反面点例及“秦孝公”“共产党人”两个正面点例,形成对比,谁对谁错,一目了然,有力地论证了“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的道理。
此外,这个语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举例与说理有机地融合为了一体。